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中的城市个性化发展
吴 菁
随着21世纪经济发展的继续加剧,我国城市的更新改造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许多城市建成区急剧膨胀,城市内部原有机理、结构和形态已不能适应新世纪城市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城市中心区,破败陈旧,交通拥堵,可以说,城市的更新改造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然而,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随着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城市的地域文化逐步被全球文化所淹没,城市的民族性被城市的“国际性”所取代。作为城市灵魂的城市文化与个性逐渐衰落,并存在消失的危险。因此,在全球化和文化趋同的背景下,在城市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如何既延续和创新城市个性,又能具有现代时尚之风情,并使二者协调统一,显得尤为重要。
1.城市更新改造的内涵
城市更新改造是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各种功能衰退现象而采取有意识的措施,以使城市新陈代谢再次发生的行为,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美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创造一个舒适宜人、方便高效、健康卫生、优美且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
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动态变化过程必然经历生长、成熟、衰退、没落的过程。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化所产生的城市病不断暴露,致使城市机能逐渐丧失,城市则进入衰退阶段。若不采取补救措施,城市将会走向消亡。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更新改造发生在欧洲,19世纪末的西欧国家尤其是英国,随着城市化高速发展,城市环境质量严重破坏,城市居民人口下降,大多迁移至郊区,产生了城市中心区房屋闲置,城市失去活力和竞争力。为了摆脱城市的衰落,英伦三岛及欧洲大陆发生了闻名于世的“城市更新运动”,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而我国长时间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先生产,后生活,重生产,轻消费”思想的影响,我国城市建设存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的问题,在第三产业比重很低的基础上,城市功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故而出现如下问题:居民住房短缺、街道拥堵陈旧,生活环境杂乱、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欠缺。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中心区的更新更是刻不容缓:疏解过度密集的人口、摆脱效率低下和结构不合理的用地状况、改造落后的城市面貌,以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覆辙。
2.中西方国家城市更新情况的比较
2.1西方国家城市更新的情况
由于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了比较彻底的产业革命,社会发展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其城市化水平平均在80%以上,有的国家更高,如英国为92%、比利时为97%。可以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基本走完其兴起、发展和成熟的历程,进入了自我完善阶段,未来发展速度将日趋缓和。随着经济的发展,至今西方城市多数是后期形成的一些新型现代城市和经过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的传统城市。从当前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病已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但今后所面临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最突出的就是过度城郊化。
过度城郊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迅速恢复,人口大量增加,原有城市设施满足不了新的发展要求,致使一些大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和工业纷纷迁向城市郊区,且迁出城外的大多是中产阶级和高收入阶层,从而导致原来的中心区“衰落”———税收下降、房屋和设施失控、就业岗位减少、经济萧条、社会治安和生活环境趋于恶化等等。城市面临的不再是增长和发展带来的压力,而是如何阻止人口和企业外流,吸引人口和就业岗位返回城市的问题。更进一步说,西方城市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已不再是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的不完善和不适应,而是更上一层的城市社会和经济结构问题,是由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变化所带来的人口、工作岗位、开发项目的更新分布所造成的。
西方发达国家针对过度城郊化引起了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首先在美国先期采用城市更新政策,以后波及西方各国,各种城市更新计划纷纷出笼。他们采取更新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振兴中心区的经济,增强社会活力和改善其建筑与环境,以达到吸引中、上层居民返回市区,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的目的。其具体措施有控制郊区发展,刺激城市就业,限制市区土地和房产价格,设立“企业区”,提供教育和培训项目,消除种族歧视,降低服务成本等等,其更新改造更多的侧重于社会和经济手段。所有这些,对过度城郊化都起了一定抑制作用,而对衰退的中心区和内城则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增长的催化作用。
2.2我国城市更新的情况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革命(相当于英国18世纪的产业革命)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也始于此。因此,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更新有着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解放后,我国为摆脱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的状况,将城市建设的重点放在工业生产和新区建设上,对旧城则仅仅是改造棚户和危房简屋,增添一些最基本的市政设施。经过30年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形态出现外围建筑新、质量好、层数高,而中心区则普遍较为陈旧、建筑质量差,呈现出与城市正常发展规律相违背的反常状态。到80年代后期,原有的城市发展政策所造成的城市隐患已逐渐暴露,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布局混乱和居住环境恶劣等方面。同时,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和资金筹措方式的多样化,也使得城市更新的重点逐渐转向旧城,以通过改善旧城区的物质环境问题和土地使用性质的置换来实现土地的经济效益,复兴城市中心区。
