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文本表达方式:“镜像”语言——从存在、思想的“印象”到语言的“镜像”
熊兆飞
“存在、思想、语言”是哲学的三大根本问题。新媒体艺术是多媒体和全媒体的艺术,是文字、图像和声音的整体。新媒体艺术中常常提到的“思想”更多的时候是哲学美学中暗含的真理,也特殊地理解为思考,思考不完全等同于思想,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寻找新媒体艺术独特的“文本模式”与“表达方式”,并在新媒体艺术本身语言范式的支点之上,把它置放在整个艺术样式中探寻独特的感知和审美方式,从“存在、思想”的“印象”到“语言”的“镜像”正是新媒体艺术从审美体验到文本表达。
一、“存在”与“思想”的关系
存在与思想在一定语意中是相对的,存在是被思想之物,所以存在与思想的关系,也可以说是被思想与思想的关系。存在是一种状态,它不仅仅是几种颜料绘制成的蒙娜丽莎,更是蒙娜丽莎深情的永远捉摸不透的笑容。存在也不是一块僵硬的石头,而是石头千百年来栉风沐雨后的疲惫和斑斓。存在也不是简单的一张旧照片,更不光是一段纯粹的影像,存在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一种哲思、焦虑、痛苦。这种深层的蕴含与诗性的语言是相对应的。
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追问存在的意义。他认为存在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虚无,是虚无成就了存在的存在,同时他也认为存在自身区别于存在者。当存在者不再和存在等同时,存在就成为只能在思维臆想中的东西。存在和存在者也同时标明了思想的三个步骤:意义—真理—地方。新媒体艺术是比较直观的艺术形式,是对传统艺术语言的一种重新的解构。消除了所谓艺术的神圣感和艺术家身份的特殊性。新媒体艺术指出艺术的本源就是存在者和存在的艺术之存在。存在是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对象,存在者是整个艺术作品中的细胞。胡塞尔“走向事情本身”的思想,把存在还原为一系列显露存在物的显像。艺术对象和所有的细胞通过思想者的所思,通过另一种方式,携带着思想重新存在,为受众所经验。
近代哲学出现了所谓的“认识论转向”,是因为它以反省人类意识及其与世界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寻求二者的统一性。在这种认识论反省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被“明确地提了出来”,并使之获得了“完全的意义”。新媒体艺术这种新的艺术样式从横向上吸纳了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的表现方式,加入新的媒介材质混合构成视频装置艺术;从纵向上它注重创作主体自身主体性和思维性的挖掘,在对存在的主体性和思维性展示过程中拓展为观念性和自我认同性,是人类的一种新型的虚拟性的审美体验。
艺术是人和自然的游戏,自然是自身所是的样子,是已给予的,已存在的。一切矿物、植物和动物都是如此,它们就是自然物,并构成自然界。人类就其作为动物而言是已给予的,因此也是自然物,同时也是存在的,并且从属于自然界。但就中国传统思想而言,人是万物之灵。由此人和自然万物形成了根本的区别。自然万物因为不能理解自身,所以是遮蔽的存在。与此不同,人类能够理解自身的存在,于是自身是敞开的存在。人不仅理解自己,而且也理解自然,这样自然通过人类也敞开了自身。使自然敞开自身的正是思想。如果说自然世界是黑暗的话,那么思想则是光明,并通过思想照亮了自然。新媒体艺术对存在和思想的关系提出了新的难题。新媒体艺术让遮蔽的自然的存在通过作者的思想敞开。
二、“思想”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临摹,语言本身是有创造能力的,它的“本领”不是翻译思想,而是使思想得以完成。我们平常所说的概念,其实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语言化了的划分。不同的语言,其建构的概念体系也就不同,对现实世界的划分也就不同,从而影响到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思想让人们在新的世界找到了新媒体这种独特的语言工具,表达对生活和艺术甚至存在的另一种感言。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现成的、划分好了的世界,真正对世界进行划分的其实是语言。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它把万物变为己有,使万物变得可以言说,并不存在脱离语言的真实。让艺术回到本源,这才是“语言是存在的家园”的深刻含义。
