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自从1979年李维汉提出这一命题以来,统战系统和理论界的不少同志为建构统一战线科学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努力。10多年过去了,尽管统一战线科学仍处在初创阶段,有关统一战线科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也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这方面的研究毕竟已经取得一些初步成果,有了一个较好的开端。本文即打算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建构统一战线科学的几个基本问题略陈管见,以期抛砖引玉,共同将这一有意义的研究推向前进。
一、统一战线科学的对象
任何理论作为科学,都必须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统一战线理论作为科学,也必须首先确定自己的研究对象。
关于统一战线科学的研究对象,现在大体有两种表述,其一是把它确定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无产阶级的自身团结统一和同盟军问题”;其二是把它确定为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内部矛盾及其发展规律”。这两种表述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至于究竟哪一种更好一些,这里存而不论。倒有一点需要着重指出,那就是它们对“统一战线”的理解都有一个限定,即把它限定在无产阶级的统一战线范围之内。这样一来,作为科学的统一战线理论所认知的客体就被限定在无产阶级统一战线这一特殊的对象之上。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毛泽东说过:“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1]诚如上述,把统一战线科学的研究对象限定于无产阶级统一战线这个特殊的矛盾体,的确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而且如果不强调对象的特殊性,就不可能把一门科学同另一门科学区分开来。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任何科学在它的对象的特定领域里又都具有普遍性,科学所研究的是某一特定现象领域的整体,而不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科学所揭示的是某一特定现象领域的普遍本质和规律,而不只是其中部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无视这一条件,作为完整意义上的科学就不可能建立起来,所能建立的至多只是某一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统一战线理论也是这样。统一战线科学所研究的应该是统一战线这一特定现象的整体,而不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科学所揭示的应该是统一战线这一特定现象领域的普遍本质和规律,而不只是其中部分现象——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本质和规律。我们通常谈论较多的无产阶级统一战线(不少同志称之为“狭义统一战线”)事实上不过是自有阶级和阶级斗争以来统一战线这一普遍、客观现象中的一部分,是统一战线科学研究对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说完整的统一战线科学是以阶级社会以来的一切统一战线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揭示其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为目的任务的话,那么,以无产阶级统一战线为研究对象而确立的统一战线理论就只是统一战线科学的一个分支,即“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学”。为了深入把握这一点,下面提出几个具体问题和观点加以说明:
第一,“统一战线”是一个政治概念,它表征阶级社会以来不同的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一定的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的联合。虽然在原始社会从蒙昧时代中期到整个野蛮时代曾长期存在由若干氏族组成胞族、由胞族组成部落、由部落组成部落联盟的现象,而部落联盟显然具有我们所说的“统一战线”的某些特征,但这种部落联盟作为原始共产主义的一种社会共同体,其主要作用是在于履行管理社会的职能,和进入文明时代即阶级社会以后的统一战线还不完全一样。因此,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等现象可以看作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产生的统一战线的萌芽形式。
第二,统一战线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政治现象。统一战线不仅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社会政治斗争中广泛存在,而且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阶级社会消灭以前也将长期存在和广泛发展。我国战国七雄时的“合纵”与“连横”,三国时的蜀吴联盟抗魏,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同盟国集团与协约国集团、法西斯联盟与反法西斯联盟,战后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解体不久的华沙条约组织,以及苏联“8·19事件”中戈尔巴乔夫势力和叶利钦势力的联合等,都是建立和运用统一战线的典型事例。因此,统一战线决非无产阶级所专有,正如商品经济非资本主义所独有、社会改革非社会主义所独有一样。
第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统一战线思想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关于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思想。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统一战线思想中的主体部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即是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根本指导思想。另一方面是关于无产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阶层、政党和集团的统一战线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在论述无产阶级统一战线时,并没有直接使用“统一战线”这一概念,在此意义上开始明确并广泛使用“统一战线”概念的,是列宁、斯大林和共产国际。)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使用“统一战线”概念,其所意指就是无产阶级以外的统一战线。例如,恩格斯早在1840年就谈道:“在同宗教的黑暗势力进行斗争的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结成统一战线。”[2]这里讲的是反宗教的统一战线。1869年11月29日马克思在给路德维希·库格曼的信中谈到英国工人阶级因受英国资产阶级影响而对英国和爱尔兰的合并问题持不正确态度时指出,这样做“英国人民就还得受统治阶级支配,因为他们必然要和统治阶级结成反对爱尔兰的统一战线”[3]。这里讲的是民族统一战线。1892年3月8日恩格斯在给奥古斯特·倍倍尔的信中又提到:“当我们自己还无法能动地创造历史时,我们所希望的是历史的发展不致停顿,为此,就需要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相互倾轧。……如果射击开始得过早,就是说,在那些老党还没有真正相互闹得不可开交以前就开始,那就会使他们彼此和解,并结成统一战线来反对我们。”[4]这里讲的是德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内部的统一战线。我们现在确定统一战线科学的研究对象,就应当充分认识和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和论述,从中得到应有的启示。
