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 论
DIYIZHANG XULUN
人们为了生存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居留于城市。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1.1 城市第五立面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我要像鸟儿一样飞翔,我要像鸟儿一样俯瞰大地!”曾几何时,人们看到天空中翱翔的飞鸟时都会禁不住有这样的梦想:我也要像鸟儿般畅游天际,我也要像鸟儿般俯瞰大地。古人的这个梦一做就是成千上万年,直到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WrightBrothers)发明了飞机,人们才得以飞向天空,去俯瞰我们的大地与河流,去俯瞰我们的农田与房屋,去俯瞰我们的城市与建筑。
古人们的这个梦想随着飞机的发明已经为现代人所实现。随着航空航天业的发展,更多的人们有了直接或者间接俯瞰大地的机会,城市顶部风貌及其所处的周边环境毫无保留地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中来,人们从空中领略到了在地面上未曾体验过的城市风光。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低空空域的逐渐开放,通用航空业的发展势头也同样迅猛。据《青岛晚报》2012年4月17日的最新报道,珠海在今年3月份建立了我国首家私人飞机4S店,而青岛也有一项私人飞机4S店的项目正在筹备之中,预计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试营业[1]。随着通用航空业的大力发展,旅游观光、私人娱乐、公务飞行、航空摄影等航空活动将迅速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更多地获得了从空中俯瞰城市的机会,城市第五立面这一新的城市形态将会更多地被人们所关注,针对城市第五立面的研究也更具有意义与价值。作者所在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景观中心实验室根据目前通用航空领域的发展现状,针对所研究的城市第五立面这一课题,于2011年购入了一架某型无人遥控直升机(图1.1),及其配套搭载的照相机与摄像机,以及数据传输系统及地面控制系统。利用该套设备可进行航空摄影、航空遥感、航空巡查、空中放线等作业任务,并为作者进行城市第五立面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图1.1 某型无人遥控直升机
(资料来源:自摄)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城市竞相往立体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在前几年,有的国家或地区甚至出现了竞相修建超高层建筑,努力争夺地区第一高楼甚至世界第一高楼的态势。如2011年在阿联酋的迪拜竣工的哈利法塔高度达到828米,其高度为目前世界第一;在中国台湾建成的台北101塔其高度为508米,目前排名世界第二位;在中国上海建成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高度为492米,等等。而且世界各地在建或筹建的超高层建筑也不在少数,如在上海浦东,紧邻着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金茂大厦的上海中心,其设计高度为632米,预计2014年竣工;在深圳正在建设的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大厦,其设计高度为646米,预计2014年竣工;在中东地区,高度甚至超过千米的超高层建筑也在筹划之中……随着高层建筑乃至超高层建筑的竞相兴建,人们的生活环境逐渐向高空转移,越来越多的人们有了进入超高层建筑生活和工作的体验,也有了在超高层建筑内俯瞰城市环境的机会。
我们在高空俯瞰下的城市顶面及可视的侧面即为城市的第五立面,它从另一个角度体现着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特征,是城市特殊的表情,也反映着城市的特殊性格。在我们比较边远、落后的地区以及一些保护得比较好的古村、古镇中,仍保留着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的城市第五立面(图1.2)。例如浙江宏村、周庄、乌镇、云南丽江等众多水乡古镇,在清澈流水绿树荫映衬下的青黑小瓦两坡水屋面,让人感觉格外雅致;老北京层峦起伏的宫廷建筑群落,在斜阳烟柳中,那金黄色的重檐琉璃大屋顶显现出迷人韵味;平遥古城那古朴的青砖墙面和垂花院门在夕阳的余晖之中仿佛还能看到当年晋商们的繁荣场面;还有皖南民居码头墙青瓦屋面的古朴自然等,都给到过这里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地方已经成为中国历史古典建筑中的典型代表而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这些传统城市中那多样又统一的城市第五立面形态是我们需要寻找和赞叹的奇葩,我们不仅用物质空间来传递文化与历史,更应传递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情趣与智慧。
图1.2 保存较好的传统城市第五立面,图为云南丽江古城
(资料来源:网络)
在中国,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城市的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0.6%提升到2011年的50%多。随着各大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预计中国还将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在未来10年之内,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目前,新技术、新科学、新理念的出现和发展为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与此同时,城市的种种无序扩张式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曾经有人提出:“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对它的整治与改造应顺应原有的城市肌理,创造适应今日的生活环境,千万不可粗暴地大拆大改,否则城市失去了史迹,犹如人失去了记忆,沦为丧失历史遗迹、没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居民的心理不能不受到影响。”