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隐喻方式的分类及研究

隐喻方式的分类及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隐喻的分类来看,可以包括种属分类,活跃隐喻与非活跃(含潜伏)隐喻,不同词性的隐喻,不同形式的隐喻等。结合上面关于隐喻的定义、分类和发展研究阶段,再根据中西方隐喻认知的差异,会发现在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过程中,隐喻的认知方式也是不同的。这种连环回指的方式说明了女性的一种性文化禁忌。

隐喻方式的分类及研究

三、隐喻方式不同

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基于相似性,是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扩展。亚里士多德最早曾把隐喻定义为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事物。换言之,隐喻是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它物(王寅,2006:403)。后来研究者对隐喻的认识更加具体,如格特力的隐喻定义为:“当某一话语单位用于指称某一它常规情况下不会指称的事物、概念、过程、品格、关系或世界,或与其常规情况下不会搭配的话语单位搭配,而且这一非常规的指称和搭配行为在涉及至少以下两者的相似性或类推基础上被理解(如该单位的常规指称对象;该单位的实际指称对象;该单位实际搭配的指称对象;该单位常规搭配的常规指称对象)就出现了隐喻。”(Goatly,1997:108)斯威特的隐喻定义涉及概念域,他认为:“隐喻可以使人们将一件事物理解成另一件事物,不必考虑两者之间在客观上是否相同。隐喻是语义变化中一种主要建构力,隐喻在不同概念域之间运作。”(王寅,2006:403)对此,莱考夫和特纳的研究更深入,他们认为:“隐喻不是一种语言表达式,而是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它有三个结构:两个端点(始源域和目标域)和一个连接两个端点的喻底(细节映射),这些结构受极大的限制。”(Lakoff&Turner,1989:203)

齐振海将西方的隐喻研究分成三个阶段:一是隐喻的修辞学研究阶段。从公元前300年的亚里士多德到20世纪30年代的理查兹,历时2000多年。主要学者有亚里士多德、昆提良、理查兹等。二是隐喻的语义学研究阶段,具体是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包括从逻辑、哲学语言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著名学者有艾柯、利科、塞尔、布莱克等。三是隐喻的多学科研究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包括从逻辑、哲学、语言学和认知科学对隐喻的研究。著名学者有库柏、凯特、莱考夫和特纳、英杜克亚、司迪恩、雷德曼、密奥和卡茨、怀特、格特力、奥特尼等。

从隐喻的分类来看,可以包括种属分类,活跃隐喻与非活跃(含潜伏)隐喻,不同词性的隐喻,不同形式的隐喻等。其中最能体现认知特点的隐喻是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分类,他们将隐喻分成三部分(转引自王寅,2006:409—410):1)结构性隐喻:指隐喻中始源概念域的结构可系统地转移到目标概念域中去,使得后者可按照前者的结构来系统地加以理解。2)方位性隐喻:运用诸如上下、内外、前后、远近、深浅、中心-边缘等表达空间的概念来组织另一概念系统。3)本体性隐喻:用关于物体的概念或概念结构来认识和理解我们的经验。如可将抽象的概念喻说成具体的物体,可使后者的有关特征映合到前者上去。本体性隐喻又可再分为实体和物质隐喻、容器隐喻、拟人隐喻等。

结合上面关于隐喻的定义、分类和发展研究阶段,再根据中西方隐喻认知的差异,会发现在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过程中,隐喻的认知方式也是不同的。下面以具体实例说明这一点。

例1

(第一回)原文:耐放来哚“水饺子”勿吃,倒要吃“馒头”。(韩邦庆,1982:8)

语内翻译:你放着“水饺子”不吃,倒要吃“馒头”。(张爱玲,2003:9)

语际翻译:You should pass up the dumplings and go for the buns.(Chang&Hung,2005:7)

分析:这一原文中的“水饺子”和“馒头”是一种替代式隐喻,即只提喻体,不提本体,以喻体代替本体。“水饺子”和“馒头”属于莱考夫和约翰逊所说的容器性隐喻,指代女性的身体。作为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女性译者,不论在语内翻译还是语际翻译中都采用了非常含蓄的翻译方式,没有直白地译出其真实内涵。其实在《海上花》第四回也有类似的隐喻。第四回有善卿道:“你要请我吃酒嘿,倒是请我吃点心罢。你嘿也便当得很,不用破费了,是不是? ”蕙贞嗤地笑道:“你们都不是好人! ”张爱玲在“倒是请我吃点心罢”的语内翻译文后做注,指出此处的“点心”即第二回内的“馒头水饺”,仍然未将此处点破。这种连环回指的方式说明了女性的一种性文化禁忌。不论是在语内翻译还是语际翻译中,这种翻译方式都体现出译者特殊的女性意识和女性体验,这也是其处理隐喻翻译的主要导向,而这一导向在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中有着一致性。