在一定的层面讲,语言也是思想的工具,语言概念的形成是思想的内容和工具之一。随着人类的发展,对客观事物直观认识的丰富,就必须借助抽象的思想和认识方式扩大对遮蔽自然界的深入了解。新媒体艺术作为特殊的语言重新解读艺术中思想和语言的关系,让各种艺术形式更加直观地向受众敞开。生活范围的扩大,生活经验的日益丰富,对事物概念认识的不断发展,这些都促进着思想的具体形象性中萌发出抽象逻辑性,并使抽象逻辑思维得到初步地发展。
语言的发展推动思想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同样,如今社会科学和技术已经在悄悄侵入艺术的领域,这是发展规律。新媒体作为艺术语言的一种,适时地符合了这个规律。“语言是存在的家”,意思就是存在住在语言里面,语言生成了存在,语言和存在是同一的。影像住在新媒体高科技里面,新媒体生成了影像,影像以及影像中的存在和新媒体技术是同一的。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对话、交往的工具,它是存在的方式,跟新媒体艺术一样,它保存了存在。或者说,存在正是通过新媒体这种语言向我们彰显自身的。索绪尔说,语言和思想是同构的。我们之所以把新媒体语言看做工具,是因为我们总认为自己在表达之前已经有了思想,而不过通过新媒体这种语言把此种思想表达出来而已。正如梅洛·庞蒂所说:“只有通过语言的媒介,我才能把握住自己的思维和自己的实存。”
三、新媒体艺术对“印象”和“镜像”的解读(www.xing528.com)
我们通常说的“镜像”就是一种文件复制技术,表明是完全复制没有任何更改的copy下来的文件或者用其他的格式记录下来就叫做镜像。“镜像”保存的不单单是文件的内容还有注册信息等。当作为系统备份,可以还原成和备份时一模一样。而镜像文件其实就是一个独立的文件,和其他文件不同,它是由多个文件通过刻录软件或者镜像文件制作工具制作而成。“镜像”就是事物通过其他格式的再现。
新媒体艺术的源头包括:受杜尚影响甚巨的20世纪60年代观念艺术,以及由早期未来主义宣言和达达式行为,以及稍后出现的偶发艺术(happening)脱胎转变而成的70年代表演艺术等。同时,五六十年代的前卫艺术实验中也出现结合机械技术的动力艺术(kinetic art)和最早的电子艺术作品。沟通与合作成为在这些范畴进行创作的艺术家的关注焦点,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与新的媒材,企图发掘创造新思维、新的人类经验,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观众参与到作品中让艺术作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决定于它的实体界线(形式),而更多在于它的形成过程(概念)。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以及你的意识产生转化,最后会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使艺术经验直观地重现。
“印象”的英文是“Impression”,它指形体映在水或镜等中的影子或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里留下的迹象。在新媒体这个特定的语境中,“印象”也被赋予了特定的语意,即它是对客观世界遗留迹象和作者审美经验的融合,是存在到思想的过渡及胶合。要把这一审美经验展现出来,“印象”也找到了自己语言的表达方式——新媒体技术和设备,也就是这里说的“镜像”。在这里也可以说存在和思想充当了新媒体艺术中的“印象”,而“镜像”则成了语言。
思想不是自我的同义词,思想本来就是表达的结果。因此,思想只有借助于语言才得以现实化,没有一种能够独立于言语的思想。思想不是某种内在的独立实体,内在的思想只是人的一种幻想:“可以把纯粹的思想归结为意识中的某种空虚,归结为一种瞬息即逝的愿望。”语言是思想本身的显露,而不仅仅是思想的记号,不是“思维的外衣”,而是“思维的身躯”。语言不表达一种既成的思想,而是实现这种思想。因此,新媒体艺术使“印象”到“镜像”成为可能,也成为必须,它让艺术的“印象”在“镜像”中游戏自身。
