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向互动教学模式探索:电子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研究

双向互动教学模式探索:电子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军事指挥类课程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探索宋晓莉摘要军事指挥类课程与技术类课程不同,其意义在于能否指导并应用于当前和未来的作战训练实践。本文在分析了双向互动教学模式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在指挥类课程中的实施步骤,并指出在双向互动教学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这就要求指挥类课程教员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显得至关重要。双向互动教学模式为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双向互动教学模式探索:电子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研究

军事指挥类课程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探索

宋晓莉

(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一系,河南郑州450004)

摘要军事指挥类课程与技术类课程不同,其意义在于能否指导并应用于当前和未来的作战训练实践。教员能够决定指挥类课程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这不仅影响着学员对现有知识的学习掌握,更关系着学员能力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本文在分析了双向互动教学模式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在指挥类课程中的实施步骤,并指出在双向互动教学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关键词教学模式;互动;探索

在军队院校教育中,军事指挥类课程与技术基础类课程在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及方法手段等方面都不同,指挥类课程的目的在于能否指导并应用于当前和未来的作战训练实践。其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这就要求指挥类课程教员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着学员对指挥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更关系着学员能力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军事指挥类课程应着眼学员自身特点,构建自主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学习环境,使学员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这就要求指挥类课程教员必须尊重学员作为教学主角的发言权,调动他们作为教学主体的积极性,探索适合学员的教学模式。

一、双向互动教学模式的概述

(一)双向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双向互动是指师生之间在课内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也就是教员和学员这两类角色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1]。双向互动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各要素的整合,尤其是抓住了“师”与“生”这两个主体,充分发挥其相互作用,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最佳教学效果,使得教学过程从原来强调“教”、忽视“学”,以及后来的强调“学”、又忽视“教”等偏离,最终开始走向“教”与“学”两个主体的互动整合。整个教学过程应强调以学员为中心进行教学,改变学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构建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二)双向互动教学模式的特点

把握双向互动教学模式的特点,要做到四个突出:

一是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强调学员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实施课堂双向互动教学,一定要把学员作为真正的教学主体,要把学员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员要以和学员平等的角色出现在学员面前,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员特别要肯定和鼓励学员的富有新意的见解或创意,让学员有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进一步求知的欲望。

二是突出学员个性发展,注意留给学员发挥创造力的空间。创造性与个性有密切的联系,没有个性谈不上创造性。因此,军队院校教育必须重视促进学员个性的良好发展。一个学员队几十位或上百位学员,基础、能力各不相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员,及时发现学员的思想火花,正确对待学员对问题理解中的不成熟之处。对敢于标新立异的学员加以鼓励,使他们张扬个性。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景,激发学员大胆探索的心理机制,从而使基础好的学员能够学得更好,一般学员也力尽所能,以达到全体学员发展的目的。

三是突出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双向互动教学模式为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例如:教学过程中教员、学员不断提出问题,可以把学员引入“思”的境界;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广泛的交流,能使学员思维更广阔,认识更全面;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不仅能激发学员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员思维的敏捷性、广泛性和创造性。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员的潜能,加上教员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所有的学员都能感到学习的成功[2]

四是突出动态性,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双向互动就是要把课堂教学设计为一个活动的过程,这个活动应是教员和学员的共同活动。活动中信息的交流对象是多方位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活动中信息的交流方式是多样性的:问答式、讨论式、表演式、欣赏式等。这是动态的第一层含义。动态的第二层含义为:教员的设计只是一个过程框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员应根据活动展开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灵活地调整、引导教学过程的实施。

二、双向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始终把学员放在主体地位,以“学”为主,导学互动,自学研讨与释疑解难紧密结合;在理论研讨、实际作业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总结,深化提高。

(一)导学提示

教员在上课前应对该课程的相关背景有清楚的认识,对于该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内容的重点也要有很好的把握。首先要向学员交代清楚该课程的知识背景和发展过程,重点是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要求学员进行大胆的讨论,引导学员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相互交流研究成果。在这样的一种压力下,学员至少要对某个专题做深入的学习和积极的思考,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该专题的研究对象,探索该专题的发展前沿,根据所学的方法进行实践,最后形成专题报告。(www.xing528.com)

