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融的贬后心态和创作

吴融的贬后心态和创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融南贬江陵之起止时间,在其所作《禅月集序》、《登七盘岭》及贯休《送吴融员外赴阙》等作品中有所透露,《唐才子传校笺》卷七据此考定为乾宁二年初夏至三年冬。吴融死里逃生,仓皇出京踏上贬途,惊魂甫定,无限悲愤。则吴融甫至江陵,即受贯休照拂,或受其引荐而同为成汭座上客。

吴融的贬后心态和创作

第二节 吴融的贬后心态和创作

晚唐后期的贬谪文学中,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困顿半生、后被贬江陵的吴融。

吴融,字子华,越州山阴人。祖翥,有名大中时,高蹈不仕,赐号文简先生[4]。吴融三十岁前曾隐居润州延陵茅山,咸通末入王龟浙东幕,识方干。后徙家松江长洲,与皮日休,陆龟蒙[5]。“广明中和之际,久负屈声,虽未擢科第,同人多贽谒之如先达。”[6]龙纪元年与韩偓同擢第[7],“韦昭度讨蜀,表掌书记,迁累侍御史。坐累去官,流浪荆南,依成汭。久之,召为左补阙,以礼部郎中为翰林学士,拜中书舍人”。昭宗反正,吴融草诏称旨,进户部侍郎。“凤翔劫迁,融不克从,去客阌乡。”[8]天复三年初昭宗返京,吴融召还翰林,值韩偓出贬,继偓为翰林承旨,是年卒于官[9]

吴融南贬江陵之起止时间,在其所作《禅月集序》、《登七盘岭》及贯休《送吴融员外赴阙》等作品中有所透露,《唐才子传校笺》卷七据此考定为乾宁二年初夏至三年冬。然欧阳忠伟《晚唐诗人吴融和他的诗》一文,又据吴融《春归次金陵》、《自讽》、《秋日感事》三诗,推断吴融贬官期间曾回乡一次,时间约大半年,因此认为吴融南贬为景福二年五月至乾宁三年春。[10]欧说较得其实。又吴融南贬之情由,据《宿青云驿》诗“苍黄负谴走商颜,保得微躬出武关”观之,仅知吴融出贬时颇为仓皇,几有性命之危。其余因史料缺乏已不可详知。

吴融死里逃生,仓皇出京踏上贬途,惊魂甫定,无限悲愤。其于途中所作数诗一再倾吐此种心情:

七盘岭上一长号,将谓青天鉴郁陶。近日青天都不鉴,七盘应是未为高。(《登七盘岭二首》其二)

饭稻羹蔬晓复昏,碧滩声里长诸孙。应嗟独上涔阳客,排比椒浆奠楚魂。(《溪翁》)

惊魂往往坐疑飘,便好为文慰寂寥。若待清湘葬鱼了,纵然招得不堪招。(《寄友人》)

第一首言登七盘岭,山高近天,遂放声长号,一泄悲郁,然天高不语,衷肠无可诉。后二首借屈子魂不返以抒悲怀,排比椒浆,祭千年之魂魄,放逐湘沅,同异代之逐臣。倘若客死清湘,谁能为自己招魂?诗人南行的悲愤吟唱,回响在这条无数迁客走过的南迁路上。

诗人并非总是如此悲愤,骤然的沉重打击否定了他以往的追求,使其痛定思痛之时,产生了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空漠感。

时来时去若循环,双阖平云谩锁山。只道地教秦设险,不知天与汉为关。贪生莫作千年计,到了都成一梦闲。争得便如岩下水,从他兴废自潺潺。(《武关》)

不用登临足感伤,古来今往尽茫茫。未知尧桀谁臧否,可便彭殇有短长。楚垒万重多故事,汉波千叠更残阳。到头一切皆身外,只觉关身是醉乡。(《过邓城县作》)