例2

(第二回)原文:王阿二知道是个没有开荤的小伙子,但看那一种腼腆神情,倒也惹气。(韩邦庆,1982:13)

语内翻译:王阿二知道是个没有开荤的小伙子,但看那一种腼腆神情,倒也惹人生气。(张爱玲,2003:14)

语际翻译:She knew he was a boy who had not yet tasted meat,but that bashful air of his still exasperated her.(Chang&Hung,2005:12)

这一原文中的“开荤”是一个动词性隐喻,体现出动词与宾语之间的非常规搭配。此处“开荤”隐喻的是赵朴斋没有与女子亲近的经验。在语内翻译中,这是一种生活体验,一种基于“饮食男女”的体验性隐喻。在语际翻译中,由于缺少从饮食上“开荤”的概念域到男女概念域上的“开荤”的映射,译者需要将其解释并翻译出来,因此译者将“开荤”翻译成taste meat,此类译法也有其他先例为证,如1989年有一部英、美、德三国合拍的爱情电影中译名为《肉之恋》,英文为Meat of Love。其中的meat就是指情欲。这一例子的翻译表明,有些时候,在隐喻的翻译上,语际翻译比语内翻译更加显化。

例3

(第二回)原文:朴斋也躺在自己床上,眼看着帐顶,心里辘辘的转念头。(韩邦庆,1982:14)

语内翻译:朴斋也躺在自己床上,眼看着帐顶,心里辘辘的转念头。(张爱玲,2003:17)

语际翻译:He stared blankly at the top of his bed curtains,his thoughts working up and down like creaking pulleys.(Chang&Hung,2005:14)

此例中涉及“辘辘”的翻译,根据汉典,其意义有以下四个方面①:1)象声词。形容车行声。见唐代元稹《田家词》:“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宋代陆游《饭饱昼卧戏作短歌》:“水车辘辘邻馈鱼,社鼓鼕鼕众分肉。”清代和邦额《夜谭随录·霍筠》:“既而车声辘辘,传呼姑娘及蘂姐归来

①http://www.zdic.net/cd/ci/15/ZdicE8ZdicBEZdic98210526.htm。矣。”另外还有胡蕴《记游》诗:“辘辘繁声震地前,丹阳西去众山连。”2)象声词。形容饥饿时肠中虚鸣声。清朝蒲松龄有《聊斋志异·续黄粱》:“日随乞儿托钵,腹辘辘然常不得一饱。”何垠注:“辘辘,肠中虚鸣,如车轮之转也。”叶圣陶也作《穷愁》:“俄而饥肠辘辘如熬煎,念阿母当亦饥矣。”3)转动貌。苏曼殊所作《断鸿零雁记》第六章:“是时心头辘辘,不能为定行止? ”叶紫作《电网外》:“王伯伯斜着眼睛瞅着,口里咬着根旱烟管儿,心里在辘辘地打转。”克非作《春潮急》:“李克见他小眼睛辘辘转动,清楚他心头又在挽着小圈圈,笑着不开腔,意欲听他说出什么下文。”4)井上汲水的工具。孙犁作《白洋淀纪事·村歌上篇》:“我们组里只有一把小辘辘,一个人浇,一个人就得闲着。”

《海上花》此例中的“辘辘”是指心思转动的状况,表示的是心理不安分、不安定的状况。语内翻译与原文用法一样,使用叠词来表明心理活动,而语际翻译除了将叠词“辘辘”翻译成his thoughts working up and down之外,还增加了隐喻成分like creaking pulleys。这是对本体性隐喻的进一步显化,即将抽象的概念喻说成具体的物体,使后者的有关特征映合到前者上去。

例4

(第四回)原文:小红冷笑道:“耐只好去骗骗小干仵! ”(韩邦庆,1982:30)

语内翻译:小红冷笑道:“你只好去骗骗小孩子! ”(张爱玲,2003:36)

