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巧的诗人,放飞的思想———从《寓言诗》对《伊索寓言》的继承性透视拉封丹的教育观
李 囝
1.引言
17世纪古典主义成为法国主义的主流思潮,在这种思潮下,人们对各种文学体裁做出了高低之分──崇尚悲剧,贬低戏剧,以及民间文学,寓言。古典主义思潮认为前者是雅文学,是崇高的,而后者是俗文学,是不入流的。在这个推行中央集权,等级森严的社会,文学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于是,人们就无法对各种体裁的文学雅俗共赏。等级制度的枷锁是无法禁锢这些向往自由的人们。更何况法国人向来是特立独行的。看看那位喜剧之王莫里哀是怎样征服那位骄横跋扈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世;还有他那光耀剧团又是怎样驰骋皇宫内外的;那就更不用说,被太阳王视为“鸡肋”的拉封丹了。
路易十四世很讨厌这位旷世的寓言家,对此他有说不出的理由,也许是觉得这人不修边幅,天真无知的像头“笨熊”,而又暗自对他的神奇的作品叫好。毕竟他不能敌人民之所爱……但他仍然要报复拉封丹,谁都没有料到,他惩罚这头“笨熊”的最好的办法居然是推迟这位寓言家入选学士院的时间,仅此而已……
说起拉封丹这个人,他真是个怪人,是能人,也是个及其聪慧的人。他个子矮小,其貌不扬,举止笨拙,一副心不在焉,天真无知,与世无争的样子。然而他也是个非常智慧的奉承者,他会很轻松的获得贵族的信任,从而获取他们的保护,但在同时,他也不会失去自己的身份,拥有着足够的自由。他在自由散漫,心不在焉的外衣下,非常留意他周围的人和事,并且能给予他们非常准确评价。毕竟是文如其人,乍一看他的文章,真的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因为在他的作品中,不论是谈到的主角还是事情都是在平时可以看到的,不像是在悲剧作品“要以有名的,不同寻常的,严肃的情节为题材的。”但是要仔细读下去的话,首先你会因为作品本身优雅的文字,丰富的内容就会觉得作者本人如此的内秀。另外,读拉封丹的寓言犹如读拉伯雷的《巨人传》一样,因为话语的幽默,时常让你捧腹大笑;拉封丹也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于是他在授人以理的同时,还不忘把自己的语言与想法用诗的形式给表达出来。
2.拉封丹用《寓言诗》丰富了《伊索寓言》
2.1拉封丹丰富了寓言的内容
拉封丹《寓言诗》大多是取材于公元前6世纪的《伊索寓言》。如果说他在《寓言诗》中增添了什么,用拉封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描绘了我们的风俗”,“都能在当今的现实中遇到的”,从而使得他的《寓言诗》的内容的选材更为丰富。
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他是一个丑陋无比的寓言大师。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传说雅德蒙给他自由以后,他经常出入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宫廷。后来被德菲尔人杀害。因此德菲尔人受到了诅咒,在他们之间流行了一次非常可怕的瘟疫。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熟悉,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现在常见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庭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以及以后陆续发现的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是来自民间的,所以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得到了较为突出的反映。在这部寓言集中,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主要反映了贵族奴隶主的思想感情不同,这与作者伊索本人作为奴隶的社会背景有关。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的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和恶人进行斗争。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农夫与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狮子与鹿》告诉人们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社会底层的人们是不可能平安地生存下去的。
