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王朝在图们江流域建制研究

明王朝在图们江流域建制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2]该时明王朝的势力亦抵达了图们江南岸的朝鲜半岛东北部地区。明王朝政府着力招抚图们江南、北两岸各部的女真人。都司是明王朝政府设置的相当于“省”级的军政合一的地方政权机构,下设卫、所来行使民政管辖权。

明王朝在图们江流域建制研究

1.1.2 明王朝在图们江流域的地方建制

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高丽辛禑十二年),明王朝接管前元故地,于鸭绿江辽东地区设置了东宁卫,管辖辽东以及铁岭(今朝鲜咸镜南道与江原北道交界岭)以北之地,包括东宁(鸭绿江中游一带)、南京(今吉林省延吉市附近地区)、海洋(今咸镜北道吉州)、草河(连山关外草河)、女直五千户所。[12]该时明王朝的势力亦抵达了图们江南岸的朝鲜半岛东北部地区。

1403年(明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继位之后,进一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经略。明王朝政府着力招抚图们江南、北两岸各部的女真人。当年六月,明成祖即下诏招抚女真吾都里、兀良哈部,“使贡献”。[13]次年,又招谕了叁散、秃鲁兀等十一处女真人,分别为:溪关(今珲春河口高力城屯)、叁散(朝鲜咸镜南道北青郡)、秃鲁兀(咸镜南道端川郡)、洪肯(咸镜南道洪原郡)、哈兰(咸镜南道咸兴市)、大伸(亦名泰伸,咸镜北道吉州以北五十里处)、都夫失里(亦名海洋,吉州)、海童(亦名海通)、阿沙(亦名利城,咸镜南道利原郡)、飞干合(咸镜北道镜城郡)、阿都歌(亦名阿汉,吉州附近)。[14]1405年(明永乐三年),明王朝政府遣使到吾音会(今朝鲜咸镜北道会宁市)招抚了猛哥帖木儿所率的斡朵里部;[15]随后招谕了毛怜(今吉林省珲春一带地区)的兀良哈和兀狄哈等部。

明王朝政府还设置了奴儿干都司管理女真部落。都司是明王朝政府设置的相当于“省”级的军政合一的地方政权机构,下设卫、所来行使民政管辖权。卫设有指挥使、指挥同知、卫镇抚等官职;所(千户所)是卫的下级,设有正千户、副千户、所镇抚等官职。[16]

以上各级机构须服从明朝中央政府的统一辖制,其所辖地区的领土主权隶属于明王朝。

一、明王朝在图们江南岸所置之卫

(一)建州三卫的设置与迁徙

建州女真,原本居住于今牡丹江和松花江交汇处的依兰附近,是元代“五万户”中的三万户,即斡朵里(即斡朵怜)、火儿阿(即胡里改)、托温(即桃温)三部,他们至少在元朝末年即已迁至建州(今俄国滨海地区的乌苏里斯克)一带。约在元末明初之时,此三万户从原居之地迁至今珲春河口一带。

1372年(明洪武五年,高丽恭愍王二十一年)时,由于训春河(今珲春河)一带的兀狄哈袭击建州女真住地奚关城(朝鲜称“县城”或“玄城”,清代称斐优城,即今珲春河口三家子乡高力城屯),胡里改部流散于朝鲜的庆源、定州、咸州等处,而胡里改的首领阿哈出的家族则居住于今朝鲜会宁稍西以及中国吉林之和龙、安图、敦化一带,斡朵里部落离散后逃入图们江以南的今朝鲜庆源、镜城地区,约在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高丽辛禑十三年),被李成桂招安,定居于阿木河(今会宁)稍东地区。

建州卫始建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置于图们江以北的今吉林省珲春地区。永乐元年十一月,女真首领阿哈出来明王朝朝贡,被明成祖任命为建州卫指挥使:“女直野人头目阿哈出等来朝,设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以阿哈出为指挥,余为千百户、所镇抚,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17]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建州卫西迁到婆猪江(鸭绿江支流佟家江)一带。由于朝鲜的侵犯,又于明宣德三年(1438年)迁移至今辽宁省苏子河上游、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兴京。[18]

明王朝“置建州左卫于朝鲜镜城阿木河”。[19]关于建州左卫的初设地点,国内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为始设于今图们江南岸的朝鲜会宁,[20]另一种观点为原本初设于朝鲜咸镜北道庆源、镜城地区,后来由于朝鲜的驱逐,被迫迁至会宁。[21]

