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公共艺术:视觉精神与传播效果

城市公共艺术:视觉精神与传播效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公共艺术的视觉精神隐喻着时代的文化镜像,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更替为公共艺术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和创作手段。公共艺术应当彰显城市发展的主脉与个性气质。城市公共艺术是蕴涵了丰富的社会精神内涵的文化形态。

城市公共艺术:视觉精神与传播效果

城市公共艺术的视觉精神与传播

黄有柱

在中国当代城市化运动的进程中,公共艺术的兴起无疑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因此,“公共艺术”成为近几年城市建设者及社会各阶层的热门话题。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具有社会性、公共性的艺术形式,它的功能是塑造优美的环境、提供舒适而亲和的人际交流场所,引发公众对生活美、艺术美的关注和追求,给人以生活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同时也传达着人类社会主流的价值精神,给人以道德教育和思想的启迪,引发公众对人生、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思考。法国画家巴尔蒂斯在针对当下绘画状态时指出:“时下画家作画,是要表现他们的那个‘个性’,却忘记了共性才重要。”明确地提出了在现代绘画艺术中其公共性的缺失。而俄罗斯艺术批评家爱森斯坦指出,在公共艺术中“迫切需要高扬人文关怀和社会的秩序,需要艺术和情感的公共精神以制衡个人的贪图。公共艺术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它是新世纪社会生活中最具有普遍性的文化命题”。这些都说明公共艺术承担着必须的社会文化责任与使命,它应通过设计家的努力使其成为主导思想传播者和艺术的公共视觉形式的担当者。

一、公共性与视觉精神

公共艺术不是指某种风格或流派的作品经描摹后放在公共场合,也不是指某种单一的艺术样式。它是以艺术为社会公众服务为前提,通过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参与程序来设计、创作融合于特定公共环境的艺术作品,并以此来提升、陶冶或丰富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在我国,“公共艺术”亦被称为“公共环境艺术”、“市民艺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各类在公共空间,如广场、街道、绿化、建筑、交通枢纽、园林等地安置的面向公众的雕塑壁画、招贴等都属公共艺术。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作品,其“公共性”、“装饰性”从一定程度上限定了现代公共艺术的创作主题和形式特征,提出了对主体功能、文化内涵、时代精神等要素的基本职能。公共艺术本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不断更新和自我完善,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实践特质,并在一个全面而明确的学术背景下实现了对精神与审美的新突破。

现代公共艺术的视觉精神隐喻着时代的文化镜像,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更替为公共艺术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和创作手段。我们在观赏公共艺术作品时,作品蕴含着的文化性和精神性,是不易被人发觉的因素,是作者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抽象体验和文化表达,视觉精神隐藏在作品的形式之后。由于当代文化的复杂性,一件现代公共艺术作品极有可能包含了许多发人深省的人文信息或者艺术家对现实的独特理解,或许这是一种对纯粹装饰行为的摒弃,也可以说这是对“公共性”的全新解释。面对这种局面,需要社会提供相当的文化水准、艺术鉴赏水平、识别能力和宽容精神。艺术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出现,一些最初得不到社会和公众承认的艺术创作,并非它们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和审美趣味走在了社会和大众的前面,社会和大众在审美上对它们的认可还没有心理和修养上的准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逐渐“征服”社会和大众而获得普遍认可,从而实现了文化精神与公共趣味的最终统一。

二、视觉精神的核心价值

城市公共艺术应传达人类共同的审美理想和价值目标。对公共艺术的需求,作为现代都市人追求高雅文化品味、调整审美情趣、导入艺术化生活的方式,正在走出它原本的功能之域,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当代公共艺术不仅仅是单一的装饰,而要看它是否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精神和公共意志,能不能透过形式的外表传达出内蕴的文化责任,这即是对多元文化意识的探索和新型艺术的创造,同时也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干预、制度评价,而根本目的是对全体社会的公众利益和一个时代的公共精神的弘扬。因此,在精神指向上,则更为重视它在文化价值的整体功能方面的要求和制约,注重公众在观赏公共艺术时所形成的公共舆论和社会(包括政治)意向,也必须强调公共艺术的产生过程中的公众授权和公众意见。因此,袁运甫先生曾大声疾呼:“重视艺术的社会职能,以艺术家的良心和责任进一步促进艺术的创造性发展,这对社会对艺术家自己都是同等重要的。”

