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茜
1.引言
女性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的主流社会思潮之一。“feminism”中的”femin”指代女性,“-ism”指代主义,学说之义。因而整个词语译为“女性主义”,是指女性追求解放,争取与男人在社会、经济、政治和人格上平等的一整套思想和主张。
女性主义对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它的基本理念已经被各类科学研究所吸收,地理学也不例外,由于女性主义具有众多的分支流派,女性主义地理学也开始了多元化的发展。
女性主义地理学是指援引女性主义政治与理论,来研究性别关系和地理形态如何相互结构与转变。1980年以来,空间方面的学术研究以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最令人惊叹。同样的,女性主义地理学相较于其它空间相关学科里的性别研究声势浩大且成果丰硕。早在1980年,英国地理学家学会便成立了「女人与地理研究群」(Women and Geography Study Group,WGSG),该团体并于1984年出版了集体写作的入门书《地理学与性别》(Geography and Gender).1994年出现了性别与空间研究的专门学术期刊《性别,地方与文化》(Gender,Place and Culture).1990年代中后期,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入门书、教科书、读本和论文集不断出版,显示了课程开设的蓬勃,以及这个领域的持续活力和多样性(例如Rose,1993; Blunt and Rose,1994; Jones IIIet al.,1997; McDowell and Sharp,1997; WGSG,1997; Mc-Dowell,1999).1999年甚至有一本女性主义地理学的辞典出版(McDowell and Sharp,1999)。
按照鲍尔比等人(Bowlby et al.,1989)的描述,女性主义地理学可以被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在第一阶段,女性主义地理学家认为女性的经历与感受常常是与男人不同的;女性获得各种机会的途径受到限制,从付薪工作岗位到各种服务。因此,他们提出了不少有利于减少性别不平等的城市结构,住房设计和政策,交通类型等等。
在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女权地理学家重温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并用来解释资本主义制度下地理、两性关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他们主要在城市和区域的空间范围内研究。
在第三阶段,后殖民主义女权地理学家日益关心两性关系在不同的种族、民族、宗教、性趋向和国别中的差异,以及在这些不同的坐标轴上处于不同地位的女性之间的剥削关系。女权地理学家之间的理论差异比以前更明显。
在经历了前三个发展阶段之后,女性主义地理学进入了第四个发展阶段:多元化阶段。与之前相比,地理学者更加关注女性内部的差异性,更多研究了不同地区的女性就业、通勤等生活情况以及同地区内部不同年龄、种族、职业、社会地位等的女性的差异性。越来越多的地理学者涉及这个领域,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发展更加多样化。如今的女性主义主要集中于三个地理学方面的学科: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
2.城市地理学中的女性主义视角
城市社会主体是由男人与女人共同构成的。在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加入性别视角,可以拓展我们的研究视野,使研究更接近于现实。在国外,女性主义对城市研究给予多方面批判与反思。“女性主义地理学”认为,长期以来的城市发展一直受到“男性原则”或“男性标准”的影响。忽视了女性的空间存在和空间需求,给城市建设打上了性别不平等的深刻烙印,并产生了严重的城市问题,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单纯依靠技术组织和技术创新是难以实现的,必须换一个角度,即从女性的角度来对城市空间进行重新思考。在以往的城市问题研究中,被强调的是老龄化问题、就业问题、贫困问题、环境污染与保护问题,以及社会歧视与社会公平问题等。虽然根据其它领域的研究,女性在老龄化,就业与贫困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存在着十分严峻的问题,但在城市社会学研究中,这些问题基本上是以不分性别的数据分析出现的。除了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其它城市问题研究均没有体现男女不同的需求。在社会公平问题中被强调的是城市原住民对城市新移民的歧视,富有者对贫困者的歧视,而很少关注其中的性别不公问题。同时,即使女性问题被给予一定的关注,也是作为弱势群体被关注,而作为平等的城市主体,女性在城市社会生活中独特的、有别于男性的角色、需求与利益,在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尚未受到足够重视。
2.1流动人口下隐含的女性问题