那在2100多年后的拉封丹时期,人类的文化积淀越来越浓厚,物质生活更为丰富,思想更为活跃,并且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手段更为多样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拉封丹审时度势地为自己的《寓言诗》注入新鲜的血液,极大的丰富了作品的内容。比如说《母羊,母山羊,母绵羊和狮子结盟》,《狮子的朝廷》……都表现出对强权的愤慨,拉封丹曾经说过:“人们不能过分颂扬三种人:天神,国王与情人。”他就把国王,强盗虚伪,暴虐的面孔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路易十四世那么不喜欢拉封丹了。《神谕和不相信神的人》、《人和木制的神像》……都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一副假惺惺,可恶的异教徒的形象。无论在《死神和不幸者》这首诗中还是在《知了和蚂蚁》、《城鼠和乡鼠》、《公鸡和珍珠》等等的以物喻人的这些诗中都讽刺到了人性中的贪婪和虚伪,懒惰,好面子等等的弱点。当然在这部诗集人的美德,智慧和人们之间的友情,亲情也是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出来了。比如说在《鸽子和蚂蚁》、《庄稼汉和他的孩子们》、《老人和三个年轻人》等等都对此有所体现……他的《寓言诗》的内容几乎可以涉及到人们身边所有的事,就像有人说“这些寓言是一副画卷,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得到描绘。”从而也就增强了诗集的可读性,使它获得了大量的读者。而其可贵性则在于,这部寓言集不仅仅在于它可以描述生活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事,还在于它可以探索到人性的深处,起到了惩恶扬善的心里暗示作用。
2.2拉封丹《寓言诗》的语言魅力
要读出拉封丹《寓言诗》的语言美,还是要和《伊索寓言》对照起来读。
寓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它短小精干,通俗易懂,微言大义,它下为儿童枕边之物,上为成年人之警世恒言。我们在读《伊索寓言》时,有一种很明确的感觉就是“精巧”。这符合寓言这种体裁的创作要求,而且它成了以后寓言的楷模和典范。拉封丹也是用同样的创作方法去创作自己的寓言,同时他又给自己的寓言增添了大自然的色彩,配上了诗一般的美妙的节奏感,最后又打上了幽默的粉底。
拉封丹热爱大自然,他自己都说;“我始终喜爱的地方,难道不是远离尘嚣,能够享受阴凉?”他把大自然的气息注入到了寓言诗中,为的就是让作品具有活力,让读者们在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去读,让读者倍感清爽和愉悦。比如在他的《鱼和吹笛的牧羊人》中:一条河流灌溉着一片牧场,和风之神使那里的鲜花盛开……他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一种氛围,意蕴无穷,真是让人觉得赏心悦目!(www.xing528.com)
至于拉封丹寓言的诗歌性,那就更是不言而喻,这是众所周知的。在这里要重点地去论述其语言的幽默之处。在《伊索寓言》中有一首《山震》,其内容是:有一次,一座大山发生了大震动,震动发出的声音就像大声的呻吟和喧闹。许多人云集在山下观看,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当他们焦急地聚集在那里,担心看到什么不祥之兆时,仅看见从山里跑出一只老鼠。这是说庸人多自忧。在《拉封丹寓言诗》中的《山的分娩》就是取材于此的:一座山感到了临产的阵痛,她的喊叫震天动地,大伙闻声都朝她奔去,认为她肯定能生出一座比巴黎还大的城市,可闹了半天,从山里只生下了一只小不点的耗子。(《拉封丹寓言》84页)
这篇寓言的情节虽不可信,但有它的针对性。看了寓言我就想到一位作家,他曾经说过:“我要写一部赞颂提坦人和神王朱庇特战斗的著作。”然而谁也没看到他的文字。人们许下许多的承诺,结果总是烟消云散。前者平铺直叙,言简意赅的论述清楚了一件事。与此相比,在《山的分娩》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大胆的想像,及其夸张的手法,幽默的笔调,对《山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作者的收尾也是收得极为巧妙,出人意料,谁能想到大山生了个小老鼠。自然,二位作者因为写作手法的不同,而且又因为侧入的角度的不同,所以作品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也是不一样。前者是指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而后者是指雷声大雨点小。
在上面的两篇的作品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伊索寓言》是如此的严肃。
