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们江边界确定性考察:穆克登碑问题研究

图们江边界确定性考察:穆克登碑问题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对犯越事件反复交涉的过程中,中朝两国政府的来往公函亦可充分证明图们江作为边界线这一事实已经得到了双方的共认。这一重大的犯越事件以及双方的交涉,再次表现了中朝两国对图们江界河的一致认同。穆克登查边史事由此而生,其遗案引发了后世长达一百多年,且至今未休的中朝图们江界河争议。

图们江边界确定性考察:穆克登碑问题研究

1.3.3 从犯越事件考察图们江边界的确定性

从双边越境事件中不难看出,穆克登查边之前,中朝两国始终恪守的东段边界线即已为今图们江。在对犯越事件反复交涉的过程中,中朝两国政府的来往公函亦可充分证明图们江作为边界线这一事实已经得到了双方的共认。

清顺治三年(朝鲜仁祖二十四年,1646年),朝鲜咸镜道云宠堡、罗暖堡申男等十名守边士卒越过图们江,到图们江北岸挖参,被清方擒获。一行辩称本为打猎而来,属无心越境,并非以采挖人参为本意:“年凶缺食,射猎逐兽,转入深山,不觉越境”。对此,清顺治帝旨曰:“国有疆界,岂容私越?申男等渡江,明系挖参,岂得藉口出猎?即是出猎是真,越境罪亦难辞。”[261]顺治帝明确指出,国之疆界不可擅越,渡过图们江即犯下了越境之罪。

顺治四年(朝鲜仁祖二十五年,1647年),朝鲜咸镜道钟城、会宁两地二十余人聚众越境被清王朝擒获后,朝鲜政府分析该越境事件时提出:“六镇之土俗,以佃猎为事,与胡地仅一水之隔。以胡地禽兽多,民多冒禁越江。是岁八月,钟城、会宁两府之民二十四人,马十三匹潜入胡地被捕,其一人逃还,言其状,北兵使黄缉以闻。朝廷乃拿钟城府使金元、会宁府使许弼文,向清使言之。清使答曰,姑囚之,以待大国处置。”[262]引文中的“六镇”即指朝鲜于15世纪中叶沿图们江南岸建成的会宁、富宁、钟城、稳城、庆源、庆兴等六镇,该六镇“与胡地仅一水之隔”,此“一水”即为图们江。

顺治五年(朝鲜仁祖二十六年,1648年),朝鲜会宁十二人执八杆鸟铳,越过图们江到清方境内打猎,至古剌湖被宁古塔驻防兵丁擒获。宁古塔兵又另行拿获朝鲜忠顺城人十一名,缴获马九匹,鸟枪六杆。清户部咨文于朝鲜:“地方各有疆界,越境营利,明有严禁,久已咨会。今该国人乃敢擅越边疆,私行捕猎,蔑法殊甚。”[263]明确指出中、朝两国以图们江为界,不许擅越。

顺治六年(朝鲜仁祖二十七年,1649年),两名朝鲜人“私自越境过江”,越图们江,“送肉米到赖达胡处”,被宁古塔巡边士兵拿获。清户部咨文曰:“国有一定疆界,岂容私越?”[264]

康熙十九年(朝鲜肃宗六年,1680年)四月十七日,朝鲜稳城朴时雄、张以立等三人越过图们江到清方境内伐木,“盗取木皮”,康熙帝命朝鲜国王“将违禁渡江之人,与地方官纵容情弊究审详确,定罪具奏。”清使会同朝鲜官员审案,责问朴时雄等曰:“尔等前供过江取椴皮作绳是虚,另有他故过禁江是实……边疆所禁甚严,明知越江深陷罪名,既潜自越江,岂只为取树皮么?必有他故。”[265]申明“渡江”即为“违禁”。

康熙二十九年(朝鲜肃宗十六年,1690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方“骑马的十三人到豆满江北岸”,“急呼(朝鲜)地方官人”,驻于豆满江北岸要求与对岸的朝鲜庆源府使进行交涉。原来,本月二十日,十三名朝鲜咸镜道民越过图们江,杀害清人二名、马十三匹,掠走人参等财物。为此,朝鲜咸镜道府使、庆源府使在呈报肃宗王的驰报中写道:“小邦境接上国,只隔一水,沿江数千里皆无人荒绝之地……”该“一水”即为图们江。清礼部咨文亦有曰:“查朝鲜国人违禁,擅自越江……”[266]

