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土家织锦的传统工艺:历程与发展探析

土家织锦的传统工艺:历程与发展探析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土家织锦传统工艺的历程与发展探析方园土家织锦在民间艺术中有着特殊的光彩,它是土家族长期以来视觉文化的心理积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图案化了的史诗。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几乎已成为土家民间艺术的代表,也逐渐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兴趣与重视。而西兰卡普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土家织锦。噩耗传出,土家人民非常怀念她,把她织的彩锦取名为西兰卡普。因此,人们对织锦的态度发生变化

土家织锦的传统工艺:历程与发展探析

土家织锦传统工艺的历程与发展探析

方园

土家织锦在民间艺术中有着特殊的光彩,它是土家族长期以来视觉文化的心理积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图案化了的史诗

那五彩缤纷的色彩效果、平衡对称的图案构成、形态各异的表现内容和和谐严谨的装饰效果,广受人们的喜爱,被称为“土家之花”。虽然在某一些方面与我国的苗锦、傣锦、壮锦有相似之处,但稍加推敲其构成原理和视觉效果又截然不同,独有土家族自己的特色。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几乎已成为土家民间艺术的代表,也逐渐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兴趣与重视。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侧面对它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对于西兰卡普这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一、西兰卡普历史发展推论

作为民间艺术的土锦,关于其历史渊源和发展情况,由于文字记载和传世产品都很少见,探讨、考证有一定的难度。这里仅根据部分材料和摘引有关专家考证意见作些推论。

土家织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4000多年的古代巴人时期。历史上土家族人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土家族的先民除了从事农业、渔猎生产外,妇女还善于纺织,其“桑蚕、麻纻”成为贡品。因而“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史书《华阳国志·巴志》)。又记武王即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其地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蚕桑,宁麻……”。秦灭巴国之后,土家族地区的纺织业有所发展,所织的“img25布”成为皇帝的上乘贡品。到了三国时期,在诸葛亮“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的决策下,蜀国各地,包括湘西、鄂西,相应大力发展织锦,土家族的人民还逐步掌握了汉族先进的染色技术,并织出五彩缤纷的“土锦”。据考证,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的民间织锦,也都基本定型于这一时期。后来,唐宋时期随着土家族地区与汉族经济交流的增多,土家族地区的纺织业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社会风气,并广泛流向市场交易中,当时土家族的“img26布”,被汉人称为“溪布”、“峒锦”。土司时期,西兰卡普被称为“土锦”、“花布”等,且大量应用于服饰,《大明一统志》载:“土民喜服五色斑衣。”1735年土家聚居地区改土归流后,官府规定“服饰宜分男女”,才使得土家族变得与汉族相似。而土家族天性爱美,他们用西兰卡普的色调对服装进行了修饰,在衣领、胸襟、袖口、裤脚等处都镶上鲜艳的花边,于是就成了现代土家族服装。而西兰卡普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土家织锦。

一般文献上对土家织锦给予了诸多不同的名称:同治年间修的《龙山县志》云:土锦“绩五色线为之,色彩斑斓可爱。俗用以为被,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岗巾”。《永顺府志》云:“斑服即土锦。”“土人以一手织纬,一手用细牛角挑花,遂成五色。”所谓“岗巾”、“土锦”以及“岗锦”等相似称谓皆指土家织锦——西兰卡普。

20世纪70年代的有关田野考察表明,土家织锦基本延续汉代以来的纺织工艺。这与西南各少数民族受汉末蜀锦影响较大的说法有关。现存土家织机,沿袭汉代腰机式斜织机。这种轻巧简单的斜织机虽然比较原始,却易于妇女在家独立操作,适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

关于西兰卡普的起源,在土家族地区民间则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

远在古代,有一位心灵手巧、织了有100种花朵图案的姑娘叫西兰,她把山里的百花都绣完了,就没有见着半夜开花的白果花,为了绣出白果花,她独自半夜爬上高高的白果树……后来遭到嫂子的嫉妒,诬陷她夜里出门私会,败了家风,挑唆其哥将她害死。噩耗传出,土家人民非常怀念她,把她织的彩锦取名为西兰卡普。“卡普”,土语是花的意思,并把她的织绣工艺继承、传扬了开来……[1]

这虽说只是个美丽的故事,但西兰是千万土家姑娘的代表。土家姑娘从小便随母亲学习挑织技艺,结婚时,必须有亲手编织的西兰卡普作陪嫁品,为此,在西兰卡普上倾注着她们的智慧和心血,寄托着她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而使这种工艺慢慢得以发扬光大,无数个聪慧的西兰姑娘在创造中成熟起来……

二、西兰卡普的现状

在党和政府注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政策指导下,民间艺术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得到了有力的提升。按理民间艺术处在这么好的社会环境中,理应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然而,事与愿违。在社会转型期,民间艺术生态环境恶化,事业踏步不前,商品销售不旺,在整体上呈萎缩状态。西兰卡普当然也不例外

西兰卡普作为家庭传承、母教女学,是基本自织自用、满足本民族审美和生活需求的手工艺产品。随着科技的进步,商品物质的丰富,它的传承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和限制。并且由于它本身传统精髓的博大精深和工艺的复杂性,要求织锦艺人应该具有民族传统和艺术的多种修养,使如今心灵手巧的编织工越来越少。目前,曾活跃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织锦老艺人,如工艺美术大师叶玉翠等已经基本谢世。若以年龄统计,在湘西,70岁左右还能织造西兰卡普的长者已不过10人,50岁以上的大约30余人。因而,西兰卡普面临后继无人、断代的危险。

