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药物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充分研究药品营销

药物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充分研究药品营销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一节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生理情况下,由于血液存在着凝血与抗凝血、纤溶与抗纤溶两种对立统一的调节机制,所以人体血管内的血液一直保持正常流动状态。可用于防治血管内栓塞或血栓形成的疾病。阿昔单抗是这类药物中第一个用于临床的药物,主要作为施行血管成形术等手术患者的辅助药,通常与阿司匹林或肝素合用。

药物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充分研究药品营销

第十一节 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生理情况下,由于血液存在着凝血与抗凝血、纤溶与抗纤溶两种对立统一的调节机制,所以人体血管内的血液一直保持正常流动状态。一旦平衡失调,就会出现血栓、栓塞、血管内凝血或出血性疾病。常应用促凝血药、抗凝血药或抗血栓药等以恢复平衡。

一、促凝血药

促凝血药是指能促进血液凝固、抑制纤维蛋白溶解或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而使出血停止的药物。

(一)促凝血因子生成药

常用药品维生素K(vitamin K),为甲萘醌类物质。

(二)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本类药物有氨甲苯酸(对羧基苄胺)、氨甲环酸(凝血酸)、氨基己酸。

【药理作用】此类药物具有与赖氨酸类似的立体结构,能竞争性地阻抑纤溶酶原在纤维蛋白上吸附,使其无法被纤维蛋白上的纤溶酶原激活物(PA)激活,从而不能转化为纤溶酶而产生止血效果。其中氨甲环酸作用最强,氨基己酸作用最弱。

【临床应用】用于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所致的出血,如肝、脾、肺、前列腺甲状腺肾上腺等外伤或手术出血等。也可用于链激酶和尿激酶过量引起的出血。

不良反应】氨甲苯酸无明显不良反应。氨甲环酸偶致头痛、头晕、嗜睡等,过量可致血栓形成,诱发心肌梗死。氨基己酸的不良反应较多,口服可致胃肠反应,肾出血者可致尿路阻塞,静脉注射可致低血压,偶致过敏反应,故一般较少使用。

(三)抑肽酶

为广谱蛋白酶抑制剂,既能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又能直接抑制纤溶酶。作用迅速而强大,可用于各种纤维蛋白融解亢进引起的出血。本药还可抑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的活性,阻止胰腺中各种激活因子的作用,用于防治胰腺炎

(四)促血小板生成药

常用药品有酚磺乙胺(止血敏)等。

(五)作用于血管的促凝血药

常用药品有垂体后叶素等。(www.xing528.com)

二、抗凝血药

通过影响凝血过程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凝血过程的药物。可用于防治血管内栓塞或血栓形成的疾病。正常人由于有完整的血液凝固系统和抗凝及纤溶系统,所以血液在血管内既不凝固也不出血,始终自由流动完成其功能,但当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或抗凝及纤溶减弱时,则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常用的抗凝血药主要有:

1.肝素。在体内外均有很强的抗凝作用,这是通过抗凝血酶Ⅲ来实现的,对凝血过程的多个环节均有抑制作用,其作用迅速,只能静脉给药,常用于需迅速抗凝治疗者或用作口服抗凝剂前用药,当用量过多引起出血时,可用等量鱼精蛋白中和。

2.口服抗凝血药。常用的抗凝血药品主要有双香豆素、华法令和新抗凝等,通过拮抗维生素K使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及因子Ⅶ、Ⅸ和Ⅹ减少而抗凝,因为用药开始体内仍有足量凝血因子,故只有当这些因子耗尽后才能发挥抗凝作用,所以其作用开始较慢,但作用持续时间较长,适用于需较长时间抗凝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当用量不当引起出血时,除给维生素K外,最主要的是输新鲜血以补充凝血因子。此外蛇毒溶栓剂如去纤酶、抗栓酶和清栓酶可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使血管再通。抗血小板药如阿斯匹林和潘生丁等对防止血栓形成有效。

三、血浆及血浆代用品

血浆及血浆代用品主要用于大量失血、失血浆及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的血容量降低、休克等应急情况,用以扩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对血浆代用品的要求是:①有一定胶体渗透压,可在血管内保持血容量;②排泄较慢,但亦不持久蓄积体内;③无抗原性,不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现用制剂有不同分子量的右旋糖苷、淀粉代血浆、聚烯吡酮、氧化聚明胶等。低分子右旋糖苷等还可以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滞性,可改善微循环,防治休克后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血栓性疾病。应用本类制品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四、抗贫血

贫血是指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的一种病理现象。贫血的类型有多种,分为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再生障碍性贫血。产生贫血的基本原因有:造血功能异常;造血原料不足;急慢性失血或红细胞过度破坏等。临床上常用的药品主要有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等。

五、促进血细胞增生药

由于各种原因(如苯中毒、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X射线及放射性物质、某些感染或疾病等)使末梢血白细胞总数少于4.0*109/L时,称为白细胞减少症。其中以中性粒细胞极度缺乏,低于0.5×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由于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不同,治疗时应针对发病机制选用不同药物。对由于造血功能低下者,一般采用兴奋骨髓造血功能,促进白细胞增生的药物。对由于免疫抗体形成而破坏中性粒细胞者,应采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抑制抗体生成,减少白细胞破坏。近年来,集落刺激因子(CSF)类药物的研究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其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GCSF)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GM-CSF)已用于临床,前者可用于肿瘤化疗过程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后者用于非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骨髓移植后促进定位

六、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增加血小板内cAMP浓度、阻断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以及减少血栓素A2(TX A2)的生成等机制来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的功能而达到抗凝作用。常用药品主要有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噻氯匹啶、依前列醇、依洛前列素。

依前列醇可激活腺苷环化酶而使cAMP浓度增高,能抑制多种诱导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与释放,有扩张血管、抗血栓形成作用。但因其在生理pH内环境中不稳定,t1/2仅2~3min,且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剂量即能引起明显的低血压,故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依洛前列素为新合成的供静脉注射的依前列醇同类物,在生理pH内环境中稳定,且其增加血小板内cAMP浓度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比依前列醇更强。故临床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和外周闭塞性血管疾病等。

七、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受体阻断药

GP IIb/IIIa受体阻断药是一类新的抗血小板药。GP IIb/IIIa受体是引起血小板聚集的黏附蛋白的特异性的识别、结合位点,因此阻断GP IIb/IIIa受体即可有效抑制各种诱导剂激发血小板聚集。阿昔单抗是这类药物中第一个用于临床的药物,主要作为施行血管成形术等手术患者的辅助药,通常与阿司匹林或肝素合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