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学科竞赛组训模式探讨
鲁晓彬
摘 要 本文以院校开展学科竞赛活动为切入点,着重论述如何建立完善的学科竞赛教学训练模式,探索构建适用于培养学员创新实践能力的条件环境,推动院校学科竞赛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关键词 学科竞赛;创新;特色
2008年6月,胡锦涛同志在中科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教学改革,推进院校教育转型,努力培育更多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科技创新素质,能够担负起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创新型军事人才,是军队院校的重要使命。作为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组织和训练学员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并争取优异成绩,为学员搭建专业知识素养向创新实践能力转化的桥梁,是造就、检验和为部队输送合格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结合近年来我校组织学员参加国内外重大学科专业竞赛的经验,在借鉴其他院校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本文从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组训模式改革,以及加强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机制建设等方面对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研究。
一、面向学科竞赛完善课程平台环境建设
组织学员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不能为了比赛而比赛,而是以此开阔学员视野,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比赛的组织指导应遵循“科普科研双导向”原则:科普导向性是基础,即通过动员、号召和组织广大学员参与比赛过程,了解科技知识如何改变实践活动,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科研导向性是核心,即学员只有在相关领域深研细抠,超越常规思维逻辑,发现和把握关键技术,才能养成缜密的科研态度,取得高水平成绩。基于以上两原则,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一)按照学员类别分层次开设竞赛选修课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学员划分为不同专业方向,按照相应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而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竞赛,均是以高校当前普遍开设的共同基础课程教学为前提,根据不同领域的技术特点开设的。因此,要区分学员层次和类别,开设选修课程。
对于没有受过相关基础课程教育的学员,开设基础普及班,可采用100人以上的大班教学,以普及竞赛基础知识、激发学习研究兴趣为目的。
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知识的学员,开设强化提高班,采用100人以下的中班教学,以钻研前沿知识,提高科技竞赛能力为目的。
对于达到强化提高班水平,且抱有参赛意向的学员,则应开设竞赛冲刺班,采用50人以下的小班教学,以传授参赛经验,选拔参赛选手为目的。
(二)按照比赛性质分模块开设竞赛训练课
经过相关选修课教学,学员掌握竞赛相关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以提高能力为重点的模块化训练。集中训练可设置“菜单式”的训练模块,如框架设计、信息收集处理、编程实现、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团队协作、案例剖析、实战演练等,开展专题教学和专项训练。学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部分课程模块,由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员主讲,通过课堂讲授和练习训练应战能力,在学员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对最终参赛的选手进行所有模块的综合训练。而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分散训练则以学员课外自学为主,通过查阅书籍和网络阅读、与指导教员或有经验学员讨论交流等形式,广泛涉猎竞赛的前沿知识和信息,破解难题,提高竞技水平。
(三)按照师资配比分类别建设软硬件环境
结合院校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按照师资配比分类建设软硬件环境,是攸关院校在相关竞赛领域发展后劲的决定性因素。
一是重视竞赛指导教员队伍建设。梯次合理、配合默契、指导有力的指导教员队伍,有利于传授比赛经验,把关过程设计,稳定学员思想。设立竞赛指导组,通过开展各种规模的教学研讨、论证教学大纲、编写训练教材、完善教学文件、探索授课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形成完备的教材、教学和指导体系,发挥老中青教员传帮带的作用,保持指导教员队伍稳定发展,选派有一定指导经验,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员到军内外具有较为成功经验的同类型院校学习培训,提高课程教学和竞赛指导水平。