另外,西兰卡普还处在一个传统实物的大量流失和传统纹样的逐渐消亡的局面。西兰卡普的传承方式主要靠口传心授“摹仿记忆”[2],“名存形异”已构成织锦的重要特色,土家族的文化特征和价值正蕴藏在这些丰富的图案之中。所以离开了传统的织锦原物,就难以再织造。

由此,我们看到西兰卡普的手工艺社、织锦厂能继续生产的所剩无几,如十余年以前著名的龙山织锦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经营不善,织锦销路不好,价格越压越低,最后破产,许多的艺人弃艺从商,往日忙碌的织机现在落满了灰尘,前景甚忧。

三、西兰卡普发展滞后的原因(www.xing528.com)

1.科技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

社会转型期正值信息量大大增加,知识爆炸的时代。科技的进步,加快了生活节奏,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加上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对古老的民间美术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有了电视电影皮影戏只能相形见绌;用高粱秆、麦秆扎制的小猴人儿自然不能与变形金刚相提并论;同样,西兰卡普与现在的机印床单、被套相比,在易于生产和使用方便等方面更其劣势。毫无疑问,现代科技的发展必将对千百年来形成的民间美术体系产生巨大的冲击,不管在城市或农村,传统的手工艺已处于无情地被抛弃的局面。因此,人们对织锦的态度发生变化也是必然的。

2.经济效益不理想

记得在乡下采访、收集素材的过程中,村民们尽管非常热情,却也流露出不解:现在还要这玩意干嘛?做这个不来钱,又慢又苦。据了解,一块土家织锦,一个织工辛苦一天,也难收入10元钱。所以,经济效益低下,直接影响生产者的积极性和产品的质量;质量下降,又反过来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湖北各地的织锦手工艺社、厂的关、停、转,都和产品销路不畅、经营亏损有关。

3.价值观念的变迁

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价值观念并不是永恒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土家妇女从心灵深处改变了自身的传统文化理念。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地出现的打工潮,使许多土家姑娘走出贫穷的山寨,到发达城市打工,她们从现代文明中吸取营养,见到了大千世界的众多景象。她们不再满足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再愿意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长年累月织造织锦,使土家织锦的产量逐渐减少。

四、西兰卡普的传承和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传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在全国开展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也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使用,继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则。所有这些,都为我们目前进一步做好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外围条件,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首先,大力解决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的出路,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最好的办法。从政府保护的角度出发,减免民间美术品产业的税收,向艺人无偿提供活动场所,媒体扩大宣传,普及民间美术教育,增强对外交流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措施。如2001年,《湖北民间刺绣》应香港政府的邀请参加香港文化中心举办的“中国传奇”活动月。应邀参加的都是各省、市优秀的民间艺术项目,所有经费均由香港政府提供。香港文化中心属于政府机构,位于最繁华的尖沙咀,规模宏大,设备齐全,是全香港档次最高的文化娱乐场所。在这里举行群众文化活动通常是不收门票的,任市民自由参加;而音乐会交响乐等高雅艺术则以市场经营方式进行。这是香港政府对民间艺术的一种保护措施,我们是否也能借鉴?

近几年来,我省的中、小学教材都增添了民间美术的内容,这不仅扩大了青少年知识面,也弥补了美术义务教育缺少民间美术教育的缺憾。遗憾的是,在高等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学科的建设仍然比较落后。目前开设了民间美术专业的高校极少,相关的美术教材也极少,在培养民间美术后备高级人才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其二,努力开发市场。只有充分利用西兰卡普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的特点,使其尽快进入并适应现代人的社会生活,土家织锦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事实证明,土家织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2003年10月,来凤县土家织锦村受法国高级时装公会邀请,在法国巴黎文化中心、卢浮宫等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服饰文化”展览,得到了中法文化年组委会和法国广大观众的赞赏。回国后,受到国家民委嘉奖。该村出国参展的“土家女儿会”和古式木织机均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法国展演归来,土家织锦村的经营者得出结论:越是历史的传统的产品,越有生命力。瞄准这一优势产业,土家织锦村按照产业化的现代经营模式,扩大织锦产品加工规模。该村采用家庭编织与企业联销一体化运作,集中销售与分散加工联动等方式进行西兰卡普的生产。2003年,来凤县土家织锦村和20多家联营户创产值达50多万元,产品外销呈供不应求的趋势,平均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为满足市场需求,今年土家织锦村又重新设计打制了4台特大型木织机,可生产2米宽的大型壁挂和床罩等床上用品。近年,来凤县委、县政府已将西兰卡普织锦产业,当作一项富县富民的民族文化的“无烟工业”,加以重点培植。由此可见,西兰卡普进入现代生活,进入现代生产不是不可行的,来凤县土家织锦村的例子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依据。

最后,我们还应借助政府的保护政策,多在旅游纪念地、各种展销会上开辟阵地,以多种形式搞展销、代销。西兰卡普不宜大批量生产,而应增加花色品种,保持特色;在销售过程中减少中间环节,畅通渠道,让产品直接和消费者接触;在宣传上,注重介绍它的图案寓意、艺术特色,使消费者加深理解、增加兴趣,拉近距离。

有理由相信,西兰卡普虽然是过去手工时代的产物,然而,它所沉淀起来的艺术,却不会因为生活的变化而失去光彩。不论科技如何发展,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一种精美的艺术品,在世界都高度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西兰卡普将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到它的价值,它也将永远成为土家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注释

[1]扬昌鑫编:《土家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第136页。

[2]辛艺华,罗彬:《土家族民间美术》,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第3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