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奈何天》点评:中国官场小说探索

《奈何天》点评:中国官场小说探索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官场小说点评(摘录)——李春平之长篇小说《奈何天》[13]沧浪独壁近年来,一部小说如果傍着官场,多半是可以热销的。李春平之《奈何天》也不例外。以一部《国画》名闻天下的王跃文被公认为中国新官场小说的泰山石,一时之内,受众欢迎的程度盖住了其他诸多“反腐作家”。即使读完李春平的整部小说,文墨深入道出的理喻,竟未超越王跃文的序言。李春平的这部小说确实落入了王跃文所言的“两难”。

《奈何天》点评:中国官场小说探索

中国官场小说点评(摘录)——李春平之长篇小说《奈何天》[13]

沧浪独壁

近年来,一部小说如果傍着官场,多半是可以热销的。李春平之《奈何天》也不例外。当然,这书的噱头在于封皮挂了“王跃文序”的字样。以一部《国画》名闻天下的王跃文被公认为中国新官场小说的泰山石,一时之内,受众欢迎的程度盖住了其他诸多“反腐作家”。他的作序自然就增添了李春平这部小说的诱惑力。

“官场小说”当然是坊间读者的一种说法,主流媒体称之为“反腐小说”,因为大多数此类小说都放进了腐败的案例和虚张声势的“反腐”胜利的结局。唯有王跃文的小说,没有高调反腐和光明的结局,大多数读者却对他的写法一致称道。究其原因,无疑是因为真实,赛过我们日常的所见所历。即使读完李春平的整部小说,文墨深入道出的理喻,竟未超越王跃文的序言。显然,王的序言有拔高之嫌。

《奈何天》刻画了二位主角,一位颇有才干,在钱色诱惑与理性自律之间摇摆的市委书记杨子晨,一位十恶不赦、横行霸道,末了得到严惩的公安局长王国强。从总体上来看,小说的展现和人物塑造似乎切合了当下常见的一种现象——“政绩”为上的官场升职标尺,造就了这样的双面人:正面造福于人民的功臣,背面是贪污受贿的罪人。小说的立意当然不错,似乎什么都取决于天意,反腐也不例外,天意要亡一个贪官的时候,反腐就成立。天意尚未震怒而抽剑,反腐同样无奈。谁奈何得了天意呢?——这倒是很合现实官场的规律。(www.xing528.com)

小说多半是“虚构的故事”,但虚构的往往只是人名、地名和某些情节,而社会况味的背景却真实可信。至于把“黑道保护伞”王国强之流的公安局长喻为“恶狼、疯狗和灾星”,现实中也不乏见,如沈阳刘涌案中的毛景祥,就是不折不扣的实证。

中国的读者普遍都有看客的好奇心,如读爱情小说,急于想了解的是“最终两人会怎样”。对于犯罪小说,读者最关心的便是“谁谁最后有没有死掉”。至于读官场小说,关注的自然是贪官的结局,“升上去了”,还是“吃出了”。重视结果,这很正常,只是很少有人疑问:这小说为什么要这样结局?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如果一定要从满足看客猎奇和窥探的意义上来看,《奈何天》的基本元素还是俱全的。我以为,这也是这部小说成为热读的原因之一。

尽管如此,李春平的小说官场呈现好像缺点什么,并没有达到某些评论家所言的“不可多得”的佳赏程度。正如王跃文在序言中所说,“此类小说最易陷入两难境地:如果拘泥于真实,则步黑幕文学之后尘,徒添看客们的娱乐;如果自负于理性,则易流于开药方,显出可爱的天真”。李春平的这部小说确实落入了王跃文所言的“两难”。前半部的笔墨刻意表现出官场的原生态,仿佛把人带入真实的现实,后半部却又回到了“主旋律”的套路,结局就像周梅森、陆天明的小说那样,留下一条“光明的尾巴”——一定有一位权力更大的清官,举起反腐的刀剑,来清除低一级的腐败官员。这就远远不如王跃文的“灰色”来得真实。

我说王的序言有拔高之嫌,意味也在于此。王的序的确给小说的导读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虽然篇幅极短,却比小说本身更好地点穿了现实官场的真身。可以这么说,在民主法治彻底打亮之前,我们的官场将永远是灰色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