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翻译共性研究成果及新趋势

翻译共性研究成果及新趋势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1年,胡显耀和曾佳又发表了《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新趋势》,进一步评述了翻译共性研究。胡显耀等综述了目前对翻译共性中的显化、简化、传统化的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新的翻译共性研究趋势,如译入语的独特性降低、原语干扰、异常搭配等。在关于翻译共性的研究中,不论是第一代翻译共性研究还是第二代翻译共性研究,对翻译显化的研究争议最小。

翻译共性研究成果及新趋势

二、翻译共性

翻译共性研究是近些年来西方研究者关注的翻译问题。我国学者吴昂和黄立波在2006年曾发表过论文《关于翻译共性的研究》,对西方学者的翻译共性研究作了详细介绍和评价。2011年,胡显耀和曾佳又发表了《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新趋势》,进一步评述了翻译共性研究。吴昂等的研究表明:“翻译共性(translation universals),亦称翻译普遍性或翻译普遍特征。Baker (1993:243)将其定义为‘翻译文本而不是原话语中出现的典型语言特征,并且这些特征不是特定语言系统干扰的结果’,即指翻译语言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变体,相对于目标语原创语言,在整体上表现出来的一些规律特征。这一定义有两重含义:第一,翻译共性是特定语言模式的概率性分布特征,主要在归纳的基础上获得;第二,翻译共性由翻译过程本身造成,与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无关。Baker在前人研究成果(Vanderauwera,1985;Blum-Kulka,1986;Shlesinger,1991等)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普遍特征(universal features of translation)的假设,包括六个方面:1)译文显化程度显著提高; 2)消歧和简化; 3)合乎语法性; 4)避免重复; 5)超额再现目标语语言特征; 6)翻译过程往往会导致某些语言特征表现出特定的分布类型。(Baker,1993:243—245)随后,在此基础上的翻译共性研究不断深入、细化,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方法论。”(吴昂,2006:296)他们在肯定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也指出了翻译共性研究的局限,认为对翻译共性的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翻译过程本身,还应当从具体语言对、翻译方向、译者因素、文体类型等多个视角进行。2011年,胡显耀等对翻译共性的分析更深入一步,认为“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逐渐成为翻译学的重要课题之一。经过近20年的发展,翻译共性假设不断被检验和修正。最初的共性假设有些得以证实和强化,有些则被否定和修正,而新的翻译共性假设正不断出现。翻译共性研究呈现出理论、概念和方法等方面的新趋势”(2011:56)。胡显耀等区分了第一代翻译共性研究和第二代翻译共性研究,指出各自的特点,特别对第一代翻译共性研究作了客观的评述:“第一代翻译共性假设是在传统的对比语言学翻译理论基础上产生的,这些假设在语料库研究中部分得到了证实。但随着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深入,早期共性假设概念模糊、相互交叉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更重要的是,细致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对这些假设的支持显得极不平衡。有些假设得以生存下来,而有的假设由于出现了矛盾的证据而不得不加以修正。”(2011:57)胡显耀等综述了目前对翻译共性中的显化、简化、传统化的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新的翻译共性研究趋势,如译入语的独特性降低、原语干扰、异常搭配等。在关于翻译共性的研究中,不论是第一代翻译共性研究还是第二代翻译共性研究,对翻译显化的研究争议最小。所以本书将从翻译显化的角度探讨语际翻译和语内翻译的翻译共性。

当代语言分析方法和分析策略不断发生变化,“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式或者“数据驱动”的研究方式逐渐发展并壮大起来。这种语言学上的战略转移也深深影响到翻译理论研究。20世纪90年代,英国翻译理论家莫娜·贝克首先开始语料库翻译研究,开创了基于用法的翻译研究之先河。她以确凿的数据分析表明,翻译的语言有别于自然写作的语言,翻译的确存在自己的文体特点。贝克研究的意义在于,她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基于翻译自身的理据,使其走出传统翻译研究原文导向的苑囿,特别是为译者的主体性研究提供了可供直观比较的理据支持。可以说,翻译实证研究学派特别是语料库翻译研究在翻译显化理论领域的描述很有说服力。