二是总结参赛经验,编撰竞赛教程和讲义。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总结。要鼓励指导教员及时总结组织比赛的成功经验,汇编成册发放到学员手中,把实践经验变成理论工具。适当引进国外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使竞赛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化,形式更加多样化。比如,作为3次获得国际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28次获得一等奖的知名高校,国防科技大学早在1986年便率先开设“数学建模”课,翻译了美国原版对策论专著《应用数学模型丛书》,并自编出版了集教学与培训指导为一体的《数学建模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使竞赛教学和课程建设更加系统化。
三是加强竞赛环境平台建设。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要用来指导竞赛实践,而实践的基础是环境平台建设。以国防科大数学建模为例,该校在20世纪90年代初数学建模被正式确定为全国大学生竞赛项目之际,便开设了数学实验课,建立了数学技术实验室,随后又投入专项经费建立了数学建模创新实践基地,为学员参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因此,在竞赛相关的环境平台建设上要具有前瞻视野和气魄,重视基础建设投资,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四是要建好用好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竞赛网络课程建设包含教学文件、模拟实验环境、教学多媒体课件、课外自学课件和作业习题、自测考试平台、在线互动、网络答疑、历届获奖学员获奖体会等要素,设立指导教员网络值班制度,及时答复学员网络上提出的问题,通过系统化、网络化的辅助教学,提供丰富便捷的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活动的自主化、个性化水平,培养学员的兴趣和自学能力。
二、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构建科学组训模式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要占领高教领域学科竞赛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制高点,需要构筑符合时代特色的学科竞赛组训模式。
(一)整合资源,重视学科竞赛网站建设
一个集展示竞赛成果、宣扬创新精神、共享比赛经验于一体,为学员所喜闻乐见的学科竞赛网站,符合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特点。通过网站建设,涵盖竞赛种类、类别、竞赛时间、历届竞赛基本情况,指导教员姓名、职称、学历、研究方向、教学研究成果等团队情况,统计分析、体会总结和在线经验交流等竞技知识,相关领域国际国内最新动态和技术突破等新鲜资讯介绍,提供资源查询便利,简化和降低教育教学成本,通过历届获奖学员成果展示,发挥榜样示范和激励作用,使网站真正成为全体学员深入了解学科专业竞赛的前沿阵地,成为院校创新成果展示和管理育人理念的宣传窗口。(www.xing528.com)
(二)严格把关参赛学员选拔淘汰程序
通过为不同类别学员开设选修课程,将逐渐形成一支基础扎实、相对固定的学科竞赛选手队伍。教员根据学员的知识基础和动手能力,结合测试排名,在兴趣较为浓厚的学员中选拔一部分组成竞赛冲刺班进行重点培养。通过专题辅导、强化训练和实战演练,学员对竞赛的形式、规则和解题思路有了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集中训练课程中的模块进行重点训练,课余时间利用学科竞赛网站分散自学。所有预参赛学员都将参加赛前的淘汰选拔,根据考核成绩和综合评分,胜出的选手将组队参加全国比赛。根据选手的基础、技能特点,按照自愿和优势互补的原则组成参赛队,进行配合练习,直至完成比赛。
(三)科学施训,强化学员创新实践能力
所谓创新能力,实际上就是对各模块所涉及能力技巧的理解领会和灵活运用能力。而信息收集与分析、文字表达和团队协作,又是学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1)从海量信息中学会信息收集与分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快速获取信息成为可能。如何从海量信息中准确获取所需知识呢?要加强学员信息收集与分析的能力,首先要明确信息的核心要素,选出备用信息;其次能建立信息评价标准,筛选必要信息;再者是能熟练进行信息对比验证,从而找到符合需求的信息。
(2)在日常训练中锻炼文字表达能力。大多数竞赛最后的成果是科技论文形式,论文写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竞赛成绩。加强科技论文撰写的规范性,一是要按照论文模板,加强结构编排、格式、文法表达训练,提高文字组织的严谨性;二是围绕主题合理布局,按照叙事原则确定提纲,突出中心;三是平时广读书、勤思考、多动笔,锻炼写作基本功,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3)在协调配合中增强团队协作能力。高级别的学科竞赛,无不是涵盖科技、经济、能源、交通、环境、医学、人口、生物等众多领域的课题,单独个人很难完成,必须进行团队间的协作。团队成员间要有相对明确的分工,以其中一人为主,团队成员间通力配合,完成各自分配的任务。需要注意的是分工不分家,队员间不能有等、靠依赖思想,要群策群力完成任务。
