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上花列传》语内翻译及译者阐释:翻译研究展现成果

《海上花列传》语内翻译及译者阐释:翻译研究展现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雅克布森高度概括了语内翻译的意义: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改变说法”。下文将通过对张爱玲《海上花》国语译本的个案分析,具体说明语内翻译中译者的阐释过程。

《海上花列传》语内翻译及译者阐释:翻译研究展现成果

一、语内翻译及译者的阐释

罗曼·雅克布森曾在一篇题为《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中,区分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翻译,即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雅克布森高度概括了语内翻译的意义: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改变说法”(rewording)(2006:73)。其实,语内翻译并不是简单地在同一语言内部进行的语码转换过程,“它涉及到一种语言所代表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和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邱俏宏,2002:70)。这一系列的互变因素包含了有关翻译历史性的解释问题,包含了翻译中古今相互转化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语内翻译是在同一语境内部,在保持一定时空距离的条件下,译者对原作做出的新的解释,并且是在对文学传统、文化资本和典籍精神继承基础上的新的发展。正如蔡新乐在《翻译的本体论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样:“与其说人是在记录历史,不如说她/他们在本体论意义上以语内翻译的特殊形式解释历史的生成与展开。换言之,语内翻译为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本体论的模式。在这里,人自主而又自立地回忆着最为美好的事物,因而也就能够最为妥善地呈现事物的原初面貌以及它的生成起因。”(2005:168)(www.xing528.com)

语内翻译中译者的阐释具体体现为译文与原文的“同一性”与“差异性”两个方面。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语内翻译是在同一语境条件下进行的,置身于翻译交流之中的主体是在同一个“场所”的主体。从文学系统的角度来看,原作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这一系统具体为定义、逻辑、习惯和概念,这些是原作者创作经验的结果;而这些由定义、逻辑、习惯和概念等组合的原文体系构成了译者翻译活动的前设,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潜意识必然包含这些过程。这些过程体现为文化传统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这种连续性和整体性又确定了主体的同一性。与此同时,翻译中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距离表明了主体间的差异性。文学本身是基于一些传统的,这些传统不仅仅包含关于作者的隐含的知识,也包含关于读者的隐含的知识。在译者翻译的过程中,这些传统带有某些期望性,这种期望性导致了差异性。“由于读者在理解原文时是带着自己的‘前理解’进入阅读过程中,且原文本身就是一种图式化结构,包含了许多‘不定点’和‘空白’,有待译者在阅读过程中予以填充和具体化。所以译者理解到的意义肯定超出了作品意图,超出的意义是译者对原文图式化结构填补和具体化的结果。这样,译者在他的译文中就增添了原文所没有的读者意图。”(陈大亮,2005:128)伽达默尔也说过:“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行为。”(1999:380)因此,我们认为语内翻译是译者在同一语境下的有限度的创造性行为,译者的阐释过程就体现在译文与原文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两个方面。下文将通过对张爱玲海上花国语译本的个案分析,具体说明语内翻译中译者的阐释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