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旅游人才现状分析调查———从供需错位角度入手
赵 欣
1.引言
随着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内蒙古旅游人才的供需现状是:一方面,旅游企业人员需求量大,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作为旅游人才最重要的供给部门———旅游高等院校,其所培养的旅游专业学生,特别是本科毕业生大多在择业时选择了其他行业,这就造成了内蒙古旅游人才供需错位的现状。
笔者于2007年4月至5月期间,对内蒙古旅游人才供需双方进行了实地调查,主要采用抽样问卷调查研究和结果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次调查对象为内蒙古旅游本科院校、旅游本科院校毕业生、内蒙古旅游企业以及旅游从业人员。其中旅游本科院校4所,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100人,旅游企业30家,旅游从业人员100人。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26份,有效率为98.26%。
2.内蒙古旅游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2.1需求量分析
据调查,各旅游企业对旅游人员的需求数量较大。有13.3%的企业年均需求量80人以上,26.7%的企业为21—40人,50%的企业需求人数为20人以下。截至2006年末,全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为104136人;有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3180家。其中,旅游住宿设施1126家、旅行社501家、旅游景区(点)524个、旅游餐饮单位666家、旅游运输单位27家、旅游商品生产销售单位282家、旅游娱乐单位54家。按最保守的方法粗略计算,内蒙古每年需求的旅游人才也达8万多人。
2.2学历需求结构
通过调查结果可知(如图1),内蒙古旅游业从业人员中本、专科学生占67%,学历水平较高,但本科学历人员大大少于专科学历人员。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本科毕业生择业时不愿意从事旅游工作,二是专科学生在实际旅游操作方面更具优势。调查发现,有13.3%的用人单位不愿意接收本科生,具体原因如图2所示。
图1 内蒙古旅游从业人员学历结构统计图(资料来源:调查数据)
图2 旅游企业不愿意接收本科毕业生原因(资料来源:调查数据)
2.3专业结构分析
图3 内蒙古旅游从业人员专业结构图(资料来源:调查数据)
抽样调查得知(如图3):
(1)内蒙古旅游从业人员中,旅游专业出身的占大多数,达55.3%,但大多数从事基层工作,学历以专科为主。而行业管理人员大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一致,他们的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主要来源于长期的工作积累,而非学校系统的学习。
(2)旅游行业门槛低,对人员专业限制小。企业管理层级分明,从基层到高层,对人员需求的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旅游企业对非专业人员的需求量也较大。从图3可以看出,内蒙古旅游从业人员中,除旅游专业外,其他专业的人员占到44.7%。
2.4能力、素质需求结构
调查显示,旅游企业对旅游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等的需求情况为:实践操作能力24%,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能力25.3%,工作经验14.7%,个人形象14.6%(如图4)。可见,旅游企业希望招聘的是有知识,能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能力强、无需太多培训、工作上手快、有工作经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而对于个人形象问题,他们认为有助于企业形象塑造和声誉宣传。
图4 旅游用人单位对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能力、素质等需求情况(资料来源:调查数据)
3.内蒙古本科旅游人才供给现状分析
3.1供给量分析
(1)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少毕业生数量少,难以满足内蒙古旅游业人才需求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网·全国旅游院校基本情况(2001—2005)
如图5所示,内蒙古旅游高校数量少,增长速度慢,到2006年只有4所,五年间,内蒙古旅游高校数量几乎没有增加。与发达地区如北京相比,在院校数量和增长速度上有很大的差距;与我国西部其他省、自治区相比,2001年山西省旅游院校仅有2所,广西也只有7所,数量与内蒙古相当,但到2005年,山西、广西旅游院校数量大幅度增加,分别达到了22所、21所,年均增长率为74.5%。
图5 内蒙古与部分省、市、自治区旅游高等院校数量比较图
从规模上说,2005年内蒙古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只有1475人,加上旅游中等院校的毕业生也只有1801人,与山西的5943人、广西的11048人比较有相当大的差距(如表1)。据调查统计,2007年内蒙古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只有283人,四所旅游院校年均毕业生数仅为260人(如表2)。
可见,无论是规模、数量,还是增长速度,内蒙古旅游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
表1 内蒙古与部分省、市、自治区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数量比较表(单位:人)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网·全国旅游院校基本情况(2001—2005)
表2 内蒙古四所旅游院校近三年本科毕业生数量统计表(单位:人)
资料来源:调查数据
2.毕业生业内就业率低
(1)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业内就业率情况分析调查
据抽样调查统计,内蒙古旅游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2004—2006年年均就业率为79.8%(如表3)。但高就业率的背后隐藏着就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汪剑明的研究表明:历年来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比例一般在10%—20%之间,两年后仍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还不到20%。以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如表4),旅游专业毕业生的业内就业率平均仅有35%左右,初次就业时选择旅游行业的比例越来越低。
表3 内蒙古两所旅游院校04—06年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表
资料来源:调查数据
表4 内蒙古两所旅游本科院校2006年旅游专业毕业生业内就业情况统计表
资料来源:调查数据
(2)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业内就业率低的原因
对内蒙古四所旅游高校100名07届旅游专业本科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高达40%的本科生考虑择业时放弃所学专业,转入其他行业。这一调查结果值得我们反思并进一步分析、探究其中的原因(如图6)。(www.xing528.com)
以酒店为例,根据五家酒店收集的资料计算,内蒙古酒店员工的年流动率一般超过了30%,有的酒店甚至高达42%。人员流动性大,意味着稳定性低,企业更愿意从外引进人才,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这必将导致基层员工升迁机会少、晋升速度慢。而与职高生、专科生相比,企业认可并进而提拔的往往是技能占优势的专科生、职高生。