[2]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Koolhaas)指出,亚洲地区涌现出的人口达千万以上的大城市,正在成为无特色、无历史、无规划、无中心的“普通城市”[3]。大师们的言辞不无激烈,但也恰恰指出中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症结:原本因地域环境的巨大差异而形成的各色城市肌理正渐渐失去它们鲜明的色彩,人们怀念和向往的生活环境也在记忆中渐行渐远。因此,城市第五立面这一个特殊的城市空间将作为城市的潜在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地合理开发与挖掘,城市第五立面这一特殊形态也将作为未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新的着眼点与出发点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1.1.2 城市第五立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城市第五立面的形态逐渐脱去了各种风格的外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趋势。同时,随着人们俯瞰城市视点的增多,城市第五立面形态逐渐被更多人所关注;同样,城市第五立面的诸多缺点与问题也暴露在人们眼前。现今国内诸多城市的第五立面设计与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地区城市第五立面形态的杂乱不堪已经对城市的总体风貌构成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产生了许多视觉污染。目前,我国部分城市第五立面形态欠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城市第五立面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过去人们可以俯瞰城市的机会并不多,只能是在城市周边地势比较高的地点(图1.3)或城市中个别较高的建筑物之上。随着近几年航空业的大力发展及高层建筑物的竞相建设,人们才有更多的机会看到城市第五立面。过去人们在从事城市设计、城市空间营造、建筑设计等相关城市建设的过程时,大多从普通的地面人视点出发,而很少考虑到从高空俯瞰时的效果。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到建筑单体设计,从空间场所的营造到功能的确立,从材料材质的选择到色彩的使用,城市的顶面往往是设计师们、政府官员们和普通民众们所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因此城市第五立面所存在的各项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图1.3 在布达拉宫上俯瞰拉萨市
(资料来源:自摄并后期拼接)
(2)过分强调形体组合,忽略人的感受
凯文·林奇(KevinLynch)“城市形态设计是对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环境所做的规划与设计”[4]的观点,以及他提出的城市形态设计的五项要素,在业内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并且在大量的项目实践中加以运用。但是应该看到,当前国内的城市形态设计对此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很多设计师片面理解凯文·林奇的理论,生搬硬套五项要素进行城市形态的设计,过分研究形体组合。事实上,凯文·林奇的理论特点在于最直接地考虑人的因素,他所强调的是对人的关怀。然而很多设计师对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却视而不见,造成在许多城市第五立面形态设计过程中忽略人的因素的现象。
(3)“大手笔”的设计导致人性尺度缺失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城市第五立面形态设计中的尺度感也随着人们通行速度的增加而成倍增长。超大尺度的地块、看不到边界的广场、动辄数百米的道路红线宽度,这些所谓的“大手笔”或“形象工程”,其尺度感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的视觉尺度及感知范围,人们无法在这种巨大的尺度下体会到场所的归属感和舒适性,更无法体验到人性化的尺度感受。这些“大手笔”的设计可能在图纸上会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但实际却对城市第五立面形态造成了很大影响,如同城市第五立面上的疤痕或创伤,并且无法形成易感知的人性空间,不能聚集旺盛的人气,也无法体现城市的活力。
(4)城市形象趋同,风貌特色丧失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球化、信息化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城市正在传统风貌缺失、形象趋同、文化缺失、特色危机等一系列城市问题的阻挠之下艰难前行(图1.4)。“无论你走到哪个城市,目光所及之处,全是一色的高楼群、玻璃墙、霓虹灯、立交桥、宽马路、大广场。当城市的背景已被麦当劳、肯德基火红的标志点燃的时候,我们真的分不清自己是在北京、上海还是纽约?”[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城市设计的盲目跟风,对地方城市特色与风貌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对城市风貌的狭隘理解等。其外在表现就是城市第五立面形态缺乏地域感,不具识别性。同时,由于设计手段的局限,设计师们很难将风貌特色进行整体化的设计考虑,以致难以形成有规模的城市风貌形态,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城市印象。当人们乘坐飞机飞抵目的地上空时,不具地方风貌特色的城市第五立面很难给乘客留下深刻印象,若不是手里的机票提醒,乘客们也许都忘记了自己的目的地。
图1.4 城市形象趋同
(资料来源:自摄并后期拼接)
(5)城市第五立面的开发与利用不足
