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正领导干部思想路线的一点思考
“思想路线不是小问题,这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正确的政治路线能不能贯彻实行,关键是思想路线对不对头。”这是邓小平同志对全党的殷殷教诲,也是他对每一位领导干部的告诫和要求。我们党正面临中华民族振兴史上前所未有的宏大任务——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而奋斗。这一任务十分浩大、十分艰巨、十分繁重,要求我们党必须极大地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素质,而其中最带根本性的就是端正领导干部的思想路线。[1]
一、端正领导干部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
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反复证明,党在理论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在实践上的每一次重大发展,从根本上说,都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果。没有实事求是,就没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就没有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没有实事求是,就没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面对新世纪,我们党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领导干部能不能坚持实事求是,直接关系到能否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推向21世纪,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因此,在新的形势下,端正领导干部的思想路线具有极端重要性。
领导干部处于决策者的地位。领导干部能否坚持实事求是,直接关系到能否形成正确的决策;而能否形成正确的决策,直接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时深刻指出:“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所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为什么能够正确认识国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是因为我们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走向新世纪的征程中,我们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形势,担负着更加艰巨的任务,须臾离开实事求是,都会造成形势判断上的错误和决策上的失误。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向领导干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说:“我们要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高中级干部首先要具有较高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能够科学判断形势,正确把握大局,实事求是地决定政策。”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做到“实事求是地决定政策”至为重要。
领导干部是执行政策的关键。领导干部能否坚持实事求是,直接关系到正确的政策或决策能否得到贯彻和落实。在决策的执行过程中,领导干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只有他们的思想路线端正了,才可以结合实际制定措施,使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才可以把好的队伍、好的作风带出来。这样,也才能够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中央的决策,党内生活和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才能够顺利解决。否则,一个政策,一项决策,不管多么正确,如果执行者不从实际出发,不实事求是,甚至受利益驱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意使它变形走样,那么,再好的政策也只能变成一纸空文,而且会给党的事业以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损失。在当前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形势下,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加上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情况千差万别,领导干部更应当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贯彻好执行好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
领导干部在各个方面都起着带头人和示范者的作用。领导干部能否坚持实事求是,直接影响到整个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坏。中华民族历来看重领导者的榜样作用,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塌下来”,就是古人留下的警世名言。不难设想,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领导干部作风扎实,深入实际,体察民情,求真务实,那么,虚假浮夸在这些地方就不可能滋长蔓延,更不可能蔚成风气;相反,如果领导干部不深入实际,不调查研究,不体恤民情,不扎实工作,而是喜欢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甚至带头弄虚作假,那么,这些地方就一定会上行下效,奢靡浮华之风盛行,就必然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现实中,这种状况在一些地方确实严峻地存在着,并对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造成损害。因此,在领导干部中进行一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再教育,使之在思想认识上、立场观点上牢固树立起实事求是的观念,以保障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全面贯彻落实,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领导干部在思想路线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个领导干部,思想路线端正不端正,就是要看他能不能坚持实事求是。评价一个干部品质的好坏和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根本的标准,也是要看他是不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人。应该肯定,我们的多数领导干部在思想路线上坚持得是好的或比较好的,是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但同时也要看到,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复杂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势必冲击到领导干部身上,导致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尤其是在社会上造假、贩假成风的情况下,一些领导机构中搞假学历、假干部、假数字、假政绩的现象屡见不鲜。可以说,一些领导干部在思想路线上不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状况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有的甚至是触目惊心的。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撇开外部环境的影响不说,从领导干部自身来分析,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不会实事求是;二是不敢实事求是;三是不想实事求是。
其一,不会实事求是。这是指有些干部主观上是想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按照客观实际去处理事情的,但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由于调查研究的不够、知识储备的欠缺以及简单化的思维定式等方面的影响,而往往在认识或实践的某个环节上出现偏差和失误。比如,对于形势的判断应当产生于充分调查研究之后,一些同志懂得这个道理,也进行了调查研究,但却搞得很不充分,那么由此作出的判断就很难避免失误;又比如,在一些地方经济发展中,有的同志急于制造政绩,而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求大、求多、求快,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劳民伤财等后果。江泽民同志曾深刻指出:“对于客观规律,我们可以认识和利用,但不能违反,否则是要受惩罚的。过去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做过一些违背经济规律而事与愿违的事,这种历史教训应当牢牢记取。这些年我们所以取得巨大成绩,就是因为努力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的同志要领导好经济工作,必须认真研究、自觉掌握和运用经济规律,才能掌握主动权,减少大的失误,避免走弯路。”那些不会坚持实事求是的人,说到底,就是没有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不会遵循和利用客观规律办事。
