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五代政治文化背景与贬谪文学研究

唐五代政治文化背景与贬谪文学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神龙逐臣形成的政治文化背景初唐是唐代政治风云颇为激荡的时期。每一次政局动荡都会有一批臣子遭贬,而在武则天执政时表现尤为突出。此后,庶族寒士就成为高宗、武后朝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十分引人注目的群体。可见,在武后柄政之后,由科举入仕的庶族寒士逐渐成为诗坛的主要力量。这些狰狞的政治迫害与惨烈的人生遭遇,使得当时

唐五代政治文化背景与贬谪文学研究

第一节 神龙逐臣形成的政治文化背景

初唐是唐代政治风云颇为激荡的时期。从武德九年(626)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永徽六年(655)唐高宗废王立武、天授元年(690)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到神龙元年(705)中宗复辟[1]的短短八十年间,历经五帝(太宗、高宗、中宗、睿宗、武则天)和多次重大政治事件。每一次政局动荡都会有一批臣子遭贬,而在武则天执政时表现尤为突出。

武则天初为太宗才人,后为高宗昭仪、宸妃,进而为皇后,高宗死,临朝称制,最终废唐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女主。自显庆五年(660)冬十月[2],高宗政归武后,直至神龙元年(705)中宗复唐,在这近50年的时间里,朝廷政治、文化政策与唐初武德、贞观乃至永徽、显庆年间相比,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武则天执政的50年,志宏贞观,政启开元,对唐前期的繁盛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口数量也大大增加。据载,永徽三年(652),官方统计的全国户数只有380万户,而到武后去世的神龙元年,户数已增至615.6余户[3]。可见,武后治下全国人口增加近一倍。与此同时,城市商业手工业也得到发展。对平民大众而言,这是个太平之世。但对与政治紧相关联的士人而言,这却是机会与杀机并存的年代。

为了创建并巩固帝业,获得更广泛的支持,武氏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自隋朝以来的科举制度,并逐渐破坏传统的“关中本位”政策,大量擢拔庶族寒士。显庆四年六月,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许敬宗等按武后意,“以后族为第一等,其余悉以仕唐品官高下为准,凡九等。于是士卒以军功致位五品者豫士流”[4],这就打破了士庶界限,使得庶族寒士有可能提升自己的地位。从科举取士情况看,高祖朝年均取士3人(其中进士科2.9人),太宗朝年均取士9.91人(其中进士科8.91人),高宗朝(武后主事)年均取士21.79人(其中进士21.06人),武周时期年均取士29.14人(其中进士25.33人)[5]。相比之下,武后柄政时科举取士人数开始大增。另外,天授元年二月,武则天主持了贡士殿试[6],开启了此后殿试制度的先河。此时参加科举考试的固然仍有许多士族子弟,但是越来越多的庶族寒士通过这一途径进入政权也是不争的事实。在东晋南北朝士族政治体制下,庶族寒士少有显达的机会,即使到了唐初的高祖、太宗朝,关陇贵族把持朝政,勋旧占据核心统治层,庶族寒士仍然机会有限。显庆、龙朔中,武后对科举取士的重视激发了庶族寒士的仕进热情,也为其营建了晋身之阶,一批关陇集团之外的破落士族和庶族寒士逐渐进入到核心领导层。此后,庶族寒士就成为高宗、武后朝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尤其是文学领域)十分引人注目的群体。以诗坛为例,据《全唐诗》作者小传粗略统计,武德、贞观诗人中,出身士族者26人,约占总数的60%,庶族寒士只占40%强,其中由科举入仕者仅5人。而永徽至景云的诗人中,出身庶族寒士的占近87%,而由科举入仕者即达82人,约占此期诗人总数的56%[7]。可见,在武后柄政之后,由科举入仕的庶族寒士逐渐成为诗坛的主要力量。

