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长白山名称的变迁
长白山是中国境内的一座名山。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就记载了长白山,将之称作“不咸山”,是为长白山最早的称谓。“不咸山”即长白山,已经得到了史地学家的一致认可。
近代起,作为中朝界河——鸭绿江和图们江的发源地,长白山便一直为中国和朝鲜半岛国家所关注,廓清其历史沿革十分必要。然而,关于长白山名称的历史沿革,史料、文献的记载却较为混乱,中外学界争议颇多。笔者在此不避疏浅,对长白山的历史沿革略加梳理。
一、“不咸山”的含义及其沿用时间
今长白山的最初名称为“不咸山”,是学界所公认的,但这一名称的含义及其沿用时间,人们的见解却有所不同。
关于“不咸山”称谓的由来及含义,有满语“长白”说,[126]赫哲语与满语的“魂魄”说,[127]“源出阿尔泰语系”说,[128]韩语的“光明”说,[129]蒙语的“神巫”说,[130]“其色似盐而其味不咸”说[131]等。笔者对上述说法皆持异议。
笔者认为,既然“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有肃慎之国”[132],其名称自然是与肃慎族有所关联的,“不咸”应该是古肃慎语,“不咸”二字应是其音译名。但肃慎语的情况目前很难确知,所以“不咸”的词意,现没有可靠的理由说其详,姑且存疑。肃慎虽是满族的远祖,而满语同肃慎语究竟有何联系,也难以考证清楚。如果说满语中的“果勒敏·珊延·阿林”与“长白山”有一些关系,也应该是在“长白山”的称谓出现之后,满族将其意译过去的。“长白山”明显是汉语词汇,与“不咸山”在音、义上应该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关于“不咸山”的其他语源之说,似乎亦不甚妥。蒙古语的形成较晚,韩民族得以接近长白山更是晚至18世纪,“不咸山”与这两个民族定无瓜葛。而用汉语的字义来解释“不咸”,也是牵强附会的。因为古汉语中,“咸”与“鹹”均存在,古汉语表示“味淡”的是“鹹”,而不是“咸”,二者在古代似乎不作通假。而今日表示“味淡”之“咸”应是“鹹”的简体字,所以“不咸山”之“咸”不是现代汉语之“咸”。另外,如果说用“不鹹”之意来命名如白盐之山,以表达其山色似盐、味道却不咸的特征,似乎太过繁琐和绕弯,可能性应该不大。而且,用味道来形容山,亦可谓奇思。
关于“不咸山”称谓出现的时间,笔者认为应当是商末周初,并且一直沿用至晋代。
不咸山与肃慎族是密不可分的。肃慎族的存在,最早可推至中国的传说时代。史载,自虞舜时代至夏、商、周,地处中国东北地区的山戎、北发、肃慎就曾前往中原“来服”、“来朝”,他们曾“咸载帝舜之功”。[133]
据考证,所谓“山戎”,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个原始族群,分布于今辽西地区。及青铜时代,这一族群分化出东胡、屠何、令支、山戎等族,其中的山戎沿用了古族群的旧名,分布于冀北自七老图山至滦河流域、燕山、军都山一带。
“北发”亦简称“发”,也就是古代的“貊”。该原始族群主要分布于今辽宁省的中部、东部,吉林省的长春、通化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北部的鸭绿江流域。到了青铜时代,北发分化为秽人、发人、高夷、良夷等。其中的“秽人”即“西团山文化”的分布区(今吉林省的中部),“发人”即辽东之貊(今医巫闾山至清川江一带),“高夷”即高句丽的先祖(今浑江上、中游地区),“良夷”即乐浪夷(古朝鲜的先人,在今大同江中下游一带)。
“肃慎”族群,在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皆分布于今长白山,即古“不咸山”以北,直达黑龙江下游地区。[134]
可见,在新石器时代,不咸山的南北应是北发与肃慎的分布区,而到了青铜时代,其西南则是高夷的分布区。
