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文 王友俊
摘 要 实践表明,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效应,在学员队的日常管理中融入心理学的思想,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效果,优化管理模式,从而促进学员队管理模式的改革。本文着重论述了心理契约机制、心理暗示及心理学效应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心理契约;心理暗示;心理效应;管理
当前,社会环境日益复杂,而我军也正处于新军事变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形势下学员队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艰巨和复杂,我军的发展壮大对培养信息化军事英才的要求与当前管理模式同学员队实际不相适应的矛盾愈加凸显。通过对学员队管理工作的总结、分析,我们发现:在日常管理中正确运用心理学的某些原理和法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帮助我们做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优化当前学员队管理模式。
一、在管理中引入心理契约机制,建立学员对队内文化的认同感,使学员乐于配合管理并主动参与管理
心理契约机制创立于五十多年前,并至今仍在不断发展。其在现代管理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和显著的运用。心理契约是指团体中个人与组织之间建立的一种彼此公认而又无固定条文的心理共识,指努力、能力、热情等主体因素对应获得相应报酬、荣誉等的承诺。用管理学的语言,就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所共同认同的管理体制的公平性的理应体现。一旦这种心理契约被打破,那么管理的正常运行就会受到挑战,团体的整体力量也会大幅下降。那么如何在学员队管理中运用好心理契约机制呢?
(一)深入调查分析学员的心理状况,积极营造良好的队内文化
经过对学员队管理工作的实践与分析,笔者发现:学员的心理状况在管理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应当认识到,一个队的优秀文化必定是全队学员集体智慧的体现,是获得绝大多数学员甚至全队学员充分认可的文化。它与一个队学员的普遍性格、总体精神面貌和兴趣爱好密不可分。因此,准确把握学员心理在成功营造队内文化、培养学员主观能动性方面十分关键。譬如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方面,如果一个队的气氛总体活跃,那么体能竞赛、各种球赛等充满竞争、超越气息的文化就值得提倡;换言之,如果一个队的总体氛围比较平静、富有人文气息,那么通过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一类的活动来培养厚重、思辨的文化氛围就会有更好的成效。成功营造一个良好的队内文化又可以大大促进学员队的管理。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熏陶使学员在心理上获得巨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那么学员就会积极配合管理,就能从深层次上认识到自己在队伍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若加以适当引导,就可以为学员自主管理模式的建立提供内在支撑。
(二)与学员在“三基四能”培养上建立心理认同
从心理契约理论中我们可以知道,让学员明白“所获”可以增加他们的动力,明确努力将会带来丰硕成果,那么努力将会是主动的、积极的,同时可以有效消除学员身上存在的惰性。对学员“三基四能”的培养也可以借鉴这一理论。
培养学员“三基四能”是本校教育转型的重要举措,着眼于打造新时代、高素质军事信息英才。这段时期以来,这项工作在学员队得到了深入落实,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大部分情况下,学员并没有从根本意识上认识到“三基四能”的深入内涵、重要意义以及实践需要,而将旨在培养“三基四能”的一系列举措当成指令性的任务完成,大大降低了培养的效果,也与管理者的初衷相违背。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与学员在“三基四能”培养上建立心理认同是对症的良药。在开展队内一般性的教育之余,可以以学员理论学习小组、自主管理小组为依托,在学员间普及“三基四能”指导思想、深入内涵等理论知识,讲解学员队的管理思路以及创新模式,从而达到使学员在心理上对“三基四能”培养方式、管理模式的认同。此外,还可以建立反馈机制,采纳合理建议和意见。
在积极推进教育转型、培养学员“三基四能”的工作中与学员建立心理认同,有利于激发学员学习成才的动力和热情,有利于让学员在实际中主动发掘培养“三基四能”的内涵,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培养“三基四能”对自己长远发展和国家、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正确运用心理暗示,于细微处引导主流思想正确发展
心理暗示在心理学中的应用作用非凡,它往往注重于指导人们在细节方面以小见大,通过一句话、一个手势,甚至一个眼神达到心理暗示的目的。
军营的管理给人一种威严、一种至坚的钢铁模式管理的感觉,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心理暗示这一方法就无法迁移到军队管理中来呢?事实并非如此。深入到日常管理的各个细节问题中,巧妙的心理暗示会彰显它在管理中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也体现了管理者高超的管理艺术。心理暗示有多种形式,如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人格暗示等,对于语言暗示,我们并不难理解和运用。它就是指在恰当的时机,用简单的话语对受暗示者进行鼓励。在此再简单介绍行为暗示和人格暗示两种心理暗示方法,希望能引发读者的一些思考。(www.xing528.com)
(一)行为暗示
在军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学员的交际范围有限,生活大部分局限在队内,对队里的日常事务也就非常关心,发生在周围的事会在内心留下较深的印象。队内日常生活中对学员进行心理行为暗示,可以优化管理手段和管理效果。新训时期,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当学员进行长跑训练时,会出现遇到“极点”的情况。而科学实践表明,这个所谓的“极点”,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极限点,而只是一个过渡性时期,只要能够咬牙坚持过去,就会恢复身体状态,这也是提高训练效果的必经之路。当学员遇到“极点”时,会感到自己已经到了生理极限,无法再坚持下去,并产生放弃的念头。而如果我们能在这个时候适当给学员一句鼓励、喊一声坚持,运用行为暗示方法,帮助学员克服心理障碍,成功超越“极点”,那么训练就会取得很大效果。又比如,我们在队内的管理工作中往往会做这样的工作:对表现突出的学员进行大力宣传和表扬,对犯了错误的学员就进行严厉批评、指责,让他们作检讨。这固然是“军纪如山”的体现,可问题在于:这种管理模式是否最优化地达到了教育教学管理的目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存在着更优化的方法。对优秀学员进行大力宣传和表扬是值得提倡的,而对犯了错误的学员,我们就不能采取“一棍子打死”的策略。首先分析所犯错误的性质,如果还没有涉及大的原则性问题,并且没有对集体、对其他同志造成什么伤害,那么或许我们应当考虑采取行为暗示的方法,让他自己认识到所犯的错误,再酌情作进一步的处理。很明显,这样一来,既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有感化了犯了错误的同志,给予改正错误的机会,让其“知耻而后勇”,何乐而不为?
