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基层就业项目的就业效用分析
现行的就业形势促进大学生形成这样的理念,如果需要积累自己的发展价值,必须以损失经济价值或安全价值为代价,人的就业生涯或成长规则会发生变化,人力资源的市场的就业选择,是寻求就业效用变量不断改变的过程,大学生只有经过多个发展阶段并有所收获,才能形成大学生的就业偏好,进而转化为有关为有关就业效用的内容,在近期内,如果能够寻找到与个人专业相关的就业变量,即符合发展价值的需求又符合经济价值的需求,以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项目“三支一扶”,那么它恰恰符合上述要求。
政府部门得出一个结论,必须给大学生更广阔的空间。政府部门设计了大学生的就业锚探索的过程,通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系列活动,组织大学生利用假期,大力开展大学生社区援助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尤其要组织大学生深入到基层,到偏远农村、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为改变农村落后状况,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聪明才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采写和评比,将学校所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在深入社会、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主办单位将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中的先进个人和现金集体进行表彰。
大学生“三支一扶”的选择,往往从发展价值考虑为主,考虑到地区经济的差异性,需找城市就业的盲点,因此就业行为选择往往是城市的空缺。按照长期就业效用选择定理,大学生“三支一扶”的就业选择,是追求发展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组合,并同时获得较长时间的稳定。
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经济需求是人们一种主观评价的满足状态,所以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来衡量它,如果用横轴OJ表示经济人追求的价值,纵轴OD表示发展人追求的价值,可以画出某人满足状态的一簇无差异曲线W1、W2、W3,见图5-1。
图5-1 大学生就业无差异曲线图(www.xing528.com)
但在现实当中,大学生“三支一扶”的发展价值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根据劳动部2006年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多数人对西部和基层工作持不太赞成的态度。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大中城市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并能充分满足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岗位。因此,发展价值不会在正常的大学生就业中达到最大。
而且经济价值也相当于城市的中等水平,在就业地区、行业、单位类型诸方面,大学生的就业行为选择相对集中,多选择在经济收益较好的地方就业,不愿意去西部等艰苦地区和收入微薄、工作辛苦的行业和单位就业。而且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高,存在着求职定位过高的倾向,90%的毕业生瞄准的是中等以上城市,高校半数以上的毕业生来自农村和小城镇,但学成后愿意回到原地就业的不到1%,毕业生除了对大城市的追求外,最向往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很少有毕业生愿意到西部边远地区工作。又加上大学生还必须承担离开家乡的转移成本,因此经济价值也不会达到最大。
无论是发展价值的追求还是经济价值的追求,都是需要大学生的人力资源的,而大学生的人力资源又是有限的,我们将表示一个人全部资源用于经济人追求所实现价值的点和全部资源用于发展人追求所实现价值的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三支一扶”的资源约束线AB。
因此,在图5-1中,AB是经济人追求所实现价值较小而发展人追求所实现价值较大的人的资源约束线,我们可视作为大学生响应国家的“三支一扶”,它与无差异曲线W切于F点,表示在F点实现了它最大的就业效用;GH是经济人追求所实现价值较大但发展人追求所实现价值较小的人的资源约束线,我们可视作为大学生的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行为选择,它与无差异曲线W切于E点,表示在E点实现了他的最大就业效用。由于E点与F点都在W上,表明这两个人满足水平是一样的,就业效用也是相同的。
但是,由于“三支一扶”追求是一种发展价值的追求,相对具有刚性;经济需求追求是一种物质追求,相对具有弹性,所以我们能够认为,如果一个人虽然作为经济人追求所实现价值不高,但作为发展人选择国家的“三支一扶”,追求所实现价值较高,那么他也可以获得同样高的满足水平,实现同样大的就业效用,这是大学生“三支一扶”的就业效用,这意味着如果“三支一扶”的地区存在较高的发展价值,那么大学生选择的比例会较高。但是,国家推行的基层就业促进政策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将在下面的章节进行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