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我国煤炭工业的基本走势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以上所描述的煤炭基本状态,未来我国煤炭发展趋势将呈现出十个方面的特点。
1.国家高度重视,煤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煤炭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未来几十年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依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将很难改变。因此,煤炭问题也会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几年,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对煤炭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也是空前的。2003年初,国务院召开第149次总理办公会议,作出了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的重大决策;2003年8月11日,国务院召开第60次常务会议,专门对煤炭工作作出重要部署;2004年8月27日,国家在内蒙古包头举办“煤炭基地建设座谈会”,就煤炭基地和大企业集团建设进行讨论;2005年6月7日,国务院正式下发了[2005]1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新时期指导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意义;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煤炭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末,国家发改委颁布了《煤炭产业政策》;2008年初发改委等7部门又专门组织河南、河北、贵州等省区的煤炭重组调研,并发文肯定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成果;2011年,煤炭产业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煤炭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地位。可以看出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促进企业重组,通过资产流动带动生产结构调整,是煤炭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以上这些情况无不表明,国家对煤炭问题越来越重视,煤炭工业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社会的认可,煤炭工业将在相当一个时期显现出其无以替代的战略地位。
2.经济增长拉动,煤炭生产呈快速发展
21世纪前20年将是我国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相当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10%左右的高速度是完全可能的。作为国家能源消费结构超过60%的煤炭产业将受惠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拉动,呈现出高位良好发展态势。2010年上半年,全国原煤产量完成15.71亿吨,同比增加2.63亿吨,增长20.1%。同期,全国煤炭销量完成15.45亿吨,同比增加3.0亿吨,增长24%。
3.市场需求增长,煤价在高位上下波动
市场供求状况决定价格的高低。当前,我国煤炭市场总的状况是“供求基本平稳,局部调整波动”。从我国所处后工业化时代的特点及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四大耗煤行业的发展来看:2010年,我国煤炭生产一直维持稳定增长势头,单月产量维持在2.2亿吨左右,进出口量呈现萎缩走势,累计维持净出口格局;2010年前三季度,受国际油价、煤价持续上涨,国内需求进一步增长,以及自然灾害频发和小煤矿整顿等多种因素影响,煤炭供需形势总体偏紧;2010年全国煤炭产量完成27.95亿吨,同比增加2.58亿吨,同比增长4.2%,其中山西、内蒙古、陕西等8个省区煤炭总产量超过1亿吨,神华集团、中煤能源、同煤集团等35家大型煤炭企业产量超过1 000万吨,神东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超过了20亿吨;其中供热与发电、冶金、建材、化工以及居民生活用煤各占52%、13%、11%、5%、19%。同时,煤炭行业开发建设的煤化工、电解铝等产业项目也将增加煤炭消耗。所以2005—2010年市场对煤炭的需求是稳中有升的(图7-1)。
从电力、钢铁、化工以及建材四个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除水泥行业未来耗煤量略有减少外,其余几个主要耗煤行业基本上是呈上升趋势的,由此也预示着煤炭市场价格走势应是较为平稳的,在一定时期内,部分地区出现上下波动也是正常的,煤价出现大幅度波动的变化情况也是不大可能的。
图7-1 2005—2010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变化图
3.战略导向趋同,煤基产业链日渐形成
