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民政协50年光辉历程

人民政协50年光辉历程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风雨同舟——人民政协走过50年光辉历程人民政协成立5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为建立新中国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共和国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古都北平隆重举行。

人民政协50年光辉历程

风雨同舟 ——人民政协走过50年光辉历程

人民政协成立5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为建立新中国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共和国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人民政协的诞生和在建国初期的独特作用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长期团结奋斗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共产党的推动和各民主党派等进步力量所施加的压力下,国民党曾于1946年初被迫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即“旧政协”)。会议期间,中国共产党同爱国民主人士团结一致,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达成了有利于和平、民主的五项决议。但是,国民党很快就撕毁了政协决议,发动了全面内战。虽然如此,这次会议反映出革命的进步力量经过斗争取得了积极的民主成果,通过政治协商解决重大问题的做法也在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山河百战归民主。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军事上的胜利,国民党独裁统治陷入空前的孤立,摇摇欲坠。邀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其他爱国力量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条件趋于成熟。1948年4月30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发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号召发出后,立即得到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的积极响应。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成立。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古都北平隆重举行。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确定了新中国的国都、国歌国旗和纪年,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从人民政协成立到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这五年,是人民政协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推动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政协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政协全国委员会及其常委会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和民主协商机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协商国是。在建国初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政协从多方面就国家重大问题进行了协商。一是协商有关重大决策,如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所采取的稳定物价、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等方案,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工商业、调整税收的方案等。二是审议法案。当时颁布的法案,凡属对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影响较大的,都要提经全国政协协商同意或向全国政协的各工作组征求意见,然后才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或政务院通过并公布施行,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草案)》等。三是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一系列重要议案,如关于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的建议案,此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采纳。

(2)参加社会改革运动。在1950年至1952年开展的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等运动中,人民政协协商讨论或参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修正草案)》等,同时还通过各级组织广泛动员各阶层群众,协助政府推进各项社会改革运动。

(3)推动抗美援朝运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主持政协会议,讨论了抗美援朝问题。1950年11月4日,经全国政协常委会协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发表了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为加强抗美援朝工作,全国政协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民主人士协商决定,成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动员各方面力量参加抗美援朝运动。

(4)促进统一战线内部团结。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协根据党和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积极通过各民主党派和其他资产阶级代表人士,协助政府调整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团结他们,保护他们积极、进步的一面,帮助他们克服消极、落后的一面,使之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调整党派关系、促进各党派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方面,政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政协这个场所,使党和政府在对国家重大问题和统一战线内部重要问题的协商中,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建议,并通过民主党派做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工作。另一方面,通过政协组织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进行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学习,推动和帮助各界人士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

此外,一届全国政协还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与交往,以及参加宪法起草和筹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后人民政协的曲折发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权,而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和协商机构继续发挥作用。1954年12月,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政协第一部章程,明确提出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任务和组织原则,为人民政协的工作和活动确立了新的规范。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闭幕后,人民政协通过协商、建议、宣传、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工作,推动各方面力量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1)对国家重大决策进行协商。全国政协围绕贯彻执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先后就党中央提出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试行草案)》、《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和国务院《关于对公私合营企业推行定息办法的决定(草案)》等进行协商讨论,同时,还就文字改革、知识分子政策、战犯和战俘的处理、建立宁夏和广西两个民族自治区等问题进行了协商。为便于协商国是,从1959年全国政协三届一次会议开始,每次政协全体会议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同时召开,政协委员列席人大会议,听取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报告。

(2)组织内容广泛的视察。1955年秋,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首次开展联合视察,先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对文化教育和知识分子问题,以及民族宗教、侨务、社会福利、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视察,并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此后,政协委员视察便形成制度,经常进行。通过视察活动,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发挥政协的协商、监督作用。

(3)推动多党合作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条件下,确定民主党派将长期存在,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有益探索。1956年,共产党对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提出后不久,全国政协即举行工作会议,研究如何根据这个方针开展工作。政协各工作组也在各项活动中注意贯彻这个方针,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1957年3月5日,全国政协二届三次会议的与会人员应邀参加了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听取了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对讲话中关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等内容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讨论。会后,为宣传、贯彻这一方针又做了大量的工作,进一步调动了各民主党派和各方面人士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促进了多党合作的发展。

从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开始,由于党内“左”的错误思想的发展,人民政协的工作不断遭受干扰和挫折。在反右派斗争中,一批爱国民主人士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政协工作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其后一段时间,人民政协虽然运用“神仙会”、“双周座谈会”等形式,在推动各界人士沟通思想、增进共识、化解矛盾、扩大团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整个国家“左”的错误未能得到纠正,而且进一步发展,直至发生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动乱。“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政协成为重灾区,被污蔑为“牛鬼蛇神的黑窝”,大批政协委员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受到打击迫害,政协工作被迫停止,组织机构陷入瘫痪。在当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努力坚持统一战线,想方设法保护各界爱国民主人士,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政协的恢复和发展保存了基础。

新时期人民政协事业的开拓与发展

粉碎“四人帮”以后,人民政协开始恢复工作。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人民政协也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78年2月,在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同志众望所归,当选为政协主席。邓小平亲自领导了人民政协事业的再兴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关人民政协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和政策原则,为开创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科学地分析了我国社会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和统一战线内部结构的变化,阐明了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任务,成为指导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人民政协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努力团结各党派、各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选准角度,发挥优势,各项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政协事业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新时期以来,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显著增强,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发生了重要变化。“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在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极不正常的情况下,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遭受到极大削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政协作为我国政治体制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其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明显的增强。

(1)1982年12月,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被庄严地载入我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2)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并明确提出人民政协是实现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

