首页 理论教育 系统分析:由来和发展

系统分析:由来和发展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工厂管理人员被称为工业工程师,大学管理教育的系科被称为“工业工程”,这标志着管理理论初期的发展特点。于是,人们开始冷静地估计运筹学、系统分析的作用,而这门学科也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身的发展方向。

系统分析:由来和发展

一、系统分析的由来和发展

1.两半脑思维和管理理论的发展

人们早已知道,人的大脑由两个半球组成,即左半球和右半球。左半脑控制人体右半部的活动,右半脑控制左半部的活动。大多数人的左半脑控制逻辑思维活动,序贯地处理信息,清晰地表达所理解的概念,如数学运算和语言活动过程。右半脑则控制直感(形象)思维活动,并联地同时处理许多信息,意识到的往往是模糊的印象,如辨识空间图像、体会感情等。大多数自然科学家、工程师、会计师律师管理科学研究人员以左脑思维为主,而艺术家政治家、管理者则以右脑思维为主。少数富于创造才能的人物,具有非凡的发达的两半脑,来回交替地运用逻辑思维和直感思维。从两半脑思维分工的观点来看,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学派林立的管理理论领域中,所有学派似乎都可以覆盖在两种主要的理论体系之下,这就是强调左半脑思维的以技术为主要内涵的科学管理理论,和强调右半脑思维的以人的因素为主要基础的行为理论。

在20世纪内,这两种理论此起彼伏、相斥相争却又相辅相成,推动管理理论不断向前发展。大体说来,出现过两次起伏过程。

第一个起伏是在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20世纪初叶,以泰勒、法约尔和韦伯为代表的传统科学管理学派兴起。他们的理论有个共同点,即抛弃了凭经验、习惯和主观想象行事的管理方式,而主张科学的工作过程、严密的组织形态、精密的分工和权威性的管理原则。数字、计算分析、逻辑推理等这些反映左半脑特点的思维方式,系统地运用于管理领域中,并卓有成效。这不能不说是管理发展史上的破天荒阶段。所以在20年代前后,科学管理理论风靡欧美各国,独占鳌头。当时,工厂管理人员被称为工业工程师,大学管理教育的系科被称为“工业工程”,这标志着管理理论初期的发展特点。企图按照机械性模式进行管理,按工程师思维特点培训管理人才。

从三十年代开始,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市场日趋复杂,工人技术熟练程度提高和政治上觉醒,传统科学管理学派无法对付这些日益变化的环境。管理理论学者开始谈论综合处理管理、工人和资源之间的整体关系问题。到了三十年代后期,提倡机械型管理模式的科学管理理论渐渐失去其号召力。但正式对传统科学理论提出挑战的,应从1938年白纳德提出的新组织理论和随后发表的“霍桑实验”(2)报告算起。他们提出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企业是人为的合作性组织而不是一种工程机械产品。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经济人”。按逻辑推理行动是重要的,但人们的感情更为重要。这些研究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到人际关系和行为方面,包括领导素质、员工需求和动机、积极性等。至此,强调人的感情、创造性、适应性的行为理论学派已占了上风,而传统科学管理学派似乎只能在教科书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个起伏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到七十年代初期。正当行为理论盛行之际,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又悄悄地凝聚力量再次抬头。二战期间,一批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应用科学技术的方法从事作战战术的研究和调配作战资源,取得了成功。这些方法战后发展形成运筹学、系统分析等学科,广泛应用于工商业及行政机构的管理决策中。受聘于各种机构的这类人员都受到礼遇,并被称为“运筹学者”、“管理科学者”和“研究人员”。他们和工业工程师一样,强调左半脑思维。然而,跃进一步,将逻辑推理、计算分析引入到高层的管理决策中。

战后十年,运筹学发展迅速,应用范围从军事部门、工业企业扩大到大规模的社会经济或社会技术系统的规划、决策过程中,导致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初形成一股热潮,并企图将工程中的“优化”技术延伸,取代领导者的经验抉择。但是,在处理社会系统的过程中,运筹学者却遇到了障碍:社会各集团的不同利益和要求;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和突变等。单凭定量分析和逻辑推理无法得出合理的结论。于是,人们开始冷静地估计运筹学、系统分析的作用,而这门学科也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身的发展方向。从初期单纯强调左半脑思维到七十年代转向综合运用左、右两半脑的思维活动。

