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节 其他类药品
一、解毒药
解毒药是指能够消除毒物对人体毒性作用的药物,可分为一般性(通用的)和特异性解毒药两类,一般性解毒药可减少或延缓毒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其解毒谱广,可用于多数毒物中毒,但解毒作用有限,仅作为中毒治疗措施中的辅助手段。常用的一般性解毒药有保护剂(牛奶、蛋清等)、吸附剂(活性炭等)、沉淀剂(鞣酸、浓茶等)、氧化剂(高锰酸钾等)、中和剂(弱酸、弱碱等);特异性解毒药是一类具有高度专属性解毒作用的药物,它们对毒物中毒能发挥对因治疗作用,使用适当效果突出,在中毒抢救中占有重要地位。
急性中毒往往病情复杂且发展迅速,应以极端负责的精神,分秒必争地进行抢救。救治基本原则是:①迅速切断毒源,防止毒物继续吸收,包括立即使患者脱离中毒现场。接触性中毒者需更换染毒衣服,冲洗染毒患处;途经消化道的毒物,在排除腐蚀性毒物中毒的可能之后,应立即进行催吐、洗胃、导泻等以消除胃肠道内毒物,并给予上述一般性解毒药,通过吸附、沉淀、中和、氧化等方式阻止毒物继续吸收和保护胃肠粘膜。②对已吸收的毒物,应促进解毒与排毒,根据化验和临床诊断给予特异性解毒药、利尿药、输液和进行腹膜透析等,以降低血中毒物浓度及促进毒物的排除。③针对呼吸衰竭、休克、肺脑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惊厥、昏迷等,应迅速进行对症治疗,否则将危及患者生命。
有机磷农药品种多、杀虫力强,在农作物中残留量低,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其对人畜也有一定毒性,且应用面较广、用量较大,在保管不严,防护不当时易发生中毒。因此,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解毒药是非常必须的,其研究也是必需的。
常用的药品主要有阿托品、氯磷定和碘磷定。
(二)金属及类金属中毒的解毒药
在生产过程中或其他种种原因,突然大量接触铅、铬、汞、锌、锡等金属或磷、砷、锑、铋等类金属。它们进入体内后破坏蛋白质而引起组织损伤或与酶蛋白的巯基结合,引起多种酶活性的抑制和组织细胞代谢障碍而发生严重中毒,金属中毒的解毒药多数是络合剂,能与多种金属离子以配位键结合成环状络合物,一般不再解离,成为无毒或低毒的可溶性物质,从尿中排出。
其中常用药品主要有:
二巯基丙醇(BAL);二巯基丁二酸钠(NaDMS);依地酸钙钠(解铅乐);促排灵(二乙烯三胺戊乙酸,DTPA);青霉胺;去铁胺。
(三)氰化物中毒的解毒药
氰化物的毒性极大,为作用最迅速的毒物之一。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氰化钠、氰化钾、有机氰(如乙腈、丙烯腈)以及熏杀有害生物的氰氢酸;桃、杏、枇杷、梅等的核仁及某些植物如木薯、高粱秆等所含氰甙;用于战争的氰类毒剂(如氯化氰)等。它们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吸收人血,释出CN-而引起全身剧烈中毒。
其中常用药品有:
(四)毒蛇咬伤的解毒药
我国较常见且危害较大的毒蛇主要有眼镜王蛇、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五步蛇、蝮蛇、竹叶青、海蛇等。它们分布于全国27个省,以南方几个省受害较大。毒蛇咬人时,毒腺中分泌的毒液通过毒牙的导管注入伤口,主要经淋巴循环吸收,引起局部和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中毒者可在咬伤后数小时至数日内死亡。蛇毒中主要有毒成分有神经毒、心脏毒、细胞毒、出血毒、促凝血成分及抗凝血成分蛋白质、多肽类和多种酶组成。但蛇毒的组成成分因毒蛇种类而各异,救治毒蛇咬伤时,除作局部伤口处理,防止毒液吸收和对症治疗外,还应及时使用解毒药和抗蛇毒血清。
1.中草药用中草药治疗毒蛇咬伤,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的一部分。具有疗效好,使用方便,成本低的优点。治疗毒蛇咬伤的中草药很多,使用比较普遍,具有一定疗效的有:七叶一枝花、八角莲、山海螺、万年青、山梗菜、马兜铃、水蜈蚣、半边莲、田基黄、瓜子金、白花蛇舌草、两面针、徐长卿、鬼针草、鱼腥草、望江南、葎草、穿心莲、鹅掌金星、萝藦、杠板归等。它们都具有清热解毒功效。有的兼有强心、利尿、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既能内服,又可捣汁外用。临床应用时,可结合当地具体条件,蛇伤病人的情况加以适当掌握。
2.常用成药即各地用中草药制成的蛇药,有上海蛇药、南通蛇药(季德胜蛇药)、群生蛇药、群用蛇药等。它们既可口服,又可外敷,对我国多种毒蛇咬伤均有显著的解毒作用。
