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 1931年日本人所见情形
1906年,篠田治策接受统监府间岛临时派出所(日本政府向所谓“间岛”地方的派出机构)的邀请,作为该机构的官员参与解决所谓“间岛问题”。
篠田治策对中朝边界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于1938年出版《白头山定界碑》。书中记载了所谓“间岛交涉”事件,记录了20世纪初日本控制朝鲜但尚未加以吞并之前,夺取了朝鲜的外交权,利用朝鲜王朝与清王朝之间以穆克登碑问题为核心的悬而未决的图们江边界争议,妄图阴谋侵吞中国延边地区的过程。该文是迄今为止所见的唯一记载了穆克登碑失踪经过的资料。据该文,穆克登碑失踪于1931年7月28日上午9时至29日早晨之间。
石碑失踪经过是亲身经历此事的游人转述于篠田治策。
1931年7月28日,惠山镇守备队五十余人、茂山及三长守备队五十余人和五十余名游人登长白山,约九点半左右到达穆克登碑所在处。[208]所见石碑高三尺有余,宽二尺余,位于天池东南麓约一日本里处(据篠田治策文中所记,一日本里约相当于朝鲜十里)。[209]碑西为鸭绿江源,距离约三町(每町约合109米);东为“土门”江源(指黄花松沟子),距碑约为五、六町。石碑立于此二江源之间的稍向东南倾斜的平坦的鞍部地区。[210]该“土门”江源上游约一里半的长度成地罅状,不见水流,下游数里之间有高为五、六尺的石堆和土堆点点相连,该地罅逐渐接近两岸,于大角峰附近形成高达约百米之断崖,其形如门,“据云,土门江之名出此……自水流发源处向东北流,曲折转向,遂入松花江”,石碑与红土山水发源处尚隔有一座丘陵,相距七“里”(应为日本里)。[211](www.xing528.com)
在石碑处小憩之后,游人与军队分手,登至山顶,于天池附近露宿。翌日清晨,一行游人返程。待回到石碑所在处时,却发现碑已不见,只余有趺石,碑址旁树立着写有“白头山登山道之木标”的木牌。[212]
篠田治策认为,穆克登碑是人为故意挪走的,但应该不会被抛掷于远处,可能被埋置于附近地带,或者被投于地罅之中。篠田推测,将石碑撤走而以木标代之,并非游人的恶作剧,而是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行为,极有可能是军事行动。[213]
据《白头山定界碑》,1931年时,石碑位于天池东南麓一日本里处。
当时的一日本里相当于朝鲜的十里,[214]朝鲜的一里约相当于0.8华里,换算下来,当时石碑应当位于天池东南麓约八、九华里处。石碑所在处,距“鸭绿江源”约三百米,距所谓的“土门”江源,即黄花松沟子约五、六百米。从石碑起,至黄花松沟子上游一里半之间无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