城市的发展为女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女性觉醒创造了条件,但是也使女性的某一方面恶化,使部分妇女限于困难。城市化进程中,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女性移民年轻力壮,工资价格低,顺从,好管理等特点使他们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但使她们也经常要以健康受损,推迟婚育年龄为代价。目前,在中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女工劳动保护问题十分突出,私人企业与外资企业老板对女工的安全生产与健康问题十分漠视,并对女工的结婚与生育进行严格限制,当地政府为吸引投资对此却不加干涉。
另外,在城市化进程中,色情服务在某些发展中国家兴旺起来,在中国也死灰复燃,甚至成为某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色情旅游与色情服务是伴随大量女工下岗及农村女性涌入城市而出现的。许多女性将性工作作为就业市场不景气条件下唯一的谋生机会。性产业,娼妓产业或许会刺激某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比起它所带来的恶劣的社会后果而言,经济效益就微不足道了,它会导致性病,艾滋病流行,种族关系冲突,国际犯罪,道德沦丧。
2.2城市规划中所漠视的女性问题
列菲伏尔指出,空间不是通常的几何学与传统地理学的概念,而是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实践性的建构过程;不是一个同质性的抽象逻辑结构,也不是既定的先验的资本的统治秩序,而是一个动态的矛盾的异质性实践过程。空间性不仅是被生产出来的结果而且是再生产者。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空间中发生的。阶级、教育、权力、性别、种族等社会因素决定了人们与空间的关系。社会因素在城市生活中无不通过空间向度展开并发挥作用,空间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和互动,但这种方式是最初的空间设计者所未能考虑的。
女性主义地理学作为西方的理论学派,主要分析的是在西方城市规划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在郊区化的浪潮中,中产阶级家庭远离城区,这造成了家庭主妇在日常购物,料理家务,照顾幼儿等方面的诸多不便;而封闭的别墅式家居设计也割裂了家庭主妇之间的直接交流,使其逐渐脱离社交网络。在中国城市中,问题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但类似的空间分配的不平等也时有显现,如在计划经济时代下,有些地方住房分配是以男职工为主,由于各单位多在工厂附近建造职工宿舍,这使得许多家庭的居住地距男职工单位更近,但幼儿园又往往是以女职工为主,使得许多女工不得不每天带着幼儿在城市中穿梭,无形中加剧了女职工的负担。
2.3女性空间行为
空间就像语言,是社会的建构,空间的安排与使用,反应并且加强了社会中既有的性别、种族和阶级的关系,社会政治经济权力与价值观很具体地展现在建筑物的形式、营建过程和建筑的使用方式中。(www.xing528.com)
在城市生活中,由于女性拥有与男性不同的生活经验,因此,他们对城市会有不同的感受与发现,在基于性别的劳动分工中,男女的角色和责任不同,他们对城市的看法、居住和使用方式也不同。
有人说观察一个国家的公厕,就可以衡量这个社会两性平等的程度。由于男女如厕的时间不同,女性平均是男性的2.5到3倍,但男女公厕内蹲位数量相同,甚至男厕中小便器更多,从而导致在人群密集的车站、公园、超市、餐厅、高速路加油站等处,女性经常要长时间排队如厕,忍受生理痛苦与不便,这种体验男性绝无体会,他们只有在需要等待自己的女伴时稍感不便。由此司空见惯,男女两性对此都视为理所当然,顶多是认为由于女性的生理原因所造成,却不会反思城市公厕设计有问题。这实际上体现了忽视性别差异的设计理念。
这种忽视性除了在公厕,还有城市的许多地方都有体现。例如,在校园内,学生的运动场地绝大多数只考虑到了男生的运动方式,适合女生运动的设施及其场地都显然不足。一些人会认为男生比女生更热衷于运动,可是他有没有考虑到是什么原因造成女生运动越来越少的根本原因,大多数女生不愿意在大汗淋漓的体育课之后仍然坐回到教室上下一节课,因为校园内没有配备淋浴室,更衣室为女生提供方便,所以女生们普遍减少自己的运动量使自己少出汗。还有在商场的设计理念也是无形中的忽视了女性心理。光洁如镜的地面加剧了穿高跟鞋女士的步行难度,楼梯的设计也加剧了推婴儿车的少妇的出行难度。城市中的街角,地铁入口,以及地下通道的设计很少有顾忌女性的地方,也就造成了女性的不安全感和较高的社会犯罪率。
3.旅游地理学中的女性主义视角
女性旅游市场主要是指旅游目标消费都以女性为主体,为专门适应女性旅游消费的特点而形成的特定的旅游市场。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及旅游客源市场的激烈竞争,女性市场已经逐渐成为旅游业的新宠。伴随着女性旅游意识的增强,旅游条件的成熟,女性逐渐加入到旅游行列中,中国国内城镇居民出游性别构成中,女性出游人数比重超过男性,始终保持在52%左右,且较为稳定。女性旅游者消费结构中,交通、餐饮和景区门票占多数,多以娱乐购物为主,住宿和使用导游服务比重所占较少,这些都与女性传统的“节俭”,“内敛“等性格分不开,在住宿方面她们多选择借宿在亲朋好友处。