3.抗蛇毒血清有单价和多价抗蛇毒血清。如能确定毒蛇的种类,应及时应用单价抗蛇毒血清,它只对同类毒蛇咬伤有效。如一时不能辩明由何种毒蛇咬伤时,可用多价抗蛇毒血清,如蝮蛇、眼镜蛇、银环蛇的多价抗蛇毒血清,对其中任何一种毒蛇咬伤均有效果。应用抗蛇毒血清前应作过敏试验,阴性者可肌内或静脉注射一定剂量,伤口周围减半注射,根据病情可每隔2~3小时重复给药。过敏试验阳性者,可用脱敏注射法。病情危急者,亦可直接静脉注射内加抗过敏药物的抗蛇毒血清。若毒蛇咬伤超过2小时,则局部不必注射抗蛇毒血清。
二、诊断用药
(一)造影剂
随着影像诊断仪器设备的迅速发展,不仅有X线造影剂,还有超声造影剂、计算机体层摄影、数字减影动脉造影及核磁共振成像等所用的特殊造影剂。下面主要介绍以碘造影剂为主的X线造影剂。
造影剂的优劣,主要从下述几方面评价:
1.水溶性。分配系数越小,水溶性越高,如碘曲仑为0.005,室椎影为0.37。水溶性好同时还必须稳定,如室椎影虽可水溶,但稳定比差,故需制成粉针。
2.黏滞性。高黏滞性可损伤微循环,血管造影剂及CT需要低黏度;脊髓造影则需要高黏度。血液的黏度为4mpa·s,泛影葡胺为5.2,室椎影为6.6,碘曲仑为9.3。而后者是专用于脊髓的造影剂。
3.渗透压。是造影剂临床使用中极为关键的问题。离子型的渗透压较高,易出现不良反应,如肺动脉压升高、血管内皮损伤、损害血脑屏障、血栓形成、心动过缓(心血管造影时),脊髓造影时可致蛛网膜炎以及新生儿水电平衡失调等。已知渗透压大小与单位体积中溶质的颗粒数成正比。显然,离子型较非离子型、单体较二聚体的渗透压高。多年来,临床应用的造影剂的渗透压比血液渗透压[300mOsm/(kg·H2O)]约高5~8倍。例如离子型,单体泛影葡胺的渗透压为2100 mOsm/(kg·H2O),非离子型、单体室椎影的渗透压为430,而非离子型、二聚体碘曲仑为300,与血液等渗。不良反应率由离子型造影剂的13.54%,降低到非离子型的4.2%。
4.电荷。离子型造影剂可干扰电解质平衡与钙离子的作用,引起负性肌力,还可损伤脑组织而引起癫痫发作,故脊髓造影剂以选用非离子型的二聚体碘曲仑〔伊索显〕为优。
5.化学毒性。如果其LD50按解g/kg计,则泛影葡胺为12.7,室椎影为36.72,碘曲仑(伊索显)则>57.7。
(二)器官功能检查及其他诊断剂
常用的药品主要有:组胺(组织胺)、荧光素钠等。
三、药用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核素具有放射性,可利用仪器探测其在体内的吸收、分布、运转及排泄等情况,以反映脏器的功能状态及其形态,因此在临床上用于疾病的诊断。
使用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进行照射,能造成组织细胞的抑制或破坏,可用于治疗肿瘤以及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现将各种常用的放射性核素列表如下。
表9-5
(www.xing528.com)
四、生物制品
应用微生物(细菌、噬菌体、立克次体、病毒等)、微生物代谢产物、寄生虫和动物的毒素、人或动物的血液或组织等,直接制成或用现代生物技术、化学方法制成,作为预防、治疗、诊断特定传染病或其他有关疾病的制剂,通称生物制品。
(一)种类
1.疫苗
用病毒或立克次体接种于动物、鸡胚或经组织培养后加以处理制造而成。有死毒疫苗,如乙型脑炎疫苗、狂犬疫苗等;有减毒活毒疫苗,如小儿麻痹疫苗、麻疹疫苗等。活疫苗的优点与活菌同。
2.菌苗
可分为死菌苗及活菌苗两种。死菌苗一般系选用免疫性好的菌种在适宜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将细菌处死即成,如霍乱菌苗、百日咳菌苗、钩端螺旋体菌苗、哮喘菌苗等。这类菌苗进入人体后,不能生长繁殖,对人体刺激时间短,产生免疫力不高,如需要使人体获得较高而持久的免疫力,必需多次重复注射。活菌苗一般选用无毒或毒力很低但免疫性很高的菌种培养繁殖后制成,如结核活菌苗、鼠疫活菌苗等。这类菌苗进入人体后,能生长繁殖,对身体刺激时间长。与死菌苗相比,活菌苗具有以下优点:①接种量小;②接种次数少;③免疫效果较好;④维持免疫时间较长。
3.类毒素
用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加入甲醛后,使变为无毒性但仍有免疫性的制剂,称为“类毒素”,如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等。目前我国生产的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均有精制吸附品。
上述三类制品(菌苗、疫苗、类毒素)接种后,能刺激人体自动产生免疫力,这种方法叫“人工自动免疫法”,这类制品叫“自动免疫制剂”。
4.免疫血清
