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正式把“团结和民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两大主题”载入政协章程,这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理论的重要成果,是50多年来人民政协基本经验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它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正确认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地位,规范人民政协的工作和活动,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新的生产力。唯有团结,才能稳定;唯有团结,才能发展;唯有团结,才能振兴。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团结大多数。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由各方面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人物组成的,它本身就是大团结的象征。在人民政协这个组织里,既有马克思主义者又有非马克思主义者,既有共产党员又有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既有无神论者又有宗教信仰者,既有中共党内的专家学者又有党外知识分子,既有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又有非公有制经济的代表人士,还包括了香港、澳门各界人士以及各少数民族的代表人物,等等。这些方方面面的人物会聚在一起,体现了人民政协组织上的广泛代表性和政治上的巨大包容性,体现了统一战线的本质和人民政协的性质,也体现了人民政协的团结的主题。不仅如此,人民政协还可以通过各位委员的工作和活动,把他们所在方面的群众联系起来,实现更大范围的团结。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谈到团结民主党派问题时曾经讲了关于“一根头发”和“一把头发”的关系的道理,他说:从民主党派本身看是一根头发,从它们背后联系的人们看,就不是一根头发,而是一把头发,不可藐视。人民政协也是这个道理。每一位政协委员都不是孤立的,在他们背后都有一定范围的人群。现在全国有3100多个政协组织,56万多名政协委员,通过他们,政协完全可以发挥它作为党团结各界的重要渠道的作用,可以把更多的人团结起来,可以把更多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
民主是我们的事业充满活力的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同时,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坚持和发扬民主,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民政协不立法但可以立论,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人民政协没有法律监督权,但可以通过批评建议实行广泛的民主监督。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过程就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在人民政协这个广阔的政治舞台上,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要体现民主精神,有民主的程序、民主的渠道、民主的作风、民主的氛围;各党派、各团体、各界别都可以本党派、本团体、本界别的名义发言和提出提案,反映各自所联系的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各种不同的意见——不管是多数人意见还是少数人意见,不管是正确意见还是错误意见——都可以发表,可以通过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反映出来。人民政协所实行的协商式民主,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改进政府的工作,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www.xing528.com)
团结和民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我们所追求的团结,是持久的、生机勃勃的团结,这种团结只有在民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我们所坚持的民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这种民主必须以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的团结为前提才能达到。把团结和民主统一起来,以坚强的团结保证我们的民主进程健康有序,以充分的民主保证我们的团结充满活力,在团结稳定的前提下发扬民主,在发扬民主的过程中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这是我们的传统,也是我们的优势,应当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发扬。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与人民民主形式的有机结合。人民政协的光辉历程,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历程,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追求的历程。在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要创造新的业绩,作出新的贡献,必须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就是要把团结和民主的精神体现在政协工作的一切方面,贯穿于政协工作的整个过程。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的特点和优势,求同存异,体谅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不同党派、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凝聚起来,在实现祖国统一和振兴中华的大目标下,努力增进全体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大联合;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人才荟萃、智力雄厚的优势,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要充分运用人民政协这一独特的民主形式,广开言路,营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氛围,尊重各方面代表人士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既尊重多数人的共同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积极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充分利用人民政协的广泛代表性和界别优势,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畅通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及时、如实地反映各个方面的真实情况和不同群体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努力维护和发展团结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此文系《人民政协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原载《人民政协报》,2004-04-08;《中国政协》,2004(4);发表时个别文字有修改,收入本书时系按原稿改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