第四,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实践;统一战线理论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实践性,我们研究它探讨它并力图建构统一战线科学,目的就是要通过总结古今中外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训,揭示统一战线的本质、规律,更好地为我们的现实服务。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无产阶级统一战线无疑最切近我们的现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本质上是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须臾离开的一大“法宝”。因此,我们首先侧重于研究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问题,总结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训,探讨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发生、发展的规律,建构关于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科学理论,应当说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这绝不是说,无产阶级统战学的建立就是完整的统一战线科学的建立,或者可以以无产阶级统战学来代替宏观的统一战线科学。应当指出,虽然我们研究的重点和立足点应该是无产阶级统一战线,但研究宏观的统一战线亦非不重要或没有现实意义。古今中外政治格局的流演嬗变日益表明,统一战线无论对哪一个试图在社会中产生影响的阶级、阶层、政党和集团都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设想,如果真正建立起一门完整的、不仅研究无产阶级统一战线而且研究资产阶级统一战线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统一战线的科学,那么,这样的科学理论肯定会有助于我们打开思路,拓宽视野,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把握不同政治势力和社会力量配置的规律,探究世界格局的变化,也有助于拓展我们自己的统战工作。
二、统一战线科学的性质
科学的性质取决于科学的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统一战线科学的性质与前述统一战线科学的对象是两个密不可分的问题。关于统一战线科学的性质,目前也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是把它确定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分支学科;一种是认为它属于政治学的范畴。持前一种观点的同志往往把统一战线科学的研究对象限定在无产阶级统一战线范围之内;而后一种观点则在逻辑上与本文所理解的统一战线科学的对象相一致。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窃以为统一战线科学包含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部分内容,但却不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分支学科;以无产阶级统一战线为研究对象的无产阶级统战学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分支学科。
统一战线科学之所以属于政治科学,或者说,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是由其对象自身的内容和特点决定的。我们知道,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现象发展规律的科学;而统一战线就是一种政治现象。列宁曾经说过:“什么是‘政治’?(1)无产阶级先锋队对本阶段群众。(2)无产阶级对农民。(3)无产阶级(和农民)对资产阶级。”[5]在这里,列宁虽然不是给政治下定义,但却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政治(列宁所说的实际是“无产阶级政治”)的一个方面的重要内容。所谓“无产阶级先锋队对本阶级群 众”,就是无产阶级的自身团结统一问题;所谓“无产阶级对农民”,就是工农联盟问题,这是“同盟军”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无产阶级(和农民)对资产阶级”,就是统一战线“第一个联盟”对“第二个联盟”的问题,这是“同盟军”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概言之,这里所说的“政治”就是无产阶级的统一战线问题。研究统一战线这一政治现象(不限于列宁所述)的理论自然当属政治学的范畴。
这里顺便指出,我们不把统一战线理论归结于科学社会主义,与不把社会改革理论归结于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某些相似之处。记得前几年,在改革理论的研究热潮中,一部分人耽于社会主义改革问题的探讨,而把改革范畴和改革理论整合到科学社会主义体系之中,仿佛改革只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有产物,一部分人则从宏观上探讨社会改革问题,把改革范畴和改革理论吸纳到哲学——具体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中,认为改革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现象。尽管两种观点之间终未完全弥合其分歧,但把社会改革看作一切社会所共有的现象,并把社会改革确定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这在理论界尤其哲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社会主义改革当然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然而并不能以此来取代内容更加广泛的一般的社会改革。不妨说,社会改革是哲学范畴,社会主义改革才是科学社会主义范畴,这与统一战线是政治学范畴、无产阶级统一战线是科学社会主义范畴是一致的。
此外,从统一战线科学同其他科学或学科的关系看,统一战线科学又属于一门横断科学(或称“横断学科”)。这是统一战线科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一方面,统一战线科学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这一对象又牵涉众多领域、众多学科。例如,它不是政党学,却要研究政党间的联盟与合作;它不是民族学,却要研究统一战线中的民族关系;它不是宗教学,却要研究统一战线中的宗教问题;它不是经济学,却要研究经济领域的统战工作;它不是国家学,却要研究国家政权中的政治合作;它不是国际政治科学,却要研究国际统一战线;它不是心理学,却要研究统战工作中的心理因素;等等。统一战线科学就是这样一门必须在综合多学科的基础上才能确立起来的横断科学。了解了这一特点,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可把统一战线科学归结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分支学科。
