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的建构与发展
人民政协理论是人民政协实践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这个理论是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始创立并奠定基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建构和发展了新时期的人民政协理论,为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关于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谨就这一理论的建构与发展作一初步探讨。
一、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彻底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左”的错误方针,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人民政协也随之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新时期人民政协是以往人民政协的继续,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性质、作用、职能、任务等方面都较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从宏观上来看,能够反映新时期特征的重大变化主要有三方面:
1.随着我国社会阶段状况的根本变化以及统一战线内部结构的变化,人民政协的组成范围发生了深刻变化
进入新时期以后,我国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工农联盟更加巩固;广大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和工人、农民一样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存在,原属于剥削阶级的人,绝大部分已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政党;国内各民族早已结成社会主义的平等团结、互助友爱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的不同宗教的爱国人士也有很大的进步;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心向祖国,爱国主义觉悟不断提高。由于这种社会阶级状况包括阶级关系、党派关系、民族关系的变化,统一战线已不再是原来几个阶级的阶级联盟,而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与此相适应,人民政协的组成范围也发生重大变化,在组织上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在政治上具有更广大的包容性。例如,它在全国政协恢复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作为组成单位,新增加了“经济界”,一批在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科技事业方面有影响有重要贡献的代表人士进入政协;台胞联谊会、香港同胞和澳门同胞新列为政协参加单位,“三胞”委员人数增多;少数民族和宗教界委员明显增加,全国56个民族均安排有政协委员;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也进入政协。人民政协囊括了我国统一战线各个方面的代表人物,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
2.人民政协由主要为社会主义改造和阶级斗争服务,转变为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正确途径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验教训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结论。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因而也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中心。人民政协是为党和国家的总任务服务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其中心任务就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人民政协工作只有坚持、围绕、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找到合适的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体现自身的价值。这是新时期人民政协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新时期政协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3.“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和实施,为新时期人民政协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工作领域
大力开展海外联谊工作,为促进和平统一祖国、“一国两制”服务,是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1979年邓小平提出:“现在最大的统一战线问题,是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问题。”[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丰富了统一战线以及人民政协的理论和实践。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由大陆扩展到海外,形成了两个范围的联盟。海外联谊工作成为人民政协新的重要工作领域。
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的形成,是同整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相适应的,是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是同人民政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相适应的。如果说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形成的大背景,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实践是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形成的直接历史前提的话,那么,新时期的人民政协实践就是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形成的最切近的现实基础。上述人民政协的重大变化及其相关实践,不仅为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的产生提出了需要,准备了基础,而且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这个理论的内容,使之深深地打上新时期的烙印。
二、邓小平是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的奠基人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也是继毛泽东、周恩来之后的第三位全国政协主席。他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对新时期的人民政协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观点,成为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的奠基人。
首先,邓小平领导和支持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为开创政协工作的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他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是开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宣言书。在这篇讲话中他郑重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各个领域的拨乱反正及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有了正确的思想路线,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才可能得到恢复和发扬,人民政协工作才可能适应新形势开拓创新,也才可能形成与新时期相适应的人民政协理论。
其次,邓小平发展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为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统一战线理论是人民政协理论的重要基础;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的形成也是以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为前提的。在这方面,邓小平继承和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观点,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实践,阐明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把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79年6月,他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开幕式上发表的题为“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的重要讲话中,全面分析、阐述了我国社会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和由此带来我国统一战线内部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对我国统一战线的性质、对象、范围和方针、任务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论断。这篇讲话,成为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奠基性著作,同时也成为邓小平关于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的代表作。此后,邓小平又在多篇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问题和各个领域的方针政策,提出一系列新的有创见性的思想观点。这些不仅为统一战线思想宝库增添了崭新的内容,而且为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再次,邓小平提出一整套关于新时期人民政协的理论,系统地回答了新时期人民政协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他一方面继承和坚持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关于人民政协的基本思想;另一方面又从新时期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我国社会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和统一战线内部结构的变化,科学地阐明和系统地回答了新时期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任务和职能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政协理论,使人民政协理论有了更完整的内容、更完备的形态。邓小平关于新时期人民政协的理论,为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科学指南。