语际翻译:She sneered.“D' you think I was born yesterday ? ”(Chang& Hung,2005:30)

这一例子的原文描述的是:王莲生在外包养了张蕙贞,遭到王的旧相好沈小红盘问,王千方百计抵赖,沈小红不相信王的托辞,嘲笑他不能自圆其说,说了些骗小孩子的话来哄自己。原文中的“小干仵”是指“小孩子”,译者在语内翻译中保留了这一说法。语际翻译采用了超句层面的隐喻,用一个具体的时间事例(I was born yesterday)来比方,具体解释沈小红为什么不相信王莲生的话。这种补充性的隐喻以形象性的语言加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非常吸引读者,这也可看作是隐喻的扩展。

例5

(第六回)原文:子富道:“转啥局!俚末三礼拜了六点钟哉img10”(韩邦庆,1982:45)

语内翻译:子富道:“转什么局!她嘿‘三礼拜了六点钟’啰! ”(张爱玲,2003:55)

注释:拆字格谚语。下午六点钟是酉时,三星期是二十一天,合成“醋”字。

语际翻译:“What other party !She was just living up to her name ! ”said Prosperity Luo.

“ Don't you enjoy making them go green with jealousy ? ”was Whistler's answer.(Chang&Hung,2005:45)

这一段描述的是山东商人罗子富原本做了倌人蒋月琴,后来看到黄翠凤后又改做黄翠凤。黄翠凤生性泼辣,处事老道,所以一开始就吊罗子富的胃口,故意不亲近他。所以,此处罗子富说黄翠凤是在吃醋,这倒与黄翠凤想独占罗子富的想法是一致的。原文使用了拆字格谚语,译者作了详细的注释,以时间来指代其所暗含的文字,并合在一处猜出答案,这也是一种隐喻的扩展。但在语际翻译中就无法表现出拆字格谚语,所以译者紧扣green的嫉妒之意,先翻译出She was just living up to her name,因为翠凤的名字是Green Phoenix,然后通过go green with jealousy进一步显化“嫉妒”之意。

例6

(第八回)原文:黄二姐不解何故,两只眼汩油油的,看看子富,看看翠凤,翠凤也不理他。(韩邦庆,1982:61)

语内翻译:黄二姐不解何故,两只眼油汪汪的,看看子富,看看翠凤,翠凤也不理他。(张爱玲,2003:72)

语际翻译:Second sister stared first at Prosperity,then at Green Phoenix,her eyes like a hawk's,but Green Phoenix ignored her.(Chang &Hung,2005:61)

此例中的关键词是“汩油油”,查阅汉典,未见有此词条,但有“汩”的释意,共五条:1)水流的样子:汩流(急流)。汩汩(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2)治理,疏通:决汩九川。3)扰乱:“天公岂物欺,若此汩时序”。4)涌出的泉水。5)沉没:汩没。

原文在此处是用“汩油油”来描述黄二姐的眼光,应取第四条的引申意思,指眼光流转。译者张爱玲在语内翻译时采用了“油汪汪”一词,很贴近。据汉典载,“油汪汪”有两层含义:1)形容油多。《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将那一盏油汪汪的蜡烛,向宝玉脸上只一推。”杨朔《三千里江山》第十七段:“坑里泛出半人深的水,油汪汪的,漂着汽油。”2)形容光润明亮。老舍骆驼祥子》六:“出来进去的又都是漂亮的车,黑漆的黄漆的都一样的油汪汪发光。”

《海上花》此例中的“油汪汪”是指眼光尖锐明亮。译者在做语际翻译时增加了隐喻,以“鹰眼”代“人眼”,充分实现文学翻译的新奇隐喻与陌生化效果,突出人物形象。

例7

(第九回)原文:蕙贞本不是小红对手,更兼小红拼着命,是结结实实下死手打的,早打得蕙贞桃花水泛,群玉山颓,素面朝天,金莲堕地。(韩邦庆,1982:69)

语内翻译:蕙贞本不是小红对手,更兼小红拼着命,是结结实实下死手打的,早打得蕙贞桃花水泛,群玉山颓,素面朝天,金莲堕地。(张爱玲,2003:83)

语际翻译:Constance was no match for Little Rouge even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now that Little Rouge was going at her for all she was worth,every blow was aimed to kill.In no time at all,Constance was stretched out on the floor with blood on her face and one of her lotus shoes fallen off.(Chang&Hung,2005:69—70)

