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神龙逐臣人数及流贬地域、路线考
武周后期,张易之兄弟乱政。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五王诛张易之、张昌宗,则天退位,中宗复辟。谄附张氏兄弟的数十人被贬。这其中很多人如李峤、崔融、杜审言、苏味道、沈佺期、宋之问等都是当时颇具艺术修养的诗人,在初唐诗坛有重要影响。我们以“神龙逐臣”来称呼这样一个群体。具体而言,该群体成员有如下特征:他们都曾在武后朝与张氏兄弟有过不同程度的交往,并因此而在神龙年间遭贬;在赴贬所途中和谪居期间,诗人间也曾有过交往、酬唱,并在诗文创作中表现出群体的某些共性。
关于神龙遭贬官员之名姓,史书仅载:“朝官房融、崔神庆、崔融、李峤、宋之问、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等皆坐二张窜逐,凡数十人。”[17]但具体有哪些人,所论不详,查历来研究论文亦鲜有完整提及者,故有必要就此予以考证。
根据新、旧《唐书》列传,遭神龙之贬的有崔神庆[18]、谯王重福[19]、韦承庆[20]、韦嗣立[21]、苏味道[22]、李峤[23]、崔融[24]、王绍宗[25]、杜审言[26]、刘允济[27]、刘宪[28]、沈佺期[29]、宋之问[30]、阎朝隐[31]、王无竞[32]、韦元旦[33]等人。
而据两《唐书》本纪,神龙年间遭贬的还有另外一些官员:
神龙元年:《旧唐书》卷七《中宗本纪》:“二月甲寅,复国号,依旧为唐。……韦承庆贬高要尉,房融配流钦州(一说‘流房融于高州’[34])。……太仆卿、同中书门下三品姚元之出为亳州刺史。……丙寅,左散骑常侍、谯王重福贬濮州员外刺史,不知州事。……三月……其酷吏刘光业、王德寿、王处贞、屈贞筠、刘景阳等五人,虽已身死,官爵并宜追夺;景阳见在,贬禄州乐单尉。……唐奉一配流,李秦授、曹仁哲并改与岭南远恶处。”
神龙二年:《旧唐书》卷七《中宗本纪》:“六月戊寅,特进、朗州刺史、平阳郡王敬晖贬崖州司马,特进、亳州刺史、扶阳郡王桓彦范泷州司马,特进、郢州刺史袁恕己窦州司马,特进、均州刺史、博陵郡王崔玄暐白州司马,特进、襄州刺史、汉阳郡王张柬之新州司马,并员外置,长任,旧官封爵并追夺。……(秋七月)庚午,礼部尚书祝钦明为中丞萧至忠所劾……九月,祝钦明贬青州刺史[35]。……十一月戊午,兼秘书郑普思坐妖逆配流儋州,其党与皆伏诛。”
《新唐书》卷四《中宗本纪》所载神龙年间贬谪官员与《旧唐书》同。
以上文献提到的中宗神龙年间被流贬者,计有如下诸人:韦承庆、房融、谯王重福、姚元之、刘景阳、唐奉一、李秦授、曹仁哲、平阳郡王敬晖、桓彦范、袁恕己、崔玄暐、张柬之、祝钦明、郑普思。但这些人并不都是我们所要论述的神龙逐臣。其中姚元之因武后迁上阳宫时为之落泪而被贬[36],刘景阳、唐奉一、李秦授、曹仁哲因是酷吏而被贬,祝钦明“以匿忌日为御史中丞萧至忠所劾”[37],郑普思坐妖逆而被流,都不在我们讨论的神龙逐臣之列;敬晖、桓彦范、袁恕己、崔玄暐、张柬之是主持诛杀张氏兄弟这政变的首要官员,后因遭武三思构陷而被贬,显然与神龙逐臣并非一党,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属于我们讨论范围的,只有神龙元年遭贬的韦承庆、房融、谯王重福。
另据《资治通鉴》载,神龙元年因谄事二张而遭贬的官员还有郑愔、宋之逊[38]。宋之问诗《留别之望舍弟》[39]云:“同气有三人,分飞在此晨。西驰巴岭徼,东去汶阳滨。”巴岭在今陕西南郑,汶阳在兖州龚丘县东北[40]。之逊贬兖州司仓,故诗中东去者即之逊,贬巴岭者当为之问弟之悌[41]。但之悌贬因未详。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为神龙逐臣的,计有沈佺期、杜审言、房融、王无竞、崔神庆、阎朝隐、宋之问、韦元旦、韦承庆、刘宪、苏味道、李峤、崔融、韦嗣立、郑愔、刘允济、宋之逊、重福、王绍宗,共十九人。
然而,据沈佺期《初达州》其二所说“流子一十八”来看,当时遭贬人数为十八人。在《初达州》其一中,沈佺期写道:“自昔闻铜柱,行来向一年。”据此,则神龙元年二月被贬的沈氏至迟在神龙二年二月[42]就已到达贬所,而且此时其余逐臣都已先期到达各自贬所[43]。因此,他诗中所谓十八“流子”应在神龙元年中宗复位改元时期遭贬,当属无疑。这样,就与上文统计所得十九之数产生了矛盾。神龙逐臣究竟是十八,还是十九?我们统计的逐臣与沈佺期所谓十八“流子”是否完全一致?沈氏所说十八“流子”是指此次所有被贬者,还是专指流贬至岭外者?仍有待新资料的发现和进一步的考察。
神龙逐臣虽同期受到处罚,但受罚的程度却不尽相同。其中有些人受罚后还有官职,属于贬谪;有些人则已失去官职,属于更重的流刑;而且由于贬所不同,路程远近不一,故所受磨难程度亦自有别。下面试以表格形式对其被流被贬地域、所任官职、距离远近和贬流结果等予以概略展示(见表1、表2)。