三、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的基本内容
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是邓小平奠立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也为此增添了许多重要内容。概括起来,其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的精髓
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是邓小平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的精髓。
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解释,“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3]。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说到底,就是要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通俗表达,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精髓所在。这个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全部观点,渗透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每一个基本原则,成为这一整个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同样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如果没有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就不可能有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新局面,就不可能提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人民政协工作的任务、方针和政策,当然也不可能提出适应新时期发展特点的人民政协理论。
2.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主题
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有两个主题,即团结和民主。这是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两个主题在理论上的反映。关于这两个主题,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民政协工作涉及范围很广,但主题是两个,这就是团结和民主。这两方面工作做好了,政协的工作就做出了成效。他还指出:改革开放越深入,经济建设越发展,越需要增进团结、发扬民主,越需要加强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工作。团结和民主作为人民政协工作的主题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的,是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有关政协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这两个主题的客观内容是自政协成立以来就已经存在的。
为什么把团结确定为政协工作的一大主题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人民政协是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而统一战线的本质就是团结大多数。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时曾经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并且他认为,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团结同盟军问题。刘少奇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全国人民实行革命大团结的一种最重要的具体方式。”[4]应该说,做团结工作是人民政协的题中应有之义,把团结确定为政协工作的主题是由政协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为什么把民主确定为政协工作的另一个主题?我们知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同时,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们之所以把民主确定为政协工作的又一个主题,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人民政协不仅是中国人民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而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政协工作的又一个主题。近些年来,党中央之所以反复强调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要坚持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并使之制度化,是因为搞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改进政府的工作,有利于党政领导机关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一个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民主,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一个是统一战线范围内的民主,这两者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可缺少的。
3.新时期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地位
关于新时期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地位,我们国家的宪法和政协的章程中都有明确规定,而其理论基础是由邓小平奠立的。他指出:“人民政协是巩固和扩大我国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5]这个统一战线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扩大了,它“不仅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还包括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6]。他还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7]“人民政协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重要组织,也是我们政治体制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互相监督的重要形式”[8],“是发扬人民民主、联系各方面人民群众的一个重要组织”[9]。政协章程中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关于人民政协性质、地位的思想,是对人民政协性质、地位的科学界定。这个界定,体现了政协性质和地位的一致性,与西方的多党轮流执政和三权分立有原则性的区别。
4.新时期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政协的职能有若干项,但主要职能是三个,即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职能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有的。民主监督源自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相互监督。在新时期,邓小平明确肯定了这一点。他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需要政协就有关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生活和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实行互相监督,发挥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作用。”[10]根据邓小平的思想,1982年的政协章程第一次把“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为政协的主要职能确定下来。
参政议政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拓展和延伸。1994年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修改后的政协章程明确规定: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组织参加本会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至此,政协的三项主要职能被正式确定下来。在此基础上,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还在履行职能方面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的有关思想。李瑞环同志在八届政协期间提出:政协履行职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大局,必须注意从实际出发,必须加强同有关部门的配合,以及选好角度、发挥优势,尽职而不越位,帮忙而不添乱,切实而不表面等重要原则。党的十五大报告还明确规定要“继续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范化、制度化”,使之纳入了国家民主制度建设的总格局。
5.新时期人民政协的任务
