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调节机制
调节机制范围很广,在不同领域都可按照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调节机制。主要涉及领导、组织、执行、督察、考评、奖惩等方面的制度建立与运行。
一、各地政府、高校、基层单位互相配合调节运转
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完善基层就业工作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确保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人才观念,加大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投入力度,统筹人才战略,逐步建立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投入机制。各级财政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安排专门经费,用于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创业,对创业的毕业生给予政策支持,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健全大学生创业资助保障制度和商业性融资平台,完善小企业创业金融服务体系。各地政府在制定相关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上应遵循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可以通过与高校以及基层单位的协调配合,找出解决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新途径。各地政府在政策引导上,可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增加对基层单位的政策倾斜,促进基层单位的更好更快的发展,通过经济发展的同时,基层单位也会对增加对高校毕业生的人才需求,增设就业岗位,同时也提高了基层单位的就业环境,这样就可以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就业,通过政府、高校、基层单位的相互协调,合理定位,协调运转,促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二、基层单位与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见习基地
高校在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应当充分锻炼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并与基层单位一起,建立健全见习基地。围绕基层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开发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课程的同时,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并与基层单位一起,建立见习基地,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转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职业性、整体性、开放性、先进性等方面提升建设水平。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见习制度,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通过见习,基层单位可优先选择毕业生,并且与本单位人才培养计划接轨,不但可以节约大量招聘成本,而且对于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也可以减轻心理负担,找出自身的不足,这样一来,都有益于双方的接受。综上所述,通过基层单位与高校的长期合作,建立健全见习基地,可以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难的这一社会问题。
三、高校根据基层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www.xing528.com)
目前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很多大学生来到农村基层后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很难用到,在处理工作中会感觉不知所措。因此,高校在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及时设置、调整专业和专业方向,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办学思路,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要求,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队伍建设,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指导教育,帮助大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培养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形成终身职业发展观,改变大学教育脱离市场的现状。
一些高校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方面有新的创新与尝试,值得借鉴。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对“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非常重视,他们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由专人来负责其选聘组织、宣传、协调、考试等具体工作,报名前,就业指导中心同各学院通过网络、讲座、咨询、主题会议等形式大加宣传,他们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口号来鼓励与号召学子积极报考。考试结束,校党委书记还专门与即将上任的“村官”中的一些代表进行座谈,鼓励他们要坚定信念,投身基层,有所作为,叮嘱他们要端正态度,摆正心态,一定做好能吃苦、肯付出的心理准备,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扎扎实实在农村基层工作,一方面锻炼自己,培养自己更方面的能力,同时也为农村服务,为母校争光。2008年,河南农业大学在全国首先开设了“大学生村官”专业(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2009年10月,又以“校地合作”的方式完成了在河南5个地市设立首批“大学生村官”乡村工作站的创举。大学生努力实现他们以知识和青春奉献农村基层建设的理想。从2006年开始,专门组织“三士”(博士、硕士、学士)下乡做村官活动,建立起了以专家为后盾、博士到乡、硕士到村、学士到户的志愿者服务体系,将科技推广与大学生就业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拓宽了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渠道。这些都充分说明,高校也越来越重视理论与农村实际相结合,通过政府、高校、基层单位建立健全协调机制,保持密切联系,从根本出发,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四、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
在我国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还存在着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用人单位与高校、高校与毕业生、高校与高校、毕业生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其人才需求量也正在增加。而由于欠发达地区的这些企业往往会受到资金、制度等一些条件的限制,导致一方面企业难以找到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外地毕业生不能及时了解到这些地区的企业在招聘。因此,建设起高校就业信息平台,以充分利用就业信息资源,降低企业招聘和毕业生就业的成本,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就业信息平台的建立首先可以考虑从就业信息网站建设入手。就业信息网站应分别从面向学生和面向企业两个方面进行建设。在面向学生方面,应从正规的专业人才网站上搜集信息,对于所选企业,要以信誉度高和符合本校学生实际作为选择的标准;信息搜集之后,要对其进行甄别和完善,通过严格的审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接着对相关企业信息进行完善,做到就业信息的完整性、有序性,方便学生查询和使用相关信息;同时,高校之间应该加强联系,打破学校间信息管制的壁垒,通过对就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实现双方的共赢,为学生提供极大方便。面向企业方面,就业信息网络应根据专业等因素向企业提供分类信息,从特点、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展示,方便企业搜寻所需人才,并提供网上远程面试、预约面试等方式加强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双方的进一步了解;信息网络除提供信息之外,还应跟有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断扩大关系网络,为学生就业发掘更多的机会。
就业信息平台应该保证其发布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各地政府负责向该平台定期提供本地的大学生岗位需求信息、各高校向该平台定时提供本校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跟踪信息,由平台进行供需匹配和双向推荐,及时有效地疏导大学生的就业流向。其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跟踪是一个关键节点,建议由各个高校设立专门的毕业生“就业信息跟踪专员”,辅以各毕业生班级里指定的学生“毕业生信息员”,后者由前者调配管理。分工合作,共同提供跟踪和反馈的信息资料,并由前者提供给大学生就业管理平台。同时,就业信息平台的建立还有利于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有效预测社会的人才需求和高校学生就业的发展趋势。就业信息平台的良好运行还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由于就业信息咨询工作与普通的信息咨询工作具有一定差别,其存在着独特性,因此,运行和维护就业信息平台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信息检索经验和有效的检索方法,还要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以及就业信息市场的开拓能力,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企业、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为他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要将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好,仅有就业信息网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丰富的就业文献信息资源库的支撑。资源库不仅要包括国家和地方的就业法规、就业法规,还应该包含就业知识以及企业信息、职业信息、求职技巧等内容。而就业文献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要人才中介机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以及同行业协会的帮助。因此,在建立信息资源库过程中要将强与相关单位、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搜集、整理、利用就业信息资源,同时,还要注重资源库内部信息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保证资源能够被最大程度的利用,提供最大的效益。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加大政府对就业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设立政府专项资金等方式不断完善就业市场基础设施、场地等的建设,并将就业市场建设状况引入就业工作的评估体系之中。其次,在完善就业市场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加强就业市场的软件设施建设。例如,各区域用人单位和学生也可以通过建立信息搜集、信息反馈制度以及就业信息网络等措施,加强区域间甚至是与东部等发达地区高校、人才市场的联系,从而形成有形就业市场与无形就业信息网络相结合的市场运行、管理和服务机制。最后,政府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监督管理。根据《就业促进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努力维护良好的就业市场环境,既要对用人单位进行审查,防止虚假招聘和违法用工,又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杜绝学生隐瞒和欺骗行为的发生,维护学生个人及高校的良好信誉。从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两方面入手,确保就业市场的规范有序运行,保证招聘活动的顺利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