原文描述的是泼辣的沈小红拳打情敌张蕙贞的经过,其中“桃花水泛,群玉山颓,素面朝天,金莲堕地”中含有两个隐喻,一是以“桃花水泛”类比满面是血,一是以“三寸金莲”指代清末妇女脚上穿的小鞋。语内翻译时完全保留原来的隐喻,语际翻译则将这两处隐喻进行了显化。

例8

(第十一回)原文:耐倒说得写意哚! (韩邦庆,1982:88)

语内翻译:你倒说风凉话! (张爱玲,2003:104)

语际翻译:You sure make it sound like a breeze !(Chang&Hung,2005:88)

原文中的“写意”在吴语中常用来表示轻松、容易,译者在语内翻译中使用了暗喻,以“说风凉话”来说明“说得轻巧”,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嗔怪之意。语际翻译时则将“说风凉话”进一步显化为“You sure make it sound like a breeze”,更为突显喻体,从暗喻变成明喻。

例9

(第十三回)原文:秀宝那里肯依,扭的身子像扭股儿糖一般,恨不得把朴斋立刻挤出银水来才好。(韩邦庆,1982:100)

语内翻译:秀宝那里肯依,扭的身子像扭股儿糖一般,恨不得把朴斋立刻挤出银水来才好。(张爱玲,2003:118—120)

语际翻译:Simplicity got a bit irritated,too,but she just would not let go and kept wriggling her body against his as if she wanted to squeeze molten silver out of him this instant.(Chang&Hung,2005:101)

原文此处的情节是,陆秀宝坐在赵朴斋的腿上百般撒娇,让赵朴斋给她买戒指,其中的“扭的身子像扭股儿糖一般”是个明喻。译者在做语内翻译时保留了这一喻体。因为中文读者对扭股儿糖不陌生,一提起就会将其形象与当时的情景联系起来。但是英文读者并没有对扭股儿糖的默认值认识,所以在语际翻译时译者突出了主要动词wriggling,舍掉了喻体,这是本书中比较少见的隐喻翻译的简化现象。

例10

(第十三回)原文:只见窄窄一个外国房子,倒像是截断弄堂一般。(韩邦庆,1982:102)

语内翻译:只见窄窄一个外国房间,倒像是截断弄堂一般。(张爱玲,2003:121)

语际翻译:Simplicity saw a narrow foreign-style room rather like a blind alley.(Chang&Hung,2005:103)

原文描述了房间的逼仄狭窄,是明喻“倒像是截断弄堂一般”,语内翻译保留了这一明喻形象,语际翻译则进一步突显,使用了a blind alley。在英文中,a blind alley的本意是一条走不通的巷子,进而比喻决一死战,死里求生,其本质描述的是没有出口的境地,与原文描述的意义相一致。

例11

(第十五回)原文:一只嘴张开仔,面孔浪皮才牵仔拢去,好像镶仔一埭水浪边(韩邦庆,1982:119)。

语内翻译:一只嘴张开了,面孔上皮都牵在一起,好像镶了一道荷叶边。(张爱玲,2003:143)

语际翻译:Her mouth opened,and all the skin on her face pulled together like the ruffles of a dress !(Chang&Hung,2005:121)

此处是匡二描述老倌人屠明珠的笑容,因为屠明珠年事已高,面容松弛,所以她笑起来就像是面孔打皱了一样。原文使用了一个明喻“好像镶仔一埭水浪边”,语内翻译也使用了明喻“好像镶了一道荷叶边”,而语际翻译则更为显化,使用了like the ruffles of a dress,点出了衣服的皱折边沿之意,更突显了笑容之松弛,同时也暗含其笑容不真实、不自然之意。

例12

(第十五回)原文:也亏俚做得出多花神妖鬼怪! (韩邦庆,1982:119)

语内翻译:也亏她做得出多少神头鬼脸的! (张爱玲,2003:143)

语际翻译:Even I felt a bit embarrassed on her behalf,and yet she put on such airs.(Chang&Hung,2005:121)

此处原文是描写匡二对老倌人屠明珠的嘲讽,说其神态表情又老又丑且还卖弄风情。原文使用了暗喻“神妖鬼怪”,较为泛指,语内翻译使用了暗喻“神头鬼脸”,相比较之下,显得较为具体。译者在语际翻译时将其隐喻形象进行了简化处理,是因为英文的“神妖鬼怪”和“卖弄风情”之间的概念整合不如中文的自然。

