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方言翻译被冷落的原因
起源于方言翻译本身的困难,方言翻译被理论研究冷落的原因很多。从表层来看,方言翻译理论研究受到翻译实践现状的影响;从深层来看,方言翻译与方言语言体系的发展休戚相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具体的原因。
1.方言翻译的实践困难
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之间关系密切,实践是理论研究的基础。目前方言翻译主要集中在文学翻译作品中,实用文本翻译很少涉及方言翻译。方言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真实而活泼地存在,但是方言作为书面语言的流传却不及口语留传广泛。文学文本还是以标准的、官方语言作为主导语言,方言作品相对较少。方言文字作品少,可供翻译实践的作品相应的也少。方言翻译实践不足,对方言理论研究也是一个不利的因素。不仅如此,翻译方言作品最大的问题还在于人物语言翻译的困难。我们以黑人英语和吴语(苏白)作品为例,具体说明方言翻译实践的困难。不论是马克·吐温还是托尼·莫里森的黑人英语作品,都是以标准英语作为主要叙事语言,只在人物对白时使用黑人英语。我国清朝的吴语小说也是叙事采用官方语言,人物对白采用吴语(苏白)。然而,将方言对白译成标准语之后,虽然译者为了保留原语境的文学氛围也保留了一定量的方言形式,但却失去了语言的典型性特征。这样无形中就使得译文中对白与叙事的风格较为一致,失去了原文中叙事与对白的参差对比。相应的,原文叙事所起的反衬作用在译文中也很难再现出来。若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理论上建立起一种翻译中的方言体系。从目前的翻译实践来看,黑人英语作品翻译主要采用标准汉语法、汉语飞白法和俗语加方言法(参见王艳红,2008:53—54);吴语(苏白)作品翻译主要对人物对白的翻译采取标准汉语法与俗语法相结合的翻译方法。这些实践中的具体方法对保持人物语言的朴素美、节奏美和简洁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刻画人物形象而言,方言中的人物借助语音的优势创作了一种特殊的语言氛围,而翻译文本中的人物语言,语音上的流失是很难避免的。因此,方言本身所赋予人物的特殊个性,在翻译成标准语时容易发生功能上的损失,只能在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对翻译进行补偿和重建,方言翻译实践的特殊性增加了方言翻译理论体系建立的困难。
2.译者对方言翻译的准备不足
方言翻译的第二个困难与译者本身的语言储备不足有关。涉及方言翻译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小说翻译的最大困难就在于其语言的具体化、口语化和多样性。小说所使用的语言的广泛性要求译者必须非常熟悉译入语日常用语的细节才行。即使是英语本族语者来做汉译英,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汉学家麦克杜格尔通过亲身体验,总结翻译中国现当代中文作品所遇到的问题时认为,英语国家的汉语研究者翻译不好中文小说语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译者本人的学院身份(研究中国文学的学生、教师和学者等)使得翻译失去了一个自然的街市口语的语境,在翻译人物对白和口语表达时,译者发现很难用自己的语言写出真正口语化的对白。她还指出,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英语本族语翻译者身上,还包括那些在国外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译者,因为这些中国人倾向于把翻译中国作品作为兼职的学术活动,他们已经习惯了正式的汉英两种学术语言,这种习惯也会自然影响到他们的翻译活动。第二个问题就是语言本身的更新问题。麦克杜格尔总结现当代中国文学英译存在的几个显著问题是:过时的俚语、陈词滥调、混杂的语域以及不连续的区域性用法,这些都与语言的更新问题有关。对此,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努力熟悉中国日常生活的细节,深入了解市井语言,最好能和中文作品的作者建立联系,能和作者本人进行合译。(McDougall,1991:37—67)由此可见,针对小说语言尤其是方言口语的混杂性、生活化、时代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对于这种口语状况没有切身生活体验和实际使用经验的译者来说,都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小说翻译正是通过琐碎的日常语言,贴近风俗世情的描写展现了具有本文人类学特质的文学世界。对此,带有异化倾向的本土文化翻译更接近于真实翻译。