(3)1993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为我国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以及作为这一基本政治制度重要组织形式的人民政协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www.xing528.com)

(4)1995年1月,中共中央转发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并就此发出通知,要求“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要在决策之前在政协进行协商”,从而把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纳入了国家和地方的决策程序。

(5)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正式载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继续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范化、制度化,使之成为党团结各界的重要渠道”。这一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政协跨世纪发展的政策导向。

新时期以来,人民政协的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工作制度和机构更加完善。

(1)组织阵容扩大。全国各级政协组织从1966年的1171个发展到1998年的3087个(含全国政协),各级政协委员从10万余人,增加到约51.3万人。其中,全国政协委员从第四届的1199人,增加到第九届的2196人。在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党外人士1319名,占委员总数的60.1%;有高级职称的1383人,占总数的63%,其中两院院士100多位;年龄在60岁以下的1110人,占总数的50.4%,展现了跨世纪人民政协的蓬勃活力。

(2)调整界别结构。全国政协的参加单位由第四届的29个,增加到第九届的34个,容纳了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工、青、妇等主要社会团体,以及各有关方面和界别。为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促进和平统一祖国大业,全国政协增设了香港同胞界和澳门同胞界(九届全国政协时改称“香港特别邀请人士”和“澳门特别邀请人士”)两个界别;为适应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情况,增加了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代表人士;为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恢复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作为全国政协的参加单位,更多更广泛地吸纳了科技界的杰出代表人物;为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和发挥爱国宗教人士的作用,全国56个民族和五大宗教团体在政协都有了自己的代表;此外,还增设了中华体育界,恢复了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为全国政协的参加单位。人民政协组织构成上的这些变化,反映了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新发展,体现了人民政协组织上的广泛代表性和政治上的巨大包容性(见表9—3)。

表9—3 第一至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副主席中党外人士数及比例

img4

*第一届常委数中含主席、副主席,以后各届不含。

(3)完善建章立制。1982年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政协第三部章程,明确规定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94年八届二次会议适应新的形势,修改政协章程,把“参政议政”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一起规定为人民政协的三项主要职能;全国政协还陆续制定了常务委员会工作规则、专门委员会工作简则、委员视察简则、提案工作条例等,对各种会议的协商议事规则和具体工作程序也予以明确和规范。这些都大大促进了政协履行职能的规范化、制度化。随着政协工作的开展,政协的日常工作机构工作组和专门委员会也不断调整和完善。全国政协的工作组从一届的8个发展到六届的15个。1988年,全国政协在原有工作组和专委会的基础上,组建了14个专门委员会,八届和九届又分别调整为8个和9个。调整后的专委会更加适应政协工作的开拓和开展。

新时期以来,人民政协认真履行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民政协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发挥位置超脱、智力密集、联系广泛、渠道畅通的优势,认真履行职能,积极建言献策,扎实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使政治协商更加切实,民主监督更加有效,参政议政更加富有成果。

(1)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政协在调整统一战线内部关系、落实各项统战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和大量新的社会方面的出现,人民政协积极因应形势,协助党和政府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理解,及时反映社情民意,促进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妥善解决,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团结和社会稳定。

(2)充分发扬民主,完善多党合作,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政协贯彻党在新时期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通过政协大会、常委会议、主席会议和专门委员会会议等形式,就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及其他重要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见,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通过提出提案、建议,组织委员视察、考察,参加党政部门组织的调查和检查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五届至八届全国政协共提出提案31000余份,专题调研报告和专项建议近500份,视察、考察报告180多份。其中不少是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提出的。人民政协作为多党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日益完善。

(3)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多种活动,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献计出力。各级政协就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积极献计献策,并努力协助党和政府解决群众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六届全国政协就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问题,通过座谈、协商讨论、提案和专题调研等方式(见表9—4),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对促进这一工程的科学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八届全国政协积极参与“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讨论和研究,由经济委员会提出了若干建议,其内容被党中央和国务院采纳;全国政协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宁夏扶贫扬黄灌区工程的建议,被国务院列入规划并逐步付诸实施;李瑞环主席视察新疆和田,倡导和推动运用社会资金打井治水,并积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当地470多万人的饮水问题;在1998年的抗洪救灾斗争中,各级政协组织和委员以各种形式开展救助活动,由全国政协办公厅与民政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全国政协委员赈灾义演晚会”,就收到各方面捐赠款物2.4亿多元,全部款项用于支援灾区。各地政协还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开展各种咨询服务活动,帮助老少边贫地区开发建设,进行智力支边、智力扶贫,积极牵线搭桥,促进外引内联,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表9—4 第五至九届全国政协提案、专题调研、视察情况统计

img5

*不完全统计。

**1999年6月底统计。

(4)广泛开展联谊工作,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人民政协充分运用政协委员海外关系多等有利条件,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促进祖国统一联谊活动,扩大了同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系和交往,宣传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各项政策。政协还通过作出决议、发表声明等形式,表达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原则立场,配合党和政府做了不少工作。

(5)根据人民政协特点,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为了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政协根据自身亦官亦民、融官方与民间于一体的特点,加强了同世界各国有关组织和人士的联系。到1999年2月,全国政协已同71个国家的105个机构和4个国际组织建立了联系、开展了友好往来。这些活动增进了友谊,促进了合作,宣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宣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国际社会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

回眸50年,曲折而辉煌;展望新世纪,任重而道远。半个世纪的历史充分证明:人民政协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我国政治体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伟大征程中,人民政协依然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工作仍然大有可为。我们坚信,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人民政协必将适应新的形势,开拓进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与喻中春合作,原载《瞭望》,1999(38);发表时有删节,现按原稿收入本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