关于该卫建于何时,学界说法亦不一致,《明一统志》与《明会要》皆记为:“永乐十年置”,学界多从之。但是,亦有观点认为其设置时间可追溯到明永乐三年(1405年)猛哥帖木儿第一次来明王朝朝献之时。[22]

猛哥帖木儿,在《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记为“孟特穆”,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其祖称“范嗏”,范嗏自依兰迁至渤海之建州,后又迁至珲春河口奚关城,生子挥护,挥护生猛哥帖木儿,汉姓“童”,史料记作“童猛哥帖木儿”。由珲春河口迁至图们江南之后,猛哥帖木儿父子定居于阿木河附近的北岘,活动于朝鲜的会宁、庆源、镜城,直至海边一带。

永乐三年,猛哥帖木儿摆脱朝鲜的阻挠,前往明之金陵(今南京)朝见永乐皇帝,“帝授猛哥帖木建州卫都指挥使,赐印信。”[23]此印信应是左卫之印,彼时之所以未公开“左卫”之名,是因为该卫建于图们江之南,有意避讳朝鲜的敏感反应。

永乐八年(1410年)春二月,因嫌真兀狄哈首领金文乃对朝鲜庆源发动袭击,朝鲜误认为此事与毛怜卫首领把儿逊的参与有关,于是便杀害了把儿逊,引发了建州女真同朝鲜的激烈冲突,朝鲜被迫放弃了庆源府,退守镜城,并将国王的祖陵迁出庆源(今庆兴)。猛哥帖木儿为避免受到朝鲜的报复,于翌年亦率众迁到回波江一带。[24]猛哥帖木儿迁走后,仍有一些斡朵里人留居于图们江南北,依然属建州左卫管辖,但他们与朝鲜的关系颇为密切,其首领有李好心波、沙介、童多音波老、童甫知白、伯颜帖木儿、李都儿赤、都老,以及猛哥帖木儿之弟于虚里等。[25]然而,永乐二十年(1422年)三月,猛哥帖木儿因避鞑靼之害而重返旧地阿木河,其母与其弟沙哈、凡察等亦返回该地居住。猛哥帖木儿殉国后,安葬于会宁府南五十五里的丰山面。[26]此后,建州左卫北受兀狄哈的骚扰,南受朝鲜王朝驱逐。时任建州左卫都督佥事的猛哥帖木儿之弟凡察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率部离开阿木河,但留居之斡朵里遗民尚不在少数,其“亲兄斡沙哈、阿哈里、哈失八及管下人等共计一百八十户”皆因朝鲜的阻挠而未能离去。[27]据调查,至明景泰六年(1455年),留居下来的斡朵里遗民约有一百家,其中就有凡察兄武沙哥,其侄所老加茂,以及大酋长马仇音波、李贵也等。[28]自此,建州左卫重新移至图们江北岸。

建州右卫是从建州左卫划分出来的。正统七年(1442年),因凡察和董山(猛哥帖木儿次子)争夺卫印,明王朝政府便从建州左卫划出建州右卫,由董山掌左卫,凡察掌右卫。

(二)毛怜卫的设置与迁徙

毛怜卫是建州卫的子卫,建于永乐三年,其地理位置为图们江下游一带。

毛怜部在建卫之前,同朝鲜关系较好,其首领把儿逊,《朝鲜王朝实录》中亦作八儿速、八乙建、刘八乙禾、波乙所、刘波乙所,其部亦被朝鲜人称为“兀良哈”。《龙飞御天歌》记载:“兀良哈,则土门括儿牙八儿速”,[29]“土门”即指图们江,“括儿牙”为姓氏,即女真首领八儿速(把儿逊)居住于图们江地区。

