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究因与文体效果: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论文集

究因与文体效果: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论文集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预设引发文体效果的究因沈立1.引言预设最初是由德国哲学家Gottlob Frege于1892年提出,属于哲学范畴。王守元,苗兴伟从语篇的信息组织方面论证了预设对经济型文体的贡献,并例证了合理运用预设能够制造出幽默、荒诞的文体效果。本文认为,研究预设营造文体效果的本质原因必须追问预设的本质特性。它们被誉为检验预设的试金石。正是因为预设的可取消性在此处被合理利用才引发了幽默的文体效果。

究因与文体效果: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论文集

预设引发文体效果的究因

沈 立

1.引言

预设最初是由德国哲学家Gottlob Frege于1892年提出,属于哲学范畴。此后随着英国语言学家Strawson对预设理论的发展,预设也开始受到语义学家的广泛关注。但由于预设对语境极其敏感,语义学不久便在此项研究中遭遇瓶颈。此时,作为与语境联系甚密的语用学开始在此课题的研究中崭露头角,并揭示出预设的一系列重要特质。尽管如此,预设至今也并未为我们完全了解,尚有诸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探索,如本文拟集中讨论的:预设之所以能够营造文体效果的原因。这也是本文区别于以往研究之处———本文不是仅仅局限于对各种可能的文体效果做简单列举,而是基于以往的研究,首先析出预设的本质特性,然后逐一阐释这些性质是如何在营造文体效果方面发挥作用的。

2.理论背景

预设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文学语篇的构建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王守元,苗兴伟(2003)从语篇的信息组织方面论证了预设对经济型文体的贡献,并例证了合理运用预设能够制造出幽默、荒诞的文体效果。陈玉凤(2004)在阐释预设与语篇解读的关系时也认为预设能够引发幽默。魏在江(2006)从元语用的视角指出了预设与经济性话语的关系。

本文认为,研究预设营造文体效果的本质原因必须追问预设的本质特性。以上所列举的文体效果各不相同,本身不存在重叠,这就说明了针对每一种文体,预设所发挥的本质特性也是不同的。Levinson(2001)曾总结过两点特质:可撤消性(defeasibility)与投射问题(the projection problem)。它们被誉为检验预设的试金石。然而,这两点毕竟是核心特性,引发文体效果的或许还有其他次要特性。由于除Levinson以外,几乎再无系统考察预设特性的文献,而学界对预设本身的定义也不一,存在许多版本,本文于是考虑建立预设的定义库,从这些定义中剥离出预设的本质特性。鉴于有限的空间,这里只列举出两条为英语国家和中国学者所广泛引用的定义:

预设是通过推断来判知的,而非直接告知的话语中为真的部分。(Peccei,2000:19)

预设是以隐含的方式,内嵌于句子或语段之中的无须断言的信息或命题。(王守元,苗兴伟,2003)

由定义库归纳出的结果显示,预设的本质特性除上述两点核心性质之外主要还有:信息性(传递信息),可推断性,以及隐蔽性。

3.预设的本质特性与文体效果

笔者选取了多类文体风格的语料,对语料中的预设进行标记,然后将以上总结的预设的五点本质特性与标记处比对,记录下每一种特性与其相匹配的文体效果。事实证明,预设并非时时处处都能够营造文体效果。任何的文体效果只有当预设的某种(些)特性被合理利用时才会产生。另外值得指出的是,这五点特性在任何时候都是同时存在,协同工作的。我们所看到的文体效果不过是由某一点(些)特性突显于其他特性造成的而已。下面逐一报告对预设的特性和文体效果考察的结果。

3.1幽默、荒诞的文体效果与预设的核心特质

对预设所引发的幽默、荒诞的文体效果,本文认为或是源自预设的可撤销性,或是作者利用了预设的投射问题。

3.1.1可撤销性

如前所述,以往文献中已经有学者谈及预设与幽默文体之间的关系。他们通常是引述Short的观点作解释:“当预设的信息与真实世界的事物发生矛盾时,就会产生预设冲突(presuppositional clash),幽默、荒诞则作为预设冲突的结果产生。”(Chen Lang,Sun Yi,2006)