2.系统分析法发展历程

第二次起伏反映了系统分析发展的过程。所以,系统分析的形成和发展有继承的一面,它处于管理理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阶段,从两半脑思维的角度看来,系统分析和传统科学管理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它又有创新的一面,学科的目标、内容和技术工具都和传统的科学管理迥然不同。不仅如此,系统分析在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大的变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四十年代的运筹学阶段,主要是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将他们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处理问题的观点、技艺应用于管理和决策问题。当时的运筹学主要有三个特色:(1)将管理、决策问题从管理者的办公室转移到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2)工业工程师完成管理者所分配的明确的工作任务,而运筹学者在确定研究任务时有较大的自主权。运筹学者往往自己发现问题并使决策者认识问题所在。(3)将问题的答案和实施过程统筹考虑。最初阶段的运筹学主要用于军事部门。例如,探索护航舰的最优护舰策略,对新式武器的效能作出估价和预测等,着眼于发现系统运行中的规律并赋予科学的解释。所用的技术工具主要是统计推断、微分方程搜索理论、控制论、排队诊和存贮论等。

第二阶段五十年代的系统分析阶段。战后最初十年运筹学最重要的贡献主要在于有效地分配有限资源的规划技术,特别是丹齐格等创建的线性规划,具有重大的实践和理论作用。在若干约束条件下使目标函数最大的数学模型能够概括生产和存贮控制、军事、农业交通等领域中的广泛问题。同时,线性规划和一些经济概念密切相关,并出人意料地和运筹学当时的其他方法联系在一起,如投入产出分析、网络理论、博弈论等。此外,计量经济模型、微观经济学仿真技术也取得了进展。到了五十年代中期,运筹学学科的注意中心显然从军事运筹转移到了保健、教育、交通、住房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公共政策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学家在这一阶段中显示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他们开始对早期运筹学的某些错误概念提出批评,主要是关于评价标准不当,追求不合理的局部优化问题。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拟订护航舰队免遭敌军潜水艇攻击的策略时,实际使用的评价标准是敌我双方损失比例最大,而忽略了赢得战争这个总体目标,因此,分析中没有考虑许多影响战争前景的因素,如港口拥挤、大型护航舰队中船只战术能力降低、敌军转移袭击方向等。另一项批评意见认为,在管理决策中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可能富有成效,但是,如果推理逻辑本身不合理,在大量似乎令人放心的计算后面可能隐藏着错误意见。这些批评反映了经济观点和技术观点之间的矛盾。技术观点是找出一条最好的使用给定资源的途径,以达到某种单一的目标;而经济观点是按照一组彼此竞争性的目标,最好地分配有限资源。成本——效益分析反映了一种较完善的经济推理逻辑。

第三阶段六十年代及七十年代的政策分析阶段。研究者在经济推理中要求保持清晰性和一致性。清晰性表现在所有的设想和方案、目标和约束条件都能清楚地书面表达出来,各种计算和结论都可按一定规则重复进行;一致性指局部决策和总体决策目标一致,推理过程中前后逻辑一致。但政策分析家提出批评,认为在单个决策者或一群决策者在目标相同的条件下,这两项要求是合理的。然而,保健、教育、住房等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各种有利害关系的组织、团体、个人,甚至分析者自己的相互沟通、协调的过程,而不是严密推理作出抉择的结果。他们还批评寻求优化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一种幻想,因为不存在某个神明的决策者能够了解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和偏爱,而丝毫不掺杂他自己的任何个人偏好。经济推理的优化分析方法把最优抉择作为分析过程的终结,而将政策的实施、评价和结局置之不理。

有意思的是,政策分析家对经济学家的系统分析方法的批评,同十年前经济学家批评运筹学的情况相仿。两种批评都围绕着追求局部的或社会系统中不存在的优化问题。经济学家以经济推理取代技术推理,而政策分析家提出以政策推理取代经济推理。所不同的是,经济推理概念能够用经济效益去精确地阐明,而政策推理却没有现成的标准可循。因此,从系统分析转向政策分析的途径仍在探索之中。