三、统一战线科学的体系(www.xing528.com)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的系统的知识。统一战线科学是关于统一战线发展规律的系统的知识。系统就是体系。建构统一战线科学,就是建构科学的统一战线理论体系。然而如何建构这一体系,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统一战线科学的体系,包括两个不同层面的含义:其一是该科学的各分支学科组成的系统;其二是该科学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形成的体系(有人称为“统战学”或“统战原理”或“统战学原理”)。这两个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说来,前者包容后者,后者是前者的一个分支学科,但后者又不与其他各分支学科均衡并列,而是作为统一战线科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和主体架构,贯穿于统一战线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
先就第一个层面的含义来说,统一战线科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自身就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内容、层次、结构都较复杂,包含着众多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即统一战线科学的各分支学科。照目前一些人的主张,这些分支学科有十余种之多,如统战原理、统战史、统战社会学、统战法学、统战经济学、统战语言学、统战管理学、统战人才学、统战心理学、统战行为学、统战民族学、统战宗教学、统战军事学和比较统战学,等等。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已经初步形成,有的正在建立,有的尚处于孕育阶段,还有一部分只是提出简单的设想,至于是否合理、能否成立,尚存疑问。不管怎么说,统一战线科学包含若干分支学科,并由这些分支学科组成一个体系,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因而也比较好理解。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从第二个层面即统战学原理上把握统一战线科学的体系。
科学的功能在于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理论的力量在于其逻辑性。如果说从第一个层面理解的统一战线科学体系的各分支学科间的逻辑性体现得尚不十分明显的话,那么,在第二个层面的理解上,统一战线基本理论或统战学原理就必须凸显其逻辑性。寓于主观形式之下的逻辑就是客观事物规律在理论上的映现;如果缺乏逻辑性,统一战线理论就不可能作为科学而建立起来。然而这种逻辑性又从何体现呢?简要说来,就体现在统一战线基本理论是由一系列原理、范畴构成的逻辑体系;这些原理、范畴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组合起来,体现了客观的统一战线现象的本质联系,并由此揭示出统一战线的发展规律。
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原理和范畴,目前理论界尚无深入研究,唯有对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原理、原则探讨得深一些,形成了一些较为确定、明确的论断,例如,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无产阶级只有搞好自身的团结统一并且广泛联合同盟军,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坚持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反对现存制度的斗争中,要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等等。这些原理虽然不能代替统一战线科学的基本原理,但对于我们进一步探索这些原理毕竟还是有帮助、有启发的。
对于统一战线科学究竟包括哪些基本的原理,笔者亦无定见。这里只能就统一战线科学所应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和主要问题,以及统一战线科学的基本范畴提出一些粗浅的、不成熟的看法。我以为,统一战线科学作为探讨统一战线规律的学说,至少要对以下问题作出科学阐述:统一战线的基本问题;统一战线的基本矛盾;统一战线的性质;统一战线的特点;统一战线的类型;统一战线的功能;统一战线的规律;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统一战线的结构层次;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统一战线的战略原则;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统一战线中的党派关系,统一战线中的民族关系;统一战线中的宗教问题;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调节原则;等等。
通过对上述各问题的阐述,统一战线科学自然会形成反映统一战线规律的若干原理;这些原理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排列组合起来,便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而这个逻辑体系中必然贯穿着一些基本范畴,如果没有这些范畴,统一战线科学的原理就无从表述,统一战线科学的理论体系也无从建立。列宁说过:“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6]把列宁的论断引申开和具体化,我们就可以说,统一战线科学的范畴即是认识和掌握统一战线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那么,统一战线科学有哪些范畴呢?笔者以为,基本的范畴大致有以下几对,即同与异;领导者与同盟者;战略与策略;合作与斗争;原则性与灵活性。(这几对范畴只是笔者初步想到的,是否合理,是否全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上述范畴中,同与异是最基本的,这是由同异矛盾是统一战线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其他范畴以及统一战线的规律都以同异矛盾的演化发展为基础;没有同异矛盾,统一战线就既不可能建立,也不可能存在和发展。因此,应当把同异矛盾确定为统一战线科学体系的逻辑起点。至于同异矛盾怎样演化发展,领导者与同盟者、原则性与灵活性等范畴怎样界定,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等问题,是一篇需要下工夫认真做的大文章。限于笔者的认识水平,本文只算是提出了一个非常不成熟的思路,或者说,只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把某些问题提了出来。问题的提出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条件已经具备或正在成熟的时候。我想,这里提出的问题,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日益成熟的情况下得到圆满的解决。
(原载《统战理论学刊》,1992(2))
【注释】
[1]《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30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1卷,1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2卷,6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8卷,293~29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41卷,37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列宁:《哲学笔记》,9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