例13

(第十八回)原文:耐只当耳边风! (韩邦庆,1982:141)

语内翻译:你只当耳边风! (张爱玲,2003:167)(www.xing528.com)

语际翻译:No matter what I tell you,you treat it like a breeze that brushes past your ears.(Chang&Hung,2005:141)

此处原文使用了暗喻“耳边风”,说明不放在心上。这一隐喻具有拟人隐喻的特征,是人在自然界中共同的生命体验,所以体现在翻译语言的认知上也具有共性。换言之,不论是语内翻译还是语际翻译,其隐喻机制是相同的。

例14

(第二十二回)原文:倘若推扳仔一点点,倪个无姆肯罢哉! (韩邦庆,1982:174)

语内翻译:倘若推扳了一点点,我这妈肯罢休啊! (张爱玲,2003:203)

语际翻译:If I step the least bit out of line,I'll never hear the end of it.(Chang&Hung,2005:175)

此处原文中的“推扳”是吴语名词,表示“差一点”的意思,后面半句意思是“我这妈(对我)哪肯罢休啊”!语内翻译保留了原文的语言特色和句式结构,语际翻译增加了一个隐喻“step the least bit out of line”,并且将原文中的受事“我”提前,起到了强调和显化的作用。

例15

(第二十五回)原文:瑞生忽摸着肚带结头,想要拉动。秀宝觉着,“唉”的大喊一声,好像《水浒传乐和吹得“铁叫子”一般。(韩邦庆,1982:207)

语内翻译:瑞生忽摸着肚带结头,想要拉动。秀宝觉着,“唉”的大喊一声,好像《水浒传》乐和吹得“铁叫子”一般。(张爱玲,2003:238)

语际翻译:He meant to pull it undone,but she became aware of what he was doing and gave a screech like a whistle.(Chang&Hung,2005:206)

分析:此例中的原句使用明喻,将秀宝的大喊比作《水浒传》乐和吹得“铁叫子”一般,语内翻译中保持了这一明喻,但在语际翻译中进行了隐喻的简化翻译,译者译成“like a whistle”。究其原因,还是中文读者对《水浒传》的典故很熟悉,很容易激活他们的认知框架。在《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中,乐和原是登州城里看守监狱的小牢子,祖籍茅州人氏,他聪明伶俐,各种乐曲一学便会,又有一副好嗓音,人称“铁叫子乐和”。后来人们用“铁叫子”专门指“玲珑心地衣冠整,俊俏肝肠语话清,能唱能说的人”。而英语读者没有相应的默认值储备,如要依次翻译出来,必定需要格外做注释,因此译者进行了简化翻译。

例16

(第二十六回)原文:施个脾气勿好,赛过是石灰布袋。(韩邦庆,1982:213)

语内翻译:施脾气不好,就像是“石灰布袋”。

注释:一碰一个白迹,污了衣服,即一经近身就不能再用之意。(张爱玲,2003:246)

语际翻译:He's just like a sack of lime that leaves its mark everywhere.(Chang&Hung,2005:212)

此例中的中心词是“石灰布袋”,其在原文中是类比、暗喻,在语内翻译中是明喻,意思是“就像是‘石灰布袋’”。译者在语内翻译中还作了注释,进一步形象写出此一隐喻的真实意义。到了语际翻译,译者对“石灰布袋”的翻译更为显化,译成like a sack of lime that leaves its mark everywhere,其实是将翻译和解释融为一体。

例17

(第二十七回)原文:“耐说勿是来相骂。俚一进来就竖起仔个面孔,img11img12喤,下头噪到楼浪,勿是相骂是啥嗄? ”(韩邦庆,1982:220)

语内翻译:你说不是来吵架,她一进来就竖起了个面孔,img13img14喤,下头闹到楼上,不是吵架是什么呀?

