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设计现象浅析:人类命运在科技与生态边缘的挑战

当代设计现象浅析:人类命运在科技与生态边缘的挑战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析当代设计现象魏欣西方现代设计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2]现代科技将人的命运置于最高的危险之中,人类中心论又把人推到了生态毁灭等各种全球性灾难的边缘,使我们面临一个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欲望主义的时代。

当代设计现象浅析:人类命运在科技与生态边缘的挑战

浅析当代设计现象

魏欣

西方现代设计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最初的设计为艺术建筑所包容,到了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生产方式对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现代设计与传统手工艺分离开来。由于工业化生产与手工艺理想之间的冲突,促使人们深入思考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如何适应机器生产,即现代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的关系问题。设计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产品的设计趋向功利化,设计被归结为达成目的的工具,以实用、经济、美观为基本原则。现代设计之所以有别于传统手工艺,因为在传统手工业中,设计与制作往往集于工匠一身,而机器化大生产最大的特点就是设计与制造的分离。

针对现代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的关系问题,不同的设计理论之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虽然现代设计产生的直接动力是工业革命,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针对机器技术提出的强烈批评的设计理论,它促使了现代设计将艺术与技术结合在一起思考,寻求两者之间的一种张力关系。艺术与技术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一个活动的两个不同方面,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应寄予于产品的设计之中。艺术家应通过新的设计教育方式接触工业化大生产,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为达到这一目的,在包豪斯的教学体系改革中,利用以手工训练为基础,使学生的视觉感受上升至理性的水平,而不是作为艺术家的个人经验。现代设计注重逻辑性、技术性的工作方式和艺术性创造,强调技术性基础与艺术性创造相统一。它的核心是集体主义精神,这才有利于设计和工业生产的发展。

现代主义设计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遭遇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现代主义设计在对待不同设计对象时,往往采用相同的方法和手段,以折中主义的简单办法对待不同的需求,忽视了人的个性和审美的要求;另一方面,过高地估计了专家的能力。在这样一个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专家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是有限度的,他们不能解决所有人的需求。因而,设计在当今的这样一个时代应具有新的意义。设计不仅表达技术的进步,而且还应区分今天与昨天的不同。设计应对技术的进步抱有积极的态度,用物质方式将人类文明的进步表征出来。所谓“优良设计”并不能适应社会的复杂化需求,求新求变的审美趣味对于一成不变的单一风格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造成现代社会装饰主义的泛滥。另外,对于设计责任的重视,促进了现代设计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随着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单一设计运动的结束,一方面现代主义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另一方面后来的现代主义者想尽办法来证明这种运动的有效性,劝说大众。”[1]西方社会从产品造型到城市景观呈现出变化多样的风格,也促使了当代设计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社会出现了一个以设计师为主导的时代,并由此带来了一个消费的时代。设计与制造、广告销售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同时也在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世界的一个部分。消费者成为产品设计活动的主导,由此产生了一套全新的设计思想,即按照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设计。但这样一种设计思想的形成不可避免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危害,当代设计已经不再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的孤立事件了。在这样一个技术时代,全球化运动将人与世界形成了一个整体,同时也将设计活动置于其中。“不管是陷阱还是机遇,‘全球化’已经客观、现实、深刻、全面地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它已经不仅是一‘生产方式’,它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2]

现代科技将人的命运置于最高的危险之中,人类中心论又把人推到了生态毁灭等各种全球性灾难的边缘,使我们面临一个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欲望主义的时代。总之,在这样一个物质丰裕而思想贫乏的时代,当代设计同样也面临着这些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克服设计活动中的三种倾向:享乐化、技术化和虚无化。

第一,对于设计中的虚无主义,并不是说没有什么东西存在,也非物质匮乏或生活条件很艰苦。甚至物质生活越发达,虚无主义越明显。设计活动就是为人的生活世界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但物质生活的丰富,并非意味着人的生活有意义。在虚无主义者看来,人不管以哪种方式进行生活,从根本上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虚无化的设计原则对设计的理想(创建美好的生活方式)产生了质疑,否定了设计的标准与基础。

