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汶川黑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及成果

汶川黑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及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使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灾区的社会经济与产业结构遭受毁灭性破坏。因此,本文基于感应认知原理分析潜在黑色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借鉴国外黑色旅游开发的经验,提出汶川黑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路,旨在对灾区重建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因而在汶川黑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主体的需求与动机进行景区的建设和产品的开发。

汶川黑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及成果

基于感应认知原理的汶川灾区黑色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曾献君 杨 瑞 廖 兰

1.引言

黑色旅游(Dark Tourism),是一种独特的旅游文化现象,近年来已引起国外旅游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一般指与死亡、痛苦、恐怖、灾难等相关的旅游活动。国外比较著名的黑色旅游景点有东欧的纳粹死亡集中营、法国诺曼底登陆战役遗址、巴黎巴士底狱、罗马尼亚Dracula吸血鬼主题公园、美国葛斯堡国家军事公园、旧金山监狱岛、新奥尔良的卡特里娜飓风遗址(Yuill 2003,Brisow 2004,Stone 2006)[1][2][3]等等。黑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活动其很多具体旅游形式早已有之,在西方国家的后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游客更注重旅游的个性化、文化性和参与性,促使了这种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发展[4][5]。其实我国也拥有许多黑色旅游资源,如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等,但国内对于黑色旅游的研究几乎还没有相关文献论及。

随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旅游需求的日益多样化,黑色旅游的发展与研究在我国也将有着肥沃的土壤。“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使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灾区的社会经济与产业结构遭受毁灭性破坏。因此,本文基于感应认知原理分析潜在黑色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借鉴国外黑色旅游开发的经验,提出汶川黑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路,旨在对灾区重建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

2.感应认知与旅游行为模式

行为地理学、环境心理学以及相关的行为科学对于人类行为的研究已经总结出环境感应与行为的模式[6][7],其核心是对以个人为决策单位的信息处理和表现行为进行研究,行为地理学中的行为是指以环境映象为基础的人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主要包括感应→认知→映象→决策→行为的主要过程。对整体性行为研究发现,人对环境的感应———决策不是“理性人”,而是在自己不能充分理解情形下对高度复杂问题的简单处理,以寻求某种满足的行为过程。

对于旅游行为过程的研究,Clawson与Knetsch(1996)提出了“旅游经历连续谱”(recreation experience continuum),将旅游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准备(anticipation)、赴往旅游地(travel to the destination)、停留(on-site)、返途(return travel)、回忆(recollection)[8],每个阶段旅游者的感知映像与行为都是不同的,借鉴李蕾蕾关于基于旅游地形象感知的阶段分类,本文将其简化为三个阶段:旅游前的准备、实地旅游、旅游后的回忆,每个阶段旅游者的信息感知途径与形成的映像都不同,又将映像分类三类:本底感知映像———决策感知映像———实地感知映像[9]。将环境感应与行为的模式结合旅游行为的过程,本文总结出感知映像与旅游行为过程的模式(见图1)。本底感知映像是人们长期形成的对于某一旅游目的地的映像,决策感知映像是旅游者在本底感知影响基础上收集和了解到新的关于旅游的信息而形成的映像,实地感知映像则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旅游者通过实地旅游后,对旅游地的感知映像。旅游者在完成一次旅游过程后,即在有了实地感知映像后,就形成了再一次是否前去该旅游地旅游的本底感知映像。该模式可以更深入揭示和理解旅游者旅游动机和旅游需求的产生以及如何做出旅游决策,若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可以根据旅游者的动机与需求进行开发,则可以提高旅游者的旅游满意度,使旅游者对旅游地有着较好的实地感知映像,可以形成旅游地良好的口碑效应及提高旅游者的重游率。