康熙四十二年(朝鲜肃宗二十九年,1703年)十一月,朝鲜庆源阿山堡金有一、金礼进等十几人分别于三日、九日两次偷越图们江,先后杀害四名清人,劫走人参、衣物、米布、药丸、鹿皮等财物。被擒后,案犯金礼进供称:“俺以庆源民,迫于饥饿,有此触犯。俺等所居之地,与上国地方只隔一水……(笔者注:清人)结幕于庆源、庆兴相望之地……”清使责问咸镜道观察使、节度使以及庆源府使,庆兴府使等朝鲜地方官曰:“凶犯有一等六人,由你所管江面渡越,杀害上国人命……还渡时又从去路潜越……有一等再次触禁,渡越禁江……防守疆界是伊职掌,不能严饬属邑,谨守江汛,以致犯人等由伊所辖江汛潜越上国地方……”咸镜道节度使李弘述“供称:犯越之禁极严且重,受任以来,所管各邑,深加警饬……其犯越之处是俺所管地方,失于防范之咎实所难辞。”[267]稳城、庆源、庆兴正是朝鲜王朝沿图们江主河段顺流依次而设的边境六镇中位于图们江下游南岸的三镇。显而易见的是,犯越者可于一夜之间渡越、杀人越货并迅速返回的“禁江”除图们江外,再无其他可能。审问中,清使直接向朝方众官员提出,防守图们江疆界是众人的职责所在,众朝鲜官员亦承认自己未尽职守,难辞其咎。这一重大的犯越事件以及双方的交涉,再次表现了中朝两国对图们江界河的一致认同。

综上所述,15世纪中叶以来,中、朝两国政府便已牢固树立了以图们江为界的理念。早在穆克登查边之前,图们江作为中朝两国的界河早已经是既定事实,其已具备法律意义上的确定性。在两国界河已定的前提下,1711年,清康熙帝旨曰:“土门江西南系朝鲜地方,江之东北系中国地方,亦以江为界,此处俱已明白”,只有“鸭绿江、图们江二江之间地方,知之不明”。[268]故此,派遣吉林打牲乌拉总管穆克登于1711、1712年先后两次去往长白山,踏查中朝边境,命穆克登务必将鸭绿江和图们江界河上游发源处之间的中朝边界之不明确地段勘查清楚。穆克登查边史事由此而生,其遗案引发了后世长达一百多年,且至今未休的中朝图们江界河争议。

【注释】

[1](朝鲜王朝)《朝鲜王朝实录》,中宗三十年十月丁酉条。

[2](朝鲜王朝)《东国舆地胜览》卷50,镜城山水条。

[3]《东国舆地胜览》卷50,镜城山水条。

[4]《延边文物简编》,延边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第110~111页。

[5]《延边文物简编》,第111页。

[6]李健才:《东北史地考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4月,第206页。

[7]《延边文物简编》,第112页;《龙井县文物志》,1984年11月,第96~98页。

[8]《延边文物简编》,第112页;《和龙县文物志》,第44~45页。

[9]《延边文物简编》,第112页;《和龙县文物志》,第45页。

[10]《延边文物简编》,第112页;《和龙县文物志》,第46~47页。

[11]资料来源于《延边文物简编》、《龙井县文物志》、《和龙县文物志》。

[12]董万仑:《东北史纲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22页。

[13]《朝鲜王朝实录》,太宗三年六月辛未条。

[14]参考孙与常:《朝鲜王朝与明建州女真的关系》,《中朝边界研究文集》,第433~462页。

[15]《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四年五月丙申条。

[16]转引自杨旸:《明季中韩图们江流域边务问题探源——明朝在图们江地区设卫和管辖》,《明史研究专刊》,第十期,1991年2月。

[17]《明太宗实录》卷24,永乐元年十一月条。

[18]以上观点见李健才、刘素云:《吉林省历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0月;姜龙范、刘子敏:《明代中朝关系史》,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9年8月,第161页;董万仑:《东北史纲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19]《明宣宗实录》卷108。