(二)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是互动教学的中心环节。专题研讨的基本形式有:答疑式,即根据学员课前提出的问题,由教员重点准备,在课堂上与学员进行面对面的答疑式讨论;论辩式,即教员把某一热点问题剖成不同的观点,提交给学员事先准备,在课堂上由教员主持进行论辩式讨论;案例式,即教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交由学员思考,在课堂上进行作业式讨论;交流式,即选择来自不同单位的学员代表,在课堂上介绍各具特色的经验做法,进行交流式讨论。研讨质量是这一环节的生命所在。为此,要坚持做到明确讨论主题,精心搞好设计,适时点评引导,注重归纳升华[3]。在这种学习当中,学员与教员和同学分享、交流,让学员感到这是学员之间的交流,而不是教员的灌输,从而使学员乐于接受,同时容易活跃课堂气氛。

(三)信息反馈

在互动教学中,教学信息的反馈相当重要。有了信息的反馈,教员才可以根据学员学习的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具体做法是教员指导学员怎样去阅读资料和学习,而学员可以在课堂上向教员提问,要求教员答疑,还可以要求教员在下一节课中重点讲某个方面的内容,或者解答学员上节课提出的问题。

三、运用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在开发学员智能、提高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它是以学员为中心,教员为载体,使学员通过推理、分析反复运用已学知识而达到训练学员自学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目的。但我们也应注意到有些教员在教学实践中滥用、误用教学互动或片面追求教学互动,以至于使课堂教学互动形式化,互动效果差,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没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违背了教学改革的初衷。因此,要正确实践课堂教学互动,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充分了解学员的特点。前期必须做好调查研究,对所教学员的情况尽可能多了解,因为影响学员学习的主要因素就是他已有的知识,所以,作为教员不仅要备课,更要备学员,除了解学员的基本思想状况之外,还要知道他们对所学课程的期望,真正做到知彼知己。

二要注意导学结合,提高“教”“学”艺术。双向互动绝不是让学员“自由地互动”,它是在教员的具体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的;不但没有减轻教员的责任和压力,而且对教员的学识功底、教学能力要求更高。教员必须努力探索“学”的规律,提高“教”“学”的艺术。例如,思考题的拟定必须有利于激发学员的思维,符合“疑—问—思”的规律,而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更不是从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了事;作业题必须有利于锻炼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必须严密组织、抓住中心,及时抓住争论的焦点,不断把讨论引向深入。同时要造成良好的研究气氛,教员与学员之间进行平等的讨论,鼓励发表不同意见,提倡求异思维[4]

三要确立互动点,及时把握互动时机。准确地确定互动点是双向互动式教学的难点,因为互动点的确立直接关系到课堂互动的质量。互动点主要是:处于学员的“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问题的关键处、“突破口”;解决问题的典型方法。互动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互动,从学员的角度看,主要是当学员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时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要及时互动[5]。互动点主要应在课前确立,也可以在课上根据学员临时的闪光点或出错处确立。具体说来,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都最好能安排互动。

四、结束语

教学互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员的教和学员的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运行形式。然而并不是任何教学内容,任何课程都适宜用这种模式组织教学。形式上的互动只会浪费时间,甚至还会带来许多问题,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因此要充分发挥双向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功能,还有赖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彭涌波,王广义.关于双向互动教学法的研究.教育研究与信息,2005(4).

[2]胡尚宇,田武.试析任职教育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系构建问题.南昌陆军学院学报,2008(2).

[3]邱圣宏,俞宝珠,马根生.任职教育“全程互动”教学法探索与实践.军事,2007(9).

[4]陈学军,董同利.对“以学为主研讨互动”教学模式的思考.现代兵种,2006(3).

[5]郑培军.对讨论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教育研究与信息,200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