img35

图1 感知映像与旅游行为过程的模式

3.汶川黑色旅游感知映像与动机分析

3.1汶川大地震事件促进潜在游客本底感知映象的升级

“5.12汶川大地震”为我国建国以来最为强烈的一次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截止6月10日造成的伤亡人数近50万人左右,导致周边地区大量的居民住宅、写字楼、办公楼、工业企业厂房桥梁、道路交通设施等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毁损,生产生活被严重破坏,据有关专家预测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500亿[10][11][12]。现代传媒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该地震事件的传播与救援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得汶川震后迅速成为全球的关注焦点。在一个旅游业日益成长并逐渐高度发达的时代,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潜在的旅游目的地,任何一个人都是潜在的旅游者[9]。笔者借助互联网一些国际主流网站关于汶川地震事件的关注程度及一些媒体的相关网页内容与数据调查分析结合信息传播的距离衰减规律总结出汶川黑色旅游映像感知的空间结构[13][14](见图2)。该结构揭示,汶川黑色旅游地作为一个潜在的旅游地在旅游者人脑中形成的本底感知映象得到升级,并由于其本底感知映象的差异而可能激发出旅游者不同的旅游动机,因此,在我们沉痛哀悼这次大地震事件的时候,若能挖掘本次地震灾害的黑色旅游资源以发展黑色旅游,既可以带动灾区重建朝更快、更有效、更和谐的方向进行,也可以加快灾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使灾区人民从旅游发展中受益。

img36

图2 汶川黑色旅游地映像感知的空间结构

3.2汶川黑色旅游映像感知结构

感知映像是人与环境的人地感知的结果,里边存在一个隐含的结构(见图3),由感知主体,感知客体,感知本体组成。

img37

图3 汶川黑色旅游映像感知结构

感知主体:感知映像的主体是人,主体又可分为:当地居民、旅游者、旅游规划人员。研究和了解当地居民的感知映像有利于旅游过程开发,突出旅游开发中社区参与的理念;对旅游者的感知映像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与旅游需求,使得旅游资源的开发围绕着旅游者的需求进行。规划人员因为专业的训练和职业技能使他们具有超越大众的认知水平,通过构想旅游地的空间,营造旅游地在另两类主体中的映像。因而在汶川黑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主体的需求与动机进行景区的建设和产品的开发。

感知客体:客体即为被感知的对象———旅游地,旅游地是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景点与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地域综合体,不仅包括旅游资源,还包括为旅游者实现旅游目的所不可缺少的各种基础设施[15]。每一种被感知的客体都会影响到旅游者的感知映象,这就要求汶川进行黑色旅游开发过程除了需要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应的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也需要建设和管理好。

感知本体:旅游者人脑对旅游地信息的处理形成的旅游地映像。在行为地理学中,人本主义更好地揭示出人们对于环境的感应认知存在这样的现象:所有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但同时又存在着大家彼此一致的看法[6],每个人的社会背景与素养的差异对于同一个客体的感知映像各有差异,而且都并不是客体本身。影响旅游者的动机与决策的是感知本体,而非感知客体。

从该结构中,笔者得出,在汶川进行黑色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不同需求开发相对应的旅游产品,充分体现社区参与下的旅游开发模式,并且旅游产品的营销、宣传和推广需要建立在改善旅游者对汶川的感知映象的基础上,促使旅游者形成决策感知形象,从而产生旅游行为。

3.3汶川黑色旅游游客动机分析

人文主义视角下,不同的感知主体会有不同的感知映象,因而具有不同的旅游需求与动机。笔者主要根据汶川黑色旅游地映像感知的空间结构图中四类人群的划分把感知主体划分为四大类“平均人”。并引入Yuill(2003)通过推—拉模式(见表1)分析总结出的黑色旅游动机为参照[1],分析汶川黑色旅游潜在游客动机的空间结构,可以为汶川黑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市场分析的数据,也可以为相对应的旅游资源与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依据。

表1 不同感知主体的汶川黑色旅游动机差异

img38

注:●表示具有相应的旅游动机

4.汶川灾区黑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探讨

4.1汶川黑色旅游资源开发范围的界定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重灾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12],灾区形成的类型丰富的地质灾害景观和抗险救灾过程中一系列的感人事迹都是进行黑色旅游开发的基础资源。由于灾区面积大,因此在划定开发范围上应充分考虑到潜在旅游者感应认知因素的影响,所以笔者采用行为地理学的映像调查法,在震感明显的西安市随机调查100位居民,请求他们绘出他们对地震灾区的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通过100份认知地图的数据分析得出,汶川县、北川县、绵阳市、都江堰市在认知地图中出现率都在80%以上,说明人们对这些地区印象深刻,因此这四个地区可以作为黑色旅游核心开发区,这四个地区的主要交通干线连接成的区域可一同纳入开发范围(见图3)。

img39

图4 汶川黑色旅游开发区规划范围简图

4.2汶川灾区主要黑色旅游资源(www.xing528.com)