[20]谭其骧主编,张锡彤,王钟翰等著:《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243页。

[21]王冬芳:《关于明代中朝边界形成的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3期。

[22]谭其骧主编,张锡彤,王钟翰等著:《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

[23]《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六年三月条。

[24]《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十一年四月条。

[25]姜龙范、刘子敏:《明代中朝关系史》,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9年8月,第165页。

[26]董万仑:《东北史纲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82页。

[27]《朝鲜王朝实录》,世宗二十二、二十三年条。

[28]《朝鲜王朝实录》,鲁山君三年三月条。

[29]《龙飞御天歌》卷7,第五十三章。

[30]《明太宗实录》卷39,永乐三年十二月条。

[31]《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十三年八月已亥条。

[32]董万仑:《东北史纲要》,第329页。

[33]《朝鲜王朝实录》,太宗五年五月条。

[34]刘子敏等:《东北亚“金三角”沿革开发史及其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0年5月,第398页。

[35]《东北亚“金三角”沿革开发史及其研究》,第400页。

[36]《明实录》卷99,永乐七年九月己卯条。

[37]李健才:《东北史地考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4月,第206页;严长录:《延边地区明代卫、所考》,刘忠杰主编《长白山地理论文集》,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

[38]李健才、刘素云:《吉林省历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207页。

[39]《延边地区明代卫、所考》。

[40]《延边地区明代卫、所考》。

[41]《明实录》,永乐十二年三月庚辰条。

[42]《吉林通志》卷12,沿革志下。

[43]《延边地区明代卫、所考》。

[44]以上参考《延边地区明代卫、所考》。

[45]《珲春县志》卷20,长白丛书(四),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46]《珲春乡土志》卷20,“古迹”条。

[47]《延边地区明代卫、所考》。

[48]《延边地区明代卫、所考》。

[49]《明太宗实录》卷65,永乐七年八月。

[50]万历朝《明会典》卷122,《诰敕》。

[51]参考杨旸等:《明季中韩图们江流域边务问题探源》,《明史研究专刊》,第10期,1991年2月。

[52]《明英宗实录》卷2。

[53]《明会典》卷108。

[54]《三国史记》卷8,新罗圣德王条。

[55]《辽史·本记》。

[56]《明太祖实录》卷190,洪武二十一年四月壬戌条。

[57]参考王冬芳:《关于明代中朝边界形成的研究》。

[58]《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四年五月条。

[59]《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四年五月己未条。

[60]《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四年九月乙未条。

[61]《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四年九月乙未条。

[62]《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四年九月乙未条。

[63]《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六年八月条。

[64]《朝鲜王朝实录》,太宗五年四月辛未条。

[65]《朝鲜王朝实录》,世祖五年七月戊戌条。

[66]《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十年三月条。

[67]《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十年三月条。

[68]《朝鲜王朝实录》,世祖五年七月、八月、九月条。

[69]《朝鲜王朝实录》,世祖六年三月条。

[70]《朝鲜王朝实录》,世宗五年四月、六月条。

[71]参考王臻:《朝鲜前期与明建州女真关系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28~130页。

[72]《明英宗实录》卷2。

[73]《东国舆地胜览》卷50。

[74](朝鲜)《大东地志·咸镜道》庆源条。

[75]刘子敏:《关于“公崄镇”位置的再考证》,马大正主编《中国东北边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

[76]《朝鲜王朝太宗实录》,十一年三月条。

[77]《东国舆地胜览》卷50。

[78]《东国舆地胜览》卷50。

[79]《朝鲜王朝实录》,燕山君九年九月条。

[80]《东国舆地胜览》卷50。

[81]《东国舆地胜览》卷50。

[82]《东北史纲要》,第296页。

[83]《东国舆地胜览》卷50。

[84]《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十九年五月条。

[85]参考杨昭全,孙玉梅:《中朝边界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39页。

[86](朝鲜王朝)《地理小识》。

[87]《满洲实录》卷2,戊戌年正月条。

[88]《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四十年条;《清太祖实录》卷2,二十六年正月条。

