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贬流岭南以前,神龙逐臣都曾参与过宫廷诗的创作活动。如果我们从更大范围运用宫廷诗这一概念(即宫廷风格),就会发现在这一时期,几乎找不到多少有个性的诗作。史蒂芬·欧文认为:“宫廷诗有两种主要风格。第一种是从文体上模仿民间抒情诗——乐府诗。在这些仿乐府诗中,爱情诗特别流行,但写得十分雅致,远离了它们朴素的始祖。第二种是正规应酬诗,用优雅和巧妙的语言赞美朝臣的日常生活事物。”[10]这两种风格的诗歌也是我们在神龙逐臣贬谪前的宫廷时代作品中常见的。由于题材风格的限制,在宫廷诗的时代里,更经常的是诗人的独特心性被束缚在宫廷的角色里,他们专注于技巧的锤炼,而以工稳的偶对、曲折的句法、含蓄的语意、华丽的辞藻把内心的想法包裹起来,这也成为后人贬抑他们的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在长期应制唱和的历练中,诗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却也成熟了,一旦这些手法、技巧被用于流贬落魄、山程水驿的自我抒情,则格律、语言、风格、意境等诗歌艺术上的进一步完善,便也都在情理之中了。
自南朝沈约等人开创“永明体”以来,声律虽已开始为人看重,但有关篇制字数、平仄粘对等后来律诗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在南北朝时还是相对模糊的。到了初唐,经过上官仪、元兢等人的理论阐发,经过沈、宋及其同时代诗人的创作实践,律诗在声律、对偶、篇制上的基本规则才得以大体完备。其时世运承平,君臣好诗,在宫廷唱和中,诗人们越来越看重诗歌的形式,积极寻找诗歌形式美的最佳体现。《新唐书·宋之问传》载:“魏建安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11]可见沈、宋等人在前人“属对精密”的基础上,又强调“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从整体上把握律诗的各种形式要素,使得律诗在对偶、声律、篇制上日趋统一,日趋成熟,并在章法、句法上变齐梁及唐初的平板滞重为灵动自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处于流贬境遇的沈、宋等人运用律诗的形式,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近体作品,诸如宋之问《晚泊湘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等,均可圈可点。
贬谪还给他们的诗歌语言打下深刻的烙印。与初唐四杰及陈子昂等人注目魏晋、希望通过复古来变革文风有所不同,沈宋等人顺应诗歌发展趋势,继承并改造了齐梁文学传统。他们追求平易浅近的语言风格,把宫廷诗华美雅致、工稳雕琢的语言引向了自然流利的方向。如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沈佺期宫廷应制诗含芬吐芳,繁华秀美。自遭贬斥,处境逆转,心境沉凝,洗削铅华。这首诗没有宫廷诗惯用的强烈色彩、宏大景象,只平直书写天地之高阔、白云之飘浮,对比洛浦风光与岭南瘴疠,不事雕琢而伤情无限。
阎朝隐的度岭之作同样写得笔调纯净:
岭南流水岭南流,岭北游人望岭头。感念乡园不可□,肝腹(肠)一断一回愁。
千重山水万重山,毒瘴□氛道路间。回首俛眉但下泪,不知何处是乡关。[12]
阎朝隐素以滑稽、文辞诡谲著称[13],然而此二诗却一扫旧日面目,只是按照贬途经历顺序描写途中的艰难跋涉,以及与之相伴的忧恐、思乡种种情绪,笔法平实简洁而情怀婉转。
宋之问的五绝《渡汉江》,一方面具有如前所述的“近乡情更怯”的复杂心理表现,另一方面也具有口语化、通俗化的语言特点。诗句清丽,语言流畅,读来琅琅上口。这种不假修饰、自然清新的语言与诗人过去习惯的那种工丽缜密、雍容华贵的辞藻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诗人对于一种近乎原生态的单纯美的表达方式的尝试。换言之,这种简单却直触内心的语句,也可以说是仓惶流转的贬谪生活冲淡了诗人精致细密的宫廷诗风的产物。
岭南山水的怪异奇险也对逐臣诗风产生影响,使之呈现出异域殊方的新鲜色彩。在神龙逐臣的宫廷生活中,诗歌作为帝王、权贵的高雅消遣,必须尊奉雅致得体的游戏规则,按照一定的格式,表现出相似的气度。那种刻意的节制与冷静态度使得诗歌缺乏生气。由于贬谪,逐臣们脱离了宴饮游乐的生活,也冲淡了缜密精致的宫廷诗风。以沈、宋、杜为代表的神龙逐臣多角度地审视和描绘了岭南河山,而岭南的独特山水也为他们的诗歌带来了异乡色彩:他们在描绘岭南险恶山水时,多采用长篇古体或排律的形式,多方铺排物象,从而使诗歌呈现出物象森罗、气势淋漓、情感激越的特点。