当明朝通过阿哈出等人诏谕女真诸部时,把儿逊亦效法猛哥帖木儿,冲破朝鲜的阻挠,接受了明王朝的招安。据《永乐实录》记载,把儿逊于永乐三年十二月甲戌到达金陵,“毛怜等处野人头目把儿逊六十四人来朝,命设毛怜卫,以把儿逊等为指挥、千百户等官,并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30]毛怜卫最初设置于古庆源和斡木河之间,“其地离新庆源(今朝鲜庆兴市)三日程也”。[31]明宣德六年(1431年)八月,朝鲜国王曾召归顺于朝鲜的女真人崔于夫加、崔毛多好,询问毛怜卫之所在,答曰:“在古庆源、斡木河之间”。古庆源即今朝鲜庆兴,斡木河为今朝鲜会宁河。《朝鲜王朝实录》记载:“(毛怜卫)昔居于豆满江内,今徙居于江外”,故而有学者认为毛怜兀良哈“明初居住在训春河口以及苏多老(今庆源)江内外,多温平(今稳城)江内外,愁州(今钟城)江内外。”[32]《朝鲜王朝实录》记载,“把儿逊、著和等并管下五十馀户,见居公崄镇迤南庆源地区”,[33]可见把儿逊的毛怜卫初设在图们江以南是确定无疑的。即,毛怜卫的治所起初亦在图们江以南,后徙居江外。

毛怜部的成员则来自于不同的女真部落,有原居于该地的女真“老户”,又有迁徙而来的“新户”。新户包括原火儿阿(胡里改)部、斡朵里部之人,原托温部之人,以及“毛怜化”的兀狄哈成员。[34]

永乐八年(1410年)三月,把儿逊被朝鲜杀害,毛怜卫遭受了沉重打击。次年,明王朝政府重建毛怜卫,任命猛哥不花为毛怜卫指挥使管理卫事,但无印信,只是虚设,故史称“西毛怜卫”。

与西毛怜卫相对的是东毛怜卫,首领为把儿逊之子阿里。把儿逊死后,其卫印信由阿里掌管,并袭指挥之职,主管卫事,领有部众。由于女真人“皆有父母妻子之仇”,故而不断发动对朝鲜的袭击,人人“冒死来战”,从而迫使朝鲜不得不放弃了庆源府,退守镜城,女真人在图们江以南的势力更加强大起来。[35]

二、明王朝在图们江北岸设置的卫、所

(一)安图县境内之卫

明王朝在今安图县境设有禾屯吉卫。永乐七年(1409年)九月,“禾屯吉河等处女直野人头目粉甫等来朝,设禾屯吉、失里木二卫,命粉甫等为指挥、千百户、镇抚。[36]

关于禾屯吉河是现今之哪条河流,学界的说法并不一致。《中国历史地图释文汇编东北卷》根据《盛京通志》、《满洲源流考》的说法,认为禾屯吉河即吉林城东南1040里的赫通额河,此河又称活同几河,或称通吉河;同时又根据《明实录》永乐九年三月庚午条所载建州卫千户古那等、禾屯吉卫指挥不颜帖木儿联名上奏之事,认为禾屯吉河“辽为松花江上游东支”,其东便是地处今延边自治州境内的建州卫辖境,因此将禾屯吉卫置于今吉林省松花江上游赫通额河流域。但是,有学者认为某些文献所记载的和通吉、和屯吉、赫通额、合克通吉、和通集、活同几等,“均为禾屯吉的同名异文”,“可以肯定禾屯吉河即今安图县境内的古洞河”,因此主张今古洞河中游的万宝古城即禾屯吉卫之所在地。[37](www.xing528.com)

(二)敦化市境内各卫

明王朝在今敦化境内设有农额勒卫、赫什赫河卫和塔拉卫。

农额勒卫置于永乐四年(1406年),在今敦化县境。[38]

《吉林通志》记载赫什赫河卫为在今敦化县境内。严长录进一步考证了该卫为今敦化市区西南22公里大石河南岸的城山子山城(属贤儒乡),认为“大石河”是“赫什赫”的异记。[39]

塔拉卫于永乐五年(1407年)置于今敦化市大山嘴子塔拉站。[40]

(三)延吉市境内各卫

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王朝政府置卜忽秃河、阿儿温河、可河三卫:“女直野人头目亦能哥、斡罗失等来朝,设卜忽秃河、阿儿温河、可河三卫,命亦能哥等为指挥、千百户、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41]吴廷燮的《东三省沿革表》认为,清代的延吉府即明代之卜忽秃河卫之地。魏声和的《吉林地志》亦采此说。学界公认,卜忽秃河即今之布尔哈通河,卜忽秃河卫应在今延吉市境内。