[89]《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四十年条。

[90]《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四十年条。

[91]《满洲实录》。

[92]《朝鲜王朝实录》,仁祖二年四月条。

[93]《朝鲜王朝实录》,仁祖二年九月己卯条。

[94]参考王薇等:《中朝关系史——明清时期》,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9月,第201—206页。

[95]《明神宗实录》卷573,万历四十六年八月条。

[96]以上参考《中朝关系史——明清时期》,第201~206页。

[97]《光海君日记》卷166,十三年六月丙子条。

[98]《光海君日记》卷166,十三年六月丁亥条。

[99]《清太宗实录》卷2,天聪元年三月辛巳条。

[100]《朝鲜王朝实录》,仁祖五年三月庚午条。

[101]《清太宗实录》卷3,天聪元年七月甲戌条。

[102]《朝鲜王朝实录》,仁祖五年七月甲戌条。

[103]《春波堂日月录》卷6。

[104]《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六年五月丙戌条。

[105]《清史稿》太宗本纪一。

[106]《清太宗实录》卷33,崇德二年正月戊辰条。

[107]《清太宗实录》卷39,崇德二年十一月庚午条。

[108]《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十五年六月戊辰条。

[109]《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十五年六月戊辰条。

[110]《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十八年十月壬戌条。

[111]参考魏志江:《中韩关系史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70~184页。

[112]《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六年二月条。

[113]参考《中朝关系史——明清时期》,第200页。

[114]《朝鲜王朝实录》,中宗五年九月丁丑条。

[115]《朝鲜王朝实录》,宣祖二十七年六月条。

[116]《朝鲜王朝实录》,宣祖三十六年六月己丑条。

[117]宁古塔旧城位于牡丹江左岸支流海兰河南岸,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县旧街镇。据《盛京通志》,第三十一卷载:“宁古塔旧城,在海兰河(今海浪河)南岸有石城(内城),高丈余,周一里,东西各一门。”1666年(清康熙五年)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城地。其地原为渤海故壤、上京龙泉府故址,距今宁安东京城35公里。1653年(清顺治十年)设昂邦章京(意为总管)镇守,长期为清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

[118]参考《中朝关系史——明清时期》,第356页。

[119]《清史稿》,列传三百十三,属国一,朝鲜·琉球。

[120]《田校同文》卷3。

[121](朝鲜王朝)《万机要览》,财用篇。

[122]姜龙范、刘子敏等:《清代中朝日关系史》,第59页。

[123]《清史稿·朝鲜传》。

[124]姜龙范、刘子敏等:《清代中朝日关系史》,第97页。

[125]参考《中朝关系史——明清时期》,第356页。

[126]刘厚生:《长白山是满族圣山》,《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动态》1999年第1期。

[127]喻权中:《长白山神话与中国东北诸族的文化取向》,《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1期。

[128]尹郁山、郑光浩:《长白山史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第25页。

[129]张碧波:《长白山与太伯山考论》,《满语研究》2002年第2期。(www.xing528.com)

[130]《中朝边界史》,第149页。

[131]苗威:《“长白山”考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4期。

[132]《山海经·大荒北经》。

[133]《大戴礼·五帝德》,《竹书纪年》,《史记·五帝本纪》。

[134]刘子敏:《黑龙江早期铁器文明与肃慎的变迁》,潘春良等主编《多维视野中的黑龙江流域文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135]刘子敏:《黑龙江早期铁器文明与肃慎的变迁》;刘子敏:《战国秦汉时期辽东郡东部边界考》,《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5期。

[136]吴士鉴:《晋书解注》。

[137]刘歆:《上<山海经>表》。

[138]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华书局,1955年,第30页;袁珂:《中国古代神话》,中华书局,1960年,第21页。

[139]徐显之:《山海经探源》,武汉出版社,1991年,第238页。

[140]《吉林通志》卷18。

[141]《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23页。

[142]《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第46页;李丙焘:《玄菟郡及临屯郡考》,《史学杂志》第41编4号。