进入铁器时代之后,不咸山周围的民族发生了新的变化。原秽人地区形成了夫余族,建立了夫余国,其中一部分秽人东迁至今延边地区以及牡丹江东部地区、俄国的滨海地区、朝鲜半岛的东北部,同该地的古肃慎族融合而形成了沃沮族,学界所说的“团结——克罗乌诺夫卡文化”即是北沃沮文化。北沃沮以北的古肃慎族亦进入了铁器时代,改名为“挹娄”。彼时一部分秽人沿朝鲜半岛东海岸继续向南迁徙,在今朝鲜的江原南、北道一带与当地土著人融合形成了东秽族。青铜时代的高夷族,进入铁器时代之后形成了高句丽族。东北地区的铁器时代是由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将其势力扩张到辽东地区之后而出现的。燕国辽东郡的东部边界一直到达不咸山的西南麓,即古高夷及后来的高句丽地区,貊人地区亦被燕人全部占领。[135]到了三国之时,曹魏玄菟太守奉命北征沃沮,曾达肃慎(挹娄)氏南界。由于北沃沮的元气大伤,遂使挹娄人趁机南下。到了晋代,挹娄人又回到了不咸山脚下,西南与高句丽为邻。“不咸山”的名字,在《晋书·四夷传》中尚有记载:“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不咸山,即长白山”。[136]可见,自中国的传说时代至晋代,“不咸山”这一称谓一直在沿用,并不曾改变。
关于“不咸山”之名出现的时间上限,由于学界对《山海经》成书时间的推定不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亦不相同。汉代的刘歆认为《山海经》成书于夏代之前,[137]梁启超和袁珂认为其成书于战国至西汉初年,[138]徐显之则认为该书“草创于禹益,成书于夏代,完善于春秋战国之际”。[139]笔者认为,梁启超、袁珂的说法较为可靠。从《山海经》所载内容来看,上自传说时代,下自成书之时。若说其使用的史料,有的是远古传至,其中包括夏、商时代的历史,尚说得过去,但若认为最终“成书”于该时,似乎是不可能的。尤其关于东北亚古族古国的记载,如钜燕(战国后期的燕国)、东胡、朝鲜、天毒(沃沮)等,皆是与西周到东周的历史相关者。肃慎的历史虽然可以上推至传说时代,但“不咸山”之名的出现,未必会是那么早。
至于“不咸山”被中原史家所知,笔者认为大概始于商末周初,是从《逸周书·王会篇》的记事中推知的。彼时,东北地区的稷慎(即肃慎)、发人(即貊人)、秽人(“西团山文化”的主人,夫余人的先人)、高夷(高句丽的先人)、良夷(即乐浪夷,古朝鲜的先人之一)皆曾到中原参加周天子招集的“成周之会”,作为肃慎地区标志性的大山“不咸山”,便开始为中原史家所知晓了。
二、“盖马大山”、“单单大岭”辨
由于“不咸山”的称谓一直沿用至晋代,笔者认为,汉、魏之“盖马大山”、“单单大岭”并不是长白山的旧称。
将“盖马大山”与今长白山相提并论并非今始。早在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成书的《吉林通志》就曾记载:“长白山为汉西盖马县境之山,则魏志之盖马大山为长白山无疑。”[140]后人据此将盖马大山视为长白山。
“盖马大山”应为今狼林山脉。据《后汉书·东沃沮传》载:“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东滨大海。”《三国志·东沃沮传》亦载:“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滨海而居。其地形东北狭,西南长,可千里。”可见,盖马大山应是高句丽与东沃沮的界山,山东为东沃沮,山西为高句丽。东沃沮亦称南沃沮,是与北沃沮相对而言的。前文曾述,北沃沮人的文化是“团结——克罗乌诺夫卡文化”,朝鲜半岛东北部亦是其分布区。而东沃沮(南沃沮)显然应该位于北沃沮之南,即今咸镜南道地区。该地曾一度纳入卫氏朝鲜的势力范围。后来又纳入汉武帝所设沧海郡的辖区及第一玄菟郡的辖区。后来,“汉四郡”合而为一,在昭帝时又在辽东郡的塞外地区设置第二玄菟郡,第二玄菟郡三县之一的西盖马县即位于盖马大山之西的今集安县“国内城”下之土筑汉城。因此,将盖马大山认作狼林山脉是合理的。[141]并且,今狼林山脉地区称作“盖马高原”,亦反映了古今地名的渊源。
《后汉书·濊传》中有“单单大岭”之记载:“自单单大岭以东,沃沮、秽貊悉属乐浪。”这里说的是西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汉四郡合而为一的史事。武帝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灭掉卫氏朝鲜之后,在古朝鲜故地置乐浪郡,在其南真番故地置真番郡,在东濊故地置临屯郡,翌年又在东沃沮之地设置了玄菟郡。玄菟郡仅有一县,即沃沮城,在今咸镜南道之咸兴。临屯郡辖区即今朝鲜江原南、北道。前引《后汉书·濊传》所云之“沃沮”即指东沃沮(南沃沮),而“秽貊”即指东濊。及昭帝始元五年时,西汉将真番、临屯、玄菟三郡罢归乐浪郡,后置“乐浪东部都尉”,辖“岭东”(单单大岭以东)七县。
