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片交换看日本人的精神结构———自我不踏实感
谢友荣
1.引言
名片在日语中称作“名刺”。据说“刺”这个字源自汉语,古代中国曾把写有姓名的竹片称作“刺”。同样日本的名片也印有姓名、职业、职务、电话号码等。据说日本最早使用名片是在安政元年(1854年),当时美国使节和日本政府官员首次交换了名片。此后日本人开始频繁地使用名片,甚至比欧美人更加频繁。
2.日本是名片社会
众所周知日本是名片社会,特别在商业界初次见面时日本人必定相互交换名片。此外家庭主妇、学生等也都使用名片。日本人如此频繁地交换名片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首先,名片上印有姓名、工作单位、团体名称、所属部门、职务、地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等详细内容,在联系时特别方便。其次,日本人的名字发音比较复杂。例如,“伊藤”、“伊东”、“伊人”、“井藤”、“以東”等虽然写法不同,但都读作“イトウ”。再如日语中“アキラ”这个读音,会有“明”、“昭”、“亮”、“晶”、“輝”、“光”、“彬”等汉字对应。所以,为避免读错名字而引起误会日本人通常会在初次见面时相互交换名片。
那么日本人如此频繁地交换名片的深层动机是什么?换言之这反映了日本人什么心理呢?笔者认为这主要反映了日本人心灵深处的自我不踏实感。日本著名社会学者中根千枝在《纵向结构社会的人际关系》(『タテ社会の人間関係』)中系统论述了日本的社会结构。他指出欧美国家的社会结构是横向的,而日本的社会结构是纵向的,同时纵向结构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上下关系。但随着明治维新中身份等级制度的废除、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等,这种纵向结构逐渐变得不明显。于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很难确定自己和他人的相对位置,随之自我不踏实感也不断增强。
自我不踏实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劣等感。它具体表现为性格上的软弱、内向、拘束、没有毅力等;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和主见。为克服这种不踏实感,日本人特别注重集团的和谐,频繁地进行物品交际(例如互赠礼物)等。其中交换名片可以说是物品交际中最典型的一种形式。换言之,日本人之所以如此频繁地交换名片正是为了缓和心灵深处的这种不踏实感。
3.自我不踏实感的概念和表现
自我不踏实感即自己没有或缺乏踏实感。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南博在《日本的精神·文化·传统和现代》(『日本の心·文化·伝統と現代』)中阐述了自我不踏实感的具体表现。“日本人的不踏实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消极方面表现为软弱、内向、拘束、没有毅力;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和主见,具有一定程度的劣等感。其次,积极方面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为协调人际关系对待他人更加体贴、诚挚和真诚;为克服自我不踏实感而产生的积极的上进心、对工作的热情等”。(1987:2)
4.自我不踏实感的形成原因
4.1封建社会身份等级制度的废除
人类社会结构可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例如,父母和子女是纵向关系,兄弟姐妹之间是横向关系;母公司和分公司是纵向关系,分公司之间是横向关系。1977年中根千枝从社会人类学角度分析了日本现代社会,并出版了著名的《纵向社会结构的人际关系》这一著作。在著作中他将日本社会定性为纵向结构社会,并和横向结构社会的欧美国家进行了具体比较。例如,当被问及:“你是做什么的?”时,如果人们回答:“我是工程师。”那么这种社会主要是横向结构社会。如果人们回答:“我是某某公司(例如松下)的职员。”那么这种社会主要是纵向结构社会。
纵向结构社会的社会关系是一种上下关系。所以日本人非常重视上下关系,例如敬语的异常发达和完善就是源于对上下关系的重视。日本的上下关系建立在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之上,整个社会的等级异常严格,并呈阶梯状序列分布。同时,各等级内部也有相对应的序列。例如,在江户时代大名根据归属德川幕府时间的长短分为“親藩”、“譜代”、“外様”等不同等级。这样在日本每个人都生活在相对的等级世界里,并占有对应的某个位置,自己和他人的相对身份关系也比较明确。如果是武士,那么在和将军谈话时就必须使用敬语,也必须服从和执行将军的命令。对武士而言,只要遵守将军规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自己就不会受到任何威胁,自我不踏实感也就相对较弱。但这种身份等级制度在明治维新中被废除了,自我不踏实感也随之增强。
4.2现代社会的信息化