[143](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卷13,高句丽本纪,朝鲜史学会,1928年,第147页。

[144]刘子敏:《高句丽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0页。

[145]刘子敏:《史学观、方法论及其他》,李国强等:《高句丽史新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6]《辽史》卷20,本纪第二十。

[147]《东北亚“金三角”沿革开发史及其研究》,第320页。

[148]《金史》卷1,本纪第一,世纪。

[149]《金史》卷135,列传第七十三。

[150]田雨:《关于白头山地名及称谓的历史考察》,《北方民族》2002年第1期。

[151]《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十七年十一月丙寅条。

[152]《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地理志,咸吉道条。

[153]《朝鲜王朝实录》,明宗十四年八月条。

[154]《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十四年八月辛酉条。

[155]《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十八年壬申二月丁酉条。

[156]刘子敏等:《东北亚“金三角”沿革开发史及其研究》,第17页。

[157]牟钟鉴、张践著:《中国宗教通史》(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第5页。

[158]汪玢玲:《长白山崇拜与民族文化融合》,《山岳与象征——2001山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2001年。

[159]《大金集礼》卷35,长白山封册礼;《金史》卷35,长白山条。

[160]《金史》,志第十八,礼八。

[161]《满洲实录》卷1。

[162]《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十一年、十二年条。

[163]《八旗通志》卷185,武默讷传。

[164]《吉林通志》卷6,天章志。

[165]《吉林通志》卷6,天章志。

[166]《大清一统志》卷35,吉林。“望祭山”:在城西南九里,即温德亨山,每岁春秋于此望祭长白山之神,雍正十一年建望祭殿。

[167]《清史稿》卷10,高宗本纪。

[168]杨子忱:《旷代关东才子王尔烈》,第十四章,西苑出版社,2005年10月。

[169](清)刘建封:《长白山江岗志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297页。

[170](清)张凤台:《长白山汇征录》,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53页。

[171](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卷32,杂志第一,祭祀条。

[172]《三国史记》,新罗本纪,逸圣尼师今五年条。

[173]《朝鲜王朝实录》,英祖三十七年辛巳二月条。

[174](朝鲜王朝)《承政院日记》,英祖三十七年六月二日条。

[175]《朝鲜王朝实录》,英祖四十三年闰七月辛丑条。

[176]朝鲜王朝)《国朝宝鉴》,英祖四十三年七月。

[177]《朝鲜王朝实录》,英祖四十三年闰七月辛丑条。

[178]《朝鲜王朝实录》,英祖四十三年闰七月辛丑条。

[179]《朝鲜王朝实录》,英祖四十三年闰七月辛丑条。

[180]《朝鲜王朝实录》,肃宗三十八年丁亥三月四日条。

[181]《朝鲜王朝实录》,英祖四十三年闰七月辛丑条。

[182]《朝鲜王朝实录》,英祖四十三年闰七月辛丑条。

[183]《中朝边界史》,第152页。

[184]《新唐书·黑水靺鞨传》。

[185]《辽史·百官志》。

[186]《金史》卷135。

[187]《清史纪事本末》卷1。

[188]《承政院日记》册204,显宗八年十月三日。

[189]《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六年庚申三月。

[190](朝鲜王朝)《同文汇考》原编,卷48,疆界,沿江一带道险难通咨。

[191]《长白山江岗志略》,第369页。

[192]《长白汇征录》,第47页。

[193]长白汇征录》,第50—51页。

[194]《康熙十六年觉罗武穆讷等题奏:为遵旨查验长白山事》。

[195]《八旗通志》卷185,武默讷传。

[196]《盛京通志》卷13,山川条。《朝鲜王朝实录》对进行此事的时间记载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197]《同文汇考》原编,卷51,第59页。

