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介语理论与外语教学
任 宁
1.引言
随着外语教学和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和认知过程,中介语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重要概念,中介语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研究二语习得过程,是目前外语教学中用来解释分析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的理论依据。中介语理论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看作是一个内在的语言行为。因此,中介语的研究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2.中介语理论的提出
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独特的语言系统,该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与目的语的中间状态。Interlanguage理论概念最早由L.Selinker 1969年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中提出来的,后于1972年Selinker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其定义是: Interlanguage refers to the separateness of a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systerm,a system that has a structurally intermediate status between the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s。这个定义说明了Interlanguage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特的语言系统,该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本族语与目的语的中间状态,而处于中间状态的语言系统随着学习者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因此,Nemser又把这种独特的语言系统称为approximative system“接近系统”。国内在介绍这一概念时译名也极不统一,有的译为“族际语”,有的译为“中继语”,近年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是译为“中介语”或“过渡语”。
中介语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第二语言外语学习中的错误由过去的对比分析发展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错误分析阶段。中介语理论考虑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多种变因,以语言习得研究为中心,把语言对比,错误分析,比较文化研究和语言习得有机地结合起来,试图建立一种语言学习者的动态的语言系统,这对沟通语言学,心理学,比较文化理论和语言教学之间的联系,对发展语言学习理论和语言教学理论(包括测试理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理论。
3.中介语的特征
首先,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既不同于母语,又区别于外语,当然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外语来自母语的干扰而形成的混合体,因为中介语常常反映出学习者运用某些规则去解释外语中固有而不规则的语言现象。其次,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言系统与将目的语作为本族语的人相比是一个减少或简化了的系统。第三,中介语由于其本身特点,只能发挥有限的交际功能。第四,中介语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虽然它充满了错误,但它随着学习者的努力和交际需要而不断变化,由简而繁,由低而高,逐渐离开母语而接近目的语。第五,中介语是一个合法的语言系统。因为它具有人类语言所有的一般特性和功能,它有语音的、词汇的、语法的规则系统,而且自成体系。第六,中介语是一个反映学习者心理过程的语言系统。第七,中介语石化(fossilization)现象,这种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到了一定阶段后就不再像初级阶段那样稳步提高,而是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
中介语理论认为,在任何一个第二语言习得发展阶段,构成学习者第二语言知识的规则不是稳固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学习者会不断修正其中介语的内部系统,逐步接近目的语。这一理论的突出特点在于,它强调第二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及这些过程的表现形式—中介语。它将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看作是一个创造性地建立一种语言系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地、有意识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通过实际的语言运用,将自己对于第二语言的种种假设进行检验和证实。这一过程不仅建立在人们所掌握的有限的目的语知识的基础上,而且还包括人们对自己本族语的认识,对语言的交际功能的认识,对语言总体的认识,以及对生活、人类和宇宙的认识。正是在这些综合认识的基础上,人们通过自己创造的思维,逐步学习、运用并较好地掌握第二语言。
4.中介语产生的根源
4.1语言迁移(Interlingual transfer)
1957年,Lado出版了《多文化之语言学》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对比分析的公式:(目的语中)学习者母语相似的成分对他来说是简单的;与母语相异的成分对他来说是困难的,差异越大,困难越大。这种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发生影响的现象被称为迁移。促进新知识学习的迁移是正迁移;反之则是负迁移。
4.2过渡概括/扩大化/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常常会把一些规则当作普遍的规则来使用,将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简单化,从而创造出一些目的语中没有的结构变体。这种变体没有母语的特征,却反映了目的语的特征。J.Richards(1974)称之为过渡概括。
4.3训练迁移(Transfer due to the effects of teaching)
在第二语言课堂上过分强调某一结构规则也会引起迁移,多由教师教学不当或教材内容不当引起。
4.4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
根据0.Malley等人(1990)的观点,学习策略,指学习者有效地获取、贮存、检索和使用信息采用的各种计划、行为、步骤、程式等,简言之,即为学习和调节学习采取的各种措施。学习策略是可以教授的,而且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学习策略。不过,一些语言学家对第二语言的优秀学习者研究发现,他们的学习策略有很多相似之处。Naiman等人(1975)根据stern的理论进行问卷调查后得出了成功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所采用的五大策略。
(1)通过利用和寻找有利的学习环境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2)建立语言作为一个形式系统的意识;
(3)建立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和交往手段的意识;
(4)接受并妥善处理外语学习过程的情感需求;
(5)通过推理和监控扩充和修正自己的外语系统。
4.5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www.xing528.com)
交际策略最早由Selinker(1972)提出,但并未对其外延和内涵作出明确界定。Corder(1978)将其定义为:说话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运用的一套呈系统的技巧。交际策略应包括接受和表达两方面。1983年Faerch和Kaspar也提出了自己的定义,但不够全面。到了1986年,Ellis受到Canale和Swain(1980)交际理论的影响,总结了各家之长,提出了相对完整的交际策略的定义:作为语言使用者的交际能力的一部分,是一种语言的心理计划,这种计划具有潜在意识性,可作为学习者对无法完成的某一表达计划的替代。
对交际策略在第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有两种看法:一派认为交际策略是一种获得外语实践性机会的间接影响外语习得过程的学习策略(Rubin,Taronet等)。一派认为过分成功地利用交际策略会抑制第二语言的习得,有些学习者会因此感觉到没有必要对新的目的语知识形成假设并加以验证(Ellis等)。
5.中介语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中介语理论的提出已有近30年,其理论体系日趋完善,通过对它的学习研究,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对外语教学有益的启示。
5.1正确对待学习者的错误