人们对城市第五立面的形态等方面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殊不知城市第五立面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价值与意义,对城市第五立面的开发及利用程度还远远不够。例如,城市第五立面可以作为展示空间的载体,用以广告宣传、城市宣传,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城市第五立面作为城市形象的窗口之一,是城市特色、城市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城市第五立面可带有一定地方性的、特色性的象征意义,是地方文化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文化效益。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高空俯瞰城市机会的增多,城市第五立面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并被重视,但国内外对这一新命题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深度与系统性,但与之相关的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理论已得到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市历史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模式方面的研究;
②城市肌理、城市形态等方面的研究;
③建筑第五立面与城市第五立面的发展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1.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城市历史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模式
国外对城市历史及城市发展变化做了深入的研究,详尽描述了城市形态的历史演化过程,并讨论了引起其变化的原因。斯乔伯格(G.Sjoberg,1960)建立了符合前工业化城市普遍特征的模型;芒福德(L.Mumlord,1961)从人文科学角度对西方城市起源与发展进行了研究;建筑史学家拉斯姆森(SteenEilerRasmussen,1964)在不同的时间切片与空间中对建筑形态进行了分析;培根(Baken,1976)在其《城市设计》中将历史实例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相联系[6];吉尔德恩(SigfriedGiedion,1941,1948)建立了现代建筑的历史观;建筑历史学家科斯托夫(SpiroKonstan-tineKostof,1991)通过《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对城市发展历史的回顾试图探索城市建造的普遍现象[7]。这些理论研究对于探索城市历史、研究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模式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是研究城市第五立面这一命题的理论基础。
(2)城市肌理、城市形态等
卡米洛·席蒂在1889年出版的《以艺术原则为依据的城市规划》(又译为《城市的建造》)一书中运用艺术原则研究城市空间中的实体(主要是教堂)与空间(主要是广场、街道)的相互关系及形式美的规律,并据此提出了强调实体与空间整体性和注重它们内在关系和关联的“视觉艺术”准则。强调比例、人与环境的尺度以及多姿多彩的透视感和向自然学习的视觉美学法则[8]。
自从1960年凯文·林奇(KevinLynch)提出其城市意象理论以来,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凯文·林奇提出城市肌理的三项基本要素:居住密度、纹理组织(grain)和交通模式。他认为,城市肌理是城市形态的基本要素,比城市形态的其他要素如城市规模、城市形状等更重要。[9]凯文·林奇从人们的价值观、行为需求、心理知觉等方面出发展开研究,他所关心的是城市肌理的更为实质的问题,即城市肌理与人们的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凯文·林奇理解的城市肌理是人们的生活模式,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是城市设计需要作出的基本决策。
凯文·林奇的理论对于我们研究城市第五立面的形态与肌理有很大帮助。在城市建造过程中,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区开发,都必须有一个理想的肌理模式,这个理想的肌理模式包括街道网的密度、街区尺度、建筑密度、建筑类型、纹理组织形态、街道形式、交通模式、环境空间等,这个肌理模式一方面能适应现代城市功能,反映现代城市生活,符合城市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还要延续城市传统的肌理形式,体现城市第五立面特色。
(3)建筑第五立面与城市第五立面的发展与应用
1926年,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提出了著名的新建筑“五要素”,其中屋顶花园作为其中重要的要素之一被首次提出,并应用到其作品萨伏伊别墅之中[10]。在此之后,屋顶花园及各类规模的屋顶绿化工程便相继出现在西方建筑屋顶,如在20世纪60年代建成的美国华盛顿水门饭店屋顶花园、英国爱尔兰人寿中心屋顶花园等。屋顶花园因其具有美化城市环境、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建筑热工性能、调节城市气候等作用,成为竞相研究的重要领域。日本特殊绿化共同研究社于1995年出版的《新绿化空间设计指南》,为都市空间的屋顶、壁面的绿化设计等提供了一套解决方案;日本东京明文规定新建筑占地面积只要超过1km2,屋顶的1/5必须为绿色植物所覆盖,否则开发商就得接受罚款(东京都绿化指导方针)[11];盖尔(J.Gehl)的《交往与空间》,为第五立面景观设计如何处理空间与交往的关系提供了参考[12]。
1.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城市发展与城市肌理、城市形态等