[198]《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十一年十二月一日条。

[199]《同文汇考》原编,卷51,第9、10、22页。

[200]《同文汇考》原编,卷48,疆界,肃宗十七年辛未土门江巡审事。

[201]《同文汇考》原编,卷48,疆界,沿江一带道险难通咨。

[202]《同文汇考》原编,卷48,疆界,礼部知会巡审道路不由本国咨。

[203]《同文汇考》原编续,疆界一。

[204]《东北亚“金三角”沿革开发史及其研究》,第411页。

[205]《清通考》卷182,卷281。

[206]转引自金春善:《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38页。

[207]《三姓档》卷42。

[208]《东华录》(乾隆朝)卷32。

[209]参考《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研究》,第26页。

[210](清)吴禄贞:《延吉边务报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7月,第26页。

[211]清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232、889。

[212]以上转引自《延吉边务报告》,第27页。

[213]《东北亚“金三角”沿革开发史及其研究》,第412页。

[214]《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十八年二月条。

[215]《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四十年八月丁丑条。

[216]《同文汇考》原编,卷48,疆界,请撤毁训戎镇越边房屋咨。

[217]《同文汇考》原编,卷48,疆界,回撤毁咨。

[218]《同文汇考》原编,卷48,疆界,礼部知会令该管查明后再议咨。

[219]《同文汇考》原编,卷48,疆界,礼部知会撤毁咨。

[220]《同文汇考》原编,卷48,疆界,回撤毁咨。

[221]《同文汇考》原编,卷48,疆界,礼部知会奉旨寝退栅添汛咨。

[222]《同文汇考》原编,卷48,疆界,礼部知会撤毁咨。

[223]《同文汇考》原编,卷48,疆界,请禁训戎对境造舍垦田咨。

[224]《同文汇考》原编,卷48,疆界,礼部知会准请咨。

[225]《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卷2,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

[226]《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卷2。

[227]《同文汇考》原编,卷48,疆界,请寝莽牛哨设汛咨,请寝添兵屯田奏,请禁训戎对境造舍垦田咨。

[228]转引自(韩)申基硕:《对于间岛领有权的研究》,探求堂,1979年,第31页。

[229]以上参考《延吉边务报告》,第26—35页。

[230]《北路纪略》,老土部落。

[231](朝鲜王朝)《备边司誊录》册3;《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十二年三月癸亥条。

[232](朝鲜王朝)《丁茶山全书·地理集》。

[233]《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9月。

[234]《金史》卷1,世纪。

[235]《金史》卷3,本纪第三。

[236]《东北亚“金三角”沿革开发史及其研究》,第349页。

[237]转引自《长白山江岗志略》,第372页。

[238]《金史》卷135,列传第七十三。

[239]《金史》卷3,本纪第三。

[240](清)阿桂等:《盛京通志》。

[241]转引自《延吉边务报告》,第115页。

[242]《清圣祖圣训》卷52;《长白汇征录》,第46页。

[243]《清史稿》卷526,列传三百十三。

[244](清)杨宾:《柳边纪略》。

[245](清)张廷玉:《明史》之《地理志》,乾隆四年。

[246](清)齐召南:《水道提纲》,卷26。

[247](清)魏源:《圣武记》卷1。

[248]《延吉边务报告》,第61页。

[249]《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四年十二月十四日癸卯条。

[250]《龙飞御天歌》卷7,第五十三章。

[251]见后文论证,在此不一一列出。

[252]转引自《长白山江岗志略》,第372页。

[253]《同文汇考》原编,卷60,犯越十二。

[254]转引自(韩)刘凤荣:《白头山定界碑与间岛问题》,《朝鲜时代北方关系史论考》2,白山资料院,1995。

[255]《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十一年十月丁酉条。

[256]《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十一年十一月条。

[257]《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十一年十二月一日条。

[258]《朝鲜王朝实录》,显宗十年十月甲戌条。

[259]《备边司誉录》册48,肃宗二十二年正月条。

[260]《长白汇征录》,第46页。

[261]《同文汇考》原编,卷49,犯越一。

[262]《朝鲜王朝实录》,仁祖二十五年十一月九日条。

[263]《同文汇考》原编,卷49,犯越一。

[264]《同文汇考》原编,卷49,犯越一。

[265]《同文汇考》原编,卷49,犯越一。

[266]《同文汇考》原编,卷52,犯越四。

[267]《同文汇考》原编,卷52,犯越四。

[268]《清圣祖圣训》卷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