翻译显化理论最早不是贝克提出的,而是在语言学领域出现后来被成功运用于翻译研究。“Explicitation,即显化的概念是由Vinay&Darbelnet提出的,指对原语中暗含的、但可以从上下文中推导出的信息在译语中加以明示。20世纪80年代,Blum-Kulka系统研究了显化现象,提出了著名的显化假设,即显化可能是翻译文本和二语习得等语言中介活动中具普遍性的策略。”(胡显耀,2011:57)Séguinot对Blum-Kulka的显化定义提出质疑,认为后者的解释混淆了解决语言问题的某些策略。Séguinot提出了自己的显化定义:“显化在翻译中的语境应为:在两种语言中有一个译文,不能用结构差异、文体差异或修辞差异来解释。换言之,应有一个不够显性、不够精密、待修改并可以精确修改的文本,而这种准确性的选择是由翻译过程的本质而引起的。”(1988:108)Baumgarten还指出在研究翻译显化时应研究“显性”(explicitness)和“显化”(explicitation)两个词,因为语言学导向的翻译研究通常使用“显性”一词,而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导向的研究倾向于使用“显化”一词。他认为这两方面研究都很重要:“一方面,显性研究可探讨语言结构表面的词汇与语法;另一方面,语言显化中使用的术语可衡量两种表达可比变量的不同。”(2008:179)

综上所述,翻译显化表现在语言形式方面可以理解为,译文语言比使用此种译入语作为自然语言写作更加突显语法、词法、句法和篇章等层面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或者阐释性,更注重读者的阅读期待。

在《海上花》的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中,都有比原文更加显化的方面。以最为明显的语法特征来看,《海上花》原文中不论男女第三人称一律用“他”,以前五回为例,共有66个“他”,其中有27个实际上指的是女性人物,详情如下:

1)正值杨家姆来绞手巾、冲茶碗,陆秀林便叫他喊秀宝上来加茶碗。

此例中的“他”是指姨娘杨家姆,实指“她”。

2)朴斋正自动火,被他一笑,心里越发痒痒的。

此例中的“他”是指“幺二”倌人王阿二,实指“她”。

3)王阿二将签子打通烟眼,替他把火,朴斋趁势捏他手腕。

此例中的第一个“他”是指赵朴斋,第二个“他”是指王阿二,实指“她”。

4)见他雪白的面孔,漆黑的眉毛,亮晶晶的眼睛,血滴滴的嘴唇,越看越爱,越爱越看。

此例中的“他”是指王阿二,实指“她”。

5)秀宝起身,掠掠鬓脚,杨家姆向枕边抬起一支银丝蝴蝶替他戴上。

此例中的“他”指倌人陆秀宝,实指“她”。

6)只见娘姨阿金揪着他家主公阿德保辫子要拉,却拉不动,被阿德保按住阿金鬏髻,只一揿,直揿下去。

此例中的“他”指姨娘阿金,实指“她”。

7)阿金伏倒在地,挣不起来,还气呼呼的嚷道:“耐打我啊! ”阿德保也不则声,屈一只腿压在他背上,提起拳来,擂鼓似的从肩膀直敲到屁股,敲得阿金杀猪也似叫起来。

此例中的“他”指姨娘阿金,实指“她”。

8)巧囡教他叫洪老爷,他便含含糊糊叫了一声,却羞得别转脸去,彻耳通红。

此例中的“他”指周兰新买的讨人双玉,实指“她”。

9)巧囡去后,周兰挚过双玉,和他到对过房里去。

此例中的“他”指周兰新买的讨人双玉,实指“她”。

10)从帘子缝里一张,也不是阿金,竟是周兰的讨人周双宝,淌眼抹泪,面壁而坐。善卿要安慰他,跨进亭子,搭讪问道:“一干子来里做啥? ”

此例中的“他”指周兰的讨人双宝,实指“她”。

11)洪善卿见阿金两只眼睛肿得像胡桃一般,便接过水烟筒来自吸,不要他装。

此例中的“他”指姨娘阿金,实指“她”。

12)善卿见张蕙贞满面和气,蔼然可亲,约摸是么二住家,问他:“阿是要调头? ”

此例中的“他”指“幺二”倌人张蕙贞,实指“她”。

13)莲生自去吸起烟来,心想沈小红家须得先去撒个谎,然后再慢慢的告诉他才好。

此例中的“他”指王莲生的老相好沈小红,实指“她”。

14)莲生见他一副凄凉面孔,着实有些不过意,嘻着嘴进房坐下。

此例中的“他”指王莲生的老相好沈小红,实指“她”。

15)小红叫住阿金大,叫他喊下去。

此例中的“他”指沈小红的姨娘阿金,也写作阿金大,实指“她”。

16)难道张蕙贞的事被他们打听明白了不成?(www.xing528.com)