表1 神龙流臣表[44]
③一说钦州,见《旧唐书》卷七《中宗本纪》。另,高州距京都距离,《元和郡县图志》不载,取《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四·岭南道》。
续表
表2 神龙贬官表
①崖州至洛阳距离据《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四·岭南道》。
②藤州至洛阳距离据《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四·岭南道》。
③一说流岭表,见《旧唐书》卷八八《韦思谦传附承庆传》。
④《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四·剑南道》。
续表
①《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四·剑南道》。
②《旧唐书》卷三八《河南道》。
③《旧唐书》卷四十《淮南道》。
由表1、表2可知,神龙逐臣有流有贬,相比之下,流臣较贬臣所受惩罚重,距京都越远所受磨难越大。沈佺期遭流刑,而且流放地是距京都最远的州[45],故其所受惩罚无疑最重。
由于缺乏史料记载,神龙逐臣存留的贬谪作品亦较少,故不易详细考证每位逐臣的具体贬谪路线。现仅据有关材料,对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等人贬途所经地点、所费时日稍加考索。
杜审言流放岭南所作诗[46]有《渡湘江》、《南海乱石山[47]作》、《旅寓安南》诸首可资参证;另据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宋之问《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大约杜审言系经湖南,渡湘江,度岭,历广州、端州(今广东肇庆)而赴峰州(今越南北[48])的。
沈佺期自洛阳出发,取道湖南,出郴口(在今湖南郴州),大约由郴州与广东交界的骑田岭入广东,经端州,进广西,历鬼门关(在今广西玉林北流)、度安海(今广西东兴各族自治县东南)、入龙编(今越南河内东北)、过九真山(在今越南清化北),到达州。[49]
宋之问赴泷州路线为:自洛阳南行,经黄梅(今湖北黄梅)、洪府(今江西南昌)、溯赣水,度大庾岭、经始兴(今属广东韶关)、端州(今广东肇庆),沿泷州江到达泷州(今广东罗定),沿途均有诗纪行。[50]
房融流所存疑,但贬流途中有《谪南海过始兴广胜寺果上人房(一作过韶州广界寺)》,南海治所在今广州,始兴今属韶关,则房由洛阳南下,经韶州、广州,到达流所。
由宋之问《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可知,阎朝隐、王无竞均经过端州。
崔融有《和宋之问寒食题黄梅临江驿》,诗中有“春分自淮北,寒食渡江南。忽见浔阳水,疑是宋家潭”的句子,则崔融应在春分前出发,寒食已渡江,从洛阳渡长江到达贬所袁州(今江西宜春)[51]。
其余流贬者路线因资料欠缺,暂且存疑。
【注释】
[1]事分别见于《资治通鉴》卷一九一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卷二〇〇高宗永徽六年冬十月、卷二〇四则天顺圣皇后天授元年九月、卷二〇八中宗神龙元年二月。
[2]《资治通鉴》卷二〇〇,高宗显庆五年:“冬十月,上初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之。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由是始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矣。”
[3]《唐会要》卷八四《户口数》。中华书局1998,第1550~1551页。
[4]《资治通鉴》卷二〇〇,高宗显庆四年。
[5]引自杜晓勤:《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第十章,东方出版社1997。
[6]事见《资治通鉴》卷二〇四,则天顺圣皇后天授元年。
[7]据杜晓勤:《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第十章第一节《武后宫廷诗人文化心态之变》,东方出版社1997。(www.xing528.com)
[8]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第729页。
[9]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第728页。