事实上,Short所说的预设冲突归根结底是预设的可撤销性在起作用。根据Levinson(2001:186),可撤销性是指预设有可能通过一定的语境被撤销,无论是紧接着的上下文,距离稍远的上下文,或是给出相反设定内容的情景。而其中一种撤销预设的典型语境就是:若在某种语境下用常识(common knowledge)就可以判断出该预设为假,说话人就不能够再坚持他的预设为真,预设就在这时被撤销了(ibid.:190)。而常识,正是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惯常识解,所以,所谓预设冲突,其实就是预设的信息与常识发生了冲突,使预设被撤销的过程。以此类推,作为预设冲突的结果而产生的幽默、荒诞,其实也就是利用预设可撤销的本质特性所引发的结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认为对幽默、荒诞的效果是由预设的可撤销性造成的,但可撤销性的运用并不能随时制造幽默、荒诞。

以下是王守元和苗兴伟(2003)借Short的理论所解释的一篇使用预设制造幽默、荒诞效果的语篇,我们现在利用预设的可撤销性特质来分析。横线为预设标记。

(1) Iwould strongly advise you,Mr.Worthing,to try and acquire some relations as soon as possible,and tomake a definite effort to produce at any rate one parent,of either sex,before the season is quite over.(Lady Bracknell said)

(OscarWilde,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Act1)

Mr.Worthing从小被双亲遗弃,所以根本不知道他们是谁。然而,当他向Lady Bracknell的女儿Gwendolen求婚时,Lady Bracknell却提出了(1)中的要求。横线处预设了血缘关系可随意获得,孤儿的父母也能够轻易出现,但这是与常识相悖的。因此预设被取消。正是因为预设的可取消性在此处被合理利用才引发了幽默的文体效果。

3.1.2投射问题

Short的理论对于分析那些冲突发生在真实世界和预设信息之间的幽默案例具有较好的解释性,那么对于非真实世界呢?小说是虚构的,也就可以营造非真实的世界。上一例虽然出自剧目,也构造了一个非完全真实的世界,但判断血缘关系的获得,和孤儿寻找双亲的可能性都是依赖语篇外的,对真实世界的常识。而有些幽默荒诞的例子却是完全基于语篇内构造,也就是完全发生在非真实的世界里,比如语篇(2)。

(2)今天晚上这门锁不好对付。一般的门锁用工具轻轻捅两三下,就能找到门道,再加把劲就能打开,但今天这门锁鼓捣了半天却没有要开的迹象。他心里直打鼓,仿佛面对着一个摆好了阵势的无敌将军。

他与这门锁格斗了好一会儿,突然无声地笑了。俺太糊涂了,道行实在太浅……原来这门根本就没有锁。

(黑井千次《小偷的留言》)

以我们对真实世界的常识,根本无法判断划线部分所预设的那个门锁是否确实存在,必须完全依赖于语篇自身提供给我们的信息。这时,Short的理论就显得解释力不足。本文认为,在非真实的语篇世界中由预设引发的幽默、荒诞仍是由一种预设冲突造成,但这种情形下的冲突不再源自预设的可撤销性,而是其另一核心本质特性:投射问题。(www.xing528.com)

所谓投射问题,是一个复杂句的真值应等于其部分的真值之和,但有时却不是这样的。若某些部分正好是另一些部分的否定时,它们的合取会导致一个矛盾,使得预设被取消。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曾在http://www.activelogic.org/ research/presup/presup.htm l网页上阐述了了关于预设的逻辑问题,他们在解释预设的投射问题反映在整个篇章的情况时使用了下例:

(3)S1: The king of France does not exist.

S2: The king of France is not in hiding.

Presupposition of S2 alone: There exists a king of France.

Presupposition of S1 and S2: No projection.