四、“镜像”如何在“印象”中生成
艺术通过自身语词的意义显示了自身的边界。艺的原初意义是种植,这种意义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的园艺一词中。种植不仅不同于植物的自然的生长,甚至也不同于人类对于自然植物的采集活动。因此种植不是自然的,而是人类的、人为的和文化的。与艺相关,术是指人的活动,而且是一种手段性和工具性的活动。凭借它,人们实现自身的目的。通过上述对于由艺和术所构成的艺术一词的简明的语义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它自身意味着不是自然的活动,而是人类的活动。新媒体艺术作为艺术形式的一部分,它也必须由人来完成“镜像”在“印象”中的自我生成。海德格尔力图建立一个天地人神四元合一的和谐至美的图景,让艺术作品这一独特的存在者担当通达物性或存在的重任,做到让人可以诗意地居住在语言的家园中。新媒体艺术作品由于自身的特点,人也就是作品的作者在诗意的语言家园里负起了通达物性和存在,完成存在到思想的“印象”再到语言的“镜像”的责任。作者通过对存在和物性的感知以及审美经验的体会,让自己的思想和自然存在物过滤,由新媒体艺术的“镜像”形式表现出来。
“镜像”在生成过程中常要面对一些质问。要求只把某件物品或者某个场景甚至某个人真实地再现出来。不需要加入作者的思想,要求在“印象”中抽掉作者的思想部分。但是影像在生成的过程中,在由人或作者来完成认为是完全重现的过程中,影像角度的选择,色彩的调配等已经介入了人的思想。而且我们说艺术这种表达语言永远不可能和作品本身的来源同时存在。不管照片给你看的是什么,也不管它以什么样的方式给你看,照片永远都是不可见的,我们看到的不是照片。拍摄对象和拍摄者的思想附着在上面了。影像是一种奇怪的“中间事物”,一种新形式的幻觉:在感觉这个层面上是假的,在时间这个层面上又是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种有节制有分寸的幻觉,是一张用实在事物“嚓”过的不可思议的图像。
影像是生活世界的直接记录。一方面,艺术家通过视角的变换、焦离的远近、光影的明暗等提供了一种与生活原生形态并不一致的影像。可以说,不是摄像机的镜头,而是艺术家的眼睛和思想才在根本上决定了如何去看以及看到了什么。因此这种看不同于普通的看或观看而是洞见,洞见在根本上规定艺术家如何去看以及怎样看。艺术家的眼睛和思想才在根本上决定了如何去看以及看到了什么。新媒体艺术家往往洞察到了普通人忽视的生活世界,并且以恰当的艺术形式显现了这种思考,很好地完成了自己在“印象”到“镜像”生成过程中的任务。
语言的重要性在于其对存在的关切,“我们从一种对语言的沉思中经验到的人的存在,是在其栖居中实现自己的”。思想的过程和结果需要通过言语表现出来,没有语言的表达,思维就没有实际意义。语言媒介本身并不一定是直线性的,在艺术表达中,几个语言序列可以同时进行,如歌剧中的二重唱或四重唱就是这样。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印象”在生成“镜像”时也可以延续语言的非直线性,由“镜像”语言呈示出来的理性概念先后排列,对一个直觉把握到的情境的陈述,而且涉及着对这一情境的重新组构。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利用这种“镜像”语言建立一种艺术的新秩序,使各种艺术表达语言方式或科学技术感性地同时进行。
新媒体艺术表现在于一种艺术创作观念的形成。艺术创作观念本质上是思维模式的体现。在文字文明主控的社会中,语言是思维运转的工具,而由视频图像主控的文化形态中图式知觉与图式转化理应成为这种艺术创作观念的载体。当然,创作者与阅读者是密不可分的。既然存在新媒体艺术的创作,那么新媒体艺术的阅读自然而然地成为创作思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高科技媒介的新媒体艺术,特别是在高科技媒介逐渐走向民间后,主体的创作愿望就非常强烈地满溢出来,甚至这种创作思维模式将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查看,形成用新的表现手法构建、反观和替代世界的真实图景,然后慢慢演化与建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同时新媒体艺术也会对存在、思想和语言提出新的问题。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