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独具特色的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是诗歌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不同的作者,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境遇,既会导致抒情方式的种种差异,也会形成抒情方式在某些方面的趋同。就别诗而言,逐臣别诗与普通别诗因为都要表达离别之情,因此在抒情方式上是存在共同之处的,如不少诗人都喜欢采用“别后遥想”的方式来表达感情,遥想别后送者或行者的寂寞孤独,并将其惆怅和思念寄寓在虚拟的境界中。像王昌龄贬后送人诗,即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送魏二》)、“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卢溪别人》)之句;而李白所作普通送别诗,也有“他日相思一梦君,应得池塘生春草”(李白《送舍弟》)、“吴州如见月,千里幸相思”(《送张舍人之江东》)之句。相比之下,无多差别。
然而,如果进一步来看,便会发现,逐臣别诗与普通别诗在抒情方式上又是存在不小差别的。这里仅对逐臣别诗稍作整理,大致分出以下几个类型:
一、北望涕零式
唐代贬地多在南方或东南一带,逐臣身在贬所,举首遥望长安,以寄恋阙思归之情,出现较多的举动和字词自然是“北望”或“西望”了。如:
江路东连千里湖,青云北望紫微遥。(贾至《岳阳楼重宴别王八员外贬长沙》)
共说金华旧游处,回看北斗欲潸然。(贾至《洞庭送李十二赴陵零》)
我是北人常北望,每嗟南雁更南飞。(元稹《送岭南崔侍御》)
惟有恋恩终不改,半程犹自望城楼。(徐铉《贬官泰州出城作》)
蒙雪知何日,凭楼望北吟。(栖蟾《送迁客》)
君向长安余向越,独登秦望望秦川。(顾况《送韦秀才入京》)
上帆南去远,送雁北看愁。(于鹄《送迁客二首》)
“望”是一个动词,在抒情中嵌入动词,刻画出一个具象的动作,顿见精神。而“望”前又以方位名词“北”“西”加以限制,对望的方向进行规定,全诗于是由散点收束为焦点,诗人和读者的视线都归于一处,全诗就有了一个稳定的重心。确定这个重心后,无论怨嗟惆怅还是涕泪潸然,都有了具体的针对性和指向,不流于肤廓和浮泛。“北望”如同雕刻家手中的凿,刻出一个个具体可感的雕像,而这雕像不是呆板无生气的,它有表情和感情。这表情和感情附丽于具体的雕像,因此不会漫衍空阔;而雕像也因为有了感情而气韵生动。同时,“望”又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词,据《说文》:“朢,月满与日相望,以朝君也,从月,月臣,从壬;壬,朝廷也。”望的本意就有朝君、向往朝廷之意,可见逐臣选择“北望”以抒情并不完全是无意为之,在他们遣词造语及其对动作方式的选择上,也是有着文化积淀的,是有着更为明确的表达回归之心的意图的。因此,似可认为,在逐臣那里,“北望”已经成为一个程式化的动作,成了表达特定思想情感的符号。
二、随物(人)北归式
在逐臣别诗中,较常出现的另一种情景,便是鸟向北飞或水向北流,而作者无不遥寄钦羡之意,或借以比照人不如物,用以抒发不得归去的悲怨,或竟欲化身为物,与物一同前往期盼的处所,借助幻境来平和心理,缓解压力。如:
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韦承庆《南行别弟》)
独叹湘江水,朝宗向北流。(张九龄《饯洛阳梁明府各探一物得荷叶》)
窃羡能言鸟,衔恩向九重。(张说《广州萧都督入朝过岳州宴饯得冬字》)
离魂似征帆,恒往帝乡飞。(张说《岳州别赵国公王十一琚入朝》)
愿作枫林叶,随君度洛阳。(张说《南中别蒋五岑向青州》)(www.xing528.com)
何时似春雁,双入上林中。(张说《南中别陈七李十》)
何日南风至,还随北使归。(张说《南中别北使二首》之一)
愿值回风吹羽翼,早随阳雁及春还。(贾至《江南送李卿》)
魏阙心常在,随君亦向秦。(刘长卿《送王员外归朝》)
诗人采用这种抒情方式时经常用拟物的修辞手法,将人比拟为物,如张说的几首诗,把自己比为征帆、枫叶、春雁等,而那些对物表示钦羡之意的诗句,实际上与拟物手法有着同样的功用和意义,如“窃羡能言鸟,衔恩向九重”,“独叹湘江水,朝宗向北流”等。这种拟物的修辞隐含着两层意义,第一层是希望能像物(鸟、江水等)一样北归;第二层是人不如物,竟没有鸟、帆、树叶那样自由。通过反衬,逐臣对被贬命运的束手无策以及对贬地生活的厌恶,便得到了透彻的展示。
三、诘问乞求式
为了抒发幽居贬地、无人问津的被抛弃感和孤寂情绪,也为了向当政者传递自己的凄惨境况和殷切望归之情,诗人大量运用“谁怜”、“谁念”、“岂知”等反诘词入诗,且多置于诗的尾联,在怆然发问中结束全诗,诗句虽戛然而止,诗意却余韵无穷。如:
谁怜散花萼,独赴日南春。(宋之问《留别之望舍弟》)
谁怜楚南树,不为岁寒移。(张说《同贺八送兖公赴荆州》)
谁念三千里,江潭一老翁。(张说《岳州宴别潭州王熊二首》)
谁怜炎海曲,泪尽血沾衣。(张说《南中送北使二首》之一)
平生歌舞席,谁忆不归人。(张说《南中赠高六戬》)
秋雁逢春返,流人何日归。(张说《岭南送使》)
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刘长卿《将赴南巴至余干别李十二》)
北阙九重谁许屈,独看湘水泪沾襟。(刘长卿《送侯中丞流康州》)
汉主何时放逐臣?江边几度送归人。(刘长卿《送王司马秩满西归》)
借问清都旧花月,岂知迁客泣潇湘。(贾至《送王道士还京》)
二年泽畔吟,憔悴几时回。(李白《赠别郑判官》)
反诘具有最为强烈的语气力量,逐臣大量运用反诘句来抒情,是想最充分地宣泄情感。这种方式有违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但逐臣的境遇使他们顾不了太多,冲口而出,怆然发问。这种诘问方式有三层含义:一是诘问中含乞求,“谁怜”、“谁念”、“谁忆”等词都有自伤自怜,希望得到同情和理解之意;二是借诘问发牢骚,“何时”、“几时”,包括前述的“谁怜”、“谁念”等,都有对自己久处贬地不得归朝的怨愤不平;三是无奈的感叹,“谁怜”有“无人怜”意,“何时”有“不知何时”意,借这些词语,逐臣被贬后无人问津、无人援助的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当然,无论是乞求、牢骚还是无奈,都有共同的动机和心理指向——回归。乞求是期盼别人助己回归,牢骚是归而不得的不满,无奈是归期杳然的叹喟。所有这些,都通过反诘方式得到了充分而酣畅的表达。
逐臣别诗中这三种抒情方式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内涵,北望涕零是思恋朝廷,随物北归是假想自己回归朝廷,诘问乞求是哀告朝廷,所有这些抒情方式都只有一个目的——回归朝廷。因为诗人有这种强烈的回归渴望,因此采用了独特的抒情方式来表达感情;也正因了这种独特乃至固定化了的抒情方式,诗人的情感也就得到了毫无遮蔽的明确传达和表露,逐臣别诗也由此形成了其不同于普通别诗的另一显著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