注释:竖起了面孔,即拉长了脸,如竖立木板或竿,极言其长。(张爱玲,2003:253)

语际翻译:You say she didn't come here to quarrel,but the minute she came in she looked black as thunder and made a real racket even before she had come upstairs,now if that wasn't quarreling what was it ? (Chang &Hung,2005:218)

这一段是长三书寓的卫仙霞口述家主婆到其公寓胡闹的经过。语内翻译除了将其中的人称代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还将“竖起仔面孔”做了注释,突出“长脸”,因为不高兴所以脸上没有笑容,感觉板起来的脸格外长。这在汉语读者的认知体验中不难理解。语际翻译将其翻译成she looked black as thunder,英文中“雷”的隐喻是描述人的盛怒之面貌,另有black一词进一步显化了这种气氛。

例18

(第二十九回)原文:朴斋心猿不定,然又不敢擅离。(韩邦庆,1982:242)

语内翻译:朴斋心猿不定,然又不敢擅离。(张爱玲,2003:276)

语际翻译:Though his heart was as restless as a monkey,he dared not go out on his own.(Chang&Hung,2005:240)

这一段描述赵朴斋心神不宁的神情。原文的心猿不定可以解释为心神不安,以动物暗喻,在汉语中此类用法还有“心猿意马”。语内翻译保留了原文的暗喻,语际翻译则突出了as restless as a monkey,将原文的暗喻显化为明喻。

例19

(第四十回)原文:隆隆者蓦易揭鼓作爆豆声,铜钲喤然应之。那龙口中吐出数十月炮,如大珠小珠,错落满地。(韩邦庆,1982:334)

语内翻译:隆隆者蓦易揭鼓作爆豆声,铜钲喤然应之。那龙口中吐出数十月炮,如大珠小珠,错落满地。(张爱玲,2003:67)

语际翻译:The tribal drums now took over,making a sound similar to popping beans ;this was echoed by the brass gongs.Out of the dragon's mouth came dozens of moon rockets that fell to the ground like pearls of varying sizes.(Chang&Hung,2005:329)

这里有两处隐喻,一是比喻声音如爆豆,一是比喻形状如珍珠。这种感官体验不论对中文读者还是英文读者都是相同的,因为有通感,所以译者在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中采用了相同的翻译策略。

例20

(第四十二回)原文:李漱芳面色如纸,眼睛似闭非闭,口中喘气急促。(韩邦庆,1982:352)

语内翻译:李漱芳面色如纸,眼睛似闭非闭,口中喘气急促。(张爱玲,2003:81)

语际翻译:Her face was as white as paper,her eyes were half closed,and her breathing was labored.(Chang&Hung,2005:345)

这是描写李漱芳病情加重,气息奄奄。原文有一处隐喻“面色如纸”,语内翻译没有变化,语际翻译进一步显化其“白”,翻译成as white as paper。

例21

(第四十六回)原文:韵叟见玉甫两眼圈儿红中泛紫,竟似鲜荔枝一般。(韩邦庆,1982:394)

语内翻译:韵叟见玉甫两眼圈儿红中泛紫,竟似鲜荔枝一般。(张爱玲,2003:126)

语际翻译:Harmony saw that the red circles around Jade's eyes were tinted with purple and swollen to the size of lichees.(Chang&Hung,2005:383)

这是描写陶玉甫对李漱芳的深情,因为李漱芳去世,陶玉甫眼睛哭肿,像鲜荔枝。眼睛红肿的体验应该是一种共同的身体经验,荔枝在近年来的汉英实践中也逐渐渗透到英语世界。所以此处的隐喻,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采用了相同的表现形式。

例22

(第五十回)原文:两只袖口晃晃荡荡,好似猪耳朵;一双鞋皮踢踢塌塌,好似龟板壳。(韩邦庆,1982:430)

语内翻译:两只袖口,晃晃荡荡,好似猪耳朵;一双鞋皮,踢踢踏踏,好似龟板壳。注释:当时的广袖都是上下一样阔,而广东流行的衣袖想必受外来影响,是喇叭袖,或是和服袖,袖口荡悠悠的成为另一片。(张爱玲,2003:165)

语际翻译:Their sleeve cuffs flapped loose like pig's ears,and their leather slippers made a noise on the floor like tortoise shells.(Chang &Hung,2005:417)

这一段是描写广东婊子的奇异装束。两处隐喻都用了以物拟物的手法,如把宽大的广袖比作“猪耳朵”,把硬皮鞋比作“龟板壳”。这两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对中英文读者都不陌生,所以译者采用了相同的翻译策略。

例23

(第五十回)原文:连忙看时,并排三个指印,青中泛出紫色,好似熟透了的牛奶葡萄一般。(韩邦庆,1982:430)

