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关于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简称SD)比较权威的定义源自布伦特兰,1987年她在呈交给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简称WCED)《我们共同的未来》(WCED,1999)这一报告中,将其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而构成危害的发展(“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Conrad,1999,166p)。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涵是:
(1)公平性。可持续发展的内核在于公平性,强调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要求和较好生活的愿望,又要强调世代公平利用稀缺的、有限的自然资源的权利,强调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公平分配自然资源。这种公平性即是强调机会选择的时空公平,即是代际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和全球区际间分配的公平。
(2)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环境与资源的承载能力,而应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资源的消耗量小于技术替代量与再生量之和”。(www.xing528.com)
(3)共同性。鉴于世界各国文化、历史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政策以及实施措施不可能是唯一的。但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体目标,即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则是一致的。
总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发展,其目标就是要协调发展、保证人类生存。它强调必须妥善处理好人类社会自身生存发展与保护自然资源的关系,强调要合理利用与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综上,研究煤炭企业可持续力,实际上是研究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状态和能力,它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
承继成(2001)总结概括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包含:地球承载力理论、可持续发展生态学理论、人地系统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全球性与开放性理论、知识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极限理论以及三种生产理论等。刘思华(2000)提出了由精神生产、物质生产、人口生产和生态生产所构成的四大生产理论。叶文虎(2001)将目前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已初具雏形的流派大致分为:外部性理论、资源永续利用理论、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以及三种生产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