图6 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旅游工作原因统计图(资料来源:调查数据)
第二,薪水福利低
薪水福利是从业人员择业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高校旅游专业本科生毕业时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只能从基层做起,薪水较低。根据笔者的调查,旅游从业人员刚毕业时,收入小于600元/月的就占到了调查人数的36.3%,601—800元/月的占36.2%,收入1000元/月以上的只有20.2%(如表5)。对旅游从业人员目前收入的调查结果为:收入800元/月以下的从毕业时的72.5%下降到目前的46.8%,收入1000元/月以上的,从毕业时的20.2%上升到34.1%(如表6)。对数据分析可知,旅游从业人员收入整体水平不高,这一现实对于初入社会,亟待自立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表5 旅游从业人员刚毕业时收入情况统计单位:元/月
资料来源:调查数据
表6 旅游从业人员目前收入情况统计单位:元/月
资料来源:调查数据
第三,工作强度大
旅游行业作为服务性产业,客流量大且游客集中,具有工作强度大的特点。以饭店为例,饭店员工大多每星期只有一天休假,每天除了八小时工作外,还要随着客人的多少、用餐情况等加班加点。而对于旅行社和旅游景点,由于受到旅游淡旺季的影响,游客全年分布不均,常出现旺季人满为患,淡季门庭冷落的情境,员工在旺季超负荷工作,淡季工作清闲,甚至选择其他职业。
第四,人们对服务业认识不够
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对服务工作存在轻视甚至鄙视的态度,这也是造成高校旅游本科毕业生选择其他行业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业内就业率低这一现象与内蒙古旅游人才需求缺口大之间形成了矛盾,造成了旅游人才供需的不平衡,严重浪费了旅游教育资源。
3.2毕业生对学历的认知与旅游企业对其评价的偏差
绝大多数旅游专业本科生认为自己接受了四年大学教育,在知识储备、综合能力、学历等级方面都比专科生、职高生占优势,所以自我评价和定位较高。调查显示,68%的被调查者期望自己在旅游企业的中高层就职,94%的人表示自己能够胜任期望的职位或经过一段时间可以胜任。
相比较,旅游企业在人员招聘时,对本科学历的认知程度并不高,因此,与专科生、职高生相比,本科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学历方面的优势。企业认为,本科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必要的工作经验,不具备中高层管理者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磨练,应从基层做起。
以上原因造成了旅游企业从业人员中本科生数量少于专科生的现状。
3.3毕业生能力、素质分析
通过对2007届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调查分析(如图7),旅游专业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实践操作能力,占调查人数的37.6%,其次是外语能力和管理能力,分别占23.4%、18.4%。与旅游企业对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能力、素质的需求图进行对比可以看出:
3.3.1旅游企业最注重的实践经验正是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最缺乏的。
3.3.2外语水平、管理能力在旅游企业的需求中占18.7%,相比较毕业生认知的比例41.8%有较大偏差。主要原因为:
(1)外语方面
内蒙古入境旅游处于起步阶段,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次有限,旅行社、景区景点除了外语导游外,对外语要求不高,而招聘外语导游时企业更愿意接收外语专业毕业生。酒店淡旺季明显、外国客人少,只需少部分懂外语的人才即可。
图7 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缺乏的能力调查情况(资料来源:调查数据)
(2)管理能力方面
在企业眼里,即使是本科毕业生,进入旅游行业也得从基层干起,出于眼前利益,大多企业需要的是有经验、熟悉工作流程、上手快的毕业生,很少考虑给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3)由于旅游行业的性质,旅游企业对毕业生的个人形象比较看重,占到了14.7%,这也出乎了笔者的意料。同样,大多数旅游专业的学生也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这里的个人形象一方面指外在形象,另一方面指学生的内涵修养。
3.4人才培养类型分析
由于旅游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大,而政府部门和教育系统对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小,所以,笔者着重从旅游企业的角度分析人才培养类型。
3.4.1管理人才、营销人才
由于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大多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即使在相关单位有过实习经历,也远远不能满足旅游行业对实践经验较高的要求。所以,大多数旅游企业不会将单位管理层的职位或营销岗位交给刚出校门的毕业生。
3.4.2高级技能型人才和研究开发人才
高级技能型人才和研究开发人才大多要求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参与项目或课题的经历。对于本科旅游教育,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大多数不是技能型的人才,学生在研究方面的能力又不能和研究生相比,故能够胜任这类岗位的本科毕业生较少。
3.4.3一线技能型人才
一线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高,但一方面,本科生在实际操作技能上不如专科生和职高生;另一方面,本科生在就业时期望值较高,而一线的岗位由于工资低、工作强度大等原因不会成为本科生首选的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内蒙古旅游人才需求的类型是多样化的,但在供需上却处于旅游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样一种尴尬境地。对旅游企业来说,尽管对本科毕业生存在认识上的偏见,但据调查,依然有83.3%的旅游企业愿意接收本科毕业生。因此,笔者认为,造成目前旅游人才供需错位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供给方,一方面是旅游本科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择业观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旅游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1.汪剑明.面对旅游企业人才“饥渴”高等院校何去何从[J].中国旅游报,2004.05.21.
2.张润芝.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研究[J].前沿,2006,(11).
3.诸丹.入世后对我国旅游教育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2,(4).
4.吴国清,叶欣梁.旅游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的职业化发展[J].旅游学刊,2004.
5.杨敏.试论我国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尴尬与出路[J].昆明大学学报,2006.
6.钱永兰,袁书琪.对当前我国旅游教育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l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