对于政策分析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政策分析是系统分析的扩大,一项政策问题,除了技术和经济因素外,还包括系统分析所忽视的政治、社会和心理等因素。在方法上采用类似技术经济领域中处理问题的概念:政策可行性研究。把政治、社会和心理等因素的估价转换成一系列的约束条件,然后分析这些约束条件对目标的影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政策分析者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决策和实施过程中的规则以及相应的组织体制,而不是问题的解决者,因为政策问题难以有一项固定不变的答案,只是改善、缓和或暂时解决。当具有清晰的评价标准时,决策方式并不太重要,人们关心的是结论和后果。但在情况不明、价值观念纷纭并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的条件下,决策和实施过程中的规则以及组织体制问题便显得重要。犹如审理民事案件,冲突双方在判决之前已对审理的规则心中有数,因而自愿接受法院判决。类似地,赢得或平息舆论是政策分析的重要出发点。(www.xing528.com)

此时,行为理论又再次抬头,以逻辑推理、运用科学技术方法著称的系统分析,不得不寻求和行为理论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下面列表概括系统分析发展三阶段的特点。

表12-1 系统分析发展三阶段比较表

img55

这里需要说明两点:第一,关于运筹学、系统分析和政策分析等名词的差别。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首先出现的是运筹学,到了1947年采用了系统分析这个术语,为的是把当时美国空军未来武器系统的研究和运筹学区别开来。以后,运筹学朝理论研究发展,而系统分析则着重于应用。政策分析是系统分析的进一步发展,现统称为“系统分析”,和目前国内文献中常用的“系统工程”一词是同样的含义。而在有些国家,“运筹学”这个词用得更广泛,包括了上述三个阶段,“运筹学”和“系统分析”的意义就完全一样了。第二,表中列举的各阶段的目的、评价标准、特点、方法和应用范围目前仍然相互关联并在共同起作用。所以,现在运筹学、管理科学杂志中,仍然可以读到反映各个阶段特色的文章。

3.系统分析法中各相关要素的特征

系统分析处理的问题五花八门,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去适应问题、系统和场合。同时,系统分析在过去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在专业内容、方法和目标方面都有很大变化,目前仍在发展和探索中,还未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当前过分注重“系统分析是什么”这类狭隘的概念,可能会限制系统分析的发展。然而,描述系统分析法中各相关要素的一般特征还是有意义的。

应用场合。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以及公共组织中出现的和社会环境密切关联的复杂问题。

问题性质。所谓复杂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1)变量众多,涉及的空间和时间跨度大;(2)面临的是许多相互关联的问题组成的问题域;(3)众多的决策者并具有各自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目标;(4)难以预测的、和事态发展有关的各种不确定因素。

作用。帮助决策者分析评价各种行动方案,作为决策的依据,并在政策讨论中作为一种说服或争辩的工具。

方法。综合运用数学、工程技术学科、计算机科学和多种有关专门学科如物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运筹学方法则关系特别密切。

分析结果。系统分析不只是寻求问题的解答,而是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比找到解答复杂得多。需要让各个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接受这些答案,并付诸行动。系统分析的书面结果报告要求清晰、简洁、完整,列出各种约束条件、评价标准、模型结构、方案分析和结论。

人员。包括一个多学科知识结构的系统分析小组以及对问题的解决负有责任的决策者。双方在分析过程中要不断对话,沟通信息。

系统分析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内容创新的速度比筛选的速度快得多。虽然见解各异的“学派”和各种技术不断出现,但系统分析还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工程技艺,把科学研究机构中形成的理论、方法和观念综合一起,帮助解决政治、商业、工业各界决策者处理面临的问题。

迄今为止,逻辑推理和科学分析在高层管理决策中的应用仍极为有限。凭经验直感判断仍在领导决策中占主导地位。对此,系统分析早已提出挑战,并已进行了50年的开拓性的研究工作。正在把自然科学家、经济学家、行为科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知识结合起来,把右半脑的思维活动和左半脑思维一样重视起来,探索科学的决策途径并发展管理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