有的学者主张“单单大岭”是汉朝时对长白山的称谓。例如清代学者杨守敬,在所著《晦明轩稿》中主张“单单大岭”为长白山。日本学者那珂通世在所著《外交绎史》中亦将“单单大岭”认作“盖马大山之一部,当东西交通要道。”
亦有学者认为,汉朝的“单单大岭”,非指长白山,应是今朝鲜半岛的剑山岭(咸兴西北)、阿飞虎岭(德源),是位于朝鲜平安南道及黄海道一带与咸镜南道南部间之分水岭。[142]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合理的。“单单大岭”,应是汉四郡中乐浪、真番二郡与玄菟、临屯二郡的界山。剑山岭范围太小,不如北大峰山脉绵长,阿虎飞岭之南尚有广州山脉和车岭山脉,“单单大岭”是今剑山岭和阿飞虎岭以及二者之间的一系列山脉的总和。“单单大岭”只是长白山向朝鲜半岛延伸的支脉,绝不是长白山主峰。
三、徒太山、大白山、从太山、太白山、太皇山、白山、太伯山辨
南北朝时,今长白山称作“徒太山”、“大白山”、“从太山”、“太皇山”、“太白山”等。
《魏书·勿吉传》云:“(勿吉)南有徒太山,魏言大白。”《北史·勿吉传》云:“国南有从太山者,华言太皇,俗甚畏之,人不得山上溲汙,行径山者,以物盛去。”勿吉七部中有“白山部”,分布于朝鲜半岛东北部。由此可知,徒太山、大白山、从太山、太皇山、白山等皆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太皇山”是“从太山”的汉语称谓。
“大白”即“太白”,古代“大”是“太”的本字。如《左传》昭公十九年条云“大子奔晋”,此处的“大”即读作“太”,后来写作“太”。所以,“大白”与“太白”应不存在讹误。而“从太山”之“从”,其繁体字“從”与“徒”为形似字,“从”有可能是“徒”之讹字,“徒太山”便成了“从太山”。
南北朝时期对长白山的这些称谓,到隋唐时大多仍在沿用。例如:《隋书·靺鞨传》与《新唐书·北狄传》皆作“徒太山”。《新唐书·北狄传》云:“(靺鞨)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与高丽接,依粟末水以居,水源于山西北,注它漏河。”《新唐书·高丽传》云:“(高丽)有马訾水,出靺鞨之白山。”引文中的“粟末水”即今北流松花江(亦云第二松花江);“它漏河”即那河、难河,为今嫩江及东流松花江(第一松花江);“马訾水”即今鸭绿江。(www.xing528.com)
如上所述,“太白山”是长白山的称谓,但是,历史上亦曾有其他的“太白山”存在,例如高句丽“太白山东南荇人国”之“太白山”,就不是指今长白山之“太白山”。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始祖东明圣王六年(公元前32年)条云:“冬十月,王命乌伊、扶芬奴伐太白山东南荇人国,取其地为城邑。”[143]有的学者认为此“太白山”即今长白山。有的学者认为,“太白山”绝非今长白山,因为朱蒙建国之初,尚在玄菟郡高句丽县的有效管辖之下,其势力不可能太大,不可能远征至今长白山下,因此这里所谓的“太白山”,应是“古高句丽族”分布区中的一座山,不会超出今富尔江(古沸流水)流域及浑江中游地区。[144]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
另外,学界还有观点认为,“太伯山”亦指长白山。例如朝鲜李朝之安鼎福,在所撰之《东史纲目》的《太伯山考》一文中,将“太伯山”记为“白头山”(长白山),这显然是错误的。朝鲜史料,早在《三国遗事》卷第一的《纪异第一》“古朝鲜”条中就载有“太伯山”,在关于“檀君神话”的记载中,有太伯山“即太白,今妙香山”的内容。
关于“太伯山”即妙香山的说法,在朝鲜史书中屡见不鲜。对此,我国学者已经详加考证:“笔者查阅古籍,李朝《端宗实录》卷一即位年六月己丑条犹将‘太伯山’解释为‘妙香山’,《日省录》正祖十年八月九日条亦曰‘太白山即宁边府妙香山’,《东国史略》亦将‘太白山’解释为‘妙香山’,及至后来的《浮查集》(成汝信)、《东史补遗》(赵挺)、《东国通鉴提纲》(洪汝河)、《舆地志》(柳馨远)、《海东异迹》(洪万宗)、《旬五志》(洪万宗)、《东国历代总目》(洪万宗)、《星湖全集》(李氵冀)、旅菴全书(申景浚)等,皆从前说。”[145]