是抗毒、抗菌、抗病毒血清的总称。凡用细菌类毒素或毒素免疫马或其他大动物所取得的免疫血清叫抗毒素(抗毒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气性坏疽抗毒素、肉毒抗毒素等。凡用细菌或病毒本身免疫马或其他大动物所取得的免疫血清叫抗菌或抗病毒血清,如炭疽血清、狂犬病血清、腺病毒血清等。
这类血清中含有大量抗体,注入人体后,人体不用自身制造抗体,就可以获得免疫力,这种免疫方法叫“人工被动免疫法”,这类制品叫“被动免疫制剂”。用产妇胎盘血液或健康人血液所提取的丙种球蛋白,也属于这类制剂。
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目前广泛使用的主要是抗毒素制品。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等虽然也能用于预防,但一般只限于受伤而又未经破伤风类毒素免疫过的人或和白喉患者密切接触又未经白喉类毒素免疫的人,只能作为一种临时应急措施,因为这类制品注入人体后,很快会被排泄掉,预防时间短(1~3周)。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制品多是动物血清,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异性蛋白,注射后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特别是重复注射时),故必须注意作皮试。来自人体者,则无此弊,故一般均不必作皮试。
5.人血液制品
如冻干人血白蛋白、人血丙种球蛋白等。
6.诊断用品
供诊断用,如结核菌素等。
7.噬菌体
系由特定宿主的噬菌体制成。
8.生物技术制品
指用基因工程等制成的免疫制剂。
(二)保存
生物制品多是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所制成,从化学成分上看,多具蛋白特性,而且有的制品本身就是活的微生物。因此,生物制品一般都怕热、怕光,有的还怕冻,保存条件直接会影响到制品质量。一般来说,温度愈高,保存时间愈短。最适宜的保存条件是2~10℃干暗处。除小儿麻痹等活疫苗及干燥制品不怕冻结外,其他制品一般不能在0℃以下保存,否则会因冻结而造成蛋白变性,融化后会发生大量溶菌或出现摇不散的絮状沉淀而影响免疫效果,甚至会加重接种后的反应。
各种生物制品对热的稳定性又根据其性质和质量不同而有区别,一般活菌苗、活疫苗最怕热,如麻疹疫苗及液体结核菌苗,在室温中放置,效力就明显下降,因此必需在2~10℃保存;霍乱、哮喘等死菌苗一般可在室温保存;精制抗毒素、吸附精制类毒素、斑疹伤寒疫苗等虽较稳定,但最好也保存在2~10℃暗处,如保存温度过高,则会影响质量。
生物制品多标有失效期及有效期,如已过期即不可使用,这在“生物制品检定法规贮存规则”第七条中已有规定:“凡超过规定贮存时间之半成品或过效期之成品,除另有规定经再次检定可以延长效期者外,须由库中提出废弃之”。
(三)使用注意
生物制品在使用时,常常发生各种反应,特别是各种血清、类毒素、菌苗、疫苗等,反应较多。
反应发生的原因,一般可分为两个方面:
1.生物制品的质量质量不好的制品可以引起严重反应,例如菌苗、疫苗的菌毒种不好,血清、类毒素纯度低或发生污染等,接种后都可以引起人数较多的严重反应。
2.使用方面不能正确地使用生物制品,也是引起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接种剂量过大,接种途径的错误和操作的不正确(如皮内注射的结核菌苗,误注到皮下,就会发生局部脓肿)以及不能正确地掌握禁忌症等都是发生反应的原因。
生物制品使用后发生的反应,可分为一般反应及异常反应两类:一般反应有局部(如红、肿、热、疼等)和全身反应(如发热、头痛、寒颤、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异常反应有晕厥、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多发生在注射后7~14天,表现为皮疹、肌肉关节痛、全身淋巴结肿大)等。
为了预防严重异常反应的发生,要注意下列事项:
(1)注射动物血清制品之前,必须做过敏试验,阴性者方可注射,阳性者必须进行脱敏后才可注射。反复注射的间隔,超过5天者,必须作过敏试验后,方可注射。
(2)详细询问病史,有过敏史(如哮喘、荨麻疹、枯草热等)的病人,易发生过敏性休克,有晕针史及癔病、癫痫的病人,易发生晕厥,要特别注意。
(3)反应发生后,应立即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0.1%肾上腺素0.3~0.5ml,必要时可重复注射,然后再根据反应的不同症状,给以必要的治疗。
(4)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药液变色、有摇不散的异物、絮状物或经冻结者,均不可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