本文认为(2)作为一个整体,其中所有的划线部分都预设着“门锁是存在的”,而最后一句却传达“门锁根本不存在”的信息,这种预设的安排同(3)属于一个类型,所以我们说,预设所引发的幽默、荒诞效果也可以为预设的投射问题所致。

3.2信息性、隐蔽性与经济型文体

由于预设具有信息性和隐蔽性,作者的意图往往能在不为察觉的情况下被读者接受。于是,预设就为节省空间,避免冗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考察了海明威的作品,发现这些以简洁明快文风著称的文本多处设置了预设,并且正是由于预设的信息性与隐蔽性被合理地利用,才促使了这样的经济型文体产生。鉴于许多学者都曾以海明威的作品为例说明预设与经济型文体的关系(如王守元,苗兴伟2003;葛红,2003),本文这里不再举例赘述。

徐默凡(1999)曾提到《百年孤独》的开头片段体现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其成功之处就在于使用了大量的语义预设。我们先将其展示如下。

(4)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本文认为以上标记的预设依然是凭借其本身的隐蔽性和信息性,只用了很少的话语便传达了许多信息。而读者也因其隐蔽的状态迅速的接受了它们:事发离当前已相距许多年;存在着一个行刑队;有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这个人等等。像加西亚·马尔克斯这样在开头设置大量预设的做法并非偶然,我们在同类风格的中文作品中也找到例证:

(5)我的故事,从1950年1月1日讲起。在此之前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在阴曹地府里受尽了人间难以想象的酷刑。每次提审,我都会鸣冤叫屈。我的声音悲壮凄凉,传播到阎罗大殿的每个角落,激发出重重叠叠的回声

(莫言《生死疲劳》)

(5)为《生死疲劳》的开头部分。它再次证明,开头诸多的预设能促使读者以快捷的方式将它们携带的信息纳入,尽快地进入作者设置的情景当中,更加迫切的追寻下文。

3.3可推断性与悬疑效果

能将悬疑效果推向极致的莫过于侦探小说。以经典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为考察对象,我们发现柯南·道尔的一个惯用叙述手段实际是以设置预设为支撑的。每当一则故事中的主人公(除福尔摩斯和华生以外)初次登场,道尔总会借福尔摩斯或华生之口对该人物做大致的描述,而非直接告知读者此人的身份和来历。例如:在ACase of Identity这一幕,福尔摩斯初次遇见一位年轻的女士(本节故事的女主人公),便对她说:

(6)“Do you not find,”he said,“thatwith your short sight it is a little trying to do somuch typewriting?”

这时,读者就能根据这里的预设推测出福尔摩斯已认定该女士视力不好,以及她平时做很多打字工作。事实上,读者是在对这样的预设进行推测加工后,才接收到了许多福尔摩斯在初识某人或某物时做的判断,并在心里如他的对话者般追问“How could you know all that?”。悬疑的效果就在这时产生了。道尔正是这样一步步把情节描绘的引人入胜的。

4.结语

本文以揭示预设引发文体效果的本质原因为目标,着重考察了具备幽默、荒诞,经济型,或悬疑性这三种文体的语篇,检验了这些语篇中作者对预设的设置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预设之所以能够引发文体效果,是因为预设的某种(些)本质特性被合理的利用,使之突显于其他特性。幽默荒诞的效果与预设的可撤销性和投射问题相对应;经济型文体源于预设能隐蔽地传达信息的特性;悬疑性文体特点则是作者对预设的可推断性大加运用的结果。此外,本文还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Short关于幽默产生与预设之间关系的理论。这些研究结果使得我们对预设的认识更进一步,同时也为文学语篇的欣赏提供了新的角度。

参考文献:

1.Chen Lang,Sun Yi.Presupposi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oetic Texts[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6(4)71-74.

2.Levinson,Stephen C.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Pecceo,Jean Srilwell.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陈玉凤.预设与语篇解读[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62-65.

5.葛红.雨中猫的语用预设解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37-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