(二)人格暗示
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领导者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无可替代。学员在学校中可能受到的最大影响就来自队干部。潜移默化中,学员以队干部为师,深受队干部的性格、气质的影响。这就是心理学中人格暗示的具体体现。我军正处于信息化建设时期,我校正全面推进教育转型工作。大环境、大形势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队干部身上的使命也就越重。塑造队干部的人格魅力,不仅有利于对学员的正确引导,优化管理模式,也是对队干部长远发展的客观要求。这要求队干部能够首先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更加认真、富有责任感地协调好学员队日常管理各项工作,同时又要身体力行,在工作中率先垂范,做学员学习的优秀楷模,并且要学会尊重学员、关心和关爱学员,做他们身活中的知心人。
在运用心理暗示过程中,还应十分注意一点:选取恰当的时机,因人而异。如果时机选择不当,那只能适得其反,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同样是遇到挫折,对于有些学员,鼓励是最能够帮助他走出困境的,那么此时适当的激励就是最好的暗示;而对另一些性格好强的学员,使用“激将法”,暗示他这个时候不应该轻言放弃,勇于面对挑战才是男儿本色,这就会比单纯的激励更有效果,也对学员的性格塑造有一定益处。
三、巧用心理学效应,提高管理效果
心理学中有许多效应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对我们学员队的管理也有很大借鉴意义。
(一)“阿西效应”与文化建设
它是指个体容易受到集体的一般思想的影响,也就是所谓的“随大流”现象。在很多时候,这种现象受到了严厉的批判,被认为是没有思想的体现。而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就会认识到它在实际中并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在进行弘扬主流思想工作上,就需要首先培养起大部分人对主流思想的共同认同,然后通过集体的熏陶作用完成对少部分人的思想改造工作。运用“阿西效应”,只要培养出大多数人对先进主流思想的认同就可以了,让大部分来影响少部分,而不必过分纠缠于端正少部分人的消极思想。同样,在构建队内优秀特色文化建设上也是如此。大部分人的价值取向、文化认同,就基本可以作为一个队的特色文化来建设。
(二)“登门槛”效应与能力培养
是指循序渐进地进行管理。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意一下子接受难度较高的任务,却乐于先接受较小的要求,然后再慢慢接受较大的任务。学习和训练中就经常用到,都需要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学员的能力培养也是这个道理。就拿培养“三基四能”和促进“六个转变”来说,这绝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一年两年的工夫可以做到的。队干部不可急于求成,希望学员通过一次两次的实践活动就能够一下子培养出能力、发挥出能力。运用“登门槛”效应,从小的要求做起,分解目标,在过程中让成果不断地展现出来,增加能力培养、转变发生的动力,也可以引进激励机制激发学员的主动性。然后逐步地加大要求,循序渐进,最终达到培养“三基四能”,促进完成“六个转变”的终极目标。心理学中还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效应,它们是心理学研究者长期实践得来的结论,在实际管理中有普遍的适用性。巧用心理学效应、从心理学角度正确引导学员的思想变化,可以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合理运用,这些都将成为管理中的“妙招”。
心理学与学员队的管理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许多宝贵的思想可以运用到学员队管理过程中,从而大幅提高管理效果,优化管理模式。深刻理解心理学原理,准确把握心理学规律,将可以借鉴的方法由点及面地融入到日常管理中,并与传统的管理方法相结合,放开思路、积极探索,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思考和不断总结、分析,并大胆运用,最终探究出新的管理理念,推动管理模式的改革,这在当下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1]汤笑.心理效应解读.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
[2]余琛.国内心理契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经济论坛,2004(19): 144-145.
[3]殷智红,叶敏.管理心理学.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