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张爱玲文学创作的突破性成果

关于张爱玲文学创作的突破性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后,关于张爱玲的文学创作的研究开始在国内外经久不衰,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令人侧目。

关于张爱玲文学创作的突破性成果

二、问题与原因

张爱玲的翻译研究困难很大,问题很多,主要问题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张爱玲的翻译作品总体来看数量并不多,但文类杂多、形式多样,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改编和作者自己翻译自己的作品。由于张爱玲所译作品的原文各个文本风格迥异,没有一个明晰的主线,这给平行研究和对比研究造成了一定困难。本此,在理论上要达成共时性规律的认识,难度很大。

2.张爱玲自己谈翻译的体会和心得并不多见,只在译文的译后记和她所写的关于谈创作的文章里可以见到,且以零散的、经验性的描述为主,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

3.张爱玲的翻译一向为文名所掩。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就以卓越的创作天赋蜚声上海文坛。60年代初,美国学者夏志清编写英文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确立了张爱玲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地位。此后,关于张爱玲的文学创作的研究开始在国内外经久不衰,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令人侧目。相比之下,张爱玲的翻译研究就没有这么幸运。由于翻译中的语言在适应不同的语境时发生变异,与张爱玲卓然不群的“张体”创作语言相比,她的翻译语言缺少一些灵动,而且在不同的翻译作品中译者的译文水平也不稳定。但是,鉴于张爱玲中英文水平皆有一定造诣,研究者多采用传统语文学的批评方法,关注译文语言的准确、优美,关于翻译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尚未取得基于多方位理据的研究成果。(www.xing528.com)

4.张爱玲的翻译不受关注与社会语境有很大的相关性。张爱玲的翻译活动集中在20世纪50到70年代。从当时美国的情况来看,“二战”后的美国青年急于反叛传统,渴望在异域文化中寻找真正的差异。张爱玲翻译的几部小说,虽然有一些东方情调,但所写的是美国青年熟悉的中产阶级的家庭伦理故事,与西方读者对东方的想象差距很大,因此,译作在国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反映。与此同时,国内从1957年到1966年处于特殊的政治时期,当时的主导思想有明显的倾向性,“欧美各国古典和现代文学作品的翻译由于不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失去了读者的市场”(孟昭毅,2005:279—280)。在这种情况下,张爱玲翻译的美国作家的作品也很难在国内流行。与之相应的翻译批评也很难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5.张爱玲的语内翻译研究颇受局限。张爱玲的语内翻译只有《海上花》一部小说,研究者很少,而且是局限于语内翻译本身来研究的。语内翻译的同化目的也使得该研究的文化张力受限。

总之,研究资料的缺乏、研究者认识或方法论上的视角差异、课题本身存在的挑战都构成了张爱玲翻译研究的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