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习语比较分析及翻译方法:英汉对照

习语比较分析及翻译方法:英汉对照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汉习语对比分析及翻译方法周国华1.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得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2.2.2忌滥用同一习语在翻译习语时,应切忌滥用同一习语,以免造成误解,贻笑大方。

习语比较分析及翻译方法:英汉对照

英汉习语对比分析及翻译方法

周国华

1.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得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1.1自然环境差异

自然环境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有着重大的影响。人们生活、劳动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英国是个岛国,四面环海,航海业和渔业在英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海洋的依赖决定了航海民族务必使用大量与海洋有关的词汇。例如: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中国是个传统的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世世代代以农耕为主,与土地休戚相关,密不可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创造出了大量的与农业有关的成语和俚语。如:拔苗助长;沧海桑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冬麦盖一床被,明年枕着馒头睡等等。

1.2社会历史背景差异

英汉两种民族的历史不同,因而在历史长河中所沉积的文化也不尽相同,许多习语来自于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等。这些习语语言结构简单,意义丰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不能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要考虑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英语中众多的习语源于《荷马史诗》、《圣经》、希腊神话和一些古典文学作品。如: like a Trojan(指英勇顽强),the heel of Achilles(指致命的弱点),kill the goose that laygolden egg(指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指灾难、麻烦)。汉语中源于历史典故的习语更是不胜枚举,如“画蛇添足”、“名落孙山”、“刻舟求剑”、“东施效颦”、“塞翁失马”等等。

1.3习俗差异

不同文化对同一事物所赋予的联想意义不同,从而造成语言确切性有所偏差。中国人喜欢称自己是龙的传人,龙在古代是汉民族的图腾物,是神的化身。古时候皇帝称自己是真龙天子,民间有舞龙狮等活动。因此关于龙的成语有许多,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望子成龙、龙争虎斗、车水马龙等。西方人则认为龙是邪恶凶残的怪兽,《圣经》中讲魔鬼撒旦就是古龙,撒旦古龙是邪恶的化身。因此“亚洲四小龙”应译为“four Asian tigers”,而不能译为“four dragons”。

1.4宗教信仰差异

宗教的文化差异指由于民族信仰、意识等的不同造成的各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差异。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受佛教道教的影响,因而反映在语言里就有了相关的习语,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临时抱佛脚;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英美等西方国家信仰基督教,宗教在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语言文化领域,如: Bible oath(庄严的宣誓); the writing on the wall(凶事的预兆); as old as Adam(极古的);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救助自救的人)等等。

2.英汉习语的翻译策略

2.1英汉习语的翻译原则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的“忠实通顺”,从瞿秋白的“等同概念”,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r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主张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的,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忠实反映原作的面貌。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应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习语、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义,没有形象意义,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而没有隐含意义。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体系所承载的文化特征出现了完全重叠、部分重叠、甚至冲突的现象。译者要想跨越这种文化差异,就必须透彻理解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把握翻译的尺度,既能保持异国情调,忠于原著,又能符合本国文化的要求,这是习语翻译最难把握的两个标准。

2.2英汉习语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www.xing528.com)

2.2.1忌望文生义

在翻译习语时,要正确理解习语,切不可望文生义。如:“to eatone’swords”并非“食言”,而是“承认自己说错话”;“to eat no fish”也不是“不吃鱼”,原来在伊丽莎白一世时,基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在礼拜天只吃鱼的习俗,由此,“to eat no fish”后来就常用来表示“忠诚”之意。同样,汉语里的“杯弓蛇影”、“朝秦暮楚”等典故,如果翻译不当,会令人产生民族文化传统错乱的感觉。此外,还要分清哪些习语含有褒义,哪些习语含有贬义,哪些习语褒贬两可。例如“雨后春笋”一般译为like mushrooms,但汉语中“雨后春笋”含有褒义,比喻事物的大量涌现和蓬勃发展。英语mushroom也有大量涌现和快速生长之意,但蘑菇生命短暂,所以也有“速生速亡”的意思,无褒义。又如: to close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left the barn不能译成“亡羊补牢”,因为汉语这一成语的意思是“犹为未晚”,其意义是积极的,而英语里的意思却是“为时已晚”,其含义是消极的。

2.2.2忌滥用同一习语

在翻译习语时,应切忌滥用同一习语,以免造成误解,贻笑大方。由于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文化里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很难被理解,同一习语在不同文化中往往有不同的含义。有的人常常喜欢以习语译习语,特别是英译汉时更喜欢用四字成语。其实习语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文字特色,有时看似相同的习语,其实际意义颇有出入,有时甚至会似是而非。人们常被习语表面形象所惑,造成误用。试比较中国习语“知子莫若父”和英语成语“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child”(The Merchant of Venice).乍一看,两句成语意思相近,可以等效,其实不然。汉语强调父亲最了解孩子,英语却用“It is awise father that?”(只有明智的父亲才?)句型来反衬即使父亲也不一定了解孩子。很多人以为“A mis sis as good as amile”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对等,实际则不然,前者表示“毫末之错仍为错;死里逃生仍是生”;后者表示“小错误不及时纠正,最后会出大错”。至于一些含人名、地名、数字等的英汉成语典故,如“不到黄河心不死”、“洛阳纸贵”、“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四面楚歌”、“九牛二虎之力”、“Meet one’s waterloo”、“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等等,靠单纯的语符意义是不能解决互译问题的。

2.2.3灵活处理固定习语

同一习语的翻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上下文、根据不同场合,灵活加以处理。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般译成英语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但在下面的句子中,却要稍作改变:“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靠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红楼梦》第六回) 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Work out a plan,trust to Buddha,and somethingmay come of it for all you know.话中的“菩萨”为佛教词语,God却是基督教词语,因此,译文必须作相应调整。又如to kill two birdswith one stone这句英语习语,在学术论文中可直译成“一石二鸟”,让懂英语的读者体会原文;在文学作品中可译成“一箭双雕”,改成符合汉语的喻体,使译文生动活泼;在政治经济文章中可译为“一举两得”,符合此种文章庄重严肃的文体

2.2.4适当增减

翻译时,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可根据上下文增加或减少词语。汉语中有许多对称的四字习语,有时前两字与后两字的意思一样或接近,译成英语就不必重复,例如:远见卓识(far-sighted)、发号施令(issue orders)、背井离乡(to leave one's native place)、甜言蜜语(sweetwords)等。但在有的习语翻译中,重复英语词语是出于修辞的考虑(押头韵alliteration),如:安然无恙(safe and sound)、哭天哭地(wail and whine)、自吹自擂(boast and brag)等。某些习语的翻译,还须根据习语的内涵和上下文,在译文中增加一些原文所没有的成分。例如:三头六臂(a three-headed monster with six arms)、恨铁不成钢(to wish iron to turn into steel at once)。英汉习语作为各自语言中的特殊成分,是各民族特性与各种修辞方法的集中表现。要想做到翻译不仅形似且神似,译者就必须学习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这样才能加强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提高自己语言的应用表达能力,在翻译英汉习语时做到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