在国际上,大型跨国煤炭公司的产业呈现出相关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了深度的产业链,煤炭产品在企业内部直接进行消化与深加工,大幅减少了初级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的数量,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大部分跨国煤炭企业收入中煤炭收入只占30%左右。南非萨索尔公司2010年生产煤炭6 500万吨,其中5 900万吨进行深加工,液化生产成品油1 400万吨,煤炭收入仅占总收入的9%。在国内,随着煤炭企业的不断并购整合、扩张发展,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已率先在战略上提出了“平向产业链”——煤、路、港、航的发展思路,或提出“纵向产业链”——煤、电、化或煤、焦、化等发展思路。例如,我国最大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提出了“实行煤、电、路、港、化一体化开发,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发展战略;山西焦煤集团提出了建设“煤、电、材”高耗能产业链,“煤、焦、化”高附加值产业链以及“资源、产品、废物利用”环保型封闭式循环经济链;兖矿集团提出“煤、电、铝”产业链;中煤能源集团、陕西煤业集团、大同煤矿集团等都提出煤、电、路、化等产业链的发展战略(表7-1为2010年我国煤炭行业前十强产业战略结构)。以上所举国外、国内煤炭企业的产业布局情况,集中反映出一种通过推行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链条发展战略趋向,实现煤炭产品的深加工和高附加值,进而增强煤炭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5.适应市场竞争,大集团重组步伐加快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内外煤炭企业正向着大型化、集团化以及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世界十大煤炭公司煤炭产量占全球煤炭总量的20%以上。在国内,为扭转煤炭产业集中度低、经营分散、企业规模小、管理分割、整体竞争能力弱的问题,近几年,受中央提出加快培育与建立煤炭大基地与大集团的决策的推动,各主要产煤省、区纷纷行动。到2015年,国内将形成年产亿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6~8个,年产5 000万吨到1亿吨的煤炭企业将会达到10个。国家能源局的消息显示,“十二五”规划将煤炭并购重组作为重要内容。国家计划用三年时间,通过并购重组将煤炭企业由当前的10 000家减少到4 000家。
6.保障煤炭供应,大基地建设迅速启动(www.xing528.com)
国务院明确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并指出,加快大煤炭基地建设是增强煤炭工业发展后劲,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措施。按照初步规划,国家将建设神东、陕西、黄陇、晋北、晋中、晋东、两淮、冀中、河南、云贵、鲁西、东北、宁东等13个基地,13个基地涉及14个产煤省区近40多个矿区,拥有煤炭保有储量6 908亿吨,占全国总量的10%。“十一五”期间,已经规划新开工煤矿建设规模约3亿吨,其中绝大多数处在大型煤炭基地内,主要集中在产能增加较快的晋北、晋东、蒙东(东北)、陕北、神东、两淮、云贵等大型煤炭基地。“十一五”期间,已经规划建设了一批选煤厂、大型坑口电厂、劣质煤以及煤矸石发电、煤层气开发等项目。
推动实施13个煤炭大基地建设,将较好地解决煤炭资源勘探不足,资源开发混乱,煤炭产品结构的调整升级,矿区环境治理以及煤炭企业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充分发挥大型煤炭基地的应有功能,使其成为我国商品煤供应基地、煤炭深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
7.为保证持续发展,资源抢控战日趋激烈
煤炭企业属于资源型的企业,没有煤炭资源作支撑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抢占、控制一定的优质煤炭资源储量,是近几年众多煤炭企业最为关注的一个战略性课题。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但储量分布极为不均衡,开发与供求情况也不一样。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能源需求大,但煤炭资源却很少,保有储量仅有1 200亿吨左右,且开发强度大,后续资源严重不足,区域内自给能力会越来越差;中部地区包括晋陕蒙三省区,煤炭资源很丰富,保有资源储量6 500亿吨左右,目前虽然开发强度也较大,但仍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是我国未来最重要的煤炭产供基地,不仅能满足本地区市场需求,还可以支持东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地区包括西北的新甘宁青与西南部分省区,煤炭资源也较为丰富,保有储量2 200亿吨左右,目前生产规模小,开发强度不大,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自2000年煤炭市场趋向好转以来,各煤炭企业尤其像神华集团、兖矿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纷纷行动起来,跨省区甚至跨国寻找抢占煤炭资源储量。目前的局面是,东部与中部地区煤炭储量已基本被抢占完毕,西部地区的煤炭储量部分被抢占。在对煤炭资源储量的争夺抢占行动中,除煤炭企业之外,还有诸如鲁能集团、华电集团等电力企业也积极参与了其中,以致抢占煤炭资源之战更趋激烈。需指出的是,国务院在“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快健全煤炭资源税费计征办法,研究将煤炭资源税费以产量和销售收入为基数计征改为以资源储量为基数计征的方案。”这一导向说明,控制太多资源储量也是要负担相应成本的,也是存在风险的。为此各煤炭企业应最大限度地精采回收业已占有的煤炭储量,提高回采率;适时在我国西部富煤区域寻找战略后备优质资源;适时在全球尤其是亚太地区寻找跨国煤炭生产经营基地。
8.人才缺口增大,严重制约后续发展力