其二,不敢实事求是。这是指有些干部特别是一些基层的同志,对实际情况并不是不了解,对一些欺上瞒下的做法也不是没看法,但迫于上级领导的压力而有顾虑,怕得罪了领导会被穿小鞋或给个人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顾首顾尾,不敢坚持原则,不敢讲真话。例如,湖北某市,有一个村只有两个企业,年产值总共不到100万元,却上报产值为1210万元;另一个村根本没有工业企业,也上报工业产值476万元。造成如此虚报浮夸的一个直接原因是,该市在年初下达“量化考核责任书”,把完成经济指标与乡村干部的工资报酬直接挂钩。强压之下,该市的一位区委书记心情沉重地说:“现在这么做真是对不起老百姓,但自己又抵制不了,上头的任务完不成不行啊。”再如,被中央电视台曝光的山西省运城地区搞假渗灌工程问题,其中,当地领导借以表功的2万多口防渗浇灌井,80%没有地下管道,造成2亿多元的投资基本没有效益。对此,当记者采访时,从地委书记到乡党委书记没有一个敢于讲真话的。有一位妇女讲了真话,乡党委书记竟当着记者的面就威胁道:“你说,看我怎么收拾你!”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实事求是并不容易,有时是需要一点勇气和牺牲精神的;另一方面则暴露了我们体制上的某些弊端。说实情、讲真话的压力和阻力何以那么大,其主要根源就在于一些领导干部通过夸大或制造政绩可以得到好处,可以得到升迁;而敢于讲真话的同志则受到排挤、压制或打击报复。由此产生“上面层层加压,下面层层加水”的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www.xing528.com)
其三,不想实事求是。这是指有些干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忽视和放松了主观世界的改造,经不住金钱、物欲的诱惑,经不起权力、地位的考验,利欲熏心、腐化堕落,往往为了一己私利或小团体的利益,而有意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做出一些违纪违法、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来。如2000年7月6日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向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报告1999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时披露:在对58个国家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审计后,查出挤占挪用水利建设资金17.8亿元,多列概算、虚报投资完成额和损失浪费33.2亿元。在对工商银行系统和建设银行总行及19个省市分支机构审计后,发现资产负债损益不实比较普遍,既有少计收入,也有多计支出,账外资金达101亿元,给国家造成损失100多亿元。在对73户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审计后,查出这些企业资产负债损益普遍不实,一些企业收入不入账,将国有资产转为集体或个人所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70亿元;18户企业通过假破产等方式,逃废银行债务19亿元。再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全国第一大税案——浙江省金华县虚开增值税发票案,从1994年5月至1997年4月的3年中,该县在有关领导的支持怂恿下,先后有218家企业参与虚开增值税发票的犯罪活动,共虚开增值税发票65536份,价税合计63.1亿元,造成国家税收损失7.5亿元。此外,一些灾区的基层干部虚报灾民人数,多领、冒领救灾款,一些国有企业为职工办假手续,搞假下岗,骗领国家的下岗职工生活费等也时有所闻。这些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领导干部身上,但危害甚大,影响极坏,是党纪国法所不容的。
三、端正领导干部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
1999年以来,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进行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其中一项基本要求,就是通过“三讲”,“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言行一致的优良作风,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人。纠正和防止追逐个人名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以及只图形式、不重实效等不良习气”。从根本上说,这就是要求坚持实事求是,是端正思想路线问题。那么,怎样实现这一要求呢?基本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发扬民主、完善制度。
(1)加强学习。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每当革命和建设发展到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全党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的时候,更是特别强调加强学习。现在,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已成趋势,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愈益激烈,我国的改革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我们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知识水平、工作水平,包括对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领导干部要适应这一要求,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是学习。通过学习,可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可以提高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也才能够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敏锐地识别各种错误的观点和思潮,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避免或减少决策的失误和工作中的盲目性、片面性、表面性。不难想象,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把个人得失摆在第一位,把吹牛拍马、弄虚作假、投机钻营视为时尚或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那么,他就不可能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甚至把实事求是视为实现个人目的的障碍。同样道理,一个领导干部,如果不学习、不钻研,没有必要的知识储备,缺乏应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可能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政策,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当然也就难以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批评的那样:“有的党员和干部,由于不注意学习,理论水平、政治水平低,因而也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和对待改革开放,正确地理解和对待中央关于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产生了这样那样的一些片面认识,甚至是误解和曲解。”
(2)发扬民主。政治保障的根本力量,是发扬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发扬民主,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践证明,一个单位和部门如果民主集中制坚持得好,说假话、说空话、弄虚作假的坏作风就不容易滋长。这是因为,发扬民主,可以使大家讲真话、讲实话、畅所欲言,可以使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在这样的环境或氛围中,形成的决策才可能比较充分地吸收各方面正确意见,反映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符合客观实际和切实可行;即使在执行过程中有了问题,也容易及时发现和纠正,而不至于捂着、盖着,或只报喜不报忧。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切实把党内民主活跃起来,把人民民主发扬起来,形成讲真话、讲实话者荣,说假话、说空话者耻的舆论环境,弘扬求真务实、言行一致和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人的正气。
(3)完善制度。制度问题更带根本性。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深刻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为什么一些欺上瞒下、虚报浮夸的行为畅行无阻?为什么一些溜须拍马、弄虚作假的干部得到重用提拔?为什么一些坚持原则、埋头实干的人往往被挤受压?根子就在制度不健全,体制有弊端。因此,端正领导干部的思想路线,也必须注重制度的改革和建设。要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鼓励和促进素质高、作风好、讲实话、办实事的领导人才脱颖而出;要完善干部考核制度,把由单纯的量的考核转变为量和质的统一,坚决杜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要探索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和用人失误追究制度,对由于干部考查严重失实等原因造成用人失误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要建立和完善监督奖惩机制,对敢于和善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干部给予支持、鼓励,使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作风发扬光大。
(原载《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4))
【注释】
[1]此段文字在刊物上发表时因篇幅所限由编辑作了删节处理,这次收入本书时按原稿补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