试看杜审言的《南海乱石山作》:
涨海积稽天,群山高嶪地。相传称乱石,图典失其事。悬危悉可惊,大小都不类。乍将云岛极,还与星河次。上耸忽如飞,下临仍欲坠。朝暾铯丹紫,夜魄炯青翠。穹崇雾雨蓄,幽隐灵仙门必。万寻挂鹤巢,千丈垂猿臂……
这里,涨海稽天、怪石悬危、雾气蒸腾、潮湿多雨,充满了南方蛮荒之地的怪异色彩;而南流的痛苦与惆怅仿佛浓得化不开的雾,渗透楮墨,成为构织全诗的纽带。诗人将视线所及之自然风光尽收笔底,以赋的笔法铺陈敷衍,驰骋想象,其笔调之恣肆酣畅,诗情之激越跳荡,都与宫廷诗的平直工稳迥然不同。在诗中,自然山水既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又注入了诗人的感情,奇险、愁苦的岭南山水与诗人惊魂不定的情绪形成一种互为呼应的关系,形成一定的同构与共鸣。
再如宋之问的《发藤州》:
朝夕苦遄征,孤魂长自惊。泛舟依雁渚,投馆听猿鸣。石发缘溪蔓,林衣扫地轻。云峰刻不似,苔藓画难成。露裛千花气,泉和万籁声。攀幽红处歇,跻险绿中行。恋切芝兰砌,悲缠松柏茔。丹心江北死,白发岭南生。魑魅天边国,穷愁海上城。劳歌意无限,今日为谁明。(www.xing528.com)
此诗是宋之问流配钦州时,从藤州沿江西行时所作,诗中对沿岸的悬崖峭壁、松柏流泉、藤蔓幽红、雁叫猿鸣一一作出细致刻画,鲜艳锐利的色彩、奇异繁复的景物既展现了岭南特有风光,又加重了诗人“朝夕苦遄征,孤魂长自惊”的心理感受,而“丹心江北死,白发岭南生”的抒情,更使整首诗弥漫着穷愁悲怆的气氛。
当然,神龙逐臣也有一些描绘秀洁明丽之景的山水之作。如宋之问的《始安秋日》、《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沈佺期的《乐城白鹤寺》等。如果说,他们那些写险恶山水的诗是用环境的恶劣来反衬人生的艰难,那么,这些秀洁明丽的诗则是用山水的灵秀来抚慰人生的艰难,消解对前程的恐惧。与宫廷时期多数诗歌满是朱紫青黄相比,这些清新之作也表现出一种清水芙蓉的脱俗味道。
【注释】
[1]陈子昂《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群公嘉之,赋诗以赠,凡四十五人,具题爵里。”
[2]参见宋之问《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
[3]《新唐书》卷二〇二《文艺传中·李适传》:“武后修《三教珠英》书,以李峤、张昌宗为使,取文学士缀集,于是适与王无竞、尹元凯、富嘉谟、宋之问、沈佺期、阎朝隐、刘允济在选。……初,中宗景龙二年,始于修文馆置大学士四员、学士八员、直学士十二员,象四时、八节、十二月。于是李峤、宗楚客、赵彦昭、韦嗣立为大学士,适、刘宪、崔湜、郑愔、卢藏用、李、岑羲、刘子玄为学士,薛稷、马怀素、宋之问、武平一、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为直学士,又召徐坚、韦元旦、徐彦伯、刘允济等满员。其后被选者不一。……帝有所感即赋诗,学士皆属和。”
[4]如《全唐诗》卷五二第五首宋之问《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欢字》,卷六九第十四首韦元旦《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月字》,卷九一第二首韦嗣立《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深字》。
[5]沈宋诗歌数量依《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统计。
[6]参看尚永亮等《唐五代贬官数据库》,未刊稿。
[7]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第21页。
[8]如江总《秋日登广州城南楼诗》、《诒孔中丞奂诗》、《别南海宾化侯诗》,苏子卿《南征诗》,阴铿《游始兴道馆诗》等。
[9]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出版社1999,第302页。
[10]史蒂芬·欧文:《初唐诗》,贾晋华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3页。
[11]《新唐书》卷二〇二《文艺传中·李适传附宋之问传》。
[12]阎朝隐《度岭》二首,见《全唐诗补编》第一编《补全唐诗》,中华书局1992,第11页。
[13]《新唐书》卷二百二《文艺传中·李适传附阎朝隐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