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港台学者努力推动中国基督教研究

港台学者努力推动中国基督教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台湾学者研究中国基督教史的开端,除教内学者杨森富的通史性撰著外,主要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的相关论著。台湾学者的另一个兴趣是对本土教会和信徒的研究。此外,出于对本土教会的关怀,台湾学者非常注重台湾教会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在台湾影响最大的长老会的研究。香港学者的研究,早年有罗香林和简又文的开拓。李氏于新教早期在华传播和香港基督教会的研究贡献颇大。林荣洪则比较关注华人教会、神学、神学家的研究。

港台学者努力推动中国基督教研究

台湾学者研究中国基督教史的开端,除教内学者杨森富的通史性撰著外,主要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的相关论著。与大陆类似,早期他们比较注重基督教与中国冲突的研究。1950—1960年代,吕实强、李恩涵等借整理教务教案档之便,开始了教案、反教言论的研究,其后带出了陈银昆、林文惠、蔡蔚群、唐瑞裕等一批教案研究者。后有叶仁昌的非基运动研究和吴国安的基督教教界对非基运动回应的研究,把相关研究推向深入。另一条线是王尔敏、王树槐、魏外扬、龚书森、黄昭弘等,比较注重传教士及其在华事工的研究,并探讨传教士在华的政治文化影响。近年来,因有苏精和林美玫对中国和英美两国档案资料的挖掘,而使相关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台湾学者的另一个兴趣是对本土教会和信徒的研究。杨森富已比较注重本色化关怀。其后,查时杰的华人信徒人物小传及通史性、断代史著作,王成勉的文社和余日章研究,邵玉铭对近代教界名流言论的收集出版,都代表着同一种取向。此外,出于对本土教会的关怀,台湾学者非常注重台湾教会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在台湾影响最大的长老会的研究。早期主要是一些教内的信徒与学者,近年来已有一些专业学者参与,并因大陆地区资料获得的困难及台湾本土意识的加强,研究重心逐渐转移到台湾本地基督教的探究,出版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成果[23]。台湾学者也比较注重文献整理再版和工具书编写。最后,必须提及的是林治平,他集中国基督教研究的学者、组织者、推动者于一身,以中原大学和宇宙光出版社为依托,组织召开了十多次国际会议,出版了一系列相关论著,内容涉及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中国基督教教育、台湾基督教、中国基督教本色化等多项议题,在中国基督教研究领域影响卓著。总之,台湾的中国基督教研究从1950年代起步,至1980年代渐成为一个明确的学术领域,逐步走向成熟。

香港学者的研究,早年有罗香林和简又文的开拓。前者较注重从中西文化交流及利用族谱资料讨论基督教在港粤的事业,后者则注重太平天国与基督教的研究及早期新教在华事迹的梳理。继罗、简之后,有李兆强和周亿孚两人出版中国基督教的通论性著作。其后有曾任教崇基学院、来自英国的施其乐牧师(Carl T.Smith)关于香港本地教徒的研究及Brian Harrison对英华书院的研究和Lindsay Ride关于马礼逊的研究。其他在港的外国学者还有德国的古爱华(Winfried Glüer,曾为香港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社长)和在浸会大学任教、瑞士出生的费乐仁(L.F.Pfister),分别有关于赵紫宸和理雅各的研究。(www.xing528.com)

香港本地学者至1980年代逐渐崭露头角,出版了一系列优秀成果。较早的有李志刚、赵天恩、林荣洪等。李氏于新教早期在华传播和香港基督教会的研究贡献颇大。赵天恩则在美完成1920年代中国教会本色化运动博士论文后回港台,将其研究重心转移到1949年后大陆教会及其与中共政权关系的研究上。林荣洪则比较关注华人教会、神学、神学家的研究。1970—1980年代尚需注意的作品还有梁元生的《林乐知在华事业与〈万国公报〉》、吴利明《基督教与中国社会变迁》、汤清《中国基督教百年史》及何凯立关于中国基督教出版事业的著作和蔡永业对于何启和医疗传教士的研究等。

1990年代以来,香港的中国基督教研究渐趋成熟,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不断壮大,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吴梓明、梁元生、梁家麟、邢福增、李金强、黄文江、梁寿华等人。尤以吴梓明、梁家麟、邢福增著述最多,吴氏于中国基督教教育及相关研究的推动,贡献颇大。梁、邢二人比较注重近代属灵教会、神学及基督教与中共政权关系的研究,梁氏并有相关通史性和广东基督教教育的论著问世,邢氏则另有基督教救国实践等著作多本。其研究队伍精进、机构众多,且借中西交流桥梁之便,成为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又一重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