现代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信息化社会。以因特网为主要代表的信息化为人们获取、传递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通过各种通信工具人们可以迅速了解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如果需要某种信息,在互联网上一搜索便可轻易得到。但是,从互联网上获得的信息一定是真实的吗?一定是可靠的吗?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吗?实际上它的真实性很难判断。由于多渠道、全方位的信息源源而来,人们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难以分辨出哪些有用、哪些无用。因为无法作出判断和决策,结果就和没有任何信息一样。面对过剩的信息人们该如何定位自己?信息的极度过剩使这种定位变得异常困难。这种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同样也使人际交往变得难以处理。
4.3日本特殊的地理环境
众所周知,日本是位于亚欧大陆东岸的一个岛国。这种封闭的地理环境给日本民族带来了双重影响:既带来了民族的开放性,同时也带来了民族的封闭性。此外,日本正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壳活动比较频繁,经常发生地震。同时日本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这种自然环境使日本人形成了不被动反抗自然、而是主动接受自然万物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影响了日本人的性格,使他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劣等感。
5.自我不踏实感的影响
5.1对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影响
为缓和自我不踏实感,日本人特别重视集团内部的和谐。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具有这样的和谐意识,因此特别容易形成全民族的凝聚力。如上所述,日本是纵向结构的社会,社会成员特别重视“内”和“外”的差别。公司的每个职员都会把公司看作自己的“家”。这种“家”意识使日本民族联成一体,并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5.2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如上所述,自我不踏实感的表现之一是为克服它而产生的上进心、对工作的热情等。具有这种上进心,日本人做任何事都会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公司他们会拼命、忘我地工作,公司员工武士般地效忠公司。为了公司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包括健康和自己的家庭。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这样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才会有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
5.3对日本文化开放性的影响
开放性可以说是日本文化的最大特征。自古以来日本就特别重视通过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来发展本国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吸收了西欧各国的先进文化,并把这种文化加以消化,进一步和本国文化相融合,创造出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
当接触外国先进文化时,因为内心自我不踏实感的存在,他们会不加反抗地加以吸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摩擦是很小的。所以,历史上日本在不同时代先后吸收了中国文化、朝鲜文化、古印度文化、葡萄牙文化、荷兰文化等当时世界的先进文化,从而赋予了日本文化高度的开放性。(www.xing528.com)
5.4对日本人自杀观的影响
1968年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自杀,1970年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现在日本的自杀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已不算什么新闻。据2007年底有关报道,2007年日本自杀总人数达到创纪录的34427人,平均每天94人,自杀人数连续5年超过3万人。这和日本人固有的生死观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不能忽视自我不踏实感这一重要原因。自我不踏实感引起的消极性的软弱、内向、拘束、缺乏毅力等都容易使他们产生自杀倾向。
5.5对日本人委婉表达的影响
日本人内心的自我不踏实感使他们从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而是用一种特别委婉或模糊的措辞来表达。他们总是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词语,例如“可能”、“好像”、“似乎”、“看起来”等。日语中特有的表达方式也非常适合这种委婉,他们讲究的是“以心传心”。有时候日语中的委婉体现的是一种含蓄,特别是在感情方面。