天窄地险,云锁前山,往来奔波,终走不出人生困境,苦心经营,终了不过闲闲一梦。世事茫茫,孰有定论?江山无情,人生苦短,人世间的成败得失,不过过眼云烟。向所孜孜追求者,转眼“屈指尽随云雨散,满头赢得雪霜多”(《月夕追事》)。为何不能忘怀世事,退步抽身?诗人没有仅仅沉溺于咀嚼无辜被贬这一事实本身的痛苦,而是由此事引发对人世价值的思考。前者思考现实人生,后者思考历史古今,无论哪一种追寻,诗人得到的都是人生空漠的感伤,价值难寻的苦闷。“到头一切皆身外”这种人生空漠感,对身遭贬逐这一苦痛事件,无疑是一种超脱,对悲愤这一过于激烈的情感,无疑是一种稀释。诗人的心态也因此由初赴贬路的悲愤过渡到幽居江陵的感伤。

吴融《南迁途中作七首》其七《访贯休上人》:“休公为我设兰汤,方便教人学洗肠。自觉尘缨顿潇洒,南行不复问沧浪。”则吴融甫至江陵,即受贯休照拂,或受其引荐而同为成汭座上客。融与贯休一见如故,谈佛论道,了然于理,“自是而往,日入忘归,邈然浩然,使我不知放逐之感。此外商榷二雅,酬唱循还,越三日不相往来,恨疏矣。如此凡朞有半”(《禅月集序》)。吴融在与佛门诗僧的交往中,借佛道禅理,化解了被逐的悲愤,诗友唱酬,抚慰了流落的孤寂。诗与禅的氛围无疑极大地冲释了诗人心中的伤痛,使诗人时有心游世外,邈然浩然之感。但诗人的江陵生活并非总如此忘怀物我,萧然世外。在长年奔趋举场、萧条东归、幽居海上,周而复始达二十多年的失意生活中,吴融逐渐形成沉郁感伤的个性,使其不能忘情于自己漂泊流落的处境;自屈贾以来沉淀了浓厚悲剧意蕴的楚地风物和荆湘文化氛围,亦时时提醒诗人被放逐的身份,因此他又常常陷入深深的感伤之中。

草白烟寒半野陂,临江旧宅指遗基。已怀湘浦招魂事,更忆高唐说梦时。穿径早曾闻客住,登墙岂复见人窥。今朝送别还经此,吟断当年几许悲。(《宋玉宅》)(www.xing528.com)

落尽红芳春意阑,绿芜空锁辟疆园。嫦娥断影霜轮冷,帝子无踪泪竹繁。未达东邻还绝想,不劳南浦更销魂。晚来虽共残莺约,争奈风凄雨又昏。(《春晚抒怀》)

前首由宋玉遗宅追怀前人旧事。湘浦之魂,高唐之梦,诛茅之客,登墙之邻,次第入诗人之幽想愁怀。回环往复之中,倾吐着一种萧条异代的悲感。后首更是思绪无端,由吴中名园之荒落,到南浦离别之悲愁,由天上嫦娥之寂冷,到潇湘妃子之悲泣,恍惚迷离之中,述说着一种无边的悲愁,莫名的感伤。二诗风格,凄冷中又透着江南文士的清秀。

诗人闻子规而生悲愁,“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淒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子规》),见落叶而起秋思,“若逐水流应万里,莫因风起便孤飞。楚郊千树秋声急,日暮纷纷惹客衣”(《叶落》),均因物生感,托物抒怀。诗人于子规的飘荡,落叶的纷飞中,感伤的是自己漂泊零落的身世。诗人的沦落感伤不只是贬谪的结果,更有兵乱连年,国势飘摇,时局无望的社会现实在其心头投下的暗影。在感伤、无望的时代氛围之下,谪居中的诗人并没有像晚唐以前的诗人那样“离魂逐征帆,恒往帝乡飞”(张说《岳州别赵国公王十一琚入朝》),而是出之以别样的思考了:

向日心须在,归朝路欲迷。近闻惊御火,犹及灞陵西。(《诸宫立春书怀》)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重阳日荆州作》)

如果说前首中诗人在对时局的关切中仍有归朝之想,后一首诗中已难掩对时局的失望,关注朝廷的目光已颇为冷漠。诗人的返朝之心消融在惊时感事的无奈和感伤之中。上国正遭兵乱,故友不见音书。登高而望,满目残阳,家国身世,徒增伤感。