人民政协的基本任务是同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相适应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其后不久,全国政协召开五届二次会议,确定了新时期人民政协的任务。邓小平为这次会议所致的开幕词中,开宗明义指出:“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动员、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11]他还进一步阐明:“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12]这里是就政协的基本任务或总的任务而言的。与此同时,邓小平对政协的工作任务还有若干具体表述。概括起来,他主要讲到六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一切爱国的党外朋友们的合作,促进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13];二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4];三是广泛联系各界人士,听取和反映群众意见[15];四是加强人民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维护安定,增强团结[16];五是促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17];六是积极开展人民外交活动,加强同国际朋友的友好往来[18]。在上述各项任务中,最主要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也可以说是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6.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方针(www.xing528.com)
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它的方针是与统一战线的方针相一致的。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党在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方针。胡耀邦在十二大报告中指出:在民主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是使我国革命得到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它仍然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我们党要继续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少数民族人士和宗教界爱国人士的合作;必须尽一切努力,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共十二大后不久,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一定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一切爱国的党外朋友们的合作,共同为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为开创爱国统一战线的新局面,为开创人民政协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19]这是邓小平同志为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确定的基本方针。此后,江泽民同志还从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和发扬民主的结合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指出:各级政协党组、政协中共组、委员中的共产党员以及在政协中工作的共产党员,都肩负着这重要的政治责任。政协中的党组织和党员,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善于同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爱国人士合作共事,要尊重他们享有的宪法和政协章程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同时也决不能削弱或放弃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不能忘记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7.新时期人民政协的政治基础和政治保证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也是人民政协的政治基础。邓小平明确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人民政协的政治基础。在此基础上,人民政协应当在我们国家政治生活中充分发挥它的重要作用。”[20]在四项基本原则中,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也是政协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地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根本政治保证。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是不矛盾的。我们知道,现阶段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组成的、以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为基础的联盟;另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以爱国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为基础的联盟。显而易见,对第二个范围联盟的成员我们不可能用四项基本原则去要求他们,只要他们爱国、拥护祖国统一,即使不赞成社会主义,我们也要去团结、去联合,比如一些港澳委员就是不一定赞成社会主义的。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只要有利于建设四化、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不论哪一个阶级、阶层,哪一个党派、集团,哪一个人,我们都要团结。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如此,人民政协为什么又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基础呢?其实,这里的区别在于: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基础是就人民政协的组织而言的,高举两面旗帜是就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团结范围和对象而言的。政协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是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而且只存在于大陆范围内。而四项基本原则是载入宪法的,人民政协这种党领导的政治组织,当然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基础。
8.新时期人民政协的前途
人民政协在刚刚成立的时候,我们的老一辈革命家就确定了政协要长期存在的方针。周总理在1949年9月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政协会议还将对中央政府的工作起协商、参谋和推动的作用。”[21]老一辈革命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作出这样的判断和决策,是基于两点依据:一是统一战线将长期存在,二是民主党派将长期存在。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这两个依据并没有消失,而且仍将长期存在。邓小平据此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22];各民主党派“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容忽视的作用”[23]。与此相联系,他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任务是十分光荣的,工作是大有可为的”[24]。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局,从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肯定并多次阐明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总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人民政协存在和发展的长期性、必要性。这为新时期人民政协指明了光辉前景。
人民政协正在向21世纪迈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逐步实施,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人民政协领域必然会产生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需要从理论上去研究去探讨,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也必将在这种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
(原载《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创刊号),1999(1);获1998年全国政协机关学习邓小平关于人民政协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北京社会主义学院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一等奖;发表时有删节,现按原稿收入本书)
【注释】
[1]《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321页。
[2]《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143页。
[3]《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364页。
[4]《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65页。
[5]《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334页。
[6]同上书,350页。
[7]同上书,328页。
[8]同上书,331页。
[9]同上书,319页。
[10]《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319页。
[11]《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317页。
[12]同上书,319页。
[13]参见上书,320、350页。
[14]参见上书,319页。
[15]参见上书,331、319页。
[16]参见上书,319~320页。
[17]参见上书,320、331页。
[18]参见上书,320、331页。
[19]《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350页。
[20]同上书,334页。
[21]《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72页。
[22]同上书,326页。
[23]同上书,327页。
[24]同上书,32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