6.缓和自我不踏实感的手段
6.1充分重视集团的和谐
集团的和谐也称作集团主义,即集团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一种团体意识。日本的企业尤其注重这种集团意识。为协调人际关系,企业在一年中会举行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活动。另外,日本式经营三大支柱之一的终身雇用制使每个人都特别忠诚于所属企业。一旦被企业录用,只要服从上级命令、保持与同事之间的协调、顺利地完成工作,就不会被解雇。企业规模越大,职工能够享受到的待遇就越优越。从开始工作到退休为止公司采取全包的形式在生活上给予保障,这样职工自然能安心工作。这意味着公司和职工是命运的共同体。因此,日本企业的职工稳定率非常高,职工对企业也极为忠诚。当职工代表公司和其他公司进行贸易谈判时,与其说是代表自己不如说是代表整个公司的形象。甚至每位职工的名片都由公司统一制作,完全不能根据个人意愿;而且每位职工的名片上都印有象征所属企业的标志。
6.2频繁地进行物品交际
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以岁末和中元节赠物为主,每逢祝贺、纪念、慰问之时,无论是喜是哀都免不了礼物的互赠。一年365天庆祝活动名目繁多。其中贺年作为新年的首次庆祝活动,举行得既隆重又热闹。在给长辈、上级、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拜年时,贺年的客人要为小孩准备压岁钱,并把钱装在纸袋里,钱不要给得过多,过多反而失礼。日本有男孩节和女孩节,其中女孩节是3月3日,男孩节是5月5日。每年的此时亲朋好友互赠礼物给对方的孩子。这种互赠活动使人们的感情交流得以维持,爱情、友谊、感谢等温柔的人情通过礼品得以实现。这样自我不踏实感也得到缓解。
6.3特别重视顺序和排列
日本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年长者的传统。一般来说在企业中工龄越长、经验越丰富,则对企业的贡献就越大。所以日本企业把学历、年龄、连续工作的年限等作为晋升和提薪的主要判定标准,重视年长工作者的资历与成绩。这种雇用惯例就是日本式经营三大支柱之一的年功序列制。根据这种制度个人依据工作年限领取相应的工资,在人际关系中确立自己和他人的相对关系。这样自我不踏实感会相对减弱。
再如,日本家庭也很重视纵向人际关系。在传统的日本家庭里长子继承制度仍然存在,长子作为继承人在家庭中具有特殊地位。长子从小就受到特殊待遇,长子甚至可以指使弟弟妹妹,并能够得到他们的尊重。长子继承家业后成为家族之长,开始领导整个家族。
此外,日本的相扑界和柔道界也特别重视排名。高等级选手通常会受到尊重。例如,相扑中处于最高地位的“横綱”会受到其他相扑的尊重,并受到他们在生活上的各种照顾。为得到这种待遇,下级相扑会通过刻苦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6.4重视各种节日和礼节
日本有各种各样的节日。例如,“七五三”、“初詣”(新年后首次参拜神社)等家庭活动。日本企业也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和睦,企业内部会经常举行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活动。例如,运动会、忘年会等。很多公司会定期举办全公司或各部门的活动。其中有职工与家属一起参加的运动会、旅游、为调动工作的职工举行的欢送会等。公司还有各类兴趣小组,公司干部可与普通职工同乐。
交换名片也有很多礼节。例如,交换名片时应由下级、晚辈等首先提示;应认真、仔细地看名片,然后将其夹入名片簿内;递交名片时要将名片面向对方;用双手递交名片,不要单手用手指夹着给对方;不要折叠名片或在名片上做笔记等。收到名片后不能随便读名片上印的名字,因为日语中同一个汉字会有多种读法,而读错对方的名字是非常失礼的事情。一般名片的背面都会印有名字的读音,因此应先确定好名字的读法再称呼对方。
7.结语
本文尝试阐述了作为日本人名片交换动机的自我不踏实感的概念、表现、形成原因、影响和缓和手段。最近国内的日语学习者越来越多,且其中大部分毕业后会就职于日资企业。因为名片在日本商业界发挥着极其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作用,所以对他们来说掌握名片交换的相关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只有了解日本人频繁交换名片的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才能在和日本人的商业接触中做到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川島武宜.《日本社会の家族の構成》[M].日本評論社.1950年.
2.南博.《日本的自我》[M].岩波新書.1983年.
3.南博.《日本の心·文化·伝統と現代》[M]の「日本人の精神構造」.新日本製鉄株式会社広報企画室編.———丸善.1987年.
4.千葉敦子.《ちょっと可笑しいぞ日本人》[M].新潮文庫.1988年.
5.外山滋比古.《英語の発想、日本語の発想》[M].日本放送出版協会.199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