设计物作为一现实的存在物,它的存在有其根据和目的。它的根据是多样的,有其宗教的、伦理的和天道的,也可能是国家的、民族的和家庭的。如建筑在营造活动中都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如古代教堂、庙宇的设计建造都要符合一种神的原则或天道的原则。但在现代社会,“由于虚无主义敞开了存在、思想和语言维度的基础的无根性,一起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世界在现代生活中丧失了生命力,如山水诗、山水画和庭院建筑都走向了死胡同”[3]。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基础、目的和价值的时代,设计活动也就失去了其最终根据和目的,无需符合上帝、天道和自然的原则。“上帝之离去,‘上帝的缺席’规定了时代。”[4]上帝的缺席意味着上帝不再把人与物聚集在其周围,而这种聚集是世界、历史与人嵌合为一体的前提。设计也因此在这样一个无规定的生活世界中无目的、无根据地游荡。

第二,现代技术越来越成为我们世界的设定者,设计也正成为技术的附庸。技术成为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技术主义的技术被看成是最高的规定者。由此“对人类的威胁不只来自可能有致命作用的技术机械和装置。真正的威胁已经在人类的本质之处触动了人类,构架之统治地位咄咄逼人,带着一种可能性,即:人类也许已经不得进入一种更为原始的解蔽而逗留,并从而去经验一种更原初的真理的呼声了”[5]。现代技术及其构架本性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危机,也遮蔽了存在。因此,现代技术成为一种新的形而上学

我们也应注意到现代技术的两面性。一方面,现代技术带来了有利的一面。按照工业化、技术化和标准化原则进行的设计活动,能够缩短产品生产的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制造成本。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技术的有限性。在这样一种效率原则指导之下,设计无论从结构、功能到风格形成,还是从设计、制造到使用,都将被现代技术所同质化。如此设计制造的产品,使得人们生活在简单、同质化的人造物的世界之中。因此,我们必须抛弃这种简单的技术思维模式,通过设计为现代设计中的技术确立边界。

第三,对于享乐主义者而言,生活似乎过得充实而有意义,但这只是似是而非的,实则导致了生活意义的缺失。这种生活态度直接导致了设计活动中的享乐主义设计的产生,设计直接针对于人的欲望进行设计。享乐化设计越过了欲望的边界,把不可实现的欲望当作可以实现的欲望。产品的创制虽然根植于人基本生存的欲望,但由于欲望的无限扩展,则使设计滑向了享乐主义。享乐化设计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各种欲望,还促使人的欲望不断生成,并力图将一切不可欲的事物变成可欲的对象化产品。(www.xing528.com)

但是仅从欲望出发来设计和制造产品,将使产品走向纯粹的装饰主义设计,完全将设计活动视为实现欲望的工具。欲望在产品中不仅促使着设计的生成,而且产品还成为人的欲望及其实现的地方。产品进入到市场成为商品,从而演变成人身份和地位的表征。为了实现其地位的表征,产品被附加上许多无谓的装饰。“应当放弃给产品额外功能或花哨附件的想法,而是增强消费者易于使用的品质。”[6]设计界曾出现过一种“波普主义设计”的风潮,其出发点就是欲望。如果仅从形式和装饰的角度去理解和设计产品,而不是从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世界的整体来理解产品的创制活动,那么设计将会忽视人与物本性上的关联。而从人的存在出发来思索设计的生成,这样才能为我们营造生活世界提供一条新的道路。

我们身处21世纪的开端,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遭遇到中西思想和文化的冲击。这样一个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横行的时代,无疑给当代设计带来许多问题。反对虚无化,让古今中外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世界,一方面要抛弃设计之外的任何根据,另一方面让其自身建立根据;反对技术化,让设计为我们创建合理的生活方式,一方面让自然和人自在自为,另一方面要抛弃将自然万物视为设计对象的思想;反对享乐化,让设计不要越过生活世界的边界,一方面让设计不断释放欲望,另一方面不要将欲望转变为贪欲。

对于当代设计问题而言,任何人都不可能给予一个确定性的答案。正确的道路是要对设计现象进行分析,划分当代设计的边界。这里并非是为了回答如何设计的问题,而是将设计现象作为一个问题展现出来让人们去思考。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注释

[1]彭尼·斯帕克:《设计百年——20世纪现代设计的先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228页。

[2]赵士林:《“全球化”:文化的视角》,载《民族艺术》2003年第3期。

[3]彭富春:《哲学美学问题——一种无原则的批判》,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第292页。

[4]Martin Heidegger:Poetry,Language,Thought,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1999,p.91.

[5]Martin Heidegger:Basic Writings,Harper&Row Publishers,1977,p.309.

[6]斯丹法若·马扎诺:《设计创造价值——飞利浦设计思想》,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第1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