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流贬前的心态特点
学术界对武后、中宗朝诗人一般持贬斥态度,认为他们人品普遍低下,诗歌有谄媚气,少刚健之作。但是,如果换一角度,将这批诗人放在诗歌由齐梁向盛唐嬗变的过程中考察,便会发现,他们也并非无可取之处。
不同于龙朔诗人多追求物质利禄,这一时期的士人们功名意识普遍增强,仕进热情空前高涨,所以在诗文中除了歌功颂德、追求富贵等内容外,还伴随着直抒胸臆、表露怀抱、吟咏建功立业的壮举,呈现出昂扬进取的心态。如李峤在《奉使筑朔方六州城率尔而作》中感慨古今兴亡,抒发自己“奉诏受边服,总徒筑朔方”的使命感,诗情慷慨豪迈,诗境雄浑开阔;咏物诗《城》津津乐道于“何辞一万里,边徼捍匈奴”;《剑》则表达“倚天持报国,画地取雄名”的宏大抱负。崔融《报三原李少府书》感激李“广肆褒扬、深加提饰”,使自己能“出忠入孝,自公及私,养亲以禄,效民以智”;《塞垣行》[1]抒发他“岂要黄河誓,须勒燕山石”的豪情壮志,结以“可嗟牧羊臣,海外久为客”,借苏武故事表达希望为国效力的愿望。郑愔同样赞许苏武节操:“海外归书断,天涯旅鬓残。子卿犹奉使,常向节旄看”(《塞外》其三),并明言“丈夫期报主,万里独辞家”(《塞外》其一)。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流露了自己寓京多日,怀才不遇的焦虑,并以“传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表达出愿来年春风得意的美好期盼。阎朝隐以阿谀谄媚为后人诟病,但他在《侍从途中口号应制》中亦曾表露忠勇报国之心:“疵贱出山东,忠贞任土风。因敷河朔藻,得奉洛阳宫。一顾侍御史,再顾给事中。常愿粉肌骨,特答造化功。”宋之问《明河篇》借“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仕进愿望。沈佺期也喜欢在诗中托物寓意,抒发政治怀抱。如其《古镜》诗以蒙尘古镜自喻,表示“埋落今如此,烟心未尝歇。愿垂拂拭恩,为君鉴云发”;在《凤箫曲》中则以失宠宫女喻己,结以“含情转睐向萧史,千载红颜持赠君”,二诗都表露了期求进用的愿望。《紫骝马》、《骢马》二诗,借写马之英姿俊气,抒发自己欲得明主、报国疆场的豪情:“踠足追奔易,长鸣遇赏难。摐金一万里,霜露不辞寒”(《紫骝马》);“借君驰沛艾,一战取云中”(《骢马》)。他的边塞诗同样表现出奋发进取的态度,如《塞北二首》描绘沙场迎敌的场景,慨然吟唱:“秘略三军动,妖氛百战催。何言投笔去,终作勒铭回。”(其二)“归来拜天子,凯乐助南熏。”(其一)诗风刚健、俊逸,展示了不同于宫廷诗风的别样面目。
这些宫廷诗人在往来酬唱中也常发言慷慨,以建功立业互相勉励。如李峤《饯薛大夫护边》勉励对方“决胜三河勇,长驱六郡雄。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送骆宾王从军时,致以“希君勒石返,歌舞入城闉”的良好祝愿(《送骆奉礼从军》)。苏味道从军北征,杜审言作《赠苏味道》诗送别,寄语好友“方期来献凯,歌舞共春辉”。崔融随武三思东征契丹,杜审言作《送崔融》,期望他“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宋之问《饯湖州薛司马》也展现了对功业的热望:“镇静移吴俗,风流在汉京。会看陈仲举,从此拜公卿。”《送许州宋司马之任》则勉励弟弟:“当闻力为政,遥慰我心愁。”沈佺期《送陆侍御余庆北使》表达了“古人贵将命”“受委当不辱”的心声。《夏日都门送司马员外逸客孙员外佺北征》诗对好友寄予厚望:“计日方夷寇,旋闻杕杜诗。”凡此,都可概见一时风会。还需注意的是,沈、宋等人在当时与陈子昂、杨炯、骆宾王等人均有交往游从[2],陈、杨等人亦视之为知己,他们时有唱酬、勉励之作。由此可见,在积极仕进、追求功名一点上,宫廷时期的神龙逐臣与四杰、陈子昂等人是大体相似的。(www.xing528.com)
除以上所举抒怀诗,李峤及沈、宋等人还创作了不少颂体诗。对这些诗歌,学术界一向评价不高,多以“上官体”余绪乃至齐梁遗风视之。其实,在艺术上,他们已不像龙朔诗人那样主要靠辞藻的繁缛、富丽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而是开始直接面对具体的场景,注重渲染气势,烘托气氛,写出皇家气派、盛世气象[3]。更重要的是,这些歌颂君主、赞叹国势的诗歌体现出了诗人们开朗、阔大的心态,而不能仅仅简单视为宫廷诗人谄媚、谀主心态的外化。衡之当日情势:幸逢明时,春风得意,形成发自内心的自豪与振奋,乃是一般士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心态,沈、宋等人也不例外。如宋之问《龙门应制》为杂言歌行体,以蝉联法连缀文字,寓目所及,敷衍成文,辞随势转,势因辞生,故虽然字面华丽,却无堆砌、斧凿之痕,反觉雍容、大气。沈佺期《则天门观赦改年》则以鼓声、鸡鸣、歌舞等着意渲染喜庆之气氛,表现出君臣同乐的盛世情怀。
然而,在武后晚期,宫廷文学由颂美转向娱情,由早期标举大国气派转为赞美张氏兄弟的姿容仪态,格调渐低。尽管神龙逐臣都有很强的功名意识,尽管他们都曾在诗歌中流露出奋发自豪的情绪,但由于所追求的功名更大程度上落脚于“名”甚至是“利”,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早期的雄心壮志、自豪开朗往往为谄媚、软弱、卑琐的庸俗心态所消磨,所以,后世史书对他们颇多微词,也就不无道理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