从初踏贬途的激愤,到谪居江陵的感伤,最后发展为彷徨失计后的退隐之思,这是吴融贬后的大致心路历程。谪居江陵时,诗人虽有诗友的照拂,节帅的礼遇,然幽居他乡,徒耗时日,彷徨无计之中已有退隐之思,所谓“阙下新居成别业,江南旧隐是谁家。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闲望》)便透露了个中消息。而他的短暂东归,既感叹时局,又自伤身世,前路茫茫难问,更屡次表现了对古时隐者的企羡:

正困东西千里路,可怜潇洒五湖船。如何不及前贤事,却谢鲈鱼在洛川。(《晚泊松江》)

未必柳间无谢客,也应花里有秦人。严光万古清风在,不敢停桡更问津。(《富春》)

可见诗人此次东归,并非无心世事之后的决意归隐,途中有犹疑,有困惑,有强自慰解,颇具彷徨失计后的无奈。因此,诗人秋至越中后并未在家逗留多久,或迫于生计或因其他原因,旋即西归江陵,于次年春在江陵返朝。

诗人这种犹犹疑疑的退隐心态并非自此始,亦未以此终。如晚唐绝大多数诗人一样,他经历了漫长的求仕生涯,在长年的失意中亦如他人一样有过进退两难的煎熬。正如其《早发潼关》诗所描写的:“天边月初落,马上梦犹残。关树苍苍晓,玉阶澹澹寒。宦游终自苦,身世静堪观。争似山中隐,和云枕碧端。”诗人即便返朝时,犹言“去曾忧塞马”(《赴阙次留献荆南成相公三十韵》),对宦途不无隐忧,而不像晚唐以前人那样欣喜若狂。在回朝后的几年中,虽仕途顺利,但朝局日危,诗人宦情日薄。“遭逢陪侍辇,归去忆抽簪”(《中秋陪熙用学士禁中玩月》;“吾道不行归始是,世情如此住应难”(《送于员外归隐蓝田》),可见归隐之念时时涌动于心。天复元年,车驾西幸,诗人扈从不及,去隐阌乡。“珍重故人知我者,九霄休复寄音徽”(《得京中亲友书讶久无音耗以诗代谢》),已是决意归隐。天复三年复召还,“休公何处在,知我宦情无。……一身仍更病,双阙又须趋”(《寄贯休》),虽勉强赴召,已是意态索寞。

这种进又思退,退亦不甘的心态是晚唐诗人的典型心态,求试时如此,仕宦时如此,晚唐诗人似乎一生都在进退两难中挣扎。科场窳败,朝政昏暗,消磨了他们进取的锐气和热情,时乱势危,无可作为,使他们不得不思抽身退步。而另一方面,士子人生价值的追求与实现又必须经过仕进之途,有志之士终不甘空老林下。人生的尴尬处境造成了晚唐诗人人生状态的持续低迷,人生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在冷酷的现实面前苦苦挣扎终无由得以实现,思索探寻的努力均归徒然,现实人生的无望和历史古今的沧桑对短暂的生命而言都是一种反讽。在迷惘、无望的时代氛围里,人生的热望变成人生空漠的感伤。“翻覆升沉百岁中,前途一半已成空。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11]“满壁存亡俱是梦,百年荣辱尽堪愁”[12];“浮生都是梦,浩叹不如吟”[13]。“浮生若梦”的感伤萦绕在晚唐众多诗人的心头,挥之难去。但当诗人遭受贬谪打击时,这种人生空漠感和退隐念头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防线,能有效地冲淡悲愤,化解贬谪带来的精神苦难。

吴融久困科场,或往来于秦京与吴越之间,或幽居海上,早年之词即满纸忧愁感伤,返朝之后心态亦变化不大,其前后期诗作在风格和情感强度上都颇为相似。故其贬谪期的创作,如无相关名物、时节、情事等线索可寻,拣择颇不易,所作论述恐有阙漏;也因之可见贬谪创作区别于常态创作的特质至吴融已不很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