女性经济上的独立是与女性就业相联系的。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就业方面也有自身优势:女性在语言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自觉推断能力等方面有优势,更容易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中把握机遇,求得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女性以她们特有的实力与风采登上了社会的大舞台,扮演着丰富多彩的角色,闪烁着炽热的光芒,也为其丰富多彩的生活奠定了经济基础。再由于女性的细心,家庭旅游的决策权大都由女性掌握。
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接受教育的女性人数越来越多,文化程度的提高促使女性在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购物,美容,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休闲游憩,观光访友,她们有着强烈的旅游动机。
4.文化地理学中的女性主义视角
性差别是生物同一物种之间的最基本差异。人类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类空间意识的最早分化是始于神圣空间和世俗空间的划分,这种划分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必要的家庭和社会秩序,特别是在父系社会建立以来,男权在社会和家庭中的支配地位更是以空间的约定俗成而被强化,并以文化的方式不断演化、丰富和重现。鄂伦春“仙人柱”内的性别分区,蒙古包内的性别分区,以及穆斯林住宅中的性别分区,南非班图人的家族住宅,韩国传统指摘院落,这些例子都反映出许多民族的居住空间存在着女性空间,而人类在这种空间中生存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它们构成了人类空间形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还是空间的文化符码,女性空间都有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的地方。
5.结语
自建国以来,在法律和政治层面上,中国女性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在大中城市同工同酬形成的同等经济地位,使女性的活动空间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作为社会运作的基本凭证和媒介的空间,自然是这一社会现实的体现。但中国的城市空间并非完美无缺,而更重要的事实是女性作为一个有别于男性的群体,对空间的感受和要求客观并潜在的为女性空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对空间性别问题的关注与否,事实上是一个伦理问题,因为建筑师在建筑空间设计时指涉的乃是被他们身处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技术所框限的活动,这些活动被安置为在社会所界定的重要与否的秩序中,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下,差异性、自主性和个性化是社会价值关注的重要内容,所以在空间设计中仅仅关注人是不够的,还应关注人的差异性,而男人和女人的差异是最基本的差异。在空间设计中体现女性情感和要求,以反对和改善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所蕴藏的追求利润和商品生产及交换中所体现出的机械的、冷冰冰的、同一性的、父权的和非人道的社会生活空间。
目前我国对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比较少,大陆的人文地理学者对女性主义地理学不够重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地理学的论著出现。相对来说台湾对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较为重视,在城市中争取更大的活动空间,消除城市空间的性别区隔是女性主义实践的目标,也是女性主义城市研究、旅游研究、文化研究的重点,创造和谐、平等的生活也是所有人的心愿。
参考文献:
1.Linda McDowell.Space,Place and Gender Relations:Part I.Feminist Empiricism and Geography of Social Relations[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3,17(2):157-179.
2.柴彦威,刘志林,李峥嵘,等.中国城市的时空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37-247.
3.柴彦威,翁桂兰,刘志林,中国城市女性居民行为空间研究的女性主义视角[J].人文地理,2003,18(4):1-4.
4.黄春晓,顾朝林.基于女性主义的空间透视:一种新的规划理念[J].城市规划,2003,27(6):81-85.
5.宋国臣,顾朝林.女权主义地理学———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Z].内部交流稿,19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