语内翻译:连忙看时,并排三个指印,青中泛出紫色,好似熟透了的牛奶葡萄一般。(张爱玲,2003:165)

语际翻译:He hastened to take a look and found three finger marks on his arm already turning a purplish blue,like ripe grapes.(Chang&Hung,2005:417)

这一例子描述了手掌在身体皮肤上留下的印迹,以颜色和实物做比喻。因为青中带紫的颜色和葡萄等实物是中外读者都熟悉的生活体验,所以此处的隐喻在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中都有描述。不过,译者大概考虑到牛奶葡萄在英语读者那里会引起歧义,所以省掉了“牛奶”未译。

例24

(第五十四回)原文:两人刚至门首,只见一个后生慌慌张张冲出门来,低着头一直奔去。(韩邦庆,1982:461)

语内翻译:两人刚至门首,只见一个后生慌慌张张冲出门来,低着头一直奔去。(张爱玲,2003:197)

语际翻译:When the two of them arrived at the door,a young man charged out as if the devil were after him and dashed off with his head down.(Chang&Hung,2005:445)

这一段是描写王莲生包养的倌人张蕙贞与王莲生的侄儿有私情,王的侄子见来人赶快逃走。原文和语内翻译中都没有出现隐喻,但是在语际翻译中出现了as if the devil were after him,这是用行动方式上的认知相似性来进行类比,突出了王莲生侄儿的仓皇神情。

例25

(第五十五回)原文:赵朴斋在家没事,同阿巧绞得像饴糖一般,缠绵恩爱,分拆不开。(韩邦庆,1982:469)

语内翻译:赵朴斋在家没事,同阿巧绞得像扭股糖一般,缠绵恩爱,分拆不开。(张爱玲,2003:205)

语际翻译:The two were like a pair of lovebirds,inseparable.(Chang& Hung,2005:453)

此例描述赵朴斋和阿巧缠绵恩爱、如胶似漆。原文用了明喻“饴糖”,突出了“甜蜜”。语内翻译使用了明喻“扭股糖”,突出了“缠绵”。语际翻译进一步突显,使用了a pair of lovebirds和inseparable,隐喻的喻体发生了变化,隐喻的功能却进一步得到加强。

例26

(第五十九回)原文:面色如土。(韩邦庆,1982:501)

语内翻译:面色如土。(张爱玲,2003:241)

语际翻译:His face turned an ashen gray.(Chang&Hung,2005:482)

此处描述的是人的神情,原文是名词性隐喻,语内翻译仍然保留名词性隐喻,语际翻译突出了形容词性隐喻。换言之,语内翻译注重名词性类比,而语际翻译进一步显化了事物的重要特性。比较上述26个实例,隐喻翻译的方式差异可以用表3来表示:

表3 语内与语际翻译隐喻差异对照表

img15

由表3可见,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语际翻译与语内翻译的方式存在差异,差异各项排序为:显化>一致>简化>增加>超句层。语际翻译比语内翻译更为显化,占总数的53.8%。这是因为在同一语言系统之内,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界标和射体更具趋同性,而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概念域的张力增大。对于隐喻这种具有认知相似性的心智活动来说,语内翻译更为突显体验的相似性和无意识性,而语际翻译则在深层的语言结构中具有体验相似性,在表层的语言结构中突出不同的文化差异性,这种文化差异性体现在翻译的语言上就形成一种显化的表达方式。排在第二位的是一致,占总数的19.2%。这五例隐喻中,第1例是含蓄的女性语言,第13例和19例是描述人的感官体验,如触觉“耳边风”,听觉“爆豆”,视觉“落珠”,第21例和22例是用生活中通常可见的事物来描摹形容词,如“宽阔”(猪耳朵)、“坚硬”(龟壳板)、“肿大”(鲜荔枝)。这些共同的生命体验和生活体验使得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出现了一致性的特征。排在第三位的是简化,涉及中国文化典故,而在隐喻的过程中,这些文化典故并不构成核心的概念域,译者在语内翻译中保留了原型,在语际翻译中将其省略,这一部分占总数的15.4%。另外,在作隐喻翻译的过程中,语际翻译还比语内翻译多了两项,一是在原文没有隐喻的地方增加隐喻,一是做了一处超句层隐喻。这些既体现了译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体现了隐喻的开放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