根据地震发生后主流媒体(电视、报纸、网络)的报道以及国家地震局和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资料,笔者将汶川灾区黑色旅游资源划分为:

表2 汶川灾区黑色旅游资源Tab.2 Dark Tourism Resources ofWenchuan

img40

此次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遗迹无论数量、规模以及类型都是世界罕见的,表中所列的各种地质灾害遗迹广泛且密集地分布于灾区各地,地震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震地质地貌景观对旅游者会产生强烈震撼的作用,城镇建筑遗址会加深旅游者对地震的认识,感人事迹和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增强团结、加深爱国之情,这些都是黑色旅游开发很好的资源。

4.3汶川灾区黑色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前面已经利用感应—认知原理对旅游者黑色旅游动机的激发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信息通过各种途径的传播,潜在旅游者大脑中对汶川灾区有一定的映像,并由此激发出黑色旅游动机。根据这些旅游动机,结合汶川灾区可供开发的黑色旅游资源,笔者对灾区重建中的黑色旅游资源提出了主要思路。

4.3.1以民族爱国和科普教育为主题,以旅游者旅游动机为导向进行资源开发

黑色旅游是比较难把握的一种旅游产品,因为这类产品会触及游客的神经,其悲惨的场景会让游客的感情难以接受,如果定位开发不好,也许会带来负面作用[16]。但黑色旅游开发一旦定位准确,开发中投入的大量资金,可以改善旅游地基础设施,推动当地就业并带来旅游收入;旅游者旅游体验中深受教益,可以提高对灾难的预防与应对的意识和能力,激发更多的同情心和友爱之心,激发旅游者的爱国主义,并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灾难、灾害等黑色旅游资源可以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与利用。鉴于“5.12汶川大地震”,地震灾区的形象已经成为大部分旅游者的本底感知映像,再基于黑色旅游产品的公益性、学习性和参与性[17],所以景区主要以民族爱国和科普教育主题进行形象定位与设计,再根据表中各类潜在游客的旅游动机进行相应的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项目的建设。

4.3.2物质与非物质资源相结合,选取高等级旅游资源进行统一开发

汶川灾区黑色旅游资源既包括物质资源又包括非物质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将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开发结合起来。物质资源主要是地震后形成的各种地质灾害遗迹和在地震中损毁的城镇建筑遗址,这些都是向旅游者展示地震巨大破坏力的物质载体,是进行黑色旅游开发的基础。非物质资源主要是地震发生过程中和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一系列感人事迹,主要有父母舍生护子、教师为了救自己的学生而牺牲生命的典型感人事迹,还有我们的党和政府、人民军队还有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不同身份志愿者深入灾区营救灾民的事迹,还有“猪坚强”也是一种可以开发的感人事件。把这些事迹作为旅游资源进行深度的包装与开发,可以体现黑色旅游的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此外,对于灾区尤其是北川羌族历史文化的保护性开发也应是未来景区规划的重要内容。

汶川灾区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不同等级的黑色旅游资源在空间上散布于灾区各处,因此,在这样大范围内进行旅游开发,应该以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导向,打破行政区域限制,选择高等级的旅游资源进行统一开发。因为多点开花式的开发不能很好的突出高等级资源而且影响效益,是不可取的。景区开发的核心范围已在4.1中论及,可进入性对于景区位置和范围的确定也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应该尽量选择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好的区域进行开发,各景点之间需要有交通干道连接或是专门的旅游交通对接。

4.3.3黑色旅游产品的组合

黑色旅游体验的特殊性和审美的严肃性决定了黑色旅游地难以打造旅游产品,甚至无法作为单项产品独立销售。所以对于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将其黑色旅游产品与其他产品进行组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前面的感应认知调查问卷中,76%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黑色旅游产品的严肃性会某种程度上影响其心情,因此在旅游线路组合上应充分认识到旅游者的情绪,可将灾区周边休闲型、度假型旅游景区纳入线路组合当中,例如将著名的九寨沟—黄龙旅游区、蜀南竹海旅游风景区、卧龙自然保护区等与汶川地震旅游区结合起来,增加线路的休闲性、娱乐性。