如前所述,过去我国旧城普遍存在布局混乱、房屋陈旧、居住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市政和公共设施短缺、名胜古迹绿地遭受破坏等严重问题,改革开放后,这些问题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城市原有结构保持稳定性的趋向和难以改变的惰性,以及问题量大面广,一些历史上积累的旧矛盾和旧问题积重难返,且不断地在新水平上再现和演化,主要反映在土地配置低效率日益突出、住宅拥挤和房屋破旧仍十分严重、基础设施滞后和不足与日俱增等方面。与此同时,在城市进行整体结构转化过程中,许多新问题也已初见端倪。诸如伴随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用地结构转换,人口结构变迁,传统的居住文化圈被冲破,而新的居住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由此而来的则是文化心理失衡,社区结构衰落,原有社区秩序的稳定和安宁受到威胁。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国家目前的城市更新重点已由物质层面转向了物质、社会、经济三者相结合的综合层面,其目的在于抑制城市的衰退,复兴城市的经济和社会活力。而我国的城市发展目前正处于成长阶段,城市更新的重点还是以物质改建为主,旨在追求土地价值的体现,很少考虑社会、经济问题,而这也是值得我们在制定城市更新系统规划时应该注意的。
诚然,我国城市更新正面临着困境,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尤其是更新模式单一,建设趋于雷同,城市缺乏个性化发展,其应有的特色正在逐渐消失。其结果是破坏了原有的城市肌理和内在的组织结构。同时,不注重传统街区、传统风貌的保护与继承,城市原有的风貌特色和历史文脉也遭到破坏,城市特色和多姿多彩的个性也将不复存在。
3.城市更新改造要发展城市个性
个性即事物的特性,它是在一定社会条件和教育水平下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特性。城市个性则是指: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民族传统、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的不同,各个城市的空间布局、自然风貌、传统色彩、建筑风格、城市形态不尽相同,因此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www.xing528.com)
面对中国城市个性的消失,人们开始谨慎地审视全球化行为,并重新探讨现代文明的价值。现代化决不是制造单调和重复,而是塑造更加多元化与自我的工作追求和生活方式。
城市要在残酷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善于推销自己,展示出良好的城市形象,必须在宏观经济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和作用。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的品牌,是一座城市的标志,城市不仅要具有现代城市的共性,更需要城市的个性特色。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孕育了城市个性,城市个性蕴涵着人及社会的内在素质,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历史积淀。每一个城市的个性都表征了一种文化,都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宝库。个性是城市发展的客观选择。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奇山异水,又有五千年的历史,气韵独特的城市自然不少。例如北京城市的个性就是雍容、大气。皇家的紫禁城,百姓的四合院流露出千年古韵;杭州有京杭大运河贯通城中,独特的西湖群山环列,城南钱塘江蜿蜒入海,形成了“江河湖山在城中”的自然山水景观;香港城市的个性则是开放与现代,整个城市好似一片钢筋混凝土的都市丛林。而说到西安这个举世闻名的十三朝古都,则自然离不开它那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所以说离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城市个性就无从谈起。城市的个性已经渗入到市民生活的骨髓之中,早已成为城市不可割舍的血脉,它就是城市的灵魂。
保护城市个性不仅要保护那些代表地域特色的古文物和古建筑,还应当包括保护地方民俗、地域文化和地方精神的内容。古老的城市遗存和地方传统为城市营造出人文环境,也展现出地域色彩鲜明的文化环境,它们不是城市发展的负担。不少决策者和开发商对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泯灭了地域文化,削弱了传统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从而丧失了发展城市个性的良好契机。保护城市个性不是一味怀旧和复古,不是幼稚地模仿古代建筑,不是用本土文化被动地抵制全球文化趋同的趋势。传统城市之美,并非全写在表面形式上,表达一种传统“意境”要比采用某种形式重要得多。传统文化具有的历史感以及神秘感,建筑与环境所散发的原始与古朴的气息,才是保护城市个性所追求的目的。
在具体做法上,首先,保护更新应着眼于整个街区,而不是局限于几条街道立面或单体建筑的保护。对土地利用、房屋使用、结构质量、建筑风貌、外部空间环境、基础设施进行深入调查,进而对保护的范围进行分等分级,使保护与更新有机结合。其次,保护更新着眼于本地区商业、文化、居住、旅游活动的复苏和发展:依据历史街区的现状环境特色及该地区传统风貌保护特色,在研究中结合考虑建筑风貌、建筑质量等因素,要采取保护整修、协调开发和开发重建等多种保护更新方法。
西安市曲江新区的更新开发建设正是如此。
西安曲江新区的前身是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区,后来因为城市整体规划建设的需要,于2003年7月经西安市政府批准,更名为“曲江新区”。曲江新区位于西安城区东南部,以闻名中外的大雁塔和曲江皇家园林遗址为中心,是西安市城市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及现代都市文化的荟萃之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总体规划布局上,曲江新区既考虑区域所处位置和周边环境,又体现园林风景区特色;既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又满足现代旅游度假需要,突出体现了西安城市的个性化风采。
总而言之,曲江新区的更新开发以秉承“四化”理念为契机,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规则与竞争的和谐统一,彰显了西安这一历史名城的特色,充分体现了城市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是城市更新和建设的成功典范。
4.结语
一个美丽而富有生命力的城市必然是一个有个性、可识别、有内涵的城市。人们看到它今日的生气盎然,必然会联想到它过去辉煌的历史,并以此来展望它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在全球化和文化趋同的背景下,在城市更新改造的大浪潮中,既要改变不合理的空间物质形态,提高人们的生活品位,更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既要把一个城市作为特殊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的载体来体验城市个性,又要把这种特性纳入全球文化的海洋之中,这样才兼顾到了城市的普遍性和特殊性。21世纪是人们个性化发展的时期,城市只有保持自己独特的风貌与魅力才能显示它永久的活力。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当前的城市更新改造创造一个既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又使文脉得以流传、品位得以提高的新城市环境,在城市更新不断融入时代气息的同时,不忘保留城市的个性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刘炜.关于城市个性的思考[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1.12,18.
2.王庆红等.城市的更新[J].平原大学学报.2002.10,19.
3.任致远.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让,2000.
4.万艳华.论城市更新与城市文化相契合的方法与途径[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1.
5.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6.阳建强.中国城市更新的现况、特征及趋向[J].城市规划,2000,(4).
7.彭延生.当前我国城市更新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开发,199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