四、白山、长白山、白头山辨
“长白山”之名,始于辽代,后一直沿用至今。
《辽史·百官志二·北面属国官》载有“长白山三十部女真”以及“长白山女真国大王府”的内容,其中所言之“长白山”即今长白山。《辽史》卷十五《圣宗纪六》载,开泰元年(1012年)正月癸未,“长白山三十部女真酋长来贡,乞授爵秩。”又载,重熙十七年(1048年)六月辛卯,“长白山太师柴葛、回跋部太师撒剌都来贡方物。”[146]这里的“长白山三十部女真”的部落联盟即是以长白山来命名的。至于该部女真的具体分布区,“所谓长白山部,应是以长白山而得名的部落群体,其居地不可能到距长白山较远的地方去寻找。从中国史书的记载看来,长白山的西部、北部、东北部皆有其他女真部落居住,而只有东南部地区,即今朝鲜两江道及咸镜南、北道的山地一带才应该是长白山女真的分布区。”[147]
始于南北朝时期的“白山”称谓,至辽、金时期亦皆沿用,与“长白山”交互使用,亦曾作为部落的名称出现。例如,《金史》载:“景祖稍役属诸部,自白山、耶悔、统门、耶懒、土骨论之属,以至五国之长,皆听命。”又载:“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148]《金史·高丽传》载:“古肃慎地有白山,盖长白山,金国之所起。”又载:“黑水靺鞨居古肃慎地,有山曰白山,盖长白山,金国之所起焉。”[149]引文中的“混同江”即指今北流松花江、东流松花江以及黑龙江下游。《大金国志》云:“长白山,黑水发源于此。”可见,白山和长白山之名,元明清皆沿用。
关于“白头山”的称谓,究竟始于何时、出自何国,学界的观点颇为混乱,尤其在延边学界,分歧较大。
1991年7月,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名办向州政府递交《关于统一使用“白头山”标准地名的报告》,认为:“长白山”是中国的提法,“白头山”是朝鲜和韩国的提法;“长白山”是汉族的提法,“白头山”是朝鲜族的提法。所以,如果继续使用“白头山”的称谓,就要被朝、韩所利用,就要引发领土纠纷和民族分裂。并且,地名问题“关系到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是个政治问题。
1992年1月17日,吉林省地名委员会发布《关于长白山标准地名使用问题的通知》,指出“长白山”的称谓始于辽代,已沿用近千年;但亦认为“白头山”是朝鲜、韩国对长白山的称谓。
2002年初,《北方民族》发表了《关于白头山地名及称谓的历史考察》一文,文中观点与上述不同,指出:数百年来中国的官方文献和书籍、地图中均沿用了“白头山”、“白头山天池”的称谓;《关于统一使用“白头山”标准地名的报告》只列举历史上使用“长白山”称谓的记载,从而否定了“白头山”称谓的合法性;事实上,“白头山”不仅是朝鲜的称谓,而是中、朝两国的共同称谓,在中国皆有其合法性;但是,“长白山”与“白头山”有所区别——“长白山”泛指整个山脉,而“白头山”则专指“长白山”的主峰。[150]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均略有偏颇或不足之处,在此谨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首先,“白头山”的称谓,原本就源于中国,而不是朝鲜对长白山的固有称谓。
关于这一事实,《朝鲜王朝实录》有明确的记载。朝鲜肃宗十七年(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十一月,朝鲜收到清王朝“将作一统志,欲遍审山川形势”、需朝鲜派人协助勘查长白山地区的通知后,朝鲜大臣向肃宗王汇报曰:“……长白山,胡人或称白头山,以长白故也。”[151]这里的“胡人”,即是指满人及其先祖女真人。可见,至少在清康熙年间,“白头山”的称谓就已经存在于中国了,并且,“白头山”的称谓源自女真人,是女真族对长白山的称呼。
其次,由“长白山,胡人或称白头山”的说法看,“白头山”即“长白山”,二者并无区别,是指同一座山,并无主峰与山脉之别。“白头”、“长白”之来由,只因其山顶长年积雪,“头”是白的,“长白”亦应因其积雪之“长”而言之。因此,“长白山”与“白头山”是同山异名。同理,“白头山天池”与“长白山天池”亦出自一辙。
