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沙敏
我们知道,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美学研究中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研究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的问题,一直是研究美学的核心问题。在这里,我们尝试从艺术美的美术教育学科这个视角,初步探讨美的本质以及学校美术教育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从美学的范畴以及在美学研究的构架中分析研究学校美术教育的问题,虽然看似范围仅仅局限在艺术美学中的一个特殊领域,而对此问题的具体与深入的探讨,将使我们对学校美术教育学科有一个更为宏观上的视野,以及理性上的清晰认识和把握,这对研究美学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一、学校美术教育学科的内涵与研究领域
首先,介绍美术教育的含义,再重点谈普通学校美术教育学科中的美的问题。
美术教育作为术语的出现是19世纪的事,尽管事实上的美术教育历史更渊远,但作为美术教育的术语正式命名,是近代,最早起源于德国,其德文为:Kunsterziehung oder Künstlerische Erziehung,英文为:Art Education,中文译为:艺术教育或美术教育。
作为术语的美术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泛指普通的学校中的美术教育,而后者则特指专业美术及其技能的训练。英国《牛津艺术指南》中对美术教育的定义为,“专业画家和雕塑家的教育,爱好者的教育,工业设计和手艺人的教育以及作为儿童普通教育一部分的儿童教育”[1]。
美术教育有人把它称为“天生就是一个折中的学派,受到哲学、心理学、教育、社会文化学说的理论框架的影响,当然还有视觉艺术的影响”[2]。由此可见美术教育这一术语内涵之丰富,外延之宽广。
狭义中的美术教育,是针对有天赋的美术专门人才的培养并对其进行系统的美术专业技能传授。当前,此教育呈现的方式是:由美术院校承担的,对美术天赋较好的学生或有突出的艺术与设计人才,通过考试选拔录取后进行专门的教育。其教育关注美术学科本身问题的探讨,从学科围绕的理论与实践的轴心上来说,它更倾向于对美术学科的纵向深入发展的研究(尽管在横向也有多学科整合相融的趋势),其宗旨也主要是为社会培养美术专门人才,研究美术学科内的学术问题,创造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和设计作品,并在学术层面对社会进行视觉审美文化的引领,其美术教育作用显然是延续并发展美术文化,在视觉艺术方面对社会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它也是美术学科中的最高层次的研究中心,从质的方面推进美术文化向前发展。从时间顺序上说,也是先有专业的(职业)美术教育,后来才有更为广泛的学校美术教育。
广义的美术教育,主要指的是普通学校的美术课程教育。如果前面所说的专业美术教育是一种美术文化的提高的教育,那么普通学校美术教育就是普及美术文化的教育。在我国,此类教育呈现的方式是: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普通高校阶段的审美教育等。其教育上的受教育面之众,美术文化功效传播之广,是不容小觑的。这种学校美术教育在审美心理、社会审美文化和对各类美术作品的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以及教学技能等的教育与学习方面,影响是深远的,它是美术文化的最基层,培养美术文化的众多受益人群,更是美术文化得以传播的土壤与基础。目前在我国教育界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校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作用。本论文也重在从美学范畴来探讨学校美术教育的有关问题。
二、美术教育要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说:“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3]又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马克思的这两段话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人的本质特征的,就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自由创造的主体。而从人本身进行分析,指出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不是生物学上的人,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美术教育方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着眼点和最终归宿——“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价值转型。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是要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并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这不仅是教育中要重视的问题,也是美学研究中重视“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在美术教育中的根本体现。
国家美术新课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彻底摒除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为己任,努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课程体系,在学校美术教育中把美术的“过程与方法”作为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难度,换句话说,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美的熏陶来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这种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把美术知识融入个体的整体经验,使其转化为美的“精神力量”和启迪美的“生活智慧”。