爱丹卫。爱丹卫设于嘉靖年间,在海兰河与布尔哈图河汇流处,[42]李健才在《吉林省历史》中亦主此说,严长录进一步认为此卫应在今延吉市长白乡河龙古城。

(四)和龙县境内各卫

明王朝政府在和龙县境内曾设有哈兰城卫、吉郎吉卫。

据《明实录》永乐五年正月戊辰条载,哈兰城卫同喜乐温河卫(在今俄国滨海边区颜楚河至绥芬河下游地区)等十一卫皆一同建于永乐五年正月。关于该卫位于今之何处,学界亦有不同的认识,其中有元合兰府(今咸兴)说,海兰城(今宁古塔西北60里海兰河北岸)说。《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则主张哈兰城卫应在今和龙县东古城。

吉郎吉卫之治所为今和龙县八家子河南屯。[43]

(五)珲春市境内各卫

珲春县境设卫较多。

永乐四年(1406年)置二卫:塞珠伦卫,治所为今珲春市板石乡石头河子古城。喀勒达所,位于今珲春东八十里之马滴达乡境内。

永乐五年(1407年)设三卫:穆霞河卫。穆霞河即为今之珲春凉水河,治所为今珲春凉水。赓金河卫,卫治所在今珲春英安。乌尔珲山卫,治所为今珲春圈河。

永乐六年(1408年)设额哲密河卫,治所为珲春东北一百里。

永乐八年(1410年)设三卫:密拉卫,治所约在今珲春密江乡乡所在地密江附近。阿布达里卫,治所应在今珲春市春化镇附近的沙河子山城。[44]童宽山卫,“通肯山卫城,东北距县治二百五十里,在兰家蹚子东沟与三人沟附近通肯山上”,[45]该卫治所在今珲春市东北之通肯山。[46]

(六)图们市境内之舒尔哈卫

《吉林通志》谓该卫于嘉靖时期,舒尔哈河在珲春境入噶哈里河。治所应是今图们市附近的满台城山城,舒尔哈河即此山城内的小溪,流入的噶哈里河即今之嘎呀河。而该山城原为毛怜卫的治所,后被遗弃,到嘉靖时又设卫而沿用之。[47]

(七)龙井境内之哈瞻卫

《吉林通志》谓哈瞻卫设置于嘉靖时期,珲春西北有哈瞻河。其治所为今龙井市富裕乡之朝东山城。[48]

除以上各卫外,明王朝还在图们江上游之阿也苦河流域设置了爱和卫。永乐七年(1409年)八月,“爱河女直头目乞塔纳等来朝,设爱和、把河二卫,命乞塔纳等为指挥、千百户。”[49]

明王朝政府对以上图们江南北两岸所置各卫实施“因其部族”“官其酋长”,“给予印信,自相统属”[50]的管理政策,各卫主要行政长官均由皇帝颁旨任命。仅建州卫,明王朝政府就先后委任官吏达四百余人次。以上各卫、所均须服从明王朝政府的辖制,有战事时各卫、所的武装力量均服从于明王朝政府调配,其中建州卫和毛怜卫屡建功勋。[51]各卫之间发生矛盾,也由明王朝政府出面调停处理。[52]

此外,各卫还要向明王朝政府定期缴纳土特产品,做为地方上缴中央政府的赋税。明王朝政府对各卫缴纳“贡赋”有严格的规定:须按时纳贡,不得违期,违者治罪;不按规定条例贡赋,将依法惩处;“贡到方物,例不纳价”[53]。必须明确的是,各卫、所向明王朝政府缴纳的“贡赋”的实质是明王朝的子民向政府尽义务、纳税,而不是以藩属国的身份,通过“献方物”的形式向明王朝政府进行朝贡。

综上所述,明王朝在图们江流域设置了以卫、所为形式的地方行政机构,政府以委派女真首领为各卫行政长官的方式,来行使中央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权。虽然各卫、所的首领和高级官员仍由原居于该地的女真部落首领担任,但这些地域均是在明王朝中央政权的统一辖制之下,其行政主权隶属于明政府。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图们江流域各卫、所辖下的女真人均是明王朝的子民,其居所自然是明王朝的领土。不难发现,彼时的图们江尚未完全成为中、朝两国的界河,图们江北岸完全归属于明王朝毋庸置疑,图们江南岸亦曾有明王朝之领地。在这种情况下,彼时中朝两国的“边界”管理尚谈不上严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