第三,“长白山”与“白头山”的称谓皆来自于中国,并被交互使用;传至朝鲜后,在朝鲜也被交互使用。
在习惯上,朝鲜使用“白头山”较多,中国使用“长白山”较多。正因如此,有人就产生了误解,将“白头山”和“长白山”区别开来,并将“白头山”理解为朝鲜的称谓,将“长白山”理解为中国的称谓。而从中国来说,似乎“白头山天池”的用法又比“长白山天池”用得多一些,因此亦有人因误解而产生了“主峰”与“山脉”之说。
第四,在朝鲜古文献中另有其他“长白山”和“白头山”存在。
在朝鲜古代文献中,关于“长白山”和“白头山”的记载较为复杂,既有将二者记为同一座山的,又有记载为两座山的;既有将之记为今中国之长白山的,又有将“长白山”和“白头山”分别记为其他不同的山的,不能一概而论。
沿用中国的说法,将“长白山”与“白头山”记为同一座山的记载较多。如《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五十“会宁”山川条云:“白头山,即长白山也,在府西七、八日程。山凡三层,高二百里,横亘千里,其巅有潭,周八十里,南流为鸭绿江,北流为松花江,为混同江,东北流为苏下江,为速平江,东流为豆满江。”这里的“白头山”、“长白山”,是为今之长白山,此不赘述。
然而,朝鲜古文献中还另有其它的“长白山”和“白头山”存在,该“长白山”、“白头山”均异于上述之今长白山,是另外的山。
《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五十“镜城”山川条云:“白山,在府西一百十里,山势甚峻,至五月雪始消,七月复有雪。山顶树木矮小,土人亦谓之长白。”从位置来看,此处的“白山”、“长白”亦非中国境内之长白山,而应为朝鲜咸镜北道之咸镜山脉。《朝鲜王朝实录》之《世宗地理志》所载的咸吉道名山中亦载有此“白山”:“鼻白山,在定平府西北百里许;白山,在镜城郡西;乌鸭山,在安边府东。”[152]这里的“白山”显然亦非今中国境内之长白山,而是位于镜城西之山峰。
《朝鲜王朝实录》明宗十四年条有“长白山为我主镇,而前面崩颓”、“今者长白山又崩,此乃北方主镇之山”[153]的记载,这里的“长白山”非今之长白山,而是朝鲜吉州境内之山。
《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五十“吉城”山川条云:“长白山,在县西一百十六里。”又云:“长白山为我主镇,而前面崩颓”,显然,此处作为“镇山”的长白山,应是今朝鲜咸镜南道之检德山。
“白头山”这一称谓,在朝鲜境亦另有所指。例如,朝鲜王朝于太宗十四年(1414年)八月发布了朝鲜关于祭祀山川的文件,记载有“永吉道显德镇白头山”[154],即是说,永吉道显德镇(即今咸镜道耀德镇)有一座“白头山”,显然,这座“白头山”定非中国之长白山,而是位于今咸镜南道耀德以北之山。并且,该文件中规定这座“白头山”由当地地方官自行祭祀即可,可见该山并没有得到朝鲜政府的特别重视。
另外,《朝鲜王朝实录》中还有“白头”、“长白”为两山说。例如,朝鲜肃宗五年(清康熙十八年,1678年)条载:“癸酉,北兵使柳裴然初以清差指问白头、长白两山时设地图泛铁事启闻矣。”肃宗十八年(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条载:“自惠山由柏德岭过芦隐东山,至茂山,不过三、四日程,而路不甚险,且处于白头之南、长白之北,正是豆满江上流。”[155]从方位看,前条史料中的两座山应指咸镜南道耀德之白头山与咸镜北道镜城西之长白山,而后一条史料所说之两座山,应指中国之长白山(白头山)和镜城西之长白山。
综上所述,基本可以明了:长白山最初的称谓为“不咸山”,“不咸”之名源于古肃慎语,并一直沿用至晋代。南北朝时,出现了徒太山、大白山、从太山、太皇山、太白山、白山等称谓。“长白山”之名始于辽代,沿用至今。“白头山”的称谓亦是源自于中国,是中国女真族对长白山的称呼;其产生年代,保守地说,最晚出现于清康熙年间。而“白头山”这一称呼传至朝鲜后,在朝鲜被广泛地使用,中国反而使用较少。清代时,“长白山”和“白头山”在中国是通用的,同指今长白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