4.4黑色旅游主要开发建设项目

主要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是以旅游者动机为导向,为满足旅游者需求而设计,体现旅游产品开发以形象和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根据表1旅游者的主要动机有:①继承和认同;②好奇心;③更多地了解死亡;④怀旧之情;⑤教育;⑥纪念;⑦遗留物。根据旅游动机可开发建设这些项目:

(1)地震遗址生态保护区

地震遗址生态保护区可选择建立在地质灾害遗迹类型齐全并且比较典型的区域,如此次地震的震源地以及受地震破坏严重的汶川县映秀镇地区。保护区建设应以生态保护为主,尽量减少人为建设痕迹以保存区内地质灾害遗迹景观原貌,未来可依托保护区开发探险型旅游产品。

(2)地震纪念馆

地震纪念馆主要通过展示与地震相关的各种物品对汶川大地震的情况进行介绍,馆内可划分不同展区,每个展区突出一个主题,如:①地震知识展示区,从地质学角度出发重点介绍地震相关科普知识等内容;②汶川地震灾害介绍展示区,通过各种实物及图片具体介绍此次汶川大地震的破坏范围、破坏强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内容;③抗震救灾展示区,对此次地震发生后当地群众的自救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还有解放军部队和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救灾志愿者的事迹进行介绍;④地震体验区,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模拟地震发生的场景,让旅游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

地震纪念馆投资较大,应选择在灾区地质基础相对较好、重建后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地方,如绵阳市区或都江堰市区,纪念馆的建设应能达到抗八级以上地震的建筑标准。

(3)抗震纪念公园

在地震纪念馆周边修建抗震纪念公园,公园内可设计修建抗震纪念雕塑群,通过雕塑的形式展示国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时顽强不屈的民族品格以及在救灾过程中处处闪耀的人性光辉。还可在公园中修建地震死难者纪念堂,使旅游者可以在此向死难者鲜花、上香表示哀悼。此外还应该在公园中修建地震重建纪念碑,向为地震重建工作付出努力和汗水的各方工作人员表达敬意。

(4)羌民族传统村寨文化保护区

本次地震重灾区恰恰是我国羌族人民传统聚居的区域,地震的发生不仅造成大量财产损失,同时对当地羌族文化造成严重破坏,许多羌族古建遭到摧毁,大量珍贵文物被掩埋于废墟之中,一些掌握着本民族口传历史的老人在地震中死于非命。但地震的发生也使有关羌民族这个人口仅二十多万的少数民族的话题活跃于媒体之上,令人们对其关注度大大增加。因此建设羌民族传统村寨文化保护区一方面为保护羌族文化创造良好条件,同时也可以作为地震灾区内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吸引全国各地的旅游者前来参观,促进重建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发展。

5.结语

黑色旅游在我国还是新事物,尤其是地震灾害旅游尚无开发先例。此次汶川大地震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是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灾区的重建工作已经开始进行。笔者相信合理利用地震造成的黑色旅游资源,在地震灾区进行旅游开发,将会对灾区的经济、社会、生态带来良好的效益,可以使灾区重建工作朝更快、更有效、更和谐的方向发展,加快灾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使灾区人民从旅游发展中受益。

参考文献:

1.Yuill S.M.Dark Tourism:Understanding Visitor Motivation at Sites of Death and Disaster[D].Master Degree Thesis,2003.

2.Bristow R.S.MYTH VS.FACT: An Exploration of Fright Tourism[A].Proceedings of the 2004 Northeastern Recreation Research Symposium[C].2004,215-221

3.Stone P.R.A Dark Tourism Spectrum:Towards a typology of death and macabre related tourist sites,sttractions and exhibitions[J].Review of Tourism Research,2006,54 (2):145-160

4.Lennon J.,and M.Foley.Dark Tourism: The Attraction of Death and Disaster [M].London: Continuum,2000.

5.Rojek C.Ways of Seeing–Modern Transformations in Leisure snd Travel[M].London:Macmillan,1993.

6.王兴中,郑国强等.行为地理学导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11-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