此例描述王莲生瞒着沈小红在外面包养张蕙贞,但是沈小红和她的姨娘一唱一和冷嘲暗讽,让王莲生怀疑这两个女人是不是已经知道了真相,所以这里的“他们”实指“她们”。

17)于是两人勾肩搭背,同至祥春里张蕙贞家,向老娘姨说了,叫他传话上去。

此例中的“他”是指老姨娘,实指“她”。

18)那野鸡潘三披着棉袄下床。张寿还笑嘻嘻眱着他做景致。

此例中的“他”是指潘三,实指“她”。

19)来安捏手捏脚,跟他到楼上当中间坐下,阿珠自进房去。

此例中的“他”是指阿珠,实指“她”。

20)随后一路小脚高底声响,吴雪香已自上楼,也叫声“蕙贞阿哥”。张蕙贞请他房间里坐。

此例中的“他”是指倌人吴雪香。清末妓女之间有时候也以“阿哥”相称,是当时的习俗,此例中的“他”实指“她”。

21)仲英知道不肯过来,觑他不提防,伸过手去,拉住雪香的手腕,只一拖。

此例描述客人葛仲英和倌人吴雪香恩好、逗趣,“他”指吴雪香,实指“她”。

22)仲英猜不出他什么意思,怔怔的立着,问道:“对过张蕙贞末,咿勿是我相好,为啥耐要吃起醋来哉img18? ”

此例中的“他”是指吴雪香,实指“她”。

23)仲英和他扭不过,没奈何应承了。雪香才喜欢,放手走开。

此例中的“他”是指吴雪香,实指“她”。

24)善卿也逼紧喉咙,学他说一声“啥嗄”。

此例中的“他”指张蕙贞,此处是洪善卿与张蕙贞逗趣,学她说话,“他”实指“她”。

考虑到现代语法的准确用法,译者在语内翻译中将上述各例的“他”都翻译成了“她”,并且在语际翻译中都使用了she。这是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中明显的翻译显化,而且是共性的翻译显化。

黄立波曾将翻译显化分成语内显化和语际显化两大类:“第一,是指翻译过程中,在译文中添加或明示原文中隐含语言成分的过程,目的在于更清楚地传达原文中的语法和非语法信息;相反的过程则被称为隐化,即根据译入语的语言规范隐去原文中语言成分的过程。另一类显化是指翻译文本相对于译语中非翻译文本所表现出的显性程度(explicitness)提高。本文将前一种显化视为语际对比基础上的显化,简称语际显化(inter-language explicitation);而将仿译式的显化视为翻译语言相对译语中非翻译语言所表现出的语内类比显化,简称类比显化(comparable explicitation),此二者都应作为显化研究的对象。”(2008:455)黄立波所说的语际显化和语内显化不是根据到底是语内翻译中的显化还是语际翻译中的显化来进行分类的,而是根据比较的类型来分类,其本质差异在于,语际显化与译文和原文的比较有关,语内显化与译文和该语言的自然语言创作文本的比较有关。

如果按照黄立波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到,不论在《海上花》的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中,在译文中添加或明示原文中隐含的语言成分都很明显,目的都在于更清楚地传达原文中的语法和非语法信息。而译文语言与自然语言的对比,仍然可见翻译语言的独特文体。这一点已有研究者做过研究。胡显耀通过分析和对比汉语翻译语料库与非翻译语料库的词语统计特征,对当代翻译小说的词语特征进行实证描述,探寻汉语翻译文本的规律性特征或“翻译规范”。他提出:与同一语言的非翻译文本相比,汉语翻译小说存在倾向于使用更少的词汇、重复使用一定数量的常用词、实词减少等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当代汉语小说翻译的“简化”和“常规”操作规范。(2007:214)

《海上花》的语内翻译中也突显这种“简化”。

例如:第一回中陆秀宝奚落张小村的话。

原文:“耐相好末勿攀,说倒会说得野哚! ”(韩邦庆,1982:16)

译文:“你相好嘿不攀,说倒会说得很呢! ”(张爱玲,2003:9)

分析:比较原文和译文可见,译文比较简化,只是把人称代词和语气词作了调整。自然的中文可能表达得更为灵活,如“你啊,相好倒不攀,可是倒挺会说呢(挺会耍嘴皮子呢)”!