[10]《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
[11]《资治通鉴》卷二〇三,垂拱二年。
[12]《资治通鉴》卷二〇四,天授元年。
[13]《资治通鉴》卷二〇四,天授元年。
[14]《资治通鉴》卷二〇三,垂拱二年。
[15]《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
[16]狄仁杰遭来俊臣等构陷,承认谋反以保全性命,事见《资治通鉴》卷二〇五,长寿元年、《新唐书》卷八九。张说为张昌宗赂以美官,使作伪证,后因宋璟、刘知几、张廷珪等人晓以大义,终于在武则天面前指证张昌宗,事见《资治通鉴》卷二〇七,长安三年。
[17]《旧唐书》卷七八《张行成传附族孙易之昌宗传》。
[18]《旧唐书》卷七七《崔义玄传附神庆传》:“神庆尝受诏推张昌宗,而竟宽其罪,神龙初,昌宗等伏诛,神庆坐流于钦州。寻卒,年七十余。明年,敬晖等得罪,缘昌宗被流贬者例皆雪免,赠神庆幽州都督。”
[19]《旧唐书》卷八六《高宗中宗诸子传》:“庶人重福,中宗第二子也。长安四年进封谯王,历迁国子祭酒、左散骑常侍。神龙初,为韦庶人所谮,云与张易之兄弟潜构成重润之罪,由是左授濮州员外刺史,转均州,司防守,不许视事。”《资治通鉴》卷二〇八,中宗神龙元年:“(二月丙寅)左散骑常侍谯王重福,上之庶子也;其妃,张易之之甥。韦后恶之,谮与上曰:‘重润之死,重福为之也。’由是贬濮州员外刺史,又改均州刺史,常令州司防守之。”
[20]《旧唐书》卷八八《韦思谦传附承庆传》:“神龙初,坐附推张易之弟昌宗失实,配流岭表。……岁余,起授辰州刺史,未之任,入为秘书员外少监,兼修国史。寻以修《则天实录》之功,赐爵扶阳县子,赉物五百段。又制撰《则天皇后纪圣文》,中宗称善,特加银青光禄大夫。俄授黄门侍郎,仍依旧兼修国史,未拜而卒……赠秘书监,谥曰温。”《新唐书》卷一一六《韦思谦传附承庆传》亦作“流岭表”。但《新唐书》卷六一表一《神龙元年》:(二月甲寅)“韦承庆贬高要尉”。《资治通鉴》卷二〇八,中宗神龙元年:“(二月)乙卯,凤阁侍郎、同平章事韦承庆贬高要尉。”
[21]《旧唐书》卷八八《韦思谦传附嗣立传》:“嗣立兄承庆入知政事,嗣立转成均祭酒,兼检校魏州刺史。又徙洺州刺史。寻坐承庆左授饶州长史。岁余,征为太仆少卿,兼掌吏部选事。神龙二年,为相州刺史。及承庆卒,代为黄门侍郎,转太府卿,加修文馆学士。”
[22]《旧唐书》卷九四《苏味道传》:“神龙初,以亲附张易之、昌宗,贬授眉州刺史,俄而复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未行而卒,年五十八,赠冀州刺史。”
[23]《旧唐书》卷九四《李峤传》:“中宗即位,峤以附会张易之兄弟,出为豫州刺史,未行,又贬为通州刺史。数月,征拜吏部侍郎,封赞皇县男。无几,迁吏部尚书,进封县公。神龙二年,代韦安石为中书令。”
[24]《旧唐书》卷九四《崔融传》:“四年,除司礼少卿,仍知制诰。时张易之兄弟颇招集文学之士,融与纳言李峤、凤阁侍郎苏味道、麟台少监王绍宗等俱以文才降节事之。及易之伏诛,融左授袁州刺史。”
[25]《旧唐书》卷一八九下《儒学传下·王绍宗传》:“扬州江都人。绍宗性澹雅,以儒素见称,当时朝廷之士,咸敬慕之。张易之兄弟,亦加厚礼。易之伏诛,绍宗坐以交往见废,卒于乡里。”
[26]《旧唐书》卷一九〇上《文苑传上·杜易简传附从祖弟审言传》:“神龙初,坐与张易之兄弟交往,配流岭外。”《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传上·杜审言传》:“迁膳部员外郎。神龙初,坐交通张易之,流峰州。”
[27]《旧唐书》卷一九〇中《文苑传中·刘允济传》:“中兴初,坐与张易之款狎,左授青州长史,为吏清白,河南道巡察使路敬潜甚称荐之。寻丁母忧,服阕而卒。”
[28]《旧唐书》卷一九〇中《文苑传中·刘宪传》:“神龙初,坐尝为张易之所引,自吏部侍郎出为渝州刺史。俄复入为太仆少卿,兼修国史,加修文馆学士。景云初,三迁太子詹事。”
[29]《旧唐书》卷一九〇中《文苑传中·沈佺期传》:“与宋之问齐名,时人称为沈宋。再转考功员外郎,坐赃配流岭表。”《新唐书》卷二百二《文艺传中·李适传附沈佺期传》:“考功受赇,劾未究,会张易之败,遂长流州。”按,旧书以佺期坐赃贬岭表,但研究者均以新书说为是。参见陶敏等著《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前言。
[30]《旧唐书》卷一九〇中《文苑传中·宋之问传》:“及易之等败,左迁泷州参军……起之问为鸿胪主簿……寻转越州长史。睿宗即位,以之问尝附张易之、武三思,配徙钦州。先天中,赐死于徙所。”