三、对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无法通过传授获得,而要学习者在一定的教育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员和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院校必须突出创新教育特色,着力构建适合具有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大量涌现的环境条件。
(一)凝练特色办学育人理念
特色鲜明、内涵突出的办学育人理念,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生命力。综合性大学作为我军院校教育改革的主阵地,要秉承学术自由、开放办学、创新育人的办学理念,紧跟信息时代发展步伐,抢占信息领域制高点,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现代教育理念,加快教育转型,推崇和倡导专家治校、大师治学,实施精英教育,培养善于学习、勇于质疑、勤于思考、精于专业、乐于奉献、笃信理想的创新型人才。
(二)构建特色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现代军事教育质量的关键是融学员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于教学各环节。教员在必要的注视和关怀下,适时退居暗示的地位,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正视学员的个体差异和不同潜质,引导学员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好奇心,“把思想发动起来,问疑于不疑之处”,鼓励学员对权威质疑,支持独创性,鼓励多样化,通过师生间平等、自由的探讨交流,解放学员的主体性,唤醒其自我意识,开发创新潜能,培育创新精神。
(三)培养特色教学管理团队
加强以教员和管理干部为主体的管理团队建设,对培养学员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立身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员是否富有文化品位,是否具有智慧高度和人格深度,将深深影响学员的成长。与学员朝夕相处的队干部,是否具有干好工作的热情、创造性工作的激情,对学员的合理诉求和不同意见是否尊重,更具极强的感染力和示范效果。教育者的形象是一面镜子,只有尊重知识、尊重创造,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多这样的人。
(四)健全特色教学评价机制
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教学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创新智慧和活力。如果过分看重学员考试成绩,教员“严防死守”课堂教学45分钟,则把学员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限制束缚在应付各类作业和考试中。而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则可将考试成绩和学员的课堂表现相结合,将教员评判与学员自评相结合,通过采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撰写体会文章、提交调查报告等形式,或者采取实验设计、参与科技竞赛、创新发明制作等形式,加大学员创新实践表现在考核评分中所占比重,允许尖子学员自学、免修部分课程,激发和保护学员创新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五)搞活特色科研创新氛围
科研活动不仅需要广博扎实的知识基础,更需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追根究底精神。广大青年学员最富朝气和活力,最具创新的兴趣和热情,是科研队伍中一支潜力无限的生力军。要通过“五步法”搞活科研创新氛围,一是最新科研成果要向课堂教学转化,使学员及时了解最新技术动态;二是课堂教学向现实军事斗争靠拢,使教学内容更具实战意义和指向性;三是盘活教育资源,有效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作用,为学员提供“全程服务”;四是提供平台和资金支持,解除“论文版面费”等学员承受能力之外的后顾之忧;五是对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学员进行大力表彰宣扬,发挥正面示范带动效应,进而引发学员创新的“井喷”效应。
(六)营造特色校园文化环境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能使学员开阔视野,在环境潜移默化的陶冶中增强主动参与创新实践的心理预期。通过举办开放的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讲座、科技展览,发表、出版学员学术论文等,使学员沐浴贤者智慧,迸发创新思维火花;通过建立“网络技术发烧友协会”、“自由学术论坛”、“科技便民服务社”等学员社团组织,开展科技发明、技术交流活动,传播创新理念;通过校园灯箱牌匾、电台广播、海报专栏等媒介,宣扬最新科技成果、传播大师思想、启迪创新智慧,形成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的特色校园文化。
[1]刘朝霞.本科基础课教学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国高等教育,2008(20).
[2]王握文,汪莹.搭起知识转化能力的桥梁——国防科大学员三次获国际数学建模竞赛大奖的背后.解放军报,2008-4-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