3.方言本身的语言体系尚需完善
方言在各民族语言中的存在状况不同,与标准语的语言体系相比,方言本身的语言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米希尔认为,没有标准的黑人英语,没有规范准则,没有固定的拼写体系,也没有关于黑人英语的规约性、权威性、全面性的字典或参考性语法书。(Myhill,2004:28)关于黑人英语的作品都是在人物对白处使用黑人英语,叙事语言仍然使用标准英语,而且人物对白所使用的黑人英语和实际生活中的黑人英语也有一定差异。米希尔尤其指出,目前对黑人英语的研究也提出使黑人英语合法化和标准化的要求,但其合法化途径与黑人英语本身语言体系的建立无关。因其合法化涉及以下方面:表明黑人英语不如标准英语那样具有逻辑性;使以前被认为错误的某些黑人英语合法化;考察黑人英语的发展历史;承认黑人英语作为语言媒介的作用。这些措施与黑人英语本身体系的建立无关,正如米希尔指出的那样:黑人英语合法化和标准化运动的目的是研究者对现存的语言规约性不满,并非为了建立系统的黑人语言体系。既然黑人英语本身的语言体系都没有建立,那么黑人英语翻译的语言体系也很难固定和统一。对于意第绪语等这些其他欧洲方言而言,存在的问题更多,所以作家采用意第绪语写作,也是拯救方言的一项具体策略。(www.xing528.com)
随着实用文本翻译的大量涌现,翻译市场的需求不断向非文学文本倾斜。这些以科技、法律、医药、金融等文本为主要翻译内容的翻译文本,流通于经济、文化、教育的发达地区,其标准语的使用率很高,这就使得翻译主要是在两种或几种标准语之间进行。方言翻译局限在文学文本内,并且只为少数专业领域内的研究者研究。方言自身的语言体系问题被语言学研究者关注,但由于方言自身翻译实践的边缘化、主流诗学的影响和语言学研究方法等因素的限制,方言除了在音系学领域有所贡献,在美国主要与反种族歧视研究相关,在翻译领域内很少有系统的研究。即使提到方言翻译也只是作为一个体例加以描述,距离真正的语言系统的建立相差很远。
4.方言翻译研究缺乏文化张力
方言翻译一般都是在方言和标准语之间进行翻译,属于同一语系内部的翻译行为,被雅克布森定义为语内翻译。然而,翻译理论界对语内翻译研究很少。西方关注语内翻译只是作为一种与语际翻译相对应的一种翻译类型,其他个别研究只是在个案研究中略有提及。国内对语内翻译的研究视角也很少,除了哲学意义上对翻译语言的历史性问题有所研究之外,还有从符号学的角度论述语内翻译的转换模式。语内翻译本身不能成为翻译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原因是语内翻译的文化张力相对较小,在语言模式的转换和迁移、翻译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翻译的异质性研究方面所提供的理论空间不如语际翻译充分。
虽然黑人英语作为英语标准语的一种形式,本身含有一种反种族歧视的文化意义,而且黑人英语的研究目的在西方主要是为了冲击规约性抹杀语言特殊性的话语霸权,但是黑人英语作品翻译在西方却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翻译问题,也就是说,西方研究者并不关注英语作品中黑人英语与标准英语之间的差异性问题。事实上,西方理论研究者并不关心黑人英语翻译成或者创作成什么样,他们关心的是黑人英语本身存在的合法性问题,即关于语言的身份问题,而不是语言转换和翻译语言系统建构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当方言成为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带有意识形态和形而上意义的分析媒介时,黑人英语和标准语之间的语内翻译问题并未得到真正解决,研究者在为黑人英语的合法性和标准化而积极呼吁的同时,已经把语内翻译的问题搁置在脑后。
吴语翻译的情况与黑人英语翻译情况有所差异。吴语的句法学与词汇学研究已经形成一定的稳定体系。吴语与标准国语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于黑人英语和标准英语之间带有种族隔离色彩的冲击性质。吴语是我国众多方言用语中的一种,是南方方言的主要代表语言。我国语言南音、北音之间是共生互动的关系,各民族语言之间是共同繁荣的状况。虽然书面语言还是以标准国语为主,但并不因此忽视其他地方方言的合法性,因此,吴语和标准国语之间各成体系,互相接纳、互相促进。然而,吴语和标准国语之间虽然在音系层、词汇层和句法层有一定差异,但对其进行研究的文化张力却并不大。翻译文本写成书面文字,其实是将最有翻译特点的语音特质舍弃掉,这就使得语内翻译的研究难以深入下去。
以上是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方言翻译被理论研究忽视的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还需从根本上解决方言翻译研究的基础理论建设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