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主义科学认知观认为,宇宙是一架永恒的机器,人也是一个物理机械装置,其精神状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物理状态;宇宙的一切领域包括生物和社会领域都绝对地服从机器规律,都可以用经典数理方法来处理。它所关注的是知识,而不是创造知识的人。逻辑经验主义对“世界的逻辑构造”,也是没有人的概念;它的研究方法是对知识的逻辑重建,而不是考察和研究人在怎样的文化背景中创造这种知识的。它看重的是关于科学知识或科学知识史的抽象的逻辑模式,而不是人创造科学知识的鲜活的文化过程。
科学毕竟是人类的重要社会实践活动,就必然会打上人的烙印即具有人文性,而实践自身的物质能动性本质和特征,规定了其目的、计划、选择、创造和审美性等因素,其中当然包含政治、经济、阶级等因素。马克思实践视域下的科学和社会建构主义者都反对本质主义科学认知观,都强调科学认识的社会性,强调科学认识是建基于人们既有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水平基础之上,并受人们的实践水平以及社会的、文化的、宗教的等观念的影响,受诸如认知者社会政治地位、利益追求及其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都认为人为的和社会的因素在科学体制的社会运行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科学知识的生产往往起着相当巨大的作用。在对科学和科学知识进行研究时,必须把本质主义者忽视的社会因素引入该研究领域,通过大量应用社会因素分析方法而使其凸显出来,并使得社会因素无所不在,渗透到知识的内容、形式以及实践的每一个角落。借用知识社会学的主要代表曼海姆的话说,就是:它们使人们认识到“人类认识过程并非按照内在规律合乎逻辑地发展,它在许多关键方面都受各种超理论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影响知识的形式和内容,而且还决定着我们的经验与观察的范围和强度,即主体的‘视角’”(44)。(www.xing528.com)
但是,二者是有本质不同的。马克思实践视域下科学的要义乃是:科学依赖并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状况和实际需要决定着科学发展的路径和方向。它首先要强调的是自然科学对于生产的依赖关系,强调生产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它决定着自然科学发展的趋势、方向、速度和规模,即决定着自然科学发展的总进程。然后才能在这个为生产所决定的总进程范围内来考察其他社会性因素对科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它所关注的不是单一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聚焦的是创造知识的人,关注人究竟如何能够和事实上是怎样创造知识的。因为在它那里,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其中心是创造知识的人,而不是被人创造的知识。只有在人那里,才能找到所有知识之根。所以,它所坚持的是人为中心或以人为本,而不是切断知识之根的抽象的知识论,或“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其次,它的研究方法也不再是单一地对知识进行逻辑重建,更重要的是,它试图探寻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根源,揭示知识产生和创造过程中和内含于知识中的人性。最后,它所看重的不再是关于科学知识或科学知识史的抽象的逻辑模式,而是人创造科学知识的鲜活的文化过程。(45)
社会建构主义学者们对“科学活动中科学家与社会机构之间的磋商对科学知识作用的研究,社会集团利益对科学知识作用的研究,科学家获得更多信用的科学目的对科学知识作用的研究等等,都是很有新意的”(46)。这些研究使得科学研究领域中出现了一股活力,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加深了我们对科学的理解。这些研究正是在强纲领相对主义的框架内,从不同角度,运用社会利益作为着眼点,揭示了科学知识的相对性。但是,纵然布鲁尔曾经说过:“强纲领的意思是说,社会成分始终存在,并且始终是知识的构成成分。它并没有说社会成分是知识唯一的成分,或者说必须把社会成分确定为任何变化的导火索,它可以作为一种科学背景条件而存在。”(47)而社会建构主义者在事实上把社会因素当成了揭示科学知识真面目的处于优先地位的因素,使科学中的人类力量主题化,认为科学知识的生产、评价和使用,受制于人类力量的约束。如布鲁尔说,“存在于知识之外的东西,比知识更伟大的东西,使知识存在的东西就是社会本身”(48),对于社会原因以外的其他类型的原因,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们是避而不谈的。从最大限度地维护科学关于追求有效性知识的体制目标而言,有选择地排除某些人为的和社会的因素是绝对必要的,但是过分夸大之时形成过程中的社会维度,则必然要偏离科学是为人这一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