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基督教运动”是大陆、港台及海外学者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较早的是旅美华裔学者叶嘉炽(Ka-che Yip)的《宗教、民族主义和中国学生:1922—1927年的非基督教运动》。该书篇幅较短,着重强调中国民族主义和学生运动的兴起在非基督教运动发展中的重要性[76]。其后美国著名中国基督教史家鲁珍晞(Jessie G.Lutz)撰成《中国政治和基督教差会:1920—1928年的非基督教运动》一书,着重讨论非基督教运动与国、共、青年党之间的关系,指出了非基运动与政党扩展之间的互动关联,认为非基督教运动是传统反教运动的延续,但具有政党结合和学生运动的时代新特点[77]。同年,台湾学者叶仁昌撰成《近代中国的宗教批判思潮:非基运动再思》,篇幅甚短,仅4万多字。1992年作者在此书和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了《五四以后的反对基督教运动:中国政教关系的解析》一书。该书主要从政治学政教关系的角度来解读非基运动。作者在厘清明清以来中国政教关系传统的基础上,从权力政治、国家主义(反教者的武器)、政治神学(护教者的理论)三条线索来分析反教与护教双方的选择逻辑[78]。大陆学界从1980年代起开始较多地关注非基运动,代表性成果是杨天宏1994年出版的《基督教与近代中国》,该书以翔实的史料,再现了非基运动的来龙去脉及其呈现出的反教特征,是大陆相关研究的代表作。2005年,作者将该书增补成《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子:1922年—1927年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研究》一书出版,对部分观点文字稍做修正,并补充其最新研究成果,使内容更显充实[79]。其他学者讨论了中国教会对非基运动引起冲击的回应。林荣洪的《风潮中奋起的中国教会》在广泛阅读当时护教作品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基督教在从五四运动到1920年代后期非基督教运动中受到的冲击及其对冲击的回应。赵天恩的博士论文《中国本土教会运动,1919—1927:新教对现代中国非基运动的一个回应》,也探讨了中国教会对非基运动的回应而发起的本色化努力。吴国安的《中国基督教对时代的回应(1919-1926)》则以《生命月刊》和《真理周刊》两本中国教徒主办的刊物为中心,探讨了中国基督徒对时代的回应[80]。(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