在美术的新课程中有一个亮点——“综合探索”课程,它是跨学科的学习活动,它要求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就是围绕学生和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谐的社会关系,学生与自我关系的三条线索展开,这是全新的美术综合课程学习领域。作者作为评委曾经参加2006年《湖北省第七届黄鹤美育节》优质课比赛活动,看到了许多美术教师在这方面的探索,如:黄石市女子艺术学校的周磊老师的“图形创意与应用”课,就是一堂成功的美术综合实践课程,她在美术课程中将图形创意与服装描绘、服装展示等相结合,教学设计上考虑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条理清晰具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营造了让学生想听、想学的氛围。周老师通过“练一练”的技法传授,让学生对水粉颜料和丙烯颜料进行比较(前者融于水,后者不融于水),通过对材料的掌握,认知颜料性能以及手绘作品方法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学有所获。周老师还展示自己的示范作品引导学生并让学生用丙烯颜料在自己准备好的牛仔裤和T恤衫上绘制图案(以小组为单位的主体参与、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这种把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通过课堂导入,主题探究,强化巩固,课堂总结,激起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这堂美术课的意义,我认为是以全体学生的获得为准则,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让所有学生学有所获。这种回归学生生活世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在美术课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合作、和谐的社会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不仅是有益于学生作为“整体的人”发展的,而且也体现出在美术教育学科中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这一核心主题。(www.xing528.com)
三、艺术美的发展与教师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
视觉艺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美的空间。当代,在许多东西令我们重新认识的同时,也涌现了新的艺术样式与风格,我们面临的时代是一个读图的时代,网络与媒体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在美术教育中,如何把握新艺术作品中的真、善、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是我们每位教育者要思考的。这就要求美术教育者要步出教育实践的舒适地带,迎接挑战,不仅要提高对艺术美的学习与研究,还要在广泛阅读、开阔视野的同时优化对艺术作品鉴赏的审视结构,积极参与艺术实践,培养追求艺术美的品格。还要重视教育同行之间的互动,寻求专家的引领,在美术教学实践中不断培养反思精神,追求施教的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在更新,在学校美术教育中有许多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应对,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例如,流行艺术的影响(除电影电视等艺术外)、网络文化中的游戏、动漫Flash等还有涂鸦艺术等,这些与当今时代盛行的网络媒体发达有关,如何引导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所谓流行艺术,也是一种时尚,它与高雅艺术是相对而言的艺术形式,并为大众所喜爱,所追求的文化是大众文化,因而也是为大众服务的,不像高雅艺术是为少数受过精英教育的人服务的。所以在美术教育方面,我们应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流行艺术,如果我们否定流行艺术的价值,实际上也否定了当代文化特有的含义;如果简单地一味迎合,最终也会造成传统艺术的丧失和高雅艺术的缺失,同样也给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负面效应;如果在否定中来肯定其收获的意义,在扬弃中来升华其艺术品质,不仅会推动艺术美的向前发展,还会催生更完善的代表当代的又具雅俗共赏的有特色的艺术样式。
作为美术教师,在自己的知识建构中既要学习和研究中国和西方经典的传统,同时学好西方现代艺术。要学好这两极,掌握精髓,对中外传统艺术的再认识,可使我们提高对中国和世界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作为美术文化的学习,传统艺术是祖先们从昨天走向今天的过程中留下的印记,也是世界各民族包括中华民族文化在内的人文内涵之一,它在美术教育中可强化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爱国主义的认同感,强化对本土文化和传统的认识,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而西方现代艺术,也是当代西方社会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反映,应当吸取其合理有用的营养和要素,特别在提倡多元文化的今天,我们更要重视掌握其精髓。
在美术教育方面,关注多元文化的学习与教育问题,也是值得探讨的,其现实意义重大。多元文化的核心是承认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承认其他民族的贡献,反对种族歧视、民族歧视,提倡民族平等。吸收各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是美术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美术教学中,了解世界美术都是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家所创造,构成了世界美术的多样性,可加深对文化的多元性的了解,尊重并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在美术教育中可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全球意识。美术新课程中,美术作为一种文化来学习,这要求我们教师关注多元文化的教育问题。而文化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文化随着新文化的出现,也会层出不穷地出现新的样式与风格,新时代的美术教师应该关注文化,研究社会和艺术美学的发展,并不断寻求教师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
结语
在美学研究中来探讨美术教育的问题,是一个新课题,不仅要研究美的核心、美的本质问题,同时还要关注艺术美的表现和美感等问题。这都要求我们在美学研究中从美术教育的学科角度,重新认识与提高自己,以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能站在美的高度,运用美的规律搞好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开创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作者单位:湖北美术学院)
注释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2]格瑞姆,萨利文:《艺术教育的历史渊源》,第7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