我国对城市的发展研究起步虽然较早,但研究进展缓慢,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进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城市发展、城市形态、城市肌理等方面理论的研究才进一步增多。如武进的《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演变》(1990)[13]、胡俊的《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1995)[14]、齐康的《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1997)[15]、段进的《城市空间发展论》(1999)[16],对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的过程、特征、动因、问题等进行了总结性研究,并对城市形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探讨。顾朝林的《论中国城市持续发展研究方向》(1994)从自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交通、城市职能、城市结构等多角度对城市形态展开研究[17]。王建国的《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方法》(1994)对城市形态研究的分析方法和计量方法方面的研究有较大进步[18]。侯寰宇等的《城市中央商务区(CBD)空间形态浅析》(2003)针对某一特定城市,对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上的城市形态研究逐步加强,等等[19]。
(2)建筑第五立面与城市第五立面的发展与应用
赵庆在《城市社区第五立面景观研究》(2010)中对社区第五立面景观进行解析,提出城市社区第五立面景观设计及评价方法[20];李莉在《城市多层住宅第五立面设计研究》(2007)中通过对城市多层住宅屋顶形式的研究,提出城市多层住宅第五立面设计策略[21];张允在《建筑的第五立面——现代建筑屋顶发展趋势探析》(2005)中对现代建筑屋顶对建筑功能和城市形象的影响、建筑屋顶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做了研究,并对我国建筑屋顶发展的两大思潮做了评价分析[22];田立在《当代建筑第五立面设计》(2008)中对当代建筑第五立面的发展因素做了总结归纳,分析总结出在第五立面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并从屋顶形态的设计中得到启示,分析建筑屋顶未来的发展趋势[23]。
1.2.3 综合分析
在与城市第五立面相关的研究领域,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模式、城市肌理、城市形态等方面,国内外已进行大量相关研究,获得大量理论成果及著作,并在相关领域进行实践探索。这些理论与著作无疑是研究城市第五立面的重要理论基础与依据,但针对这一课题,国内外研究中虽有少量涉及,但均不够系统与全面,没有从俯瞰视角这一特殊视点,系统性地提出城市第五立面的概念与范畴,对城市第五立面的深入研究还存在较大欠缺。(www.xing528.com)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改善人居环境中的消极空间
在城市中,我们通常将整个城市中没有被利用到的,或者不能给居住者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造成人们生活不便的空间都称为消极空间。过去,人们仅仅是留意城市空间内那些没人使用或没有被利用到的空间,对处于高空中的空间讨论较少。随着高空俯瞰城市的机会增多,许多城市第五立面也被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城市第五立面也就成了形成消极空间的因素。这样的城市第五立面给可以看到它的人们带来了消极的感受。所以,积极利用和改善城市第五立面的消极空间,创造良好的城市第五立面形态在现今生活中就显得十分重要。
(2)塑造城市的标记与象征
与很多地标性建筑物或构筑物一样,城市第五立面也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记与象征。当一个人乘坐飞机到达一个新的城市时,未下飞机之前他就可以注意到该城市的第五立面形态,良好的具有特色的并且能够体现城市风貌的城市第五立面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成为城市的标记与象征。
(3)城市第五立面营造城市景观
由于城市第五立面与城市空间环境互为图底关系,城市第五立面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城市第五立面已经和城市的美化绿化一样,对城市的景观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4)城市潜在空间的开发与利用
城市第五立面随着俯瞰视点的增多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中来,而在过去人们往往忽视这一重要的城市空间。在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环境压力等多重需求及压力下的当今城市,城市第五立面作为城市潜在的利用空间,其开发与利用无疑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1.3.2 研究意义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为城市第五立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带来了诸多挑战。城市第五立面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市的总体风貌以及空间环境形态,同时也影响着城市的地域特色。本书以整个城市为背景,从整体的、综合的角度入手,以城市第五立面形态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城市第五立面的各类组成要素,从视觉传达角度出发,从而艺术地表现与体现,为今后的城市第五立面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第五立面较之前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要落后于世界其他先进国家,并且也落后于实际的城市发展速度。因此,就城市第五立面的形态进行深入的探讨及研究,将有助于改善今后城市发展中城市第五立面形态发展状况。本书以俯瞰视角下的城市第五立面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第五立面的发展演变过程、构成及影响因素,以及设计依据和原则、控制要素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完善城市第五立面形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2)实践意义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在高空俯瞰城市的机会与时间也越来越多,不同城市的第五立面形态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和体验。良好的有特色的城市第五立面形态不但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是彰显城市魅力、体现城市品位的重要窗口之一。随着城市第五立面越来越多地被人关注与重视,无论是城市的管理者、经营者,还是城市规划设计者们都把城市第五立面形态设计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来,从城市的开发规划到城市的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充分考虑到城市第五立面形态设计。因此本书的研究及探讨,将在如何使城市的形象更加鲜明,更加引人注目,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做出实际贡献。
