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朝鲜承认以图们江为界

朝鲜承认以图们江为界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2]条约中,朝鲜对图们江为中朝界河未提出任何异议。可见,从穆克登查边立碑标示“土门”界河之前,早在1683年时,至1883年的二百年间,中朝两国政府始终明确以图们江为界,往来公文中将“土门”、“图们”、“图门”通用,均指今图们江。

朝鲜承认以图们江为界

3.1.2 朝鲜认同以图们江为界

长期以来,清王朝政府并未在边境驻以重兵,并且禁止本国军民靠近图们江边建房居住及垦荒。空旷的鸭、图两江北岸地区恰好为越境而来的朝鲜人提供了移居的环境与空间,由初期的“春耕秋还”发展为定居,并逐渐形成了朝鲜人村落。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朝鲜高宗九年),朝鲜厚昌郡官吏崔宗范奉命调查鸭绿江以北的朝鲜人情况,发现朝鲜人在清王朝境内与清人“三五杂处者,殆数万户矣”,写成《江北日记》,如实地记载了自19世纪初起朝鲜人迁入并定居于中国,在鸭绿江北岸形成朝鲜人村落的具体情况。调查显示,早在19世纪30年代,朝鲜人就已开始移居鸭绿江北岸,大批迁入则是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6]

清同治十年(1871年),清王朝政府开始废止封禁政策,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最后解除了对今延边地区的封禁,在整个东北地区实施移民实边政策,但依然禁止朝鲜人移居中国:“图们江东北岸一带荒地,与朝鲜仅隔一江,向禁私垦……即著礼部咨会朝鲜国王……饬令所属边界官,约束居民,毋得越界滋事。”[7]

光绪七年十月,吉林将军铭安与督办吴大瀓将图们江北岸的朝鲜人越垦情况奏明清王朝政府,建议政府允许朝鲜垦民继续耕种已垦之土地,但须向清王朝政府纳税缴租。[8]十一月,清王朝政府下令或者将朝鲜人遣返,即“刷还”本国,由朝鲜自行安置;或者将朝鲜人所垦之土地纳入清王朝册籍,领取清王朝土地执照,向清政府纳税。[9]越垦朝鲜民大多不愿回国过衣食无依的生活,仍滞留于中国。

光绪八年一月,铭安再次请示清廷,建议将朝鲜垦民纳入清王朝国籍,得到了清廷允准。清政府批示:

1.“吉林与朝鲜向以图们江为界”,朝鲜垦民“既种中国之地”,则须“易我冠服”,入清籍;

2.将入籍朝鲜人编入吉林省户籍,由珲春敦化县分别管辖;(www.xing528.com)

3.朝鲜须严格管理本国边民,此后不许朝鲜人再“私行越界”。[10]

针对清政府招纳朝鲜人的政策,朝鲜王朝政府提出:“大小两界,原有天限土门江,分隶吉林与咸镜、平安地,三百年疆宇宁谧。”[11]请求将越垦民交还朝鲜。于是,清廷着令铭安限期遣返朝鲜垦民。但朝方却并不认真履行承诺,不但“刷还”迟迟不见成效,在图们江北岸非法垦居的朝鲜人反而越聚越多。

同年,清王朝与朝鲜王朝签订《中国朝鲜商民水陆贸易章程》,撤消了自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起实行的在图们江沿岸进行的“北关互市”和在鸭绿江沿岸进行的“中江开市”,分别以图、鸭界河为中心,将“图们江对岸珲春与会宁二处”、鸭绿江两岸的栅门和朝鲜义州两处定为贸易地。[12]条约中,朝鲜对图们江为中朝界河未提出任何异议。

光绪九年(1883年)六月二十三日,双方又签订《吉林朝鲜商民贸易地方章程》。第一条规定:“两国边地,以图门江为界。图门江北岸、东岸,吉林所属之地……与会宁一江之隔……”第五条规定:“吉林既于图门江边之和龙峪、西步江两处设立税局分局,朝鲜钟城之对岸亦系从前互市商民通行之路,自应酌设分卡,由总局派员稽查匪类及偷漏货物等弊。”第十一条规定:“吉林与朝鲜以图门江为界,交壤地段绵长,应于两国议定开市处所对岸渡口……”[13]条约中的“图门江”即“图们江”的异写,条约三次强调了中、朝两国以图们江分界。

可见,从穆克登查边立碑标示“土门”界河之前,早在1683年时,至1883年的二百年间,中朝两国政府始终明确以图们江为界,往来公文中将“土门”、“图们”、“图门”通用,均指今图们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