如何对待学习者的错误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师不应纠正学习者的错误,以免使学习者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妨碍学习者外语能力的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对学习者的错误要严肃对待,做到有错必纠,以减少学习者中介语形成的总量,加速向目的语的前进过程。笔者则认为纠错应根据学习者所处的学习阶段、错误类别、错误性质等情况区别对待。
1)学习者所处的学习阶段对初学者所犯的错误,教师应尽量加以纠正,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应尽量兼顾学生的准确度和流利度,因为大量实践证明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流利度上去以后,准确度会自然跟上,不重视准确度会直接影响学生最后的语言综合能力。对于处于高级阶段的学习者,教师应重视对重要的、易导致交流误解的中介语的纠错。我们要认识到学习者使用中介语是合法的、阶段性的,它能促进习得外语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因势利导,调动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积极性,具体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既要注意学习者的语言形式,又要注意其内容,既要注意语言的流利性,又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2)错误类别这里主要指口语和书面语。笔者认为口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使口头交际取得成功,在这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仍处于外语语言学习过程之中,在教学中不仅要以满足交际需要为目的,还要考虑到语言能力发展的需要。在语音方面要纠正不正确的母语迁移、语音、语调;在语法知识方面要纠正过度概括等学习策略导致的错误;在词汇方面尽量引导学生区别口语与书面语。笔头既书面表达也是交际能力重要表现,而学生却普遍感到写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尽量减少学生的压力,不要发现错误马上指正,以免导致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变得怕写,烦写。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用英语写作,建议用英语记日记,周记,视具体情况采用个别批改纠正;综合常见错误集体更正;学生互相批改,互相帮助纠正错误,提高写的积极性。
3)错误性质在外语教学中不允许学习者犯错误,这不仅不现实,不科学,而且会挫伤学习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但中介语毕竟不是理想语言,不是我们所预期的目标语言,因此应根据错误性质的不同采取不同措施加以纠正。学生在外语习得过程中所犯错误根据性质不同错误可分为语言错误和语用错误,语言错误也可指显性错误,指明显不符合目的语句法结构的中介语形式。语用错误也可指隐性错误,指表面符合目的语句法结构而实际上就其语义或语用规则而言的非目的语形式。相对于语言错误,语用错误造成的负面影响更严重,需要认真对待,采取实际措施。在教学中应更多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同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多阅读地道外文书籍,多收听英语广播,多接触各种英文信息等。
5.2防止语言石化
前文论述过语言的石化现象,笔者则认为中国外语学习者大部分处于语言的钝化期,教师若能掌握好优化输入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领会不同层面的语言系统,或外语学习者到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学习等都可以帮助他们缩短钝化期,避免语言石化。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一般在学习的初期最为强烈,在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往往会减弱。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外语学习初期这一有利因素,把握好初期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学习者常常处于饥渴状态,而教师却在让学习者做大量低层次的句型操练及大量的简单抄写作业。这样做会占用学习者大量的时间,效果却很差,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这种情况的出现有教材编写的因素,如英语中八种时态,一般要经过整个初中阶段才能全部介绍给学生,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目的语的大量输入,也就无法使其吸收和建立目的语认知习惯和培养语感,只好靠母语知识来假设和组建目的语系统,这就是为什么母语迁移在初期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原因。学生往往只靠手中的几本教材反复学习,甚至完全背诵下来。而语言的学习必须有充足的语境条件,尤其是词语的掌握,仅靠几本教材岂能学会一门语言?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地调整,灵活地使用手中的教材,尽量保持学生的兴趣及学习的动力,在学生心理高原期来临之前,增加目的语输入的强度和难度,避免低层次的重复。
2)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处理分析学习者中介语产生原因对防止石化至关重要。对于因过度使用交际和学习策略及由于肯定的情感反馈和认知反馈而出现的中介语形式,教师应充分利用肯定的情感反馈,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及语言形式的正确部分。同时教师应注意和利用否定的认知反馈,针对学生语言形式错误的部分给予暗示,指正,示范或讲解;属于语言迁移的则强调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不同,尽量排除母语干扰;属于目的语文化知识欠缺的,教师应及时作相关文化的介绍,并注意将文化教学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
3)教师和教材问题随着外语教育的普及,我国外语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但教师的外语教学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中小城市及边远的城镇。教师的培训不仅要提高教师的外语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教师了解一些外语教学法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师的主要作用有两点,一是讲解语法及词汇知识;二是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最优化输入。许多教师并不了解第二个作用的重要性,也不清楚什么样的输入才能促进外语习得,才对学生有利,更不重视以何种方式向学生介绍目的语语言材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在课堂上常将“teacher”用做称呼语和问候语。
选择合适的教材与资料对最优化输入的影响是很大的,语言材料使用不当会对学习产生不良后果,因为大多数学习者对所用教材是没有选择的吸收,继而出现不恰当语言素材在脑海中根深蒂固而导致石化。目前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过时的语言和内容。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载体和一种表现形式,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我们的外语教材往往跟不上这一变化,因而学生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真实的目的语材料。其次,书面语与口语混淆。有外国专家说,中国学生往往说英语时仿佛像在背书,而写作时又太口语化。在编写教材时,不能不考虑使学生掌握规范的英语。要弥补这一点,可以通过录像或其它情景教学手段,来加强学生对现代自然语言的了解和掌握。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该领域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应充分认识中介语与目的语的辩证关系,采取措施阻止、减缓石化现象的出现,设计最佳的外语教学方案,使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得到突破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十五”规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225-227.
2.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91-92.
3.吴学达.中继语理论初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2):83-86.
4.刘晋婉.论中介语在外语习得中的积极作用[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5):28-32.
5.Selinker L.Interlangn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35.
6.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5):28 -31.
7.戴炜栋,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研究,1999,(2):10 -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