公共艺术应传达人类优秀的、历久弥新伦理道德观。作为更具生活化的人类艺术设计形式,公共艺术还承担着“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职能。当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不同的弘扬方式、不同的实现途径,而且作为人们公共生活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艺术并不是宣扬社会主流伦理道德的主要工具,但它在塑造人的心灵、培养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企及的。尤其是社会转型时期,传统道德精神受到冲击,新的道德意识尚未形成的今天,公共艺术在充当道德教育角色方面的作用更是日渐明显。

公共艺术应传达民生民俗的人文关怀。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环境共生的时间较长,是广大人民群众活动、休闲、观赏的场所,因此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尊重,对人的体贴,符合市民的生活习惯是最基本的出发点,如在发达的城市在公共园区的建设中,设置了许多社区布置和标示牌(地图)、招贴画、照明灯具、座椅和公用电话亭等,为身处其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方便、舒适、轻松、愉悦、互动的环境和氛围,人在其中可陶冶性情、舒展心情、尽情体味生活的美好和惬意。一种融融的暖意在人们心中流淌,在平凡随意中尽显生命的意义,这是最具生活特色的人文关怀。

公共艺术应传达人、地和谐的生态理念。在人类掠夺式、征服式的发展进程中,伴随着对环境的破坏污染、资源能源的恶性耗费和膨胀式消费方式的盛行,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并逐步意识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生态理念广泛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及设计领域,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准则。作为与人类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的公共艺术,理所当然要担负起这一职责。在公共艺术设计中要通过人地关系科学配置、材料的合理选择和主题意旨的准确表达,向公共大众传达人、地和谐的生态理念,使公共艺术既“功在当代”,又“利在千秋”。(www.xing528.com)

公共艺术应当彰显城市发展的主脉与个性气质。城市公共艺术是蕴涵了丰富的社会精神内涵的文化形态。它将成为艺术与城市整体功能联结的纽带,是社会公共领域文化艺术的开放性平台。这个平台成为政府、公众群体、专家之间进行合作与对话的重要领域。公共艺术的存在,大到公共建筑艺术、城市公共环境的景观艺术的营造、社区或街道形态的美学体现,小到对公共场所的每件设施和一草一木的艺术创意,它们无不反映着一座城市及其居民生活对历史及文化的态度。它缔造着一座城市的形象和气质。如襄樊市在三国历史中举足轻重,无论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城池、城墙、楼宇、老街或雕花的井台等遗迹,还是现代设计中的建筑、雕塑、广场景观、壁画,都在默默地言说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岁月与人情世故,显露着生活和繁衍于期间的民众的文化习俗和地方品格,它将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他们后代的生活态度和审美素养,它们向外界的人们传递着有关自身在许多教科书里难以找到和详述的信息,它们记录着襄樊城市的荣辱与兴衰,构成了襄樊古城的历史主脉和精神气质。

三、公共艺术的视觉表达与传播

艺术语言是各种艺术创作的材料和媒介的总称。也就是说它既是构成艺术作品的必备材料,又是表现艺术作品的精神和意志、沟通作品与读者的媒介和工具。现代公共艺术视觉表达形式,是艺术的民主化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表征。现代公共艺术作品中视觉表达语言的美感常常具有深层次的文化性格,这种文化性格对欣赏者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了现代公共艺术的历史文脉和传统文化属性。归纳起来,城市公共艺术的视觉表达方式与传播大体可分为以下五个基本因素:

(一)形态。这是城市公共艺术最基本的形式语言,形态是我们眼睛把握物体的基本对象之一,它所涉及的是除了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和方向等性质之外的那种外部形象,不管怎样放置、放在何处,其边缘轮廓都展现了它的形。形态传达着作者的某些信息,又能感染与影响公众和环境,起到它特有的“用形体说话”的作用。艺术的典型形象是自然“镜像”加主观提炼的“精华”而实现的。夸张与变形则是装饰造型中的本质需要。夸张是对物象或物象的某一局部进行明显强调的一种手法,而大幅度的夸张就趋向于变形,使形象改变常态。夸张与变形是通过多种对比手法进行的,从而打破物象的比例尺度,使形体获得常态中不可能呈现的姿态。比如我们看毕加索油画《海滩上奔跑的女人》时,会发现人物带有强烈的体积感,人物的体形显得笨重而厚实,粗壮且夸张的四肢及各部位的变化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毕加索看来,形的准确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圆柱般的造型及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时所具有的装饰美感。夸张与变形是运用得非常广泛的一种造型语言,我们在很多艺术大师的作品里都能看到这一手法,因为它不受“真实性”的限制,而注重形式美和主观创造,它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使装饰形象更为个性化、更富浪漫色彩、更加抒情动人。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的各种形体的艺术作品。