[31]《旧唐书》卷一九〇中《文苑传中·阎朝隐传》:“转麟台少监。易之伏诛,坐徙岭外。寻召还。先天中,复为秘书少监。又坐事贬为通州别驾,卒官。”《新唐书》卷二百二《文艺传中·李适传附阎朝隐传》:“景龙初,自崖州遇赦还,累迁著作郎。先天中,为秘书少监,坐事贬通州别驾,卒。”
[32]《旧唐书》卷一九〇中《文苑传中·阎朝隐传附王无竞传》:“神龙初,坐诃诋权幸,出为苏州司马。及张易之等败,以尝交往,再贬岭外,卒于广州,年五十四。”
[33]《新唐书》卷二〇二《文艺传中·李适传附韦元旦传》:“与张易之有姻属,易之败,贬感义尉。俄召为主客员外郎,迁中书舍人。舅,陆颂;妻,韦后弟也,故元旦凭以复进云。”
[34]《新唐书》卷四《中宗本纪》:“流房融于高州。”卷六一表第一《神龙元年》作(二月甲寅)“融除名,流高州”。卷一三九《房琯传》作“贬死高州”。《资治通鉴》卷二〇八,中宗神龙元年:“正谏大夫同平章事房融除名,流高州。”
[35]《旧唐书》卷一八九《儒学传下·祝钦明传》又作“贬授申州刺史”,《新唐书》卷四《中宗本纪》作“贬祝钦明为申州刺史”。
[36]《资治通鉴》卷二〇八,中宗神龙元年:“太后之迁上阳宫也,太仆卿、同中书门下三品姚元之独呜咽流涕。桓彦范、张柬之谓曰:‘今日岂公涕泣时邪!恐公之祸由此始。’元之曰:‘元之事则天皇帝久,乍此辞违,悲不能忍,且元之前日从公诛奸逆,人臣之义也;今日别旧君,亦人臣之义也,虽获罪,实所甘心。’是日,出为亳州刺史。”
[37]《旧唐书》卷一八九《儒学传下·祝钦明传》。
[38]《资治通鉴》卷二百八《中宗神龙元年》:“五月……先是,殿中侍御史南皮郑愔谄事二张,二张败,贬宣州司士参军。”卷二百八《中宗神龙二年》:“三月……初,少府监丞弘农宋之问及弟兗州司仓之逊皆坐附会张易之贬岭南。”另《太平广记》卷二六三转引《朝野佥载》曰:“唐洛阳丞宋之逊,太常主簿之问弟……初,之逊谄附张易之兄弟,出为兖州司仓。”
[39]宋之问、沈佺期诗文均据《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陶敏、易淑琼校注,中华书局2001。
[40]《元和郡县图志》卷一〇兖州龚丘县:“故汶阳城在县东北五十四里。”
[41]参见《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第421页。
[42]或以为沈佺期在神龙元年岁末抵达州,见《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第96页。
[43]据沈佺期《初达州》其二:“流子一十八,命予偏不偶。配远天遂穷,到迟日最后。”
[44]表中贬谪前后官职据两唐书各人传记。与京都距离据《元和郡县图志》及《旧唐书》的有关记载。其中房融流所有疑,韦承庆遭贬或遭流有疑,姑依史书所载取其一。
[45]魏嵩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州条”:“治九德县(今越南义安省荣市)。”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第1304页。
[46]杜审言诗歌据徐定祥《杜审言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7](明)戴璟、张岳等篡修《广东通志》初稿卷一山川上广州府“乱石山”条:“在郡城东北四十里。”
[48]魏嵩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峰州条”:“治所在嘉宁县,今越南永富省白鹤县南风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第914页。
[49]参见《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神龙初废逐南荒途出郴口北望苏耽山》、《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入鬼门关》、《寄北使》、《度安海入龙编》、《九真山静居寺谒无碍上人》、《初达州》。及宋之问《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
[50]参看《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自洪府舟行直书其事》、《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早发大庾岭》、《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入泷州江》。
[51]魏嵩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袁州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