再如:第二十六回长福奚落潘三的话。

原文:“耐听俚个闲话,幸亏生两个鼻头管,勿然要气煞哉! ”(韩邦庆,1982:43)

译文:“你听听她的话!幸亏生两个鼻孔,不然要气死了! ”(张爱玲,2003:52)

分析:比较原文和译文可见,译文比较简化,只是把人称代词和语气词作了调整。自然的汉语说法可能是:“你听听她的话!幸亏有两个鼻孔喘气,不然真怕一生气给憋死了。”所以即使是语内翻译仍然可以从这些细微处显化翻译的文体。

胡显耀通过语料库的研究表明:“我们可以对翻译小说的词语使用特征作如下概括:(1)类符形符比更低,这说明翻译小说的词语变化性较低或不同词语的数量更少; (2)词汇密度较低,这表明翻译小说实词的数量和频率较低,因而实词数量和频率所反映的信息量大小和文本难度也相应降低; (3)常用词数量和频率更高,说明译者倾向于反复使用更多数量的常用词。这些基本词语特征证实了我们对当代汉语翻译小说总体上具有‘简化’和‘常规化’趋势的假设。换言之,当代翻译小说的译者试图用更少的词汇、更少的实词(主要是名词)和更多的常用词来降低翻译文本的难度,提高译文在汉语中的可接受度,使其更加符合汉语读者的‘传统化期待’。”(2007:219)张爱玲在《海上花》的语内翻译中也采用了“简化”的策略,目的可能也是为了符合汉语读者对译文语法的传统化期待。

此外,从数量相似性和顺序相似性的角度来看,《海上花》的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也体现出共性特征。从翻译语言的语符数量和翻译句法的顺序,以及翻译过程中对数量的概念认知以及对事件顺序的心理认知来看,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都采用了同样的认知策略。

例如,《海上花》第二十二回有讨论吴雪香买的莲蓬一节。

原文:吴雪香遂将莲蓬授与葛仲英,仲英道:“耐上仔当哉,陆里有四十块洋钱嘎买起来不过十块光景。”吴雪香道:“耐末晓得啥嘎自家勿识货,再要批榻,十块光景耐去买哉! ”罗子富道:“拿得来我来看。”拿手接过莲蓬来。黄翠凤道:“耐也是勿识货个末,看啥嘎? ”罗子富大笑道:“我真个也勿识货。”(韩邦庆,1982:179—180)

语内翻译:吴雪香将莲蓬授与葛仲英。仲英道:“你上了当了!哪里有四十块洋钱!买起来,不过十块光景! ”吴雪香道:“你嘿晓得什么呀!自己不识货,还要批拓,十块洋钱你去买罢! ”罗子富道:“拿来,我看。”劈手接过莲蓬来。黄翠凤道:“你也是不识货嘿,看什么呢? ”罗子富大笑道:“我真的也不识货! ”(张爱玲,2003:209)

语际翻译:She handed him the jade hairpin.“You've been taken for a ride !How could that come to forty dollars ? It's only worth about ten,”he said.“What d' you know ?You're no expert,so stop criticizing.I'd like you to go and get something like this for ten dollars.”She retorted.“Give it here.I'll have a look,”said Prosperity Luo as he snatched the hairpin.“You're not expert either.What d'you want to see it for ? ”Green Phoenix interceded.Prosperity Luo laughed.“It's true I'm no expert ! ”(Chang&Hung,2005:181)

从数量相似性的角度来看,这三段文字的字数分别是136字,137字和89字。语内翻译和原文的字数很接近,只差一个字。语际翻译表面看和原文相差47字,但是考虑到中英文的拼写差异,一般情况下中文及其英译的字数差异保持在80字以内都属正常,所以这里的47字已经非常接近了。从顺序相似性的角度来看,这一段是围绕吴雪香买了假莲蓬,众人对此事持有不同评价而写的。作为雪香的相好,葛仲英直言不讳说她买了假货上当了,而黄翠凤心机颇深,虽然认出假货但不点破,罗子富毕竟是男人,直接要过来看看,黄翠凤怕他说真话,赶紧阻止,暗示他别说,罗子富终于心领神会。本段写了三处“不识货”,第一处是雪香虚荣,不承认自己上当。第二处是翠凤重复雪香的话,一方面给雪香面子一方面阻止子富说出真相。第三处是子富明白翠凤思想,终于不说破,既给了雪香台阶也给了翠凤面子。这三处的“不识货”在英文中都用了“be no expert”这一短语来表现。不论是语内翻译还是语际翻译都体现出认知顺序相似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