而拉封丹的《寓言诗》读起来确实饶有兴趣,几乎每每都是怀着喜悦的心情把它读下来。这或许就是寓言的魅力。拉封丹看重幽默手法是认为这能给寓言增添魅力和神韵:“我不把引人发笑称为谐趣;这是一种魅力,一种使人愉悦的气氛,可以用于各种各样的题材,包括最严肃的题材。”在有些篇章中,他真正的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比如在《两只公鸡》开头便写:两只公鸡和平的生活着。突然来了一只母鸡,这一下战火点燃。爱神啊!你燃烧了特洛伊……(《拉封丹寓言》130页)其中,作者的叙述语气的突然的转换,让读者感到惊喜,谁能想到作者把两只公鸡为一只母鸡的争斗上升到了希腊与特洛伊城为美女海伦的战争,这让人们领略到了作者思维的敏慧。当然这与两位作者所处的不同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在公元前6世纪的伊索虽然智慧过人,得到过国王的礼遇,但他毕竟寄人篱下并给人做过奴隶,他志在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寓言作品唤醒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人们去翻身做主人。在那种背负重任的心情下,他写的任何的一份作品都是那么严肃。而拉封丹不同,在中世纪,喜剧在莫里哀那儿获的极大的成功以后,有很多的作家就汲取了其中幽默的表现手法去进行创作,拉封丹就是其中之一,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文学事业极大丰富的年代,人们满心欢喜把他的作品拥如怀中。
3.透视拉封丹的教育观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拉伯雷在自己巨作《巨人传》,用非常戏谑的手法来抨击窒息人的经院教育和旧教育,在他看来,人们通过教育是可以博采众长的,而且在小说中,他不仅仅注意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且也注意到了接受教育的这个问题—这一点是非常的值得肯定的。但在我看来,在接受教育的这个问题上,最为出色便是拉封丹了,他仅仅用他的244篇寓言诗就可以将自己的教育观表现得淋漓尽致。
至于寓言本身,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浅显的小故事常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不仅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仇观念的启蒙教材,而且是一本教科书。早在公元前6世纪,伊索就用这种文学题材来去启蒙那些与他同病相怜的,懵懂的人们,让他们明事晓理,为他们指明道路,让他们为自己的自由去奋斗。
但是,在拉封丹看来光是道德教育是不够的,他认为:光是道德教育令人烦闷……必须以这类虚构的故事教育人和娱乐人,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我觉得不够……于是,正如前边所述所提到的那样,为了自己的故事更为生动,更能打动读者,拉封丹采用了对话的艺术,使故事主角的性格跃然纸上,从而也避免了行文的平铺直叙,引起了读者阅读的兴趣;另外,我们从读《寓言诗》的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几乎都是笑着读下去的,拉封丹的幽默可真是了得啊!就像雨果评价拉伯雷的《巨人传》的时说:他的轰然大笑,是精神的深渊之一。这句话同样适合于拉封丹的《寓言诗》所不同的是作品本身的主角并没有笑,笑的却是读者,但也不是大笑,是心领神会的笑。只要读者自己愿意读了,愿意进入书本中寻找自己的故事,那么教育的任务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就如一位幼儿园的老师所说:当孩子的行为变得主动了,教育就会简单了。难怪法国人对他的这部寓言诗集评价及其高:“拉封丹的《寓言诗》是全民的教材书。”
总结:17世纪的法国,在古典主义成为主流思潮下,喜剧在莫里哀的倡导下异军突起,拉封丹也汲取了其中的精华,即幽默的表达方法,为寓言创作另辟新路,为伊索式寓言灌注了新鲜的血液,他并不像《伊索寓言》那样直陈自己的观点,他把自己的作品放在了诗歌的相框中,让人读了就像欣赏一首首美丽动人的歌一样。拉封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为:诚然寓言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观念的启蒙教材,而且也是一本教科书。但是我们不仅仅要考虑到的是“教授”的问题,而且也应该考虑到的是“教育接受”的问题。他说:光是道德教育令人烦闷……必须以这类虚构的故事教育人和娱乐人,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我觉得不够……于是他用他那精心设计的一篇篇寓言诗对人们进行谆谆教导。自然,在《寓言诗》,不是每个故事中的主角都是会去笑脸迎人的,但每次读者们都会笑的,但不是大笑,是若有所思的笑,是心领神会的笑……
参考书目:
1.《拉封丹寓言》上海图书馆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第二次印刷
2.《法兰西文化的魅力》郭华荣.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3.《法国文学简史》张彤.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