在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拉动下,煤炭企业呈现了快速发展的新局面,但在这种局面中已出现人才危机,主要表现为“进入少、流出多”,即国有煤炭企业大量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流出,而各种专业人才又不愿进来,加之原有专业院校专业的调整与变化,相关专业毕业生大量减少。从内部来看,国有煤炭企业职工的总体工资水平仍然较低,分配机制与用人机制僵化;从外部看,由于近几年煤炭市场逐步转好,电力企业、民营企业等大举进入煤炭行业,尽管缺乏人才但却拥有更为灵活的机制,可用高薪以及高职位来吸引招揽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按照此种发展方式,将会从根本上进一步削弱国有煤炭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主要取决于两种资源,一是煤炭资源;二是人才资源。没有这两种资源支撑做后盾,煤炭企业就很难实现持续发展。国有煤炭企业对此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尽早制定战略性对策,建立留住人才与吸引人才的长效机制。
9.煤矿事故不断,引起内外高度关注
煤炭行业发生的重大事故一再表明,任何时候安全都是煤矿的“天字”号大事,创造再多财富也抵不上人的生命。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派出若干煤矿安全领导小组,进行调查并提出一系列整改意见,国务院也召开办公会讨论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特别规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煤矿事故一再向我们警示生命重要的同时,也提醒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煤炭企业的安全体系措施,进一步并购设备落后、安全性能差的小煤矿,增强煤矿企业的安全性。
10.关注环保节约,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中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源紧张、浪费严重、经营粗放、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突出矛盾与问题。这些矛盾与问题如不能有效加以解决,将会制约和阻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为此,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国务院以国发〔2005〕22号文件正式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对发展循环经济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工作与重点环节、宏观指导、技术开发和标准体系建设、政策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加强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构建煤炭循环经济体系”的要求。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开展循环经济建设的高度重视。煤炭企业过去偏重追求发展速度以及经济效益,加以政策不配套,造成煤矸石堆积、瓦斯抽放、采煤区沉陷、矿井水排出等问题,严重污染矿区周围生态环境。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国家对煤矿污染治理的法规也将更趋完备,标准要求也会更高,处罚措施将会更加严格,这是一个必然发展的趋势。
发展循环经济是大型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可以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和产品链,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与再利用,可以更好地解决矿区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达到由煤炭生产转向能源生产,单一煤炭效益转向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是大型煤炭企业建设新型矿区的一种新模式,企业要因地制宜,形成以煤为主,洗选、坑口矸石发电、煤焦以及煤化工、煤的伴生矿物综合利用、新型建材等链式产业结构,使资源能够充分合理的利用。
进一步加强煤、电两个行业的互利合作与产业渗透,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煤电一体化经营,进一步稳定能源市场的安全供应。由于全国煤炭资源分布的差异性与不均衡性,各地的产业布局、市场状况、运输条件以及生产技术条件等均不同,这些因素都对煤炭产业集团化的发展产生了制约。
因此,随着未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煤炭企业(集团)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用高新技术以及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大循环经济试点力度,构造节约煤炭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强化节约与循环利用技术的攻关与产业化将成为一种趋势。国家也将运用财税、金融、价格等手段促进煤炭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建立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健全与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促进煤炭资源节约与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实现资源、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也是我国煤炭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迫在眉睫。由此可见,科学地认识循环经济并进行客观实践,对推动煤炭企业集团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