尽管庶族寒士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时刻面临危机。这种危机首先来自柔弱多疑的高宗。王夫之有言:“夫高宗柔懦之主也,柔者易以合,然而难以离也。乃合之易而离之亦易者,何也?惟其疑而已矣。”[8]面对如此君主,臣下难以得到坚定的支持与信任,即使位高权重者,也难免获罪于旦夕之间:“高宗在位三十四年,尚书令仆左右相侍中同平章事皆辅相之任,为国心膂者也,而乍进乍退,尸其位者四十三人,进不知其所自,退不知其所亡。无有一人为高宗所笃信而固任者,大臣之贱,于此极矣。”[9]加之显庆五年后,君权旁落,汲汲于功名的士人不得不把眼光转向掌权的武后。(www.xing528.com)

武则天柄政,虽能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同时又因自知久专国事,且内行不正,宗室大臣多有不服,欲凭借杀戮威吓天下,故制定了严密的监察措施。先是在朝堂设立铜匦,以受理天下密奏。史载:“(垂拱二年)三月,初置匦于朝堂,有进书言事者听投之,由是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10]继开“风闻奏事”之风,“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使诣行在。虽农夫樵人皆得召见,廪于客馆,所言或称旨,则不次除官,无实者不问”[11]。任何人都可以告密,并能得到赏赐,奏事者不负虚罔责任,甚至有大字不识的无赖靠诬人谋反当上了朝散大夫、侍御史[12]。于是告密之风四起,以至于“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道路以目。或因入朝密遭掩捕,每朝,辄与家人决曰‘未知复相见否?’”[13]

此外,武则天还大量任用酷吏,比如有名的周兴、来俊臣等酷吏都是武则天朝臣,他们私蓄无赖数百人专以告密为事,朝士们朝登甲科而夕陷刑辟的现象屡见不鲜;周、来等人又使用残酷的手段刑讯逼供,每审一人,被牵连者众多。这当中固然也有一些罪有应得者,但更多的人是宫廷较量的无辜牺牲品,正如时任麟台正字的陈子昂上疏所说:“伏见诸方告密,囚累百千辈,及其究竟,百无一实。”[14]何况,在政治斗争中,是非善恶本来就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故后人对这段历史感叹曰:“无辜被陷,引颈就诛,天地为笼,去将安所!”[15]

在这种环境下,满怀仕进热情的士人屡遭贬斥。据《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垂拱元年(685),蹇味道左授青州刺史,王德真流象州。垂拱四年(688),霍王元轨配流黔州,其子孙年幼者咸配流岭外,诛其亲党数百余家。永昌元年(689),纪王慎流于巴州,韦待价配流绣州,李昭德左授南宾县尉。证圣元年(695),豆卢钦望、韦巨源、杜景俭、苏味道、陆元方,并左授赵、鄜、集、绥等州刺史。圣历三年(700),吉顼配流岭表。大足元年(701),张锡配循州。长安三年(703),魏元忠左授高要尉。长安四年(704),宗楚客左授原州都督。武则天逊位之后的神龙年间,也有大批士人因依附武氏宠臣张氏兄弟而遭贬(这次流贬的一批诗人正是本编的研究对象)。翻检这段历史,时常有被逐者的身影伴着险山恶水在眼前闪过,贬途的颠沛流离、贬所的瘴气氤氲、贬谪期间来自多方面的心灵折磨,让人想来不寒而栗。这些狰狞的政治迫害与惨烈的人生遭遇,使得当时士人往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以至不免委曲求全。忠直如狄仁杰张说,在武后朝也曾或迫于酷吏淫威而自诬,或屈节事张易之之徒,表现出懦弱的一面[16]

就整体而言,武后朝以及后来中宗朝的士人无论人格还是处世态度都不免卑琐、谄媚,既不如早些时候的四杰及同一时代的陈子昂刚健、耿直;更不像后来开元诗人那样自由、洒脱,这除了与各人品格有关外,特定的政治文化环境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从这种背景来看下文将要重点涉及的神龙贬谪诗人,或许能多一分态度上的客观和公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