(二)空间。城市公共艺术的空间语言有双重含义:1.自然空间;2.艺术空间。不理解空间就无从认识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其作用无限、魅力无穷,所谓“视觉磁场”也正指的是这个空间效果和张力。因此,空间是城市公共艺术非常重要的语言因素,如围合空间、穿插空间、分割空间、引导空间、渗透空间、贯通空间、凝聚空间、均衡空间等,这些虚实相间的空间,对作品审美效果的发挥与影响造成特殊的氛围。同时,现代公共艺术的崛起,使艺术家们从民间艺术和现代绘画艺术中寻找到新的创作动机,空间关系的处理突破了科学透视规律而达到新的境界。视觉艺术空间造型立足于画面自身的二维空间形态,并强调在二维空间的限定中表现四维空间、五维空间的内容,即加入时间的表现因素,在同一画面中表现两个以上的情节或时间,或将不相邻的物象进行组合。例如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作品就富有时间性,他以强烈的平面构成组织画面,对点、线、面和形式的塑造追求单纯和直接。现代艺术家处理画面空间与时间的手法大大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向自由表达主观感受、任意安排时空关系的境界发展。

(三)材料。材料是城市公共艺术的载体,没有材料就没有雕塑、壁画、装置艺术。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感和美感,可以表达不同的艺术个性和艺术效果。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要根据创意和内容来选择材料,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材料的材质美,掌握各种材料的特性与加工技巧,因艺施材、因料施术,设计师应避免沦为材料和形式的奴隶、技术的匠人。同时,肌理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因素,肌理可以改变材料给人的最初感觉。这种新的构成,造成了厚实、张力或集结的心理感受,它可触可摸,可亲可近,在与冰冷的建筑材料的对比中,尤其能营造出一种亲和力,也使人产生不同的体验。如武易的纤维艺术作品《蕴》刻画的是春雨,象征着飞扬的情思,材料垂感较强,似乎它们随时都会洒落下来;材料本身朦胧的毛质感,使人不禁想去触摸,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总之,城市公共艺术要靠材料去造美,世界上的一切具有相对稳定或能够形成形状的物质,都可以作为城市公共艺术的材料,关键要善于探索发现和巧妙利用,才可能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效果。

(四)工艺。任何形体、空间、材质都必须经过特种工艺进行加工制作才能成为城市公共艺术,才能传达其艺术语言。因此,工艺也是城市公共艺术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各种不同的材料都有它独特的制作工艺,同一种材料用不同的工艺加工制作,也会传达出截然不同的艺术语言,产生另外的艺术效果。目前在国内,艺术作品的加工制作大部分是靠厂家来完成。由于厂家对艺术的不解和技术的欠缺,最后往往导致作品艺术效果的损失,甚至彻底失败。因此,设计师必须参与并指导厂家共同合作完成。当然,最好是设计师自己能亲自加工制作,这就要求艺术家能够充分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质,熟练地掌握各种材料的加工工艺,灵活运用相应的工具,按照一定的操作方法和程序进行加工制作,才能使作品达到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统一。

(五)色彩。色彩是公共艺术中颇具表现力的艺术语言,把色彩的感情与象征运用在现代公共艺术上的目的在于使观者产生共鸣,进入作者所表达的情绪和精神世界之中,能引发观者心灵的愉悦或诗意的享受等各种艺术体验。如红、黑相间等色彩组合成对比的调子,构图在平稳中求变化,在黑色的衬托下使作品有一种浓郁的民间气息。这种有意营造喜气的色彩关系的做法,就明显带有作者的感情倾向,目的是通过色彩传递给人某种心理上的提示,从而引发艺术上的共鸣。蓝绿色彩深浅次序的安排往往可以营造宁静悠远的氛围,充满了闲情逸致。和谐的色彩处理关系就是作者感情取向的表达方式,也可以引导观者进入简洁的画面所营造出的遐想空间。现代公共艺术家在处理主观化装饰色彩方面,主要是在画面内部追求平面效果,取消或减弱纵深空间层次,使形态语言以平面的色块形式为主,而且每个局部与平面画法并无不同,只是互相错位构成而已。在用色方面,大胆强烈,不再考虑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对物体的作用,以纯色为主,运用红、黄、蓝三原色,间施黑、白、灰等色,纯粹凭主观情感来灵活调配设色,色泽艳丽,画面活泼跳跃,富有装饰效果和视觉冲击力。

(作者单位:襄樊学院美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