1.4 研究对象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城市的第五立面所形成的清晰的风貌和特色,往往成为一种城市的象征。本书以城市第五立面为研究对象,分析确定城市第五立面产生的背景、城市第五立面的类型、城市第五立面的构成要素及影响因素,以城市第五立面与城市肌理的关系,以及城市第五立面形态的视觉控制要素为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
(1)文献整理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学术专著、期刊、文档文献、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的阅读和整理,了解相关课题尤其是城市第五立面的研究现状,获取与课题有关的理论成果,通过对其整体的把握,对自己的研究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同时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对城市第五立面、城市形态、城市肌理等重要内容进行查阅,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
(2)现场调查
通过对青岛市地区城市第五立面的现状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取证,收集相关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并通过摄影、手绘等手段获取相应的图形图像资料。
(3)问卷调查法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书研究内容及需要合理统一编排问卷,确定合理的调查方法,从而了解普通居民对城市第五立面的理解与看法(问卷详细内容参见附录)。
(4)统计分析法
研究根据问卷调查所取得的数据,以百分比统计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大量的实景照片及其他所获信息对研究内容进行说明分析。
(5)分析归纳
在对城市第五立面的提出,以及城市第五立面的构成因素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综合的分析之后,结合已取得的数据及资料,对城市第五立面与城市肌理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城市第五立面的视觉要素进行分析与归纳,对城市第五立面的利用与开发提出新的思考,最终获得有价值的结论。
1.6 本书框架
【注释】
[1]信息摘自《青岛晚报》2012年4月17日刊。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癫狂的纽约——一部曼哈顿的回溯性的宣言》(DeliriousNewYork)[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8.
[4]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海默.中国城市批判[M].上海: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6]N.Bakon.Designofcties.Edmund[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6.
[7]SpiroK.Kostof.TheCityShaped:UrbanPatternsandMeaningsThroughHistory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8]卡米洛·席蒂.城市的建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889.
[9]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0](法)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走向新建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沙振震.城市需重视建筑第五立面规划建设[J].城乡规划,2005,20(5):19-20.
[12](丹麦)盖尔(J.Gehl).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3]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演变[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4]胡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15]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6]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7]顾朝林.论中国城市持续发展研究方向[J].城市问题,1994(06):25-27.
[18]王建国.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方法[J].新建筑,1994(01):09-12.
[19]侯寰宇,宋媛媛.城市中央商务区(CBD)空间形态浅析[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4).
[20]赵庆.城市社区第五立面景观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
[21]李莉.多层住宅第五立面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22]张允.建筑的第五立面——现代建筑屋顶发展趋势探析[D].上海:同济大